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时,何贤眼看着日渐萧条的农村,还有困难的家境,他便向父母表示不读书了,苦苦地请求大人准许他辍学,离家去干活,好让哥哥多读些书。他想到广阔的天地,闯一条创业的路子,尝试独立谋生。
“让我到外面去闯一闯吧!”小何贤叫叫喊喊。
母亲们经不起小儿子的要求,无奈说:“好吧,你出外不同在家,要好生做人啊!”话音未落,两位妈妈已不觉珠泪满腮……
而父亲何澄溪,眼见当时农村的经济每况愈下,衰落不景,自己所经营的油粮小商店充其量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想想儿子的未来,也就点头同意了。1921年,南国春早,小儿先飞了,他只有13岁,是今天孩子上初一的年龄……
这天,何贤起了个大清早,或者说,他压根儿一夜没睡着。
母亲给他卷起棉被和一张龙须席,几件换洗衣衫。哥哥也快手快脚地把那几本连环画塞进弟弟的行囊。于是,何贤挑着行李担,由两个母亲和哥哥何添伴随着,默默无言地来到石楼岳潭乡的码头……
母亲们柔肠寸断,落泪涟涟。哥哥何添,感到身边朝夕相伴的弟弟突然要远行,一脸的失落,拉着宝贝弟弟的手一阵阵发呆。
惟独何贤,兴奋不已,毫无伤悲之色,感到好像突然添了翅膀,冲动着一种将要振翅高飞的喜悦。
少小离乡,少年气盛。何贤血气里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这情景,大概是一种中国式的东方情怀吧。娘舍不得儿,却又扯不住儿的襟;望子成龙心切,却又经受着阵阵的痛……
半个世纪以后,何贤回忆起当年离家的情景,眼睛里依然闪着骄傲的泪光。他是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出来的弄潮儿,既懂得“男子汉,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也深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广州沙基,即今天的六二三路,有一间规模不大的叫做穗兴祥的上海粮庄,零售油、粮、花生等。何贤的父亲常常去那里买花生榨油,因此与穗兴祥的老板相熟。从前父亲去进货时,也不时地带上何贤,小何贤的聪明与勤快,也颇得穗兴祥老板的好感。
当时广州的商家,有让自家子侄去别人店铺做伙计以资见习的习惯,还有“孩子由别人管教更听话”的信条。何澄溪见穗兴祥老板喜欢何贤,遂提出让何贤去那儿当伙计的想法,对方听了二话没说,一口应承下来。而现在,何贤出外闯荡,自然顺理成章地来到穗兴祥里做杂工。按老规矩,入店做伙计要行拜师礼。何澄溪择好吉日,带上礼物同何贤一道拜了师。
小小穗兴祥里,先向赵公元帅的牌位行礼,一拜财神;接着向老板行礼,二拜师父;最后向其他伙计行礼,三拜师兄。礼毕,何贤就算正式当上穗兴祥的伙计了。店里人叫他阿贤。阿贤生得敦厚朴实,一副硬身板。尽管在店里年龄最小,可做起事来不分大小,都勤力勤为,所以店里上上下下都喜欢他,也最爱与他打交道。
何贤生性倔犟,吃软不吃硬。倘若你好声好气地说:“阿贤,麻烦你给我买包美的香烟吧?”话音未落,他便咚咚地跑出去,一会儿工夫就匆匆赶回,连烟带找回的四五个铜板一一呈到你手上。如果你吆喝他替你跑腿卖命,天经地义的模样,他就会装聋作哑,不买你的帐。做小伙计是店里最辛苦的差事,每天天蒙蒙亮,何贤就必须起床,烧灶煮饭,然后给老板一家和师兄们打洗脸水,再将店铺打扫一次。他做妥了这一切后,别人才开始起床,幸好父亲黎明即起的家训帮了他的忙,现在他每天都能准时起床,不会因贪睡误了活计。何贤为人聪明、诚实,经过他手的钱,不曾差错一分半厘。一有空,他就留心店里的上海老板和顾客之间是怎样买卖的。他羡慕上海人经商的办法,留心老板的一买一卖。一个算盘,你减一子,他增一珠,彼此不做声,原来是在讨价还价了。看的多了,久而久之,就觉察出老板经营成功的秘诀:掌握市场情况、货真价实、讲究信用。上海人经商的经验,对何贤后来事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