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章(2)
    第二章丧兄失父霍家弃舟登陆(2)
    家住湾仔石水渠街
    霍英东的母亲姓刘,人称“刘三”、“阿三”,也有人称“霍四婶”。她强忍丧子失夫的悲痛,带着3个孩子,在港岛的街道上流浪。没有了船,就等于没有了家。除了随身带着的那些不值几个钱的生活用品外,他们一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如何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刘氏带着3个孩子到处游来荡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熟人介绍,霍家4人搬进了湾仔石水渠街的一间房子里。那时的湾仔石水渠街,可以说是香港的贫民窟。霍家住进的那间房子,面积大约只有20平方米,但住着50多人。房子破旧不堪,几张三层高的碌架床把房子挤得满满的;碌架床之间的空隙处,就摆了一些帆布床。
    1995年8月底的一天傍晚,霍英东兴致一来,主动提起要到石水渠街看一看。石水渠街只是一条100米左右的斜街,旁边是皇后大道东,街名仍然未变。街上都是一些低矮的旧楼。我们下车,走在街上,霍英东带我们参观。他指着眼前一幢五层高的旧楼房说:“就是这间,现在用油漆粉刷过了……”
    霍英东兴致勃勃,领着我上楼,楼梯是木板结构的,他用脚踩踏梯板,楼梯吱吱作响。霍英东说:“木板换过了,这种木板楼梯,一有火灾就惨了。”
    霍英东回忆说:“我那时睡的是床板。有些时候,放床板的地方被别人占去了,我就只好拿着床板,铺在骑楼的花盆架处,凑合着过一晚。房间黑暗、潮湿、闷热、腐臭,不通风
    不透气。在这样的环境中,肺痨病威胁着每一个住客。与我相识、相熟的一个姓梁的住户,
    就因此患了肺病,最后无钱医治而死去。”
    站在石水渠街与皇后大道的交汇处,霍英东回忆道:“我记得,皇后大道以下的那些地方,以前是海,是后来填海建起来的。在石水渠街旁边,当时有一间邮电局,有一块斜坡,我小时候喜欢从斜坡上滑下去,结果裤裆磨破了一个洞,我妈妈还为此打了我一顿……”
    循着霍英东的回忆,我们一起探寻他所说的地方,发现那间邮电局和那块斜坡依然存在。
    在这石水渠街,霍英东一家人住了五六年。
    就读免费小学
    母亲刘氏虽然目不识丁,但深明大义,知道孩子只有知书达礼,才能出人头地,过上好的生活。所以,在霍英东接受过“卜卜斋”的启蒙教育后,母亲刘氏又送霍英东到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霍英东笑着对我说:“帆船同业义学是一间专为水上人家办的小学,入学是免费的。学校不是设在陆地上,而是设在船上,也就是说是一所流动的船上小学。由于是流动的,所以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我按时上学去,谁知却找不到那艘船,也不知船漂到哪里去了。”
    两年之后,霍英东又转到敦梅小学就读。敦梅小学位于湾仔洛克街,入学是要收费的,但其中有一个免费班,主要是照顾水上人家的孩子。虽则如此,这个免费班只招收30人,入学是要考试的。学生要做一篇文章应考。霍英东写了一篇短文交上去。结果在被录取的名单中,霍英东排在第一位。霍英东在敦梅小学读了3年。那3年,是霍英东较为快乐的日子,因为既可以和一大群小朋友一起读书、学习,又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霍英东读书用功,所以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敦梅小学就读期间,霍英东迷上了体育运动,他最为喜爱的一种运动就是打球。
    50年之后,霍英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追忆那段在敦梅小学期间喜爱打球的往事:
    “……我跟小朋友一起,在学校附近,在住处附近,横街也好,公厕旁边也好,只要有二三十英尺阔的地方,就成了我们的‘球场’。这样的‘球场’也很罕有,下课钟声一响,就要飞跑出去,先到先得,霸占地方踢足球。所谓足球,当然也不是现在大家熟悉的那一种,只是简单的‘橡皮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