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十四来看我已经十五日过去,却仍是没有见到什么转机。一日正坐在屋中愁苦,玉檀匆匆而进,掩好了门,紧挨着我坐了,低声说:“听说今日朝堂上,镇国公景熙爷旧事重提,恳请万岁爷调查步军统领托合齐父子在多罗安郡王马尔浑王爷治丧期间宴请朝中大臣和贪污不法银款的案子。”
我细细想了一遍,景熙是安亲王岳乐的儿子,八福晋的母舅,和八阿哥同在正蓝旗,肯定是八阿哥的支持者;而步军统领托合齐却是太子爷的人,这是对太子爷发难了!难道这就是‘二废太子’的导火索?
“可打听了万岁爷如何说?”我问。玉檀回道:“因为这次奏报说有迹象显示参加结党会饮者约有一二十人,除去步军统领托合齐、都统鄂善、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大人外,多为八旗都统、副都统等武职人员。万岁爷很是重视,下令先由三王爷负责调查,如果确如镇国公所奏,再交由刑部详审此案。”
当然要详审了!自从复立太子后,康熙就一直担心胤礽有可能逼宫让位。而此次参与会饮者的这些人多为武职,掌握一定军事权力。特别是步军统领一职,从一品,有如京师卫戌司令,对保证皇帝的人身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康熙怎么可能放心让他们私下结交呢?一旦查出任何不利于太子的言词,太子爷再次被废就指日可待了。而八阿哥既然选择了此事,就绝对不会无的放矢。
想着,嘴角不禁逸出一丝笑,悬在头顶的那把剑终于暂时移开了。既然康熙对太子爷的疑心即将转为现实,就断没有再把我嫁给他的道理。如果确如他们所想,如今我可是和蒙古两大显族都有关系!哪能把这么好的资源白白浪费在太子身上?
原来二废太子的斗争从现在就由暗处转到明处了。八阿哥只怕早就布置停当,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不然不会一出手就言之凿凿;四阿哥既然能派人通知我拖延时日,就是说他也知道有朝堂上的这一天,那看来他这次是要和八阿哥合作扳倒太子。只是我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想来是催化剂!没有我,此事也迟早发生,但因为我牵扯到蒙古人,牵扯到康熙的态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事情也许比他们预定的提前发生了。手头没有历史书,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在按照我所知道的历史发展。心中困惑,到底是因为我,历史才如此?还是因为历史如此,才有我的事情呢?
笑容仍在,却渐渐苦涩,我躲来躲去,没想到却落到了风暴中心!以前一直是旁观者的角色,看着各人走向他们的结局,如今自己也被拖进了这幕戏中,将来我该何去何从?以后不是不出错就无事的局面了,而是只怕我不动,风暴都不会放不过我了,是如何保全自己的问题了!
心中悒郁,每日左思右想,病好得更加慢,时有反复,全好时,已是十月底。
这是自生病来,第一次见康熙,心中颇为忐忑,几次三番都有冲动让秋晨去奉茶,我只想躲开。但终是理智控制着自己,和玉檀捧了茶盘进去。
侍立在外的太监看我来,忙打起帘子,眼光扫了一圈,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阿哥等都在座。我深吸口气,定了定心神,小碎步而入。屋中一片寂静,康熙侧头凝思,我轻轻把茶盅置于案上,躬身行礼,康熙一直未曾看过我一眼,心下微松口气,转到三阿哥桌旁奉茶,一圈茶奉下来,几个阿哥都是正襟稳坐,目不斜视。我自始至终头低垂,视线只集中在眼前一块。
一出暖阁,快步走回耳房,放下茶盘,长出口气。待心神静下来,不禁想,他们在商议什么?为什么个个表情凝重?
两日后康熙颁旨,才明白当日为何气氛沉重。“以殷特布为汉军都统,隆科多为步军统领,张谷贞为云南提督。”全是手握兵权的重要位置。八阿哥率先发难,但却是四阿哥的人隆科多掌握了这个负责京城安全的重要职位,在众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四阿哥的这一枚重要棋子已经开始渐渐布好。
忽想起我曾提醒过八阿哥,要他防备隆科多,如果他对我的话上了心,那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八阿哥应该知道四阿哥和隆科多的关系,即使现隆科多和四阿哥各自为了避嫌,有意疏远对方。我是已经掀了四阿哥的一张重要底牌吗?
脑中开始迷糊,模糊的历史和现在的实际情况,让我本就看不透的局,越发难懂。只得作罢。仔细想想自己何去何从。
我现在不得不相信一点,我是逃不过被指婚的命运。苏麻喇姑抗旨不嫁后还可以安然留在宫中,那是因为康熙对她感情特殊,愿意容忍她。而我如果抗旨,康熙恐怕绝不会让我日子好过的,也许真就是三尺白绫的下场。
可康熙究竟会把我指给谁呢?太子爷,从现在起,他就会麻烦不断,直到被废,所以他排除。现在的局面,只有两种可能,康熙要么把我指给一个中立派的人让我远离风波,要么是把我指给他心中看重的人。
与其等着康熙指婚,结果难料,不如自己选择,至少可以保证避免最坏的结果。想到太子,全身又是一阵恶寒。禁不住撑着头,长叹口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古人十六七就成婚,如今与我年龄适当的男子,个个都已有娇妻美妾,原来我也就是做小老婆的命。
选谁?
八阿哥以前或许可以,但苏完瓜尔佳王爷的一块玉佩和敏敏与佐鹰王子的婚事,康熙是绝不会让我跟了八阿哥的。
十三阿哥肯定不行,自从我带他去荷塘找过四阿哥后,他已经把我视作四阿哥的人,否则也不会用九阿哥来试探我。
十四阿哥也不行,他现在还是‘八爷党’的人,一则康熙不会同意,二则他自己也绝对不会要我的。
朝中大臣,莫要说我不熟悉,就是熟悉,他们又怎么敢娶?太子求过婚的人谁敢要?
想了一圈,各人的心思,康熙的心思,越想越乱,越想越无所适从,最后觉得何必如此麻烦?既然想遮风挡雨,索性找那棵最大的树去靠不就行了!反正他也愿意娶。以后的事情再一步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