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远生年:1969年/学历: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硕士/现任职务:自称Yahcoo!酋长/看重的事情:我很看重家庭和朋友的友谊。
第一印象
个头很高、外表很文静很成熟的杨致远却像是一个大男孩。无论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是在大学讲演中,杨致远说起话来一副皮皮塌塌、无所正规、时时好幽默。才30岁的杨致远可谓少年得志,不仅有了大名还有了大钱,然而他的谦虚却很令人惊讶。
在北大演讲时,有学生问杨致远:“有人说张朝阳(搜狐公司的创始人)是中国的杨致远,你对此有何评价?”杨致远俏皮地回答说:“我希望我能成为美国的张朝阳。”
在中秋节上午中国Yahoo!的开揭仪式上,被称之为当代毕升的王选教授很夸了杨致远:“杨致远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学习他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
王选教授说这番话时,我看到杨致远的头始终低着。之后,我听见杨致远悄声对香港方正电子总裁张旋龙说:“王老师那么夸我,我的脸都感到有些红。”
在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有人说一部世界计算机历史,只立着四位华人,前面是王安、中间是王嘉廉和施振荣,后来的是杨致远,你对此有何评价?”杨致远回答说:“我不能跟他们三个人比,他们三位在计算机领域里是元老,我是看着他们的成功长大的,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把我和他们排列在一起,实在是我的荣幸。”
杨致远在Internet上起大势,纯属是玩出来的结果,如果说那时的杨致远因为童趣不泯,而赢得到了上帝回报的话,现在的杨致远仍然用他不泯之童心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采访时间:1999年中秋节
杨致远中秋话Yahoo!
1999年中秋,天高气爽。在互联网里冲浪冲得最高的幸运儿Yahoo!(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满目含笑地来到北京,并在他的新的合作伙伴——方正电子公司的牵领下,在北京“泡”了一整天,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这天上午在北京大饭店宣布与方正电子成立合资公司,一起运营雅虎在北京成立的新站点——雅虎中国网站;第二件是在这天的下午杨致远来到了北大校园进行演讲;第三件是参观方正研究院。杨致远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他创业的故事、经营的思路在中秋佳节这一天,原汁原味地向国人吐露出来。
野兴趣长出个大生命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有一句耸人的名言,创新是玩出来的。
杨致远在5年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的不务正业,使他成为了今天Internet时代的大明星。
1994年在斯坦福大学读软件设计博士的杨致远(JerrgYang)与他的密友大卫·费罗(DavidFilo)对博士论文心存抵触,杨致远回忆说:“写博士论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时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也不愿写论文,所以我们每天打高尔夫球、骑脚踏车,以很多娱乐来消遣,这消遗中也包括在Internet上漫游。”
在Internet上漫游时间长了,俩人发现Internet网站越来越多,但一个个都很孤立,彼此不链接,这使得查找信息的人在网上有时会浪费大段时间。这使杨致远和费罗产生了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即把网上的一大堆网站收集起来,做一个搜索器,以便别人去查。当时他们用手工的方式来进行链接,并—一分类。由于纯粹是手工链接,使得搜索准确、实用,当时的网民通过他们的链接可以很轻松地在网上找到有用的资讯内容。这种事情虽然在技术上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他们却做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们引来了网虫们的爱戴,杨致远和费罗不断收到反馈信息,有的网虫还常给他们附上一些好的建议,这更加激发了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把自己的网站越做越精、越做越丰富。结果他们的论文却一个字也没有写。
人们知道杨致远和费罗的网站,一开始靠的是网民之间的口耳相传,后来,其间站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访问他们的网站。1994年年底,杨致远的网上目录远远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其网站涌进的访问量已完全霸占了他们俩所使用的电脑,他们每天20个小时都泡在自己的办公室——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辆拖车上。这时的杨致远与费罗感到他们的消遣越来越有了生命力。于是他们准备把这个长了生命胚胎的网站壮大起来。
富有远见的风险投资商SequoiaCapital公司的MichaelMoritz出资100万美元给杨致远,这使杨致远与费罗痛下决心,索性休学。杨致远说:“我们没有想到我们会在Internet上越做越大,我们把我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Internet商业上去。”
1995年3月,杨致远与费罗成立了公司,俩人将该公司的名字定为“Yahoo”(中文通常译为雅虎)。“Yahoo在英文上的意思是没有文化水准之意,因为我们当时做这些事时应该算是不务正业,该写的毕业论文没有写,却搞了上Internet,所以我们认为将其称之为Yahoo是很相配的。”
Yahoo之意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杨致远与费罗俩人那段豪放不羁的博士生涯和顽皮性格。更有趣的是俩人还嫌这样还不过瘾,决定在Yahoo后面再添加一个感叹号“!”,这样“Yahoo”便成了“Yahoo!”,俩人同时还以这几个字的第一个字母造了一个句子:Yetanotherhierarchicaloffciousoracle!”(竟然有另一个阶级的地下甲骨文!)
1995年5月,杨致远和费罗从Yahoo!的发源地——斯坦福大学的拖车中搬了出来,并在硅谷一间很普通的办公大楼内开始了Yahoo!新的一页。
在新的一页里,“Yahoo!”这个有趣的名字似乎在暗示着童趣十足的主人公在未来会有一段有趣的生涯。事实上也果然如此。第二年,当Yahoo!被推向美国股票市场时,Yahoo!立即受到华尔街过于神话般的宠爱,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票一下飙升至33美元,其市值高达8.5亿美元。从此,Yahoo!这个牌子一直响彻全球,其股票几乎一路上扬。如今,Yahoo!股票上升至170多美元。
把幸运放到必然火盘上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杨致远:“都说你的成功是出于偶然,你如何评价你的成功?”杨致远说,“1995年我把握了那个时机来创造Yahoo!,当时多少是误打误撞上的,但你要看我们从1995年以来到现在为止,还能保持我们现在的领导能力,我相信这绝不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Yahoo!现在有1700多个人在不断努力,很积极地竞争,它是用血汗赚出来的。”
1995年Yahoo!公司刚成立时杨致远才25岁,费罗才26岁。俩人在这么年轻之时就踩到了Internet金矿多少让人有些嫉妒,然而,“做PC、做网络不是突然出现的东西,其实Internet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史,经过很多时间、很多技术的发明才发展到今天成熟的一步,十年以后的契机一定是在今天已经有了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届时一定要把握时机,不要怕失败。”“我觉得,通常你决定自己去创业的话,最难的决定是能不能、愿意不愿意接受一种失败的经验。”
当时的杨致远如果选择继续读完博士,也许留校,也许会出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的成就绝无今天这样耀眼。当上帝送给人类美好礼物时,往往不想把它包装得十全十美,只有那些最真诚的人才能接住这份华贵。
只要看一看IT业的历史,所有的成功者似乎都是偶然踩到时代鼓点的幸运儿,主机时代让IBM成为了一代巨人,小型机让DEC崛起,PC机时代让微软成为软件王国,互联网让Yahoo!成为了一代明星。这些明星们之所以那么快地浮出水面,与他们日后的公司运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互联网刚刚起步之时,谁如果多花一点时间,谁就能比别人跑得快。1995年3月,杨致远拿到风险投资时,比竞争对手提前了6个月。“这6个月,在互联网上就变成了好几年。如果你一直快跑的话,你就会越跑越快,别人与你的距离就越差越大。”
杨致远说,当初创建Yahoo!时,他们并不只是想做一个网站,他们是要把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信息让人们容易地找出来。这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全面;二,世界性,在全世界有将近90个国家都通过Yahoo!来找他们的需要信息;三,品牌。
然而立这样一个高远的标准,仅靠杨致远与费罗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俩人非常清楚俩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杨致远喜欢在商业和策划显身手,而费罗喜欢在技术天地里神游,但俩个人都没有运作公司的经验。杨致远认为Yahoo!完全是靠头脑创立出来的一个产业,要达到未来的成功,其秘密不靠产品或服务,而是靠人。“因此我们召集最好的员工、最好的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合作。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招来最好的员工后,再给他们最好的环境和文化来让其创造出最新的东西。”
“在市场刚发展的时候,几乎是分秒必争,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东西,决策方面不能有失误,所以我们当时考虑的是我们绝对不能走错路,并如何让我们公司走上一条能成功的道路。这是我们在选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时,让有经验的人过来帮助我们,来把这个公司发展得很快。”
带着这样这一个理念,杨致远在1995年公司成立之初便开始通过猎头找到了他要的人才——库戈(TimKoogle)和麦立特(Mallett)。库戈当时43岁,也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毕业后,库戈曾创办了一家公司,做电子制造设备,接下来又把公司卖给了摩托罗拉,并在摩托罗拉就职7年。而立之年之后,库戈离开摩托罗拉,在Intermec公司任总裁,搞数据收集和通信产品。在他的领导下,该公司营业收入翻了一番。也就是从那时起,修理发动机和工程设计出身的库戈爱上了Internet,当时他想,如果有合适的人他会好好下一番功夫,因为他感觉Internet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产业。
恰巧猎头公司找上门来,库戈便毫不犹豫地来到了Yahoo!公司做首席执行官,当时Yahoo!的销售额几乎为零。杨致远和费罗非常赏识库戈的经验和风险评估能力,还有他开快车的嗜好。
而麦立特当时刚30岁,他在刚出道时则是为了一些新开办的公司推销软件而后进入Novell数据库公司,他又矮又壮,充满了活力,曾作为棒球队员效力于加拿大国家队。和库戈一样,麦立特是一个工作狂,他也是牺牲了一大笔薪水而加入了当时只有四五个人的Yahoo!做首席运营官。
由于有了库戈和麦立特俩位工作狂的加盟,使得Yahoo!从一个简单的互联网目录公司转变为重要的Internet“集散中心”,并于1996年将Yahoo!推上市,将其股票推向了云端。在库戈和麦立特的推动下,Yahoo!比同行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品牌扩张和国际扩张战略,除了在各种场合大打广告,还率先在互联网上开设广告版,开辟财源。
Yahoo!在1996年就开始进行国际化运作,如今在Yahoo!上有13种不同的语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里拥有网站,包括英国、法国、瑞典、挪威、丹麦、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拉丁美洲、亚洲、澳洲、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
1998年,库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5位最佳执行官之一。《商业周刊》认为他的主要业绩是:建立了Internet上的著名品牌;推出了消费者易用的服务,吸引了每月4000多万名访问者,使Yahoo!成为领先的Web入口站点;股票飙升700%,股价达到每股270美元。
杨致远曾感慨地评价说:“如果没有库戈和麦立特就没有Yahoo!的今天。他们对公司商业计划的实施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杨致远对合作伙伴的赞赏充满了真心实意。其实,Yahoo!公司今天的成功,是几位高级合作者高度通力合作的结果。我问杨致远他们高层之间是如何分工协作的?杨致远说:“我们没有一种很严的合作方式,我们几个高级管理人员完全都是靠合作、团队的方法来做事情,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把时间花在谁做什么事情上不是很有效用的,我们之间谁有时间、谁有能力、谁有才能去做这个事情就去做,大家不是争来争去的,大家都是抱着一个合作的心态。”
杨致远虽然不是第一把手,主要是进行公司的对外公关,费罗也不是第一把手,其主要角色是担当首席技术官的角色,但他们俩个人每天仍然很辛苦地工作着,据北大方正的王选教授介绍说,杨致远每天7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
杨致远深知顶尖人才对以百倍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意味着什么。杨致远大开Yahoo!之门,请进来的不仅是库戈和麦立特,还请进来众多的有经验人士,其中包括首席财务总裁、新增的生产、漫游、技术、业务、市场行销等专业人士来壮大Yahoo!公司和Yahoo!网站。
杨致远说:“我自己是一个喜欢竞争的人,不管做什么总要做个第一名,要做第一名,就要时时审视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虽然我们现在的Yahoo!做得很成功,但是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非常幸运的是我身边有很多好的管理者,因此,我们能继续努力。”
只在意自己的控制空间
1995年,有两家公司想要收购Yahoo!公司,那时仅25岁的杨致远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几百万美元,但杨致远却说:“不卖,我们自己做。”杨致远认为拿到钱的感觉与自己创业的感觉毕竟是不一样的,“当然,创业没有钱也不好玩。”
Yahoo!在1996年上市后,虽然Yahoo!的股票在华尔街飞扬得很高,但Yahoo!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亏损地带。甚至到了1997年,虽然Yahoo!收入6700万美元,但实际上亏损了2300万美元,因此从传统意义而言,Yahoo!在当时不算是一个已经成功了的公司,连杨致远本人也不知道Yahoo!这杆旗帜能飘扬多少时间,是三年还是四年?
杨致远面对飞速发展的Internet事业,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去瞻前顾后,但有一点杨致远一定要坚守,即把Yahoo!做成世界第一品牌。所幸的是良好的管理和运营使得Yahoo!的业绩一天天在突飞猛进,这使Yahoo!众多的竞争对手始终对其望洋兴叹。Yahoo!的广告客户不断突飞猛增,1996年,Yahoo!只有112个广告客户,到了1997年飞增至1700个付费的广告客户,而到了1999年Yahoo!猛增至2700个广告客户。
华尔街对杨致远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其股票的过于攀扬,远远超出了Yahoo!本身的现实价值,以致很多经济学家大呼Yahoo!的股票已呈现出严重的泡沫经济。然而杨致远却对股票不大关心,他说“自从Internet热之后,股票对Internet公司非常青睐,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股票的上上下下,我们也不太去管它是否能上还是能下。能控制的我们就担心,不能控制的我们就不管。我们能控制的是在市场上占第一,成为一个能赚钱的Internet厂商。不管股票是上还是下,只要我们一直在互联网公司中保持第一名,就没有关系,我们就能长久地赚到钱。”
今天,Yahoo!赚钱的方式也不仅仅靠广告收入,新的挣钱路数有电子商务、贸易等,而今天的Yahoo!也终于开始盈利,其增长势头也颇为猛烈。“1999年3至6月份,我们的收入是1.15亿美元,利润大约是3000万美元,而一年前我们的收入才5000万美元,Yahoo!现在是世界上能赚到钱的惟一的Internet公司。”
到1999年7月,Yahoo!在美国的用户是4000万人,其全世界的用户是8000万人。每天有3.1亿页次的访问量,6000个客户在Yahoo!上卖东西。这些数字已使得Yahoo!拥有互联网最大的网上人口,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传播平台。
1998年《福布斯》(Forbes)杂志推出高科技百名富翁,杨致远以10亿美元的价值居于第16位,而到了1999年,《财富》(FORTUNE)杂志在“40岁以下最富有人”的评选中,杨致远以31亿美元的身价被排名在第6位。
成功并没有让杨致远对市场傲慢起来,他对市场始终抱着一种很深的警觉,他说:“我们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开始享受了,不努力了,因为今天的成功,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努力,使我们更加清楚我们的精力应该投向什么位置,我们绝对没有设置一个成功的保证,不是说你今天成功就意味着你明天一定成功。也许我们的公司在三四年以后就消失了,这都很难说,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营业能力和人才素质,使我们能继续挑战市场。”
在谈到Yahoo!的未来时,杨致远说Yahoo!未来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用户的忠诚度,“要想保持用户的忠诚度,就一定要把新的服务不断地推出来。Internet变化太快了,没有人知道Internet将向哪里走去,从科技上的走势,大致可以看到Internet的走向。”
Internet发展前景很诱人,这使得杨致远暂时还不打算向别的领域里扩张,“Internet上有很多事情可做,我们越做,就越觉得有事情可做,Yahoo!在Internet上才刚刚开始。”
理念共享
削低门槛起大业
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家不想把企业做大,也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家会没有品尝过机遇美肴的香甜,然而并不是每一位企业家都能把企业做大上去。其中有个原因在于企业家把自己的门槛垒得过高,以致使很多发展的机遇在其门槛外转了几圈之后又悄然流走。
企业家常常为自己造就的一层门槛,是不能认真冷静地看待自身的弱点,不能宽下心来吸纳高手和团结高人。
IT发展史上因抓住时代机遇而一夜暴红、暴富的最典型的两位少年,一是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一是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他们俩人的公司都是由风险资金孵大的,但两位的特点和做派却完全不一,因此命运也不同。
70年代中期,年仅21岁的乔布斯,与好友涯兹尼克成立了苹果公司并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由于抓住了个人电脑时代来临的大机遇,这使得苹果公司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席卷世界。1980年,年仅25岁的乔布斯已拥有数亿美元的财富,被美国青年称之为大英雄,其闪耀的成就就连当时的比尔·盖茨也羡慕不已、自叹弗如。
乔布斯的一大特点是有极具敏锐的市场眼光,具有极强的创新意思,具有传播福音式的狂热与近乎盲目的乐观,他是一个很好的市场鼓动家,为苹果公司开创出了喜欢创新的文化。但他自身又有很大的弱点:骄横、独裁、对人不尊重,这使得他既能招揽到人才,但又白白糟蹋且留不住人才。再加上他对公司运营经验不多,但又爱四处发号施令,什么事情都爱插手,在其苹果公司趋于上升之日时,董事会还能容忍他,当苹果公司处于亏损之境时,管理层开始起来造反,最后,董事会毫不留情地把他赶出了苹果公司的大门。
而24岁的杨致远在抓住了Internet机遇后,第二年与费罗一起创立了Yahoo!,但俩人却非常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因此,请来与他们志同道合运作公司的高手。杨致远非常尊敬他们请来的运作高手,让他们有自己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这使得高层管理有着很强的团队精神,四位最高层管理者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取长补短、精诚合作,一起来运作公司。五年过去了,在Internet变化如此神速的领域里,Yahoo!却仍然蒸蒸日上,一直成为让竞争者追不上的第一品牌。
企业家为自己积累起来的第二层门槛,是因以往之成就或自视智商甚高便充满了颐指之气,这些颐指气,压制了别人的思维,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相传在日本明治时代,有位日本的大学教授向南隐禅师问禅,这位教授见到南隐禅师之后,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南隐禅师则一言不发,但不断地将茶水注入到客人的杯子中,以至水满之后,还不断地向里面注水。这位大学教授惊呼:“杯子已经满了,你怎么还在倒水。”祥师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你的脑袋里装满了你的想法和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这则故事很带哲理,能不断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虚怀若谷之人。谦受益、满招损。
对自己的私利看得过重,也是影响大业的一层门槛,杨致远与费罗虽然是Yahoo!的创始人,但到公司上市时,他们手中的股份只有15%,在公司的运作上杨致远不是首席执行官,不是第一掌门人,他名片上的官衔只自封为“雅虎酋长”,但他与费罗俩人依然每天从早到晚为Yahoo!不停地忙碌。做大事的人如果为私利所累,其事业便不容易达到顶峰,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乐趣的人比别人得到的回报反而更多,如果杨致远当初为了几百万美元而放弃了自己创业的乐趣,他今天也就当不成31亿美元的富翁。正因为把钱趣放在义趣之后,才使得这些人比同行人站在了更高的巅峰上。
在采访杨致远几天之后我见到了世界上年轻的首富戴尔,戴尔说:“像我们企业的成功最大的挑战是在成功以后带来的责任,就是说有责任用一些财富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来帮助其他的人,而不是把它花光。”
把义趣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为什么像比尔·盖茨夫妇、迈克尔·戴尔夫妇、杨致远夫妇在成为世界级富豪后还会拿出巨额资金来回报社会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