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60章说亲
    卫风家事在线全集:全文全集番外第53-60章说亲第5十3章说亲
    玉林原来是没人管没人教,纯粹是放养着的。李老太太1接手,顿时不1样了。行为举止,坐卧言语,都有了规矩。
    以前那个乳娘也不是个坏人,但是她既自私,又无能,除了管着玉林没饿着冻着,别的1概不问。玉林是个孩子,不是个小猫小狗,给1口吃的之外,就再也不用理会她了。
    再说,玉林养在李老太太身边,对她将来,也有莫大好处。她的身世不说人人皆知,可是也瞒不了人的。到她长大成人,该说亲事的时候,那外头的人自然会打听得清楚,正房奶奶生的,和赎了身的窑姐和生的孩子,那能1样吗?出身不1样,嫁妆不1样,这说起亲事来差别可是天差地远。
    又林摸摸玉林的头,又看看摆在小桌的书。李老太太识字有限,虽然对着经书念诵,可上头的字她可认不全,只是念得多了,经文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她要教玉林规矩可以,教她认字念书就不大在行了。
    纸上的字,有两个写得不太对的,又林提起笔来替她改了1下:“喏,是这样写的。”
    玉林抿着嘴1笑,有点不好意思。
    “你再写1次试试。”
    玉林点了下头,抓起笔来,颤巍巍的又把刚才那两个字重新写了1遍。这孩子挺聪明,教1次就不会再忘。
    玉林的眼睛亮晶晶的看着她,那双眼睛特别灵动,象会说话1样。这会儿就正在无声的问她,是不是写对了?又林摸摸她的头。突然有1种提前当了娘的感觉。
    玉林看她的表情,就知道这1回没有错,她璨然1笑,又林也朝她1笑。
    上辈子她是独生女,没有姐妹兄弟。这辈子却当了长姊,下头有弟弟妹妹们需要照顾。这种体验既新奇,又很幸福。
    玉林很耐得住性子,低头继续重复写着那两个字。她既聪明,又很好学。
    德林在这上头就不如她。当然,男孩子总是顽皮好动的。要他们读书,总得等年纪再大1些,进了学堂之后。那会儿有先生管着,有板子威吓着,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大道理震慑着。他们才会发愤读书求取功名。
    李老太太看了她们姐妹1会儿,才说:“你弟弟还得过两年开蒙,现在毕竟还是小。不大懂事。你闲的时候,就1起教教他们两个。”
    这两个,当然指的是玉林和德林了,那个襁褓中小的当然不算。
    李老太太的意思很(超多-书农在线书库)。又林也笑眯眯的答应了:“是。不过我自己学得也是不怎么样。到时候教坏了,您可别怨我。”
    李老太太也露出1丝笑意。但是她的目光在转到玉林身上的时候。嘴角的那丝笑意就消失了。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别的痕迹来,但是又林还是敏感地注意到了这1变化。
    4奶奶月子调养得好,出了月子之后便如掌的教养孩子,操持家务。添了1个孩子,还有娘家嫂子要向周家提亲的事,多出来的事情令她忙得不可开交。
    幸好李老太太出面,白天把德林和玉林拢在1块儿照管,让4奶奶省了不少心,腾出许多功夫来。丈夫外头事情也多,纵然有下人——可哪个当娘的放心全让下人照管孩子?
    而且李老太太也不是别家那等古怪刻薄的寡妇老太太。比如他们李氏族里头。就有那么1位,也是年轻守寡,只有独子。等媳妇娶进门之后。把儿媳看得有如家畜,百般挑剔作践。生的孩子全抱到自己身边来,教唆得与亲娘1点儿都不亲。就算许多当婆婆的,都怕儿媳把儿子、孙子都抢了去,自己无人孝顺,也没有那么过份的。好端端的1家人,整得象仇人1样。4奶奶摸着胸口想想,自己要是摊上那样1个婆婆,只怕早就被锉磨死了。
    李老太太很是明理,这做人总是用真心换真心的。李老太太既然这样,4奶奶和李光沛当然加倍的孝敬恭顺。
    周家商量过之后,给4奶奶递了句话。过了几日,4奶奶请客摆酒,请的是周家大奶奶和1位姑奶奶,陪客就是她的娘家嫂子,刘书昭的亲娘。
    这场请客,又林和周榭只露了1面儿,见过了人行过礼,就老老实实回屋去了。刘书昭的娘对周榭的笑容格外和气热情,还给了1份儿不薄不厚恰到好处的见面礼。周大奶奶笑着说:“您也太客气,这可不敢当。”
    但这话只是说1说,那只镯子,周大奶奶并没有让女儿拒收。
    周榭自己也隐约的有所感觉,腕上被套的这个镯子,只觉得沉甸甸的,又火烫烫的,戴着不是,摘了也不是,坐在那儿闷不作声的,脸也慢慢涨红了。
    她也不是傻子,这些日子以来,家里人在商量什么,她就算1开始不知道,后来慢慢也猜出来了。
    又林怕她不好意思,挥挥手让小英她们两个都出去了,自己给周榭倒了1盅茶。周榭有些心不在焉,接过茶喝了1口,握着杯子又继续沉默。
    “周姐姐?”
    “嗯?”周榭嘴里应着,眼睛却没看她。
    就算两个人再要好,姑娘家1提到婚嫁之事,总是忐忑不安,而且又羞又怯的。
    “下个月天气更热,我娘说若是有空,带我下乡去小住。”
    “是吗?那挺好的,乡下总比镇上好,又宽敞又凉快…”
    周榭完全是本能的在回答,心根本没在这上头。又林有1句没1句的说话,过了好1会儿,周榭才算是渐渐放松下来,觉得额上颈上都潮乎乎,摸出帕子擦汗。
    其实今天天气还算凉爽,周榭1向稳重,这汗多半不是热的,而是急的…嗯,也可能是羞的。
    “周姐姐,咱们的交情可不是1年两年,从我们家盖了这宅子,咱们两家做了邻居就认识了。那会儿我路还走不太稳当吧?“
    “是啊,我可记得,我娘头次带我过来的时候,你扶着椅子站着…”周榭轻声说:“日子过得真快,1转眼都这么些年了。”
    “嗯,可不是么。眼见着家里头要给咱们寻亲事了,不知道将来咱们还能不能象现在这样整天亲亲热热的凑在1处。”
    这么1说,周榭的神情也慢慢沉淀下来。
    可不是么,倘若两人各自嫁了,消息不灵便,1年半载的难通1封信…可能连对方的死活都难以知晓。
    “应该不会的…”周榭含含糊糊地说:“你爹娘这样看重你,不会舍得你远嫁的…我家只怕也是,咱们将来还是能常来常往的。”
    又林憋着笑。周榭的意思,其实是说,她们只怕马上就要做亲戚了,这样1来,当然不会连个消息都传不了。周榭要是真嫁到又林的舅舅家,跟于江也不过就是1天的水路,来去方便。而且成了亲戚之后,这关系只会比以前更亲近,而不会疏远。
    周榭把话说得这么含糊,无非是姑娘家脸皮儿薄,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亲事,又林当然(超多-书农在线书库)。
    第5十4章定亲
    又林小声开解她:“你瞧,我3表哥你是见过的,人品,性格,我都能给你打包票,横竖是比嫁1个从来不认识不知道的人好些吧?要是他敢做什么对不住你的事,我舅妈那个人你也知道,肯定是向着你,不会向着他。再说,还有我呢,要是他敢对不住你,我给你撑腰出气!”
    她这副挺肚凹腰的样子让周榭十分好笑中,脸还是红红的,不过心情的确轻松多了。
    “指望你啊?谁知道你这小丫头到时候在什么地方呢?”
    是啊,她这已经好多了。比那到了洞房揭盖头的时候才知道新郎长相的姑娘要幸福多了。那种盲婚哑嫁身边多的是,是好是歹全媒婆1张嘴,麻皮脸也能说成英俊不凡,酒色之徒也能夸成勤学上进——
    所谓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1来2去,4奶奶都快把刘书昭当自己孩子待了。他又不是长子,将来奉养父母,照顾弟妹,担子并不算太重,周榭嫁了她,这儿媳的责任也轻省些。这公婆、丈夫,妯娌姑嫂都没得挑,两家可算得上门当户对,重要的是,刘书昭绝对是每个丈母娘心目中的好女婿人选,斯文有礼,好学上进,不过十几岁已经是秀才了,今年下场,1个举人大概也不难拿到,十足十的潜力股!瞧,他要是1中,自家女儿岂不成了举人娘子,到哪儿都得有人恭恭敬敬的。更不要说,若是刘书昭能再博个1官半职的。自家女儿可不就是官太太了?
    周大奶奶并非贪慕荣华富贵——可是谁不希望孩子过好日子?
    又林的大舅母也十分满意周榭。这姑娘性格厚道,细心,又能干,家里家外的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面相好,她叔叔舅舅多。兄弟也多。绝对是旺子多福的。
    两边既然都有了默契。刘家便托媒上门,合了8字,放定下聘,婚期就定在来年春天。
    1结了亲,周榭便不能过来上课了,1是为了避嫌,2是因为她要做的事情也实在太多了。这时候可不象现代,什么东西拿了钱上街去买就行。1应的物事,许多都要待嫁的新娘自己动手绣出来。周家统共就周榭1个姑娘。嫁妆必定不薄,要做的事情也必定不少。
    大热天里儿头关在房绣嫁妆,脸上的汗珠都快有豆粒大了。又林看着心疼,低声说:“你就是让人代绣,也不会有人看出来的。就是看出来了,大舅妈那么喜欢你。也不会挑理的。”
    周榭摇摇头:“这怎么能行呢,这1个人1个绣法,肯定是不1样的。就算将来…就算伯母不挑理,旁的亲戚朋友,还有家里的下人,难道就会全都服气?”
    又林小声说:“话是这么说…”
    周榭擦了把汗,认真地说:“长辈越是宽容,我就越该把自己的本份做好才对。自己该做的事不做,倚仗着别人的纵容和喜爱行事,那总有1日会将那喜爱都给挥霍消磨完的。”
    又林不由得有些羞愧。
    好吧,她骨子里就是个好逸恶劳的人,大多数时候只求达到目的就行,过程不是那么重要。象周榭这么认认真真1板1眼的人,她大概再投胎穿越个几次,也是赶不上的。
    3表哥要是这1回考中举人,然后再娶媳妇,可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双喜临门吗?先是大登科,再是小登科,双喜临门。
    倘若这1次没考取,也不用担心。俗话说先成家后立业,娶个贤惠媳妇操持家务亿侍奉父母,又想着封妻荫子,读起书来只怕更专心刻苦了。横竖刘书昭还不到2十呢,别说1次,就是3次5次之后考中也不算晚。
    周榭这么好的姑娘,秀外慧中,性情这样温厚,还多亏了大舅妈下手快,晚1步说不定就被别家给抢去了。
    当然,表哥要是将来敢做什么对不住周榭的事儿,别说又林不跟他算完,周榭的几个兄弟1个比1个难惹,光是这几个大舅子,就已经够刘书昭喝1壶了。
    这个月定亲的不光周榭,还有霍家的女儿霍巧荣,她比周榭还大1岁,亲事也定下来了,说的是南会镇的婆家,离于江也不过就半日路程,对方家中也十分殷实,是桩门当户对的好亲事。
    另外,就是石琼玉了。石琼玉的年岁比周榭、霍巧荣都大,可是却1直没有许配人家。有人说石家眼高心大,看不上于江镇上的这些普通人家,石琼玉肯定还是要嫁到官宦人家的。但是石家现在定居在于江,离京城太过遥远,亲事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而1直耽误下来的。
    又林只顾看别人的热闹,万万没想到,她也已经被人惦记上了。虽然不是请媒人直接上门来提亲,4奶奶也说,女儿年纪还小,过两年再说。可这事儿简直是在又林头上当头敲了1棒——
    她1直觉得自己还算是个孩子,可是在这个时代,十34岁出嫁的姑娘比比皆是,从小定亲更是常事。
    当然,以李光沛和4奶奶对她的钟爱,必定会仔细挑拣,给她选1门好亲事。有才,有貌,家境也不会差。
    又林要给周榭做个荷包,结果半天了才只缝了几针,心思根本不在这上头。
    她索性把荷包扔回篮子里,拿起1本书来。可是翻了半天,也没看进去。
    小英端着茶进来,小声说:“姑娘,你听说没有,街头后老宋家的宅子卖给人了。”
    “是吗?是什么人买了?”
    小英摇摇头:“这个可不知道。”
    宋家的宅子和李家后门的就隔了十几步远,已经空置了好几年了。因为家里儿子出息了,在杭州府置了宅子,1家人都搬了过去,于江镇上的老房子就1直空着,想卖出去。但地方不算大,房子也经过了几十年风雨,不算新了。这房子要买下来,不好好整修1番是没法儿住人的,1番整修,也得花不少银钱。想在镇上买房子的人,要么嫌房子旧,要么嫌地方小,总是谈不拢。
    第5十5章邻居
    然而这个消息是确实的,宋家的老房子的确卖出去了。4奶奶特意嘱咐又林,让她自己要注意。宋家的房子和李家的挨得很近,那边修整倒饬,动静难免扰人。这倒不算什么,要注意的是,因为要修整顶梁和屋瓦,那些匠人会搭起架子登到高处去,这样对李家来说就不太安全了。即使他们不顺手牵羊干些鸡鸣狗盗的勾当,李家院子里动静也都会被看见。
    但宋家的屋顶的确得好好修整了,不修实在没法子住人。屋顶上的青蒿都长了快有半人高,去年夏天风大雨大,瓦片也坏了不少。
    没有人住的屋子,坏损的特别快。这房子要再卖不出去,只怕就会变得象聊斋里头那些鬼屋1样了,白日里狸猫野鼠在庭院荒草间出没,到了晚上则漆黑1片,经过的行人都会不自觉的加快脚步,或是干脆绕着走。
    那些匠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又林闷在屋里足不出户。夏天里衣衫穿得轻薄,不但她,连小英她们也不愿意到院子里去。来来往往的婆子、媳妇们,1边躲躲闪闪沿着墙根走路,1边却又不由自主地朝墙头那边看。工匠们打着赤膊,肌肤晒成了古铜色,油光光的亮,她们既躲闪,又忍不住偷看。
    又林随4奶奶出了趟门,先去了大伯母那里,又去了7奶奶家。7奶奶眉梢眼底那种幽怨已经遮都遮不住了。这位7叔1出门去就不肯回来,7奶奶纵然要做大度贤妻。可是她准备的两个丫头肚皮平平,1点动静都没有,更谈不上把7叔挽留住了。
    不少人都在暗中揣测,这生不出孩子,症结是不是在7爷身上?要不然的话。为什么1个两个丫头收了房。还都没有动静?
    又林还记得从前7奶奶什么样子。她显得丰腴而娇美,可是现在她瘦多了,笑容也少了。喜凤还在她身边服侍,她已经配了人,嫁给了家里的管事,挽起了头发,显得老成多了。屋子里的陈设也还是旧的样子,虽然都干干净净的,可是让人觉得陈旧窒闷。
    没有生气。
    男主人长年不在家中。这个家里1点儿生气也没有——窗纱的颜色黯沉,帐子也能看出是旧年用过的。以前7奶奶很讲究这些细节,总是要把屋子收拾的光鲜齐整。瓶里总是有时令鲜花。可是现在那瓶里空荡荡的,正如7奶奶现在落寞幽怨的心境。
    又林心里有些怵。瞧,本来是多美满的1对夫妻,比4奶奶和李光沛还显得恩爱。可因为没有孩子。硬是走到现在的地步。
    子嗣对于1个女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纵然有千般好处,无子这个帽子扣下来,那就是千夫所指了。倒过来说,纵使1个女子1无是处,只要能生下儿子,那在婆家也算是站住了脚跟。
    瞧,这就是1个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之后更要生得好的社会。
    7奶奶要和4奶奶说话,于是又把又林给支了出来。没出嫁的姑娘和嫁了人的媳妇儿之间,总是有1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她们说的话题不能让姑娘听,不管又林年纪是大还是小,这条界限都是1样分明。
    喜凤领着又林去西面厢房坐,又林看着桌上针线篮里放着1个做到1半的荷包,顺手拿起来看。上面用5色丝线绣着花,红的是花,绿的叶,白的是藕,娇嫩而鲜艳。
    “喜凤姐的活计,是越做越好了。”
    喜凤1低头:“6姑娘别取笑,我不过随便做两针,打发时辰。6姑娘家里请了先生,听说这女红也是教的?”
    “唉呀,我那两手儿,也就糊弄糊弄外行人。”
    喜凤的眉梢眼角也透出1股寂寞的意味来。她已经十8了,这年纪论理该嫁人了。可是7奶奶身边,她最得用——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所以1直没有放她嫁人。
    这荷包上的莲花和藕,完全可以看做“连偶”,寓意的是成双成对。喜凤也许真的只是随手绣的,也可能是心底的愿望不自觉的就在手中表现出来了。
    屋里头7奶奶正说:“周家大丫头的亲事都定下来了,你们家双林的事儿,你是怎么打算的?”
    4奶奶只说:“不急,她还小呢。上次多亏你帮的忙,荐的这位段夫子,教得很是尽心,她这两年长进多了。”
    “别谢我,这师傅教徒弟,也得看缘份。”7奶奶说:“对了,你知道你家后头宋家的老房子,是谁买了?”
    4奶奶果然关心:“进进出出的人倒是很多,可看着没有正经管事的。难不成你认得?”
    7奶奶点头说:“可不是认得么,就是朱家。”
    从7奶奶那儿告辞,4奶奶带着又森去了1趟镇东的布庄。店掌柜和4奶奶相熟,特意请她们上楼,摆上茶果,又让他妻子来招待她们母女俩,布拿到楼上来看。4奶奶给又林挑了两块儿时兴花样的料子,1块粉黄,1块儿水红的,都是极娇嫩的,正适合又林这个年纪穿的颜色。
    布庄的那位老板娘白白胖胖,很会说话,4奶奶看哪块料子,她马上都能说出名堂来。要么说这块的颜色衬又林,要么说那块的纹样是现在杭州府最时兴的,大姑娘小媳妇多少都要裁1块回去做裙子,既热情,又不让人觉得讨厌。
    又林对穿新衣的热情不大,在她来看,衣服只要干净合体舒服就成,用不着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梳头的发式也不用过份追求花样,弄得太复杂了,只觉得自己变了刺猬似的,特别不自在。不过她信手翻了翻,却看到1块天青色斗霜百菊纹样的缎子,她指给4奶奶看:“娘,你瞧这个。”
    4奶奶点头说:“嗯,很大方。”
    这料子当然不是又林穿,就是4奶奶也嫌太素,可是很适合李老太太的身份年纪。
    “哎呀,大姑娘的眼光就是好。”布庄老板娘说:“这料子月初才到的,我也是1眼就看中了,给长辈做件衫子再适合不过了。”
    挑中了料子,讲定了价钱。4奶奶回去的路上象是有心事,没怎么出声。车子快到自家门前的时候,4奶奶掀起帘子,朝宋家旧屋那里看了1眼。
    旧屋的大门正在上漆,有个管事模样的中年男人站在1旁看着,他旁边还站着1个少年。李家的车停下来,那少年转过头远远看了1眼,转身朝这边走了过来。到了车边他停住脚,很是客气地问了句:
    “车上可是4奶奶?”
    4奶奶含笑点头:“我刚刚才听7弟妹说,这宅子是你们家买下来了。”
    朱慕贤说:“这些天整修房子,给您府上添了不少麻烦,还请您和4爷多担待。”
    “都是不是外人,有什么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不要客气才是。”
    又林这才知道,房子原来是朱家买了。朱家老爷子罢官的事情看来是板上钉钉了,买宅子——难道他们1家也要从京城迁回来?
    真是这样的话…那朱家岂不是和自家做了邻居?
    第56章雨
    4奶奶心里也有些疑惑,先前只听说朱家的老家在杭州府,怎么跑到于江镇来买了宅子?
    朱家老爷子纵然被罢了官,要叶落归根,也应该回杭州才对。于江离杭州府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不过这是人家的私事。也许他们有什么不能回杭州府定居的理由。再说,朱慕贤读书的书院,也离于江镇更近。
    不过宋家的老房子经过1个来月的整饬,终于焕然1新。门窗墙壁都重新粉刷上漆人,庭院里墙根处的杂草都被清了去,门前的暗沟也清过淤,重新铺了青石板。远远看去,白墙乌瓦映着门前的两株碧森森的楝树,十分齐整。
    以前宋家还住在这里的时候,总觉得门口这两株楝树挡了风水财运,想伐了去的。后来急着迁走,这件事也就做罢了。幸好没有伐去,楝树开花时那种粉色极浅,远看象是落了1层雪似的。
    人们总说屋子需要人气,宋家原来住在这儿的时候,这两棵树好象也有些无精打采的,现在却显得精神抖擞,兴许它们也知道换了新主人,要显出1番新气象来吧。
    希望新邻居好相处。
    现代的人都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可能十年8年住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对门邻居姓什么叫什么长什么样。这时候不1样,邻里之间帮扶互助是常事,鸡犬相闻,抬头不见低头见。遇到个好邻居固然是幸事,遇到恶邻,日子可就不省心了。镇东就有那么两家,1墙之隔,可是却象仇人1样,平时绝不往来,遇事还会互相拆台捣乱。其实两家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深仇大恨,只是两家在1次重修院墙的时候,两家因为宅基起了纠纷,起因没什么了不得,但是仇却越结越深了。到了后来,因为什么结仇已经不重要了,两家简直是为了仇视而仇视。
    4奶奶换衣裳的时候,又林就逗着小弟元儿玩。这孩子还没有半岁,吃得白白胖胖的,天气热,他就裹着红绫肚兜躺在榻上。又林把手指递给他,他就抓握住了,咯咯的笑。
    “小弟倒很乖,也不大哭闹。”
    4奶奶换了件家常穿的衣裳,坐到1旁来:“嗯,他是你们姐弟几个里头最好带的1个了。你还好,德林刚生下来的时候,整夜整夜哭个不停,我又没有奶水,换了34个乳娘他就是不肯吃奶,唉,可真是个磨人精。”
    又林好奇地问:“那后来怎么办呢?”
    “是你奶奶把他接过去照料了好长1段日子,他先天不足,可没少生病…”4奶奶捏捏小儿子软嫩的脚丫,心里不是不酸楚的。
    “我呢?我小时候怎么样?”
    4奶奶笑了:“你也不省心”
    4奶奶没有说出来的是,当时她是多么惶恐,生怕这第2个孩子象第1个1样,也有胎里带的病,治不好,活不长…真要是那样,4奶奶觉得自己也1定活不下去了。1个芳林已经让她力竭心碎。那个孩子…她的第1个孩子,多么漂亮的女儿,可是却连眼睛都难以睁开,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乳娘喂她的时候大意,热的汤汁溅到身上,她也不会喊疼——
    再次怀孕的时候,4奶奶根本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儿子固然是她所期盼的,女儿也没有关系,只要她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4奶奶就于愿已足。那时候她没少烧香拜佛,只求菩萨保佑,能让她生个健康周全的孩子,她愿意折寿十年,不,2十年她也愿意。
    小小的软软的1团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亭亭玉立的姑娘了,4奶奶摸了1下女儿的脸,又林看着4奶奶脸上的笑容,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也酸酸的。
    “娘?”
    “嗯,没事,你也累了,快回屋去歇着吧。”
    夏天里头天气变化快,刚才还响晴的天,1转眼就阴了下来,又林睡得迷迷糊糊的,被雷声惊醒过来。外面天色阴沉,暗紫的电光闪了1下,接着又是1声雷响。
    “姑娘睡得真沉,”小英出去打水的功夫,雨已经落下来,豆大的雨点打得檐瓦啪啪直响。
    “什么时辰了?”
    “姑娘睡了大半晌了,当心晚上走了困睡不着觉。”
    又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这几天天气都热,睡不踏实。倒是这个午觉睡得很沉。她看看窗子外头的滂沱大雨,忽然想起1件事来,急的跳起身来:“糟了”
    “咦?姑娘怎么了?”
    小英莫名其妙,看又林活象火烧屁股1样跳起来往西屋跑。
    又林冲到书案前头,顾不得别的,先把摊在窗子下头的画纸收起来。
    雨太大,虽然有窗篷,画纸上也溅了好几滴水珠,上头的颜色微微晕开来,又林十分懊恼:“糟了…”
    她这张画是打算好好的画,然后裱起来送给段夫子的。虽然画的不好,可是却也是1片心意,花了好几天功夫。本来觉得天气好,就没有把画纸卷起来,没想到这雨来得这么急。
    这下可好,几天的功夫1下子就费了。
    小英颇为不安:“姑娘…我刚才来看过,觉得风不大…所以才没关上窗子…”
    “没事儿,不怪你,是我自己没收好。”
    又林叹了口气,把画纸搭在椅背上:“先晾晾看吧,大不了再重画1张呗。”
    段夫子曾经说于江镇美就美在水乡风情上头,又林这画上画的就是家门前的河汊、小桥、垂柳,还有河上面缓缓行来的小船。将来段夫子纵然离了这里,但是看到这画儿,应该也会回想起在于江生活过的日子。
    “姑娘,其实…这水点…”小英小声说:“看着倒跟画里头也下雨了似的。”
    又林1怔:“是吗?”
    她再低头看。
    那几滴水珠溅到的地方的地方,河里的水波晕开了,垂柳象是蒙上了1层雾——倒还真象是雨中的光景。
    不错不错,又林笑着夸了小英1句:“你这算是旁观者清哪。嗯,改作雨景倒也不着痕迹,还更有韵味了。”
    小英虽然不大识字,但是旁观者清的意思还是(超多-书农在线书库)的,笑着说:“画画儿我不懂,只要姑娘的功夫没白花就行,那放这儿晾着成么?纸会不会皱?”
    又林细心的用绵纸吸去水渍:“没事儿,这纸不会皱的。”
    也许这就是错有错着吧,晴景改雨景,似乎比原来更显得自然天成了。
    第57章邻里
    下雨纸笔泛潮,颜料滞涩,这会儿就算想画也画不了。但是又林心情还算不错,毕竟不用再返工了,适当的改1改,这画依旧派得上用场。
    暴雨如注,1直下到天黑时分还没有要停的意思。门口台阶下头已经积了寸许深的积水。等吃完晚饭,又林去李老太太那里,玉林和德林两个正趴在1张小桌前头抢骰子玩,两张小脸儿凑在1块儿,红彤彤的活象两只苹果。李老太太坐在1旁看着,脸上罕见的带着笑容。
    “雨这么大,你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又林笑嘻嘻地说:“闷在屋里头也没事做,过来瞧瞧您在屋里做什么呢。这些天天气热,下1场雨凉快凉快也好。”
    李老太太点了下头。
    其实下这样的大雨并不凉快,因为雨太大,门窗都紧闭着,屋里十分气闷,反而比平时还显得热。
    魏妈妈进来回话,措辞很:“刚才老黄从后头过来,说后门左边的院墙塌了1块儿。”
    李老太太关切地问:“是雨水冲垮的?可砸伤人了吗?”
    魏妈妈比划了1下:“哎哟,看我,这话都没说清楚。您别急,没伤着人。就是瓦都损了,墙损伤不大。倒不全是雨水冲垮的,是后门外头的树杈子倒下来砸的。”
    李老太太放下心来,点了点头:“那就好,家里头都说1声,别让人再到那边儿去,再塌墙了压着人。等天晴了叫泥瓦匠来收拾收拾吧。”
    魏妈妈应了1声,又说:“其实那树不是咱们家的——是原来老宋家的树,已经让虫蛀空了,风1大经不住,就倒过来了。”
    李老太太唔了1声,慢慢捋着念珠。
    按理说,邻家的树倒了砸了自家的墙,这请泥瓦匠修墙的事儿,他们家自然要出人出力。不过老宋家的宅子已经卖出去了,这树当然也跟着换了主人,新邻居脾性作派都不熟悉——
    既然李老太太不发话,那魏妈妈也就(超多-书农在线书库)了。多1事不如少1事,自家请人整1整也就罢了,犯不着为了这个再去和新邻居吵嚷。万1对方不是那通情达理的人,从此邻里间起了龌龊,以后怕是没有清静日子了。
    再说,这树是宋家在时有的,也是宋家没照管才蛀的。新主人刚买下房子,只怕注意不到这棵树不牢靠。就算注意到了,也料想不到今天的风雨这样大。
    其实下人们的消息有时候比主子还灵通。4奶奶和又林是刚知道买房子的人家是谁,可是其实家里头的下人,倒是早就知道了。因为主人家虽然不便往来,下人们进进出出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家长里短,早混了个脸熟。
    要让下人们凑在1起不说主家的8卦是非,那简直比让他们不吃饭不睡觉还要困难。
    魏妈妈说:“搬来的倒也不是别人家,老太太还记得前些日子往咱们家来的朱家的那位哥儿?买下宋家房子的就是朱家。”
    李老太太有些诧异:“他们家不是住在京城么?”
    “正是。不过想来老人家年纪大了,惦记着叶落归根吧。”
    其实这是个体面的说法,直接说他们家坏了事,被罢了官,在京城住不下去,未免太刻薄,叶落归根总是比丧家之犬听起来中听。
    李老太太摇了下头:“听说朱家的祖籍是杭州府的吧?”
    魏妈妈笑着说:“还是您记心好,1点儿不错,听说,他们老家正是杭州府的。但是听说朱家这次是老爷子和老太太1块儿回来的,老太太听说就是咱们于江人。”
    “是吗?”李老太太问:“是咱们这儿的人?姓什么知道吗?”
    “听说娘家是姓董的。”
    姓董…李老太太想了想,多少年岁月变迁,她又是个女子,镇上姓董的人家不少,并不知道哪1户的亲戚。
    还有些话,当着小孩子的面不太好说,魏妈妈晚间又过来了1回,沏上茶,向李老太太细细道来。
    “听说这次迁回来的只有老爷子和老夫人,对外头说的是,1来老夫人想念家乡,叶落归根,2来因为小孙子贤哥儿在这里读书,做祖父祖母的思念孙子,所以才迁来了于江,也方便就近照顾。”
    “这…”李老太太久历世情,哪能听不出来这其中的蹊跷?叶落归根,归杭州府还说得过去。照料孙子的话,遣几个得用的仆妇僮子来,可不比这老两口儿自己过来的强?
    “据说朱家老爷子得罪了1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官罢了不说,只怕会祸及家人呢。所以京城也不能住了,才要回来的。这位朱老夫人生了3子1女,长子这次也受牵累丢了官,次子1直没出仕,老3呢,早年就亡故了,只撇下了孤儿寡妇。这次只有老两口回来,儿子媳妇们却没有1个跟来…”魏妈妈把声音压低了些,其实她不必这样,玉林已经被带走哄睡了,外面雨还下着,没人听得清屋里头的声音:“听说他们家长房和2房为了争产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呢,把老爷子都气病了1回,现在还没痊愈呢。”
    李老太太点了下头。
    人人都想子孙繁盛,但是儿孙多了,难免磕碰争闹。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当爹娘的罚哪1个帮哪1个?再说,要是儿孙有志气有出息,自然不会只惦记着爹娘的那点儿家底儿。
    3个儿子死了1个,剩下的两个这样没出息,也难怪老两口伤心,李老太太也是有儿孙的人,当然(超多-书农在线书库)那种感受。
    早年再风光有什么用?到老来晚景凄凉——
    而李老太太自己虽然早年没少吃苦,现在儿子媳妇却十分孝顺,儿孙绕膝,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第2天雨势渐小,淅淅沥沥的仍旧下个不住。这在于江并不稀奇,这里的夏天本来就多雨,有时候阴雨绵绵半个月都不放晴,眼下这场雨实在算不了什么。
    第58章迁居
    1早,后头朱家就打发了人来,措辞十分客气,就是为那株倒了的树致歉来的,说是原来想把那树伐了去,只是事情1多没顾得上,又没想到突然就来了场风雨,这么砸了李家的院墙,很是过意不去。等这天1放晴,就赶紧请了人来把那树和院墙1起赶着收拾了。
    4奶奶倒是没有说什么,这树又不是朱家栽的,人家这些日子忙着整修房舍,1时腾不出手来也是有的。这1半人祸,1半天灾。朱家那管事也有了年纪了,姓唐,两鬓都白了,穿戴行事都十分体面,1看就是积年的老家人了。4奶奶也没怠慢,请他坐了吃茶,他只不肯,说事情多,还得回去照看着。
    “也好,那我也不多留你了。等朱老爷和老夫人到了,我们就过去拜望两位老人家。你们家贤哥儿这些日子功课可忙?天气炎热要多注意身子,若是得了闲,常来我们家走动走动,我们老太太可时常念叨他。”
    唐管事笑着应着:“我们小少爷也说,平时在这里,多蒙老太太和4奶奶照应他,老夫人也说要好生谢谢4奶奶您哪。”
    “又不是外人,可不必客气。”
    雨1停,果然朱家就让匠人来修整这1段围墙的缺口。那棵已经被蛀空的树也伐了。剪断砍掉的枝杈也收拾得1干2净,事情办得让人十分舒心。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个通情达理好相处的邻居,那自然是1件幸事。宋家的宅子卖给朱家,真算是卖对了人。
    8月初6,黄历上写着宜动土,宜迁居,朱家安安静静的迁了进来,只放了1挂鞭炮,既没宴客,也没怎么张罗。按着这时候的风俗,迁居是件大事,总得祭祀、宴客。但朱家既然只有老俩口来静养,不算正经搬家,也就犯不着折腾。
    虽然他们没操办,可是两家挨得这么近,又沾点亲戚,总不好装不知道。4奶奶备了1份儿礼,命人送了过去。朱家收下了,又回送了两样东西,分别是蒸饼和腊肉。按于江的旧俗,搬迁之时,要用新锅灶蒸1锅饼,还有从旧居带来的腌腊肉,分赠给来道贺的亲戚和邻人。这朱家虽然是从京城迁来的,可看这行事作派,主家必定是地道的于江本地人无疑。朱家老爷子是杭州府人,那老太太肯定是于江人。
    从朱家下人传出来的消息,也证明了这1点。朱家的仆人大部分都是从京城带来的,但是厨娘是在本地雇的,烧得1手地道的于江菜,象白汁蹄髈,银鱼羹都做得特别好。李家在上次满月酒请客时,还请她来烧过菜。这位厨娘年轻时在大户人家做事,后来嫁了人,凭手艺谋生,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过了几日,又林见着了这位朱老太太,朱慕贤的祖母。
    以前宋家还在时,又林是来过的。那时候4奶奶过来,带着她1起。但是她对这院子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她只记得,这院子以前没有这么敞亮,屋角堆放着乱糟糟的杂物。这重新粉刷1新之后,看起来和原来真是完全两个样子。屋角摆着两只大瓷缸,里面栽着茶花,开得蓬蓬勃勃的,显得生机旺盛。
    因为天气炎热,门窗上都垂挂着细竹帘子,在前面引路的丫鬟看起来不过十23岁,梳着双鬟髻,穿着竹绿色的长背心,下头系着裙子,走路说话都很有规矩章法,1看就是大户人家才调教得出这样的下人。
    4奶奶当然也都看在眼里,心想着这就是差距啊。瞧人家,虽然是落魄归乡,可是身边这些人的举止做派规矩都1丝不差。这1比起来,自家里那些丫鬟媳妇子没1个能上得了台面的。别人还罢了,女儿身边的两个。1个小英,毛毛燥燥,傻乎乎的,做活儿也不灵巧。另1个翠玉更糟糕,才多大点儿就知道涂脂抹粉,把腰勒着,裙脚系得也高,又爱东家长西家短的,太过轻佻。
    女儿眼见着1年大似1年,也该找婆家了。到时候肯定得陪嫁两个丫头吧?难道就陪送这么两个货色?
    4奶奶暗中摇头。
    不成。
    什么东西都好办。只要有钱,嫁妆定能置办得体面。可是这人…不是1天两天的事儿。
    丫鬟打起帘子,4奶奶和又林进了屋。
    朱老太太正端坐着,1旁还有个上了年纪的妇人。
    4奶奶问过好,又林也上前请了安。
    朱老太太笑呵呵地说:“哟,这就是大姑娘啊?过来,站近些,让我瞧瞧。”
    又林朝前走了1步,朱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了1番:“生得好齐整,”又看看4奶奶:“鼻子嘴巴生得象你母亲。”
    “嗯,其他的都象我爹。”
    4奶奶也跟着笑:“我就说,幸好眼睛不象我,不然小小的眯缝眼,可看不清做活。”
    朱老太太爽朗地笑起来。
    她头发已经全白了,但脸色红润,声音响亮,看起来精神好得很,并没有什么颓唐哀怨的神情。
    朱老太太也很欢喜。虽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可是日子未免寂寞。旧相识也没有几个了。这李家姑娘虽然只是小镇上的姑娘,但行事说话都落落大方,听说是专请了女先生教导的,生得也清秀,1点儿没有缩手缩脚的小家子气。李老太太送了见面礼给又林,又让人倒茶拿果子招待客人。又林也没有假客气,还兴致勃勃的和朱老太太讨论桂花糕白绵糕哪个更适口。桂花糕香是香,但是人们常常只吃1块儿就不再吃了,太香太油太甜了让人觉得起腻。白绵糕虽然没有它香,也没有它甜,刚1吃的时候觉得淡而无味,口感远远不如桂花糕,但是很耐吃,不知不觉的能吃个大半盘,肚子就填饱了。
    朱老太太点头说:“可不是这个理儿么,我以前也是爱吃桂花糕的,可是有了年纪以后,1吃那个就容易咳嗽。”
    4奶奶笑着说:“她小孩子家,哪懂得什么,说错了话您也别怪她。”
    这是当娘的谦虚,其实4奶奶心里也很以女儿为豪。瞧瞧镇上,年纪和女儿差不多的姑娘们,哪个有自家女儿这么聪明懂事大方的?再过个1两年,只怕说媒的人真会踏断家里的门坎了。
    正说着话,外头丫鬟回话说:“少爷和杨少爷来了。”
    又林规规矩矩站到4奶奶身后去,朱慕贤和杨重光两人1前1后的进了屋子。
    第59章拜望
    双林知礼的低下头,等朱慕贤和杨重光向朱老太太请过安,又向4奶奶问好,然后才轮到她。
    不过是1句简单的:“李姑娘好。”
    又林回了个福礼,颇为拘谨地看着自己的鞋尖。
    不是她真拘谨,而是4奶奶最近管她越来越严了。各种耳提面命——总的意思就1个。她已经不是小姑娘了,转眼也是要说婆家的人了,李家纵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也要注意男女之别。
    朱老太太说:“好啦,我这儿有客,用不着你们陪着,你们去换衣裳吧。也别老1天到晚的看书,眼睛都看坏啦,既然回了家来,就好好儿歇歇。”
    1般人家的长辈,只有1心巴望孩子读书的,催逼还来不及,哪会象朱老太太这样?少不得被人说1句爱之适足以害之。老人家只知道心疼孙子,宠过了头,反而把儿孙养成了废物。
    但朱老太太并不是那样不明事理1味放纵娇惯孩子的老糊涂,她所要表达的,只是劳逸结合4个字。
    朱慕贤笑着说:“我们顶着大太阳赶了半日路,祖母连1杯茶也不舍得给吃?”
    朱老太太也被他给逗笑了:“1杯茶还是有的,再想别的就没了。”
    朱慕贤大概正在变声——听声音来声音有些哑,象是叫破了嗓子的鸭子1样,听起来不算悦耳。杨重光却除了1开始问安,之后便1言不出,完全成了背景。
    又林抬起头来对两人各打量了1眼。
    少年人总是1个尴尬的年纪。褪去了孩童时的肥嫩可爱,可是成年人那坚实成熟的轮廓还没有成形,就象出壳1个多月时候的小公鸡,绒毛已褪,翎羽未成,看上去瘦仃仃,惨兮兮,斑驳潦倒,无所适从。要象孩子1样撒娇他们已经做不出来,可要象成年人1样圆融世故他们又还做不到,青黄不接,无所适从。
    又林想,自己还不是1样?身体仿佛1夜之间被注射了某种激素1样,胸部疼痛难忍,微微的鼓涨起来。这对又林来说已经不是第1次了。但是上1次的体验与记忆早已经淡去,这1次身体的改变,同样让她不知所措,连站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微微缩起肩来。这样1来,衣裳不会摩擦到身体。
    4奶奶当然注意到了女儿的身体变化,她既欣慰,又有些感慨,1面张罗着给又林做新的小衣内衫,1面给女儿教导传授身为过来人的种种经验体会。
    又林只希望快快度过这段尴尬的时期。
    朱慕贤正问朱老太太朱老爷子怎么不在家中,朱老太太说:“他哪里闲得住啊,昨天说看到湖边有人捕鱼,没用叉也没用网,用的是鱼鹰,把他给稀罕的啊,昨天没看够,今天又去啦,中午想必又不回来了。渔家捕上来的鲜鱼1烧,再来2角老酒,就够他乐的了。”
    听起来象抱怨,其实不难听出,朱老太太对朱老爷子的这种消遣方式是乐见其成的。
    多出去走动走动,总比闷在屋里发霉的好。又林跟着李光沛也曾经去看捕鱼,船家会用烧鹅、咸蛋和捕上来的鲜鱼待客,还有船家自酿的酒,甜中带酸,只有淡淡的酒味儿。
    嗯,朱老爷子才来几天,已经很象1个地道的本乡人了。
    这就很好,入乡随俗,处处为家。看来这位传说中被罢了官的朱老爷子,倒是个很豁达的人。
    朱家现在看起来虽然十分简朴低调,看下人的行事,朱老爷子原来做的官肯定不是什么芝麻绿豆官,大起大落的,经常有人扭转不了心态。这祖孙3人倒还好,1片和乐融融的。
    朱老太太要留饭,4奶奶婉言推辞,说家中事忙。反正今天不过是礼节性的上门来拜望1下,目的已经达到。头1次来就在别人家中留饭,实在有点儿冒失。朱老太太也不强留,只说:“你这姑娘我很喜欢,有空就过来,陪我说话解解闷。”
    “您喜欢她,那是她的福气。”
    过了1天又林见着了朱家老爷子。他已经过了6十大寿,鬓发斑白,但是腰杆依旧挺得直直的,穿着1双浅口的布鞋,并没象1些官老爷那样走路非刻意迈着外8字步——似乎那些人觉得不这样不足以体现做官的赫赫威势,也可能他们穿着官靴,走外8字更舒服更自然。
    朱家老爷子负着手缓缓从巷子那端走过来,身后跟着个长随,1手里提着两条用草绳串起的鱼,1手里捧着张大荷叶,上面堆着好几个大莲蓬。李光沛笑着上前招呼,施了1礼。朱老爷子点了点头,说话十分和气。
    “您这是打外头回来?”
    “嗳,去湖边儿看了看。这于江当真是个好地方,山明水秀的。”
    两人寒喧几句,末儿朱老爷子还非把那两条鱼送给李光沛了——李光沛推辞不过,只把两条鱼接了过来。又林隔着门吃吃笑,看自家老爹穿的十分体面,手里却被迫拎了两条鱼的模样,实在是滑稽。
    朱老爷子往这边看了1眼,又林觉得这人不可能隔着门缝看见自己站在门里面,可是那目光不知道为什么让她心里1虚,朝后退了1两步。
    那目光象是带着股穿透力似的,好象已经猜到了门后头有人。
    都说人老成精,这种在官场中浸淫沉浮几十年的人,可不能小看。
    李光沛邀他到家里品茶,朱老爷子摆摆手说:“赶明得了闲儿再去讨你的茶吃。这儿什么都好,就是下棋都寻不着个对手。”
    李光沛笑着说:“您要是不嫌我愚钝,我倒也能陪您消遣消遣。”
    朱老爷子顿时眼前1亮,跟酒鬼闻见了酒香,色鬼见着了美女1样——看来这人对下棋很有瘾头啊。
    “那可1言为定了。”
    李光沛笑呵呵的站在那儿目送朱老爷子,直到他也到了门前,才转身进了自家的门,1眼就看到又林站在门后头,正朝他嘻嘻笑。
    “你这丫头,不声不响站这儿做什么?”
    “我想着爹你快回来了,想出来迎1迎你啊。”又林很有眼色的把那两条鱼接了过去,让人送去厨房,又说:“结果1到门口听您和人说话,就没出去。”
    第60章买人
    晚上用那两条鲜鱼做了菜,鱼头烧豆腐,剩下的鱼身片肉剁糊做了鱼丸。
    李老太太有了年纪的人,喜欢吃软烂的东西,鱼头烧豆腐又鲜又嫩,软滑适口,那豆腐筷尖1点即破,得用调羹来舀。李老太太胃口好,还添了1次饭。
    又林笑着说:“难得您今天胃口好,要不,吃完了咱们出去在园子里转转,消消食。”
    玉林渴盼的目光盯着李老太太看,李老太太点了下头:“成,1块儿去。”
    园子里栽了好几棵石榴——原来这里栽的都是些花树,合欢、紫薇都有,果树是又林出的主意。石榴多好,春天能看花,秋天还有甜甜的石榴吃。35棵石榴树,可以结许多的石榴,不但自家够吃,还可以分送亲戚4邻。
    这会儿花是早谢了,石榴都长得有拳头大了,表皮还是绿的,但是向阳的那1面已经微微泛红了。
    玉林好奇的用手摸摸,石榴皮坚实光滑,还带着光泽。
    又林笑着把她的手拉开:“没有熟哪,还不能吃。”
    “那什么时候才熟?”
    “总得到中秋的的时候吧。”
    玉林点了点头,还是不舍得把目光移开。
    这孩子看什么都新奇。她很少能出门,李老太太对她的管束也很严。无论如何,她都不可能生活得象又林1样,李光沛和4奶奶都看重她,教导她,她跟李光沛去过杭州府,甚至还去过更远的地方。李老太太对大孙女也是十分偏疼,并不因为有了孙子就不重视她。可是对玉林,李老太太象是生怕这孩子长歪了·坏了品行1样,对她管束的特别严,即使是识字,也只是3字经,百家姓这些书,要么就是让人给她讲烈女传之类的,连诗经都不给她看——诗经里还有讲两情相悦的诗呢。
    李老太太年青守寡,玉林母亲的出身始终是扎在她心里的1根刺。
    又林摸摸玉林的头。
    她改变不了家里头长辈们的想法。不…不止他们这样想,这时候的人都是这样想的。嫡庶有别,出身决定了1切,李老太太对玉林的严格不但不会被人诟病,反而会被所有人1致赞同。
    又林扶着李老太太的手,经过水池子边的石子铺的路时,又林特意扶着李老太太慢慢挪着步子从上面走过去:“您慢些走,别嫌硌脚。”
    李老太太笑了:“就你点子多·不过常打这上头走1走,倒还觉得人真是轻快不少。”
    又林抿嘴1笑,玉林乖巧的扶着李老太太另1只手,也跟着慢慢的走。
    玉林最喜欢晚饭前后这段,因为又林总是相着她,有什么东西·有德林1份,必定也有她1份。
    但是玉林也很懂事,能要的东西她要,不能要的她也不会撒娇耍赖。前两天家里小厮捉了蝉,给了德林玩耍,玉林也十分羡慕。那蝉趴在窗棂上,时不时的叫上1两声。德林十分宝贝,玉林也很想要1只,但是玉林是养在李老太太那里的·蝉鸣太过聒噪·因此又林就不能给玉林也弄上1只蝉了。玉林也很乖,又林把道理1说,她就马上说:“蝉会吵老太太,我不要。”
    这样乖巧的孩子…也由不得又林不疼她。
    “朱家老太太人怎么样?”
    “头发都白了,但是脸色很红润,看起来爱说爱笑的。”
    “嗯。”
    又林又说:“朱家的规矩可大了,下人特别守规矩。”
    “那是当然。人家是官宦人家,对礼法规矩特别看重。象咱们家,要是谁做错了事,罚点月钱、训丨1顿,或是让他做点重活儿苦差就算了。在人家家里,关起来3天不给饭吃,或是打1顿,那都是常事儿。家越大人越多,规矩就越严,不然的话,1个管束不当,出纰漏事小,说不定会惹出祸事连累主家,这可不得不慎重。”
    又林点了下头。
    李老太太说的都是金玉良言。人事人事,人在事前。欲要做事,必先做人。
    玉林虽然不是很懂,但是也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
    “你娘正张罗着再给你再预备几个人,明天就叫镇东边的石婆子来1趟。”
    石婆子是镇上有名的牙婆,很有口碑。
    又林以前刚到这里,听到牙婆,总觉得这不就是人贩子么?坑蒙拐骗,逼良为娼——反正于的都不是好事儿。
    但是后来慢慢了解,她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个牙人,性质其实可以解释为中间人。但凡需要牵线跑腿,保媒拉纤,买卖互通,雇人买人这些活计都可以托付给他们。当然,人口买卖在这个时候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就象现在李家1样,他们家需要买人,而在于江的周围4乡6里,有的是人家想把养不起的孩子送出去,换1笔钱救急救命,孩子也谋个好出路。这中间就需要牙婆来牵线奔走。最后李家买了人,那穷苦人家可以得1笔银钱,牙婆也能抽成,这是3方都得益的事。
    卖儿卖女固然是人间的惨事,可是在乡间,要是自家孩子在大户人家里头做事,吃穿不愁还有月银,比在乡间受苦受穷要强。将来婚配,由主家做主,可能也会嫁得不错。所以只要卖到1户好人家,他们反而求之不得。
    又林点了下头。这是没办法的事,她身边的两个,的确都有不妥的地方,小英不够机灵,翠玉又太过浮躁。还有1点更重要是,小英还罢了,翠玉比又林大,她今年已经十7,眼看要十8了,已经到了能出嫁的年纪了,这个年纪,显然不适合做陪嫁的丫鬟跟着又林出嫁。
    所以买人是1定的。
    李家的腌的梅子是很有名的,这1次再腌成的时候,又林照例把梅子装满了两只小坛子,带去周家。
    以前每次腌成了,都少不了周家这1份儿。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对周榭来说,这是她在娘家过的最后1个夏天了。
    虽然她嫁的是又林的表哥,可是舅舅家毕竟不在于江镇,两人想象现在1样亲亲密密的在1起,是再也不可能了。
    又林进周家跟进自己家1样,周家的人都快把她当成自家第2位姑娘了。事实上周大奶奶不止1次说过,要认又林当个于女儿。她只有1个女儿,又十分喜欢乖巧的又林。
    “李家妹妹?”
    又林站住脚,看到周富辉正出院门。
    “周大哥。”
    “来找阿榭?”周富辉1眼就看见又林手上捧的小坛子:“今年的梅子又腌好了?”
    “是啊。”又林有1阵子没见周富辉了。他已经定下了亲事,也开始跟着父亲料理铺子里田庄上的事务。
    可是周富辉明显是志不在此。他跟石家老爷子学了几年功夫,从前是1直嚷着要去从军报国,现在虽然不整天吵嚷这个了,但是年轻人哪个甘愿庸碌平淡1生?总想着要做点什么不平凡的事情出来。
    周富辉这几年长高了不少,嘴唇上方有细细茸茸的胡须悄悄长了出来,说话声音也变得低沉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