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道教说起。
关于道教的派别,可以五花八门的划分出很多,不过按照学术来分,大致可分为玄学正派、丹鼎、符篆、占验这四家,
其中的“占验”一派,就是中“天机门”的原型。
“天机门”自然是洞察天机的意思。
历史中留下名字的占验派人物众多,比如管辂、郭璞、李淳风、袁天罡等,管辂传世有一本《六壬管辂神书》,而李淳风和袁天罡,也有一本哪怕到了今天仍然让人拍案称奇的《推背图》。而剩下的郭璞,也曾做过数次著名的预言,其中一次,便是在五胡乱华,士族衣冠南渡之际,为琅邪王氏做的“淮水绝,王氏灭”的预言。
两百多年后,隋朝最终完成统一,在数十万隋军蜂拥渡河时攻陷建康时,秦淮河竟一度窒塞不流,终于应了“淮水绝,王氏灭”的预言。由此,王氏门阀的光辉再不重现了。
也正是这个预言,预见了王氏门阀在渡江后百年的风光,几乎可以与司马氏平分天下,所以从王氏的王衍、王戎这一代开始,就慢慢的摒弃名教,逐渐崇尚玄学。
到了下一代的王导、王敦,更是笃信道教,不过因为佛教的繁荣,王氏也与佛教僧人有所交游,至少对佛教保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
王氏的再下一代,就开始有了不同发展,如王羲之信仰道教,王彪之信仰礼教,王洽信仰佛教。
而真正能够归依三宝的人产生在东晋末期的第五代人中,王珣、王珉是当时著名的佛教信徒,而另一边的王凝之,因为笃信道教,稀里糊涂的就丢了性命(后续情节会有涉及)。
以王氏为例,就能看的很出东晋时期,佛道之间的较量,最后是佛教逐渐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以下这段内容,转自谋篇论文——对不起,出处找不见了。
“汉晋数百年间,五胡迁入中原,至西晋末年高达5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他们的力量很大,不仅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而且还时时威胁着偏安于南方的东晋政权。这种前所未有的种族冲突,是士族信仰变化的的历史背景。
在蛮族大规模入侵中原的同时,佛教也开始了数百年持续不断的输入。这种完全异质的文化,打破了固有文化的同质性与单一性,使中华文明从单一的、同质的古典文明中走了出来,开始向异质的、多样的文明转变。这种文化类型的大变化为士族的信仰变迁提供了条件。”
…
…
其实佛学大盛,是在东晋中期以后,信教的士族逐渐增多,公开信佛者已经远远多于信道者,所以,哪怕是琅邪王氏,王羲之那一支,素来重道,也兼修佛教,当然重点是玄学与道教,礼、佛只是兼顾而已。
道教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东晋中期以前,一般是处于不公开的状态,修之于身、修之于家而已。公之于朝的,在西晋没有,在东晋也只是中期以后出现的事。
究其原因,也与道教不断的从事造反运动有关。
到了东晋末期,南朝开始的时候,天师道反叛被无情镇压,同时此消彼长,佛教,就已经完全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