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章 在柏林:1928年
    第十章 在柏林:1928年
    在德国,宋庆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侨民,不像在苏联那样,是一位国宾——
    这是邓演达在柏林对章克着重交待的一点、她不期望从德国政府得到官方式的接待或照
    顾,更不想同中国公使馆发生任何关系(不久蒋作宾被委任为公使,蒋在1927年12月
    曾与宋庆龄等人一起,为武汉临时最高权力机构“临时联席会议”成员,后投向蒋介
    石)。她也避免会见到柏林来的国民党高级政要。这些人出于自己的目的想要找到她,
    其中之一就是武汉国民党的前主席汪精卫,他在同蒋介石合流之后才几个月就被后者一
    脚踢开了。另外一个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他也是从武汉投奔到蒋介石那里去的,此刻
    还得蒋的欢心,但没有维持多久。②
    注视着中国事务的美国大使舒尔曼报告了他们在柏林的居留以及——主要依靠文
    森特·希恩提供的消息——她想避开他们的不安心情。舒尔曼1928年5月27日给美国国
    务院的电报中说,“孙科昨抵柏林……他的继母从她的隐居处消失了……可能己听到了
    他来的消息。”他还报告说,孙科“因从政而发财了,而孙夫人在这里(柏林)的生活
    却很节俭,甚至可以说清贫。”
    ②这个地址是民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罗兰·费尔伯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的。请参看第
    九章有关部分。
    宋庆龄在等待的是那些还没有失去信仰的人。她希望同这些人一起组成一个“革命
    核心小组”。
    邓演达告诉章克,“自从雷娜·普罗梅去世之后,一直没有人帮助孙夫人处理日常
    事务。我要你来就是为此。你来了,我很高兴。这也是为革命、为国家做工作。”
    宋庆龄住在利茨恩堡大街7号,是租的房子。她对年轻的章克说,他应听从邓演
    达的指导,邓过去在柏林住过、上过学,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②她希望他除了帮助她
    之外,还能帮助邓收集资料,以便研究中国的土地和农民问题——“我国革命的关键”。
    她又告诉他,会有更多的朋友从国内来到这里。他们为了避开蒋介石的耳目,一路上必
    须绕道而行。
    1925年在柏林时,邓演达曾同朱德(后任红军总司今)在一个革命研究小组,朱
    当时也在那里留学。
    ②邓演达著《新艺术的诞生》(1927年4月、5月)、《中国内战和文化问题》
    章克对他在柏林日常生活的回忆有助于了解宋庆龄当时在柏林的情况。
    一般说来,他整个上午都在柏林大学的图书馆里,寻找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农
    村方面的资料,供宋庆龄和邓演达用,因为这些资料对中国可能有参考价值。
    每天上午11点半,他就到宋的住所去帮助做家务。下午1点,他们到坎特街上的饮
    食店去吃一顿简单的午餐,通常是德国人叫“格但克”的客饭,有点肉、土豆(或米饭)
    和蔬菜,每份1马克。饭后散散步,同时买东西,然后来回住所,他到大学会上课(一
    个专为外国学生开设的德语课)。傍晚,他又到来住所去帮助做些文书工作,宋请他吃
    完晚饭再回宿舍。
    宋庆龄几乎每天都要同邓演达在一起商谈和工作一两小时。除了政治方面的谈话和
    研究外,她还请他帮助她提高中文写作能力,因为她主要受的是外国的教育,所以感到
    用中文写作有困难。为了给她找些范文,他到柏林中国留学生那里去搜寻“五四”时期
    和20年代初《新青年》等刊物上陈独秀、李大钊和恽代英的文章,因为这些革命者同时
    又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他向她指出他们怎样在写白话文时运用典故和成语——它
    们有助于生动有力的表达。
    宋庆龄这时已是一个世界闻名的人物,但她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却是这样的虚心,像
    一个勤奋的女学生那样做她的作业。对这一点章克感到很敬佩。她做了许多练习和习作
    请邓演这批改,开始在中文写作上取得进步。多年以后,周恩来曾称赞她的一些中文文
    章的风格。
    这里对邓演达作一点补充介绍。他当时是34岁,瘦长,坦率,有军人风度(他从小
    就受军事训练)。他为自己树立起坚强的革命信念,并寻找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除了社
    会、战争和政治,他还对文化有兴趣。他认为中国的新民族文化应摆脱陈旧的封建模式,
    但也不应模仿西方,而是既要有个性解放、又要有集体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以适合
    中国的革命目标和未来的物质发展。
    这一点在西方学术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共和中国人名词典》(英文),第3卷,
    第261页。
    正如宋庆龄所预期的,从国内来的朋友们陆续在柏林聚集。最初到达的人中有数学
    家郑太朴和进步的佛教大师大虚(应邀到海德堡大学讲课,他的观点近乎几十年后的
    “解放神学”)。后来又来了叶挺等政治人物。他们带来的消息是,蒋介石正用全面的
    白色恐怖以摧毁所有进步的事物。但人民起义虽屡受挫折而从未停止。国民党最高层表
    面上团结在蒋介石周围,但由于争权夺利而来的新的分裂正在扩展。许多人希望宋庆龄
    和邓演达能很快回去,帮助那些保持今节的进步力量凝聚起来,采取新的行动。
    所有这些临时流亡国外的人都要求总结1924—1927年革命的教训——特别是导致失
    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再现。他们也希望结合中国的路线,研究苏联和共产
    国际政策中的路线。苏联的援助是十分重要的,但援助应该给谁?是给重新建立的、采
    用净化了的和再度赋予活力的形式的国共合作,还是只给中国共产党?在这些问题上,
    在中国内部及国际上都是有不同看法的。
    邓演达主张,在中国革命的未来阶段中,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制订出一个以土地和农
    民问题为中心的纲领。1926—1927年的北伐胜利没有农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而农
    民之所以能够动员起来是因为他们相信国民党打胜之后就会实现孙中山“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革命的流产、失败、遭到镇压主要是由于限制农民行动的错误和压制农民的罪
    行。对邓演达来说,这些思想并不是新的。在1926年和1927年上半年任北伐军总政治部
    主任时,他就积极地在军队开进之前开展当地农民的组织工作。在这些事情上,周恩
    来后来认为他的看法同毛泽东的看法是相似的。
    美国驻德大使雅各布·古尔德·舒尔曼致国务卿(华盛顿),1928年6月13日。
    邓演达告诉来访者说,他和宋庆龄正在仔细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并希望国内的朋
    友们也这样做。以他们的新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所要采取的“行动”,就是在
    这个问题上的行动。这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特性所造成的具体条件和革命需要。
    当然,中国必须向苏维埃革命学习,但在实践中必须自辟蹊径。
    历史将显示,邓演达此时关于需要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并由这些具体情况出发来开
    展工作的看法,是有坚实根据的。但他稍后坚持以“第三党”来取代国共两党,证明是
    不切实际和没有结果的。宋庆龄尽管尊重和钦佩他,却依靠共产党作为实现所求变革的
    主要杠杆。
    在柏林像在莫斯科一样,宋庆龄受到在中国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各种冲击,
    又受到来自西方和中国反动派的压力。她继续保持镇定,以继续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场,
    显示出她的原则性、政治判断力和处事才能。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1929年5月美国的一个广播网通过文森特·希恩要求她到美
    国去发表一系列广播讲话和在公众场合露面。希恩敦促她接受,因为她可以借此机会把
    中国的真相告诉美国人民,并且可以用广播公司答应付给的5万美元报酬作为她进行政
    治活动的经费。宋庆龄在同邓演达商量之后拒绝了这个要求。她向章克解释说,如果她
    去,她会落入一个有利于蒋介石和支持蒋的美国政策的陷阱。她可能通过谈话或沉默表
    现为接受蒋政权的合法性。而这笔由美方提供的收入也不是为革命筹集资金的好办法。
    章回忆说,希恩为此大发雷霆:“我真猜不透她。她会有一个讲坛。重访她所喜欢的朋
    友和地方,得一笔用自己的工作赚来的钱。这有什么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是,宋庆龄所怀疑的陷饼确实存在——现在能够得到的文件证明了这一点。
    1928年6月16日美国大使舒尔曼从柏林“致国务院的绝密报告”说:
    “美国著名的巡回演讲主办人L.J.艾伯先生向孙夫人提出签订在我上次报告中提
    到的那个合同。希恩先生说,孙夫人应按合同净得5万美元……这笔款项她可能会捐献
    给‘事业’。希恩还说,宋庆龄正‘在考虑接受这个提议’。如果她接受了,他不认为
    她在美国的讲演将会具有任何很显著的政治性质。她有这么多的近亲同目前的国民党运
    动有关系,这将使她难以对之进行攻击。”(着重点是本书作者加的)
    司徒雷登著《在华五十年——传教士和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英文),第116
    页。
    大使的报告(现加上其他材料)显示出宋庆龄在欧洲的行动受到了美国外交官的密
    切监视。舒尔曼还同意把报告“副本送驻北京公使馆”,结果很可能是把消息传给美国
    所偏爱的蒋介石阵营中去了。这里应该提起,舒尔曼干这类事情不是新手。1924年在广
    州他曾提议在孙中山和北洋军阀之间进行调停,从而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丧失锐气和苏
    联的引导。
    事实上,有不少美国人——官方的或非官方的——都在设法把宋庆龄挪向蒋介石一
    边,至少使她对蒋的反对不要那么强烈。
    司徒雷登博士就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来到柏林的。他是北京的中美燕京大学校长,
    在20年之后出任美国驻国民党中国的最后一任大使。司徒在基督教活动中结识了庆龄的
    父亲宋耀如,从小就看着庆龄长大。他甚至于知道庆龄对巧克力有嗜好,所以带了一大
    盒最好的巧克力到柏林,想通过“她的忠诚的秘书、一个燕京的学生(司徒语)章克找
    到她。司徒还写道,“在莫斯科小住之后,她已决定……俄国的共产主义对中国来说,
    不是万应灵药,所以带着她的部属撤到柏林,在那里我在约一年之后见到了她。”章
    克对这段话提出了疑问。在章的记忆中,宋庆龄在柏林没有会见司徒,而是回避他,曾
    对章说,司徒像极大多数传教士一样钦佩蒋介石,所以很可能是为蒋办事的。她不接见
    司徒,而是把一张她亲笔签名的、同孙中山的结婚照,要章克代她送给他。至于司徒所
    写的归之于宋庆龄的那些话,实际上她从来没有找寻什么“万应灵药”,也从来没有对
    苏联和中共表示过否定态度(这一点正是蒋介石和西方求之而不可得的)。尽管如此,
    他们企图在宋和苏联及中共之间制造不和的尝试从未中止过。
    同第九章注36。
    关于宋庆龄的处境,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曾这样写道:
    “她肯定是欧洲所收容的所有流亡者中最奇特的一个……因为获胜的国民党人根本
    不是要把她赶出中国,而是软硬兼施地阻止她离开中国。即使到现在,他们还在找她,
    希望劝诱她回去分享他们的荣耀。
    “但是,她即使境况桔据……却避开那些被派来请她回去过富裕尊荣生活的使者。
    她把他们所要提供给她的荣誉看作是对她丈夫的主义的背叛……在中国全国各地……开
    会之前都要向孙逸仙博士遗像行三鞠躬礼……通过家庭的关系以及通过她自己的才能,
    她如果想要在新政府中得到任何地位,都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但她拒绝了,她在政治上
    断绝了同家庭的关系——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行动。她打电报给她那位
    得胜的妹夫,谴责他同俄国断交并镇压农工,并声明她如回国将不是去参加他的政府而
    是去代表群众。
    “与此同时,流言蜚语不断。她那些过去的同事收买不了她,就想用污蔑手段把她
    抹黑……任何一个著名的中国革命者来找她的都被造谣说成是她的新的丈夫……在所有
    我认识的中国人中最美丽文雅、仍在最动人的三十以上年华的这位妇女,由于她自己过
    去的崇高地位,而不得不渡过未来的寂寞岁月。但是,谣言跟随着她,尽管这些谣言没
    有一丝一毫的事实根据……”
    国务院信件编号3612号。1928年6月27日远东局阅后,7月12日由纳尔逊·约翰逊
    代国务卿答复“此信内容甚有价值”。约翰逊为美国高级外交官,曾在华工作多年。
    美国官方档案还透露了另一方面的情况。舒尔曼公使固然在设想宋庆龄到美国巡回
    演讲会使西方得到政治上的好处,但另外一类人却强烈反对。这类人总是反复出现,那
    就是一些患妄想狂症的右翼分子,他们既对“赤色宣传”怕得要死,又不相信其他美国
    人有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
    持这样的观点的一位波士顿妇女埃塞尔·B·麦金尼,在1928年7月10日给华盛顿主
    管签证事务的部门写了一封信:
    “你是否知道,中国和莫斯科的孙逸仙夫人已订定在下一季度到这个国家来作演
    讲?……我今天已辞去设于波莱斯顿街〔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80号的艾伯一威克讲演
    服务公司特别代表的职务,因为我不仅不愿意请这位夫人到我们的俱乐部和学院去讲演,
    也不愿意同一个请她来讲演的组织保持关系。我对我自己的国家实在太忠诚了,我不能
    同一个在过去历史上与赤色活动有如此多瓜葛的人发生任何接触。
    “是否可能你已批准她入境,因为我听说一切都已疏通好了。……有一个可能与此
    事有关的人问我,就这么一个30来岁的年轻女人,即使她过去曾参加过本国的革命,她
    会有什么样的脑筋在这个国家制造麻烦?任何一个稍为知道一点远东事务的人都明白,
    她的‘脑筋’沿着某些渠道是相当活跃的——在我看来,对我们那些容易受影响的学院
    和俱乐部妇女来说,也许是太活跃了……”
    像大多数告密者一样。这位“超级爱国者”喜欢小心谨慎、隐姓埋名:
    “现在我已尽了一个好的、忠诚的美国人的责任,像我这样的人即使在粉红色的地
    方也是没有用的,更不要说是鲜红的颜色了。请让我不要再出头露面。她可能被批准入
    境吗?”
    麦金尼女士这封信被送到签证处主任蒙内特·戴维斯那里。他回覆道,“没有听说
    孙夫人申请入境签证……”因为她根本没有申请过。
    德国费尔伯教授著文,请参看第九章注37。
    现在再看看德国政府。如同驻莫斯科大使所建议的那样,宋庆龄被置于“严密的秘
    密监视”之下。‘这是德国公共秩序部通过普鲁士内务部下达给柏林警察局的命令,
    理由是她“在共产主义和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的角色”以及“同莫斯科共产党方面的关
    系”。②有好几个月对她每天的行踪都予监视,就像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时那样。这些监
    视报告一定让审阅的官员哭笑不得。报告所“提供的情报”是,她有“许多中国来访
    者”、“每天出外散步两次”等等。还记录了这样一些事情:
    同上。
    ②黄平著《往事回忆》,第67页。
    1928年6月,她年轻的弟弟来,住在她寓所里。(这看来是指宋子安,她在家中最
    喜欢他,当时20岁出头。)
    6月和7月,他们同去巴黎,接着又去维也纳,说是去看病。
    9月3日,她从巴黎回柏林,迁居夏洛滕堡区韦兰德尔街18号格尔姆赖希太太家。
    12月18日,她去海德堡旅行。
    据记载,她曾对警方说,她想在柏林住下去,以便学习(可能是在她申请再入境或
    延长居留期时)。
    作为情报,这些东西卖在是太可怜了。但它们保留了有关她行踪的一些材料。如果
    没有这些材料,在年深月久之后要弄清她在柏林的行踪将很困难。
    据章克回忆,德国政府也想同宋庆龄有些直接接触。反对党社会民主党也要求同她
    交换意见。她对两者都回避,实在推不掉时就请邓演达去同社会民主党人谈谈。
    中国(蒋介石政府的)驻柏林的外交官也通过中间人求见宋庆龄。章克记得宋庆龄
    对他说,“他们不代表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工农;这些人站在杀害工农的人一边。
    他们没有资格要求见我。”
    她没有蒋介石政权发给的护照,也不去申请。她的护照是武汉国民政府发给的,由
    陈友仁签署——这是他当外交部长所办的最后一件事。
    在柏林的倾向进步的中国留学生倒是经常见到宋庆龄,同邓演达一起。她鼓励一些
    留学生学好现代技术,将来用于建设一个强大独立的中国。常来的留学生中有一个航空
    工程师。
    就住在柏林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她同他们的关系如同在莫斯科时一样,由于派系
    纠纷和当时盛行的极左思潮而相当复杂。(这些共产党人中有的是中共党员,有的是德
    共党员,当时德共有一中国特别小组。)1928年12月,国际反帝大同盟在柏林开会,宋
    庆龄虽然是这个组织的名誉主席,却没有像上几次会议那样被邀请。中国代表黄平和余
    飞两人是由中共驻莫斯科第三国际代表团派出的。黄平在讲话中不但攻击帝国主义及其
    同盟者南京国民党右派政府,而且攻击任何形式的左派国民党,说它们更具欺骗性,所
    以比右派更危险,等等。他在一家餐厅用餐时曾见到宋庆龄,但却不理她。所有这一切
    他后来回忆时感到很可耻。
    据访问沈其震大夫的谈话。沈约在此时在德国学医,后在叶挺将军部下任新四军
    军医总监,对叶挺很熟悉,经常交谈。叶屡遭不幸。1941年“皖南事变”(国民党在新
    四军移防时对之进行突然袭击)中他被俘后被关入集中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在此
    后同蒋介石的谈判中,共产党坚持释放叶挺。叶获释后不久,在从重庆赴延安途中,因
    飞机失事与妻女及其他一些共产党领导人同时罹难。具有悲剧性讽刺意味的是,诺依曼
    在斯大林30年代的清洗中就在苏联被处决了。他甚至于没有像叶挺那样活着去抗击法西
    斯。他和叶挺对法西斯都是极端痛恨的,尽管在如何同法西斯战斗的问题上过去曾有分
    歧。
    宋庆龄的基本政治活动并没有因为这些复杂情况而“出轨”。她同邓演达和后来到
    达的革命者一起,进行这些活动。
    在这些后到的革命者中,值得注意的是叶挺。这位生气勃勃的英勇的军官曾在广东
    同邓演达一起上过少年军官学校,当然这两个孩子当时都没有想到他们后来会作为革命
    同志重逢。叶挺的生活道路同宋庆龄也一再交错。1922年在广州,作为孙中山总统府卫
    队的一员,他抗击军阀陈炯明的进攻,保护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出险。后来,他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在1925—1927年的北伐中任团长,所部号称“铁军”,在占领武汉及向黄
    河推进的许多战役中功勋卓著。蒋介石1927年叛变后,他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年
    底,他在著名的广州公社起义中作战。广州公社是为了扭转反革命浪潮所作出的最后一
    次在城市中以工人为主体的武装斗争——一次英雄的战斗、也是一次悲剧性地在错误时
    机进行的战斗。
    但在1928年,叶挺陷入极度的困惑和精神痛苦之中。在广州公社失败之后,他取道
    前往莫斯科,却被共产国际前驻广州代表、德国人海因茨·诺依曼指责犯了“失败主义”
    和“逃跑主义”的错误。事实上,他是在战斗已告失败之后带着部队一起撤出的,为了
    把部队保存下来,以后东山再起。使公社失败并不必要地使许多十分需要的革命者(包
    括张太雷)牺牲的是对革命低潮时期成功可能性的错误估计——在克里姆林宫、在中国
    国内都作了这样的错误估计。但当时莫斯科听信的是诺依曼而不是叶挺,因此他去了
    德国。在那里,他在政治上长期韬光养晦,但没有放弃他的原则。
    王安娜著《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388—389页。
    宋庆龄和邓演达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躲开叶挺,而是要他一起参加关于中国革命新
    的前景的讨论。10年以后,他将再度为之而战斗,他的共产党党籍将被恢复,他的政治
    信念和军事活力及技能在抗日战争中任新四军军长时丝毫未减。
    在柏林集体讨论和分析的是南昌起义、广州公社和若干继发事件,结论同宋庆龄和
    邓演达的看法是一致的,即:中国的革命虽然遭受严酷的挫折,却是不可征服的。问题
    在于如何把仍然忠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成员集合和组织起来去完成他们的任务。计划是
    使他们聚集在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已在莫斯科宣布成立)之中,并尽可能早日回国。
    在中国国内,中国共产党已经举起革命的旗帜前进,同中共合作总的说来大家都是同意
    的,尽管有人(不是宋庆龄)没有去实行——部分原因是当时在共产党方面对此表现犹
    豫。
    尽管有这些随之而来的复杂情况,宋庆龄对这一段在德国的生活是感到快乐的。她
    学了一点德语,后来在同外国友人谈话或写信时有时还用一下。她会唱唱或者哼哼德国
    歌曲,包括一些活泼的流行歌曲。在饮食方面,她对一种“土豆煎饼”特别喜欢,并且
    自己会做。多年以后,在战时的重庆,她到处找一种长把平底铁锅来做这种食品,因为
    用当地的尖底锅效果不好而平底锅在中国很少。
    引自兰德尔·古尔德著《孙夫人保持信仰),载《民族》(“The Nation”)杂
    志,纽约,1930年1月22日。(中译文参考杨小佛著《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片断》,原
    载上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转引于吕明灼著《宋庆龄传》,第125—126页。这
    一声明与《宋庆龄选集》所载《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的核心内容相同,
    发表时间也很相近。——译者)
    在柏林居留一年后,宋庆龄于1929年5月回国。蒋介石政府邀请她回去参加孙中山
    的国葬仪式。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已完成,陵墓的奠基礼她曾参加(时在国民党分
    裂之前)。政府当局和她的家属派她的第二个弟弟子良来劝她回去。蒋介石领导下的国
    民党在1929年3月26日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选举她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很明显,蒋介石——如同他过去(及以后)常做的那样——是想借用她的声望并把
    她罗致过去,至少是封住她的口。她对这一点很警觉,在同朋友们商量之后,还是决定
    走,但完全是为了相反的目的。她将展开孙中山的旗帜并揭露那些篡夺了这面旗帜的人,
    在国内这样做将更为危险、但也将更为有效。她公开宣告:
    “我正在回国准备参加孙逸仙博士安葬紫金山的典礼。紫金山是他希望埋骨之处。
    “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误解,我必须表明,我仍断然坚持我于1927年7月14日在汉
    口发表的声明,邵:鉴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反革命政策和行动,我宣布不再积极
    参加国民党的工作。
    “因此,必须明白无误地说清楚,我的参加葬礼……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意味着,
    只要国民党领导继续违背孙博士的基本政策(即有效的反帝政策、与苏俄合作的政策及
    工农政策)我就不直接或间接参加国民党工作的决定有所缓和或转变。
    “当这些政策作为革命的动力时,我们在实现党的主义中取得了迅速的进展。现在
    三大政策已被抛弃,我们的党又成为军阀及反革命的工具,从而使我们更加远离党的目
    标。”
    西格雷夫著《宋家王朝》,第260页。英文原版作者注明根据尤恩森著:《宋氏
    三姊妹》(英文)第85更及克拉克著:《中国的蒋家》(英文),第64页。
    他的弟弟不赞成她用这样直率强硬的措辞,担心引起政府恼怒和家庭不快,据说她
    的回答是:“是宋家为中国而存,不是中国为宋家而存”
    上海《民国日报》在次日(5月23日)曾有报道。此处及其他有关活动的日期均
    见《宋庆龄年谱》。
    回国以后,她不断地重复和说明她的这个启程前声明,因而她1929年的回国是短暂
    而又引起轩然大波的。它对当局企图使她陷入混乱或保持缄默的图谋浇了一大瓢冷水,
    而对所有为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而奋斗的战士则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1930年9月20
    日),载《邓演达文集》,第83—88、183—191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