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二章初闻战报
    大明,乾清宫
    下边坐着成基命、孙承宗、傅宗龙、贺逢圣四个内阁大臣。
    当手里拿着袁崇焕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折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我若是不实行三边压缩辽东空间的计划,皇太极根本就不会出兵锦州。事实上,我没有想到他会进攻锦州,朝着三个方向中防御能力最强的大明进军。我内心跟倾向于皇太极跟大明在蒙古、朝鲜打游击战,而不是现在就主力对决。尽管辽东军在袁崇焕的训练下已经过了七年时间,关宁铁骑也恢复到了三万的规模,但面对同样休养生息的八旗骑兵,能有怎样的胜率还是未知之数。
    “各位爱卿怎么看?”
    突然来了紧急军报,怎么也要跟大臣们商量下。成基命他们几个大臣在场倒很正常,贺逢圣之所以在,是因为这内阁、六部大臣里边他最年轻,我总想让他多学着点,以后也好有人能够替我挑起朝中的担子!
    这里边最有发言权的是孙承宗,但首辅是成基命,皇上没点名问话,他也不好擅自越了规矩回奏。成基命自然知道皇上实际问的是孙承宗,他本文官出身,一直来管的又是吏部,对兵事的见识要差些。他稍稍低头想了会便躬身道:
    “回禀皇上,微臣不善边事,就抛砖引玉说下微臣的浅见!女真人直犯锦州,从袁大人的奏折中来看,北虏虽号称二十万来田猎,但实际上来讲,他们最多不过十万人马,甚至更少。袁大人数次在锦宁一线阻击女真人,微臣以为此番亦可,只要坚城固守,不出今年,女真人伤亡一大便会主动撤去。”
    成基命所说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也代表了朝内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可能是因为袁崇焕在辽西守了十年,女真人一直攻不破锦州、宁远的防线。京师以及朝内的大臣对女真再无万历、天启年间那么恐惧。根据高起潜的回报,京中的百姓也是毫无惊惶,只是当作一件饭后的谈资罢了。
    “孙爱卿,这里边你在辽东最久,又亲一步道:“回禀皇上,首辅大人的估计倒极为中肯,女真这几年被大明击败数次,兵力损失严重,即便敌酋皇太极四处征兵,讨伐黑龙江流域的野人部落,只怕增长也有限。当然,如果他不顾一切后果,全族一战又另当别论!微臣以为这种可能性极小,若其元气一伤,女真便有灭族之祸。锦州坚守十余年,城墙不断加固完善,微臣在锦州城墙布防大量火炮,内储粮食,故皇太极即以十万之众而来,也无法攻下锦州城。微臣担心不在锦州,而是在锦州的前沿大凌河城!皇上请看,”
    孙承宗走到宫殿侧边挂着的《大明皇舆图》前,指着锦州一带的地图道:“这里是锦州,后边有松山、杏山、塔山作为依托,连连相扣,互为支援。但在锦州以东的大凌河城,却是孤立无援。其东南的小凌河城因不便防守,微臣旧年守辽之时全面收缩阵地,便废弃了小凌河城及大凌河东的右屯城。这些山城原本可以作为驻守之所,但女真人有火炮之后,小城易被轰塌城墙。锦州以东只有大凌河一个据点,皇太极在进军锦州前,必会先攻大凌河,是以微臣最为担心大凌河不可守!”
    听着孙承宗的解说,我不由皱起了眉头,在原先的历史记载中,在崇祯四年大明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亲率两余万人马将其团团围困。朝廷派出的四路援军都给击溃,大凌河城也因为弹尽粮绝,最终开城投降。此役大明损失诸多战将,其中拒不投降的何可刚死于祖大寿后之手(祖大寿骗得皇太极信任后逃归又坚守了锦州十年)。而后金则恰恰相反,因为汉人将领的大规模投降,使得后金的实力得到了提升。
    大凌河之败可以说是一个划分点,大明至此再不曾有人敢提出恢复辽东的计划,辽蓟督师孙承宗也因此受累下台。此后辽东在被动挨打中,逐渐丢失一个又一个的据点,最终一直退回到了宁远。
    这段历史我记得相当清楚,就算是我统治的这个时代,大凌河城这一战关系也仍旧重大。因为大明跟女真上一次作战失利了,要是丢失了大凌河,大明要想恢复辽东,就得重新开始布置据点。
    我看着地图问道:“现如今大凌河守将何人?”
    傅宗龙欠身回答道:“禀陛下,现任大凌河守将是总兵官祖大寿!”
    “又是他?!”我不由失声道。
    孙承宗跟傅宗龙面面相觑,不知皇上指的是什么!难道皇上对祖大寿有什么看法嘛?!不过,上一回祖大寿平山东之乱,皇上对其赞赏有嘉!广宁之役中祖大寿死战不退,虽然最后丢了广宁城,各路将领都降了一级,但是应有的赏赐一点都没有少。皇上突然说这么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摸不着头脑的孙承宗还是问道:
    “皇上,祖大寿驻守大凌河有什么不妥嘛?!”
    我连连摇头道:“不,不,朕只是没想到会是他守那里!”我暗暗否认自己心中荒唐的想法,虽然此时跟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何其相似,但祖大寿必会坚守无疑。有了袁崇焕主持,大凌城就不会孤立无援,也决不至于给皇太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历史绝对不会重演!
    “皇上,微臣也以为锦州坚守必无问题,只是在于大凌河如何确保?!是否需要从山海关调兵救援?”傅宗龙是兵部尚书,这是当任此职来第一次面临大战,所以他不能不谨慎其事。
    “派兵救援?!”
    历来辽西告急,山海关一带就会戒备,必要的时候就带兵出关救援。这一次需不需要呢?大凌河有三万人马,加上山城里的居民,至少可以征调四万的壮丁。而在锦州驻有四万人,周边的松山、杏山、塔山三个据点分别驻守着一万人。除了皮岛的两万兵额,宁远因为是重镇,相对而言所需兵力极少,只留了两万作为策应。山海关则驻有马世龙率领的四万兵马,山海关虽然在内地,但是离山海关不远就是九边之一的蓟州镇,山海关的驻兵不仅随时出关,但也随时准备进关支援北面长城一带。也就是说在不救援的情况下,锦州防线上,明军跟女真人都是十万之众,一对一!
    锦州需要救援嘛?!
    我来回思量着,援兵去得太少就等于没去,否则就会给皇太极围点打援。要是派遣援兵,那从何处调如此多的驻兵呢?将山海关搬空嘛?!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中!
    “皇上!”孙承宗的一声叫唤把我从思虑中惊醒过来。
    “哦,是孙爱卿,你有什么话说嘛?!”
    孙承宗支吾了一下,最后还是直言道:“皇上,是这样的,微臣以为,京师远离辽西,战场瞬息万变,袁崇焕既已总理辽东,自有应对之法。如朝廷再下旨意,必会让辽东诸将无所适从。微臣以为此非善策!望皇上圣鉴!”
    孙承宗知道这话皇上不爱听,但是他自己两度在辽东为主帅,明白在地方作主帅最怕的是什么!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需放弃大凌河确保最小损失,而皇上却下旨要确保大凌河。作为一个主帅又如何自处呢?!朝廷的言官御史们常常不管事实如何,只要捉住甚至是风闻到一点就会大肆攻击。不遵旨意的罪名可是脑袋搬家的大罪,主帅为了遵旨而不顾胜负,这战不打就输了一半。是以,孙承宗不能不逆龙鳞上谏!
    孙承宗实际上是叫我不要插手辽东的事,让袁崇焕去布置坚守方略,这多少有点让人觉得不爽,彷佛好像在说你在碍事一般。不过我渐渐明白孙承宗这么说的意思,一直来大明的许多军事活动都是我自己策划的,而且也经常下旨意指挥他们。美名其曰是运筹千里之外,实际上却有瞎指挥的嫌疑,这对行军打战极为不利。一个亲历亲为的君主往往不自觉中会犯这等错误,好在孙承宗提醒我,否则不但会使自己英明尽毁,还会让袁崇焕束手束脚,无所适从!
    在下边的孙承宗心里也有些忐忑,毕竟皇上登基以来,所谋划的方略都无什么错漏。即便崇祯四年丢了广宁城,但要不是之前集结了兵力,广宁城的驻军只怕会给全歼。孙承宗又有点后悔自己孟浪了,他正想着是不是要另外引一个话题的时候,只听见皇上笑着道:
    “嗯,这倒是朕没有注意。好,孙爱卿说得对,既然有袁崇焕在那,朕又给其充足的粮食弹药,朕又何须再去多此一举制肘他!”
    “皇上~”
    我摆摆手道:“辽东战况如何,朕也不清楚!袁崇焕也能传檄调动山海关人马,是怎么个应战的法子他心中也有数。咱们就以他的奏折为准,若要兵马,就调兵救援,若要弹药就运弹药去。”
    “臣代袁崇焕谢皇上!”
    “传旨,整饬山海关跟蓟州镇的兵马,做好出关支援的准备!”
    ----------
    宁远城
    野外白茫茫一片,就在昨日夜里下过一场大雪,将天地间打扮的银装素裹。若是有诗兴的读书人,少不得要出去踏雪寻梅吟诗作对一番。但此时的宁远,氛围显得有些紧张。即便是大冷天,所有当值的将士都上了城墙。城里的老百姓也关门锁屋,躲在炕上没有出来。宁远城虽然相对于锦州而言已经是内地了,但谁也不敢保证女真人会不会直奔这里而来。
    袁崇焕今天一起来便在书房里来回走动,一边走,一边重重的跺脚。既是因为靴子里的脚冻得发痛,也是因为大凌河方面的情况。这已经是接到战报的第四天了,作为主帅,他必须想出一个法子来应对眼前的局势。
    “报~鞑子前锋已抵达大凌河城!”
    “报~鞑子人马四面将大凌河围住!”
    “报~城中祖总兵发炮威慑!”
    “报~鞑子开始四面挖壕沟用来困住祖将军突围!”
    “报~祖将军率部冲出厮杀敌人,后退回城中!”
    一条条的军报刺激着袁崇焕,局势会变成怎么样呢?大凌河是第二个宁远,还是第二个广宁呢?他敲了敲自己有些发痛的脑门,问道:
    “赵总兵那有什么消息?”
    一个小校出来道:“禀督师,赵总兵言敌情未明,严禁部下出战。”
    袁崇焕点点头,赵率教他是信得过的,有他守锦州应该没事。那祖大寿率着三万兵马能够支持得住呢?要是支援的话,只能依靠关宁铁骑。但是因为攻伐喀尔喀蒙古人,满桂率了五千人马走,自己这边留了两万,剩余一万的骑兵都在锦州。是了,祖大弼那疯将在锦州,他大哥被围在大凌河,他不会带着祖家的将领闹事吧?!想到这,袁崇焕立即下令道:
    “传本督将令,锦州及周边诸城暂归赵率教总兵统领,所在将领皆听命行事,不得擅自妄动,违令者,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