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年轻的学子啊
幼年那段艰辛的经历,给孔子心灵留下很深的烙印,到了年老时,孔子回忆那段艰辛的经历时,还无限感慨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话意为:我少年时,很贫贱,为了生存,干过很多粗活,重活,受到人们的鄙视,看不起。
有人说,少年贫穷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许正因为孔子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促进了孔子的发愤努力,从而成就了圣人的美名,也给中国文明历史增添了光辉。
孔子幼年的发愤,于他的母亲教导有意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孔母为什么把幼小的孔子带离婆家会娘家?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孔子是“野合”之子,备受人们歧视,这样的环境会给孔子幼小的带来伤害,影响孔子身心健康,对孔子的成长不利。
孔子是他母亲唯一的希望,对“唯一的希望”,孔母倾注了全部心血,她要把孔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而当时有用之人的标准就是懂得礼仪。
孔母深知在无礼之人群,是学不到礼的!这,孔母非常清楚。
讲礼仪,总是离不开自己的生存的环境的。孔子的母亲知道自己娘家曲阜,那里是鲁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地方,有良好的人文环境,适宜人的成长。
睿智的孔母,以自己超人的智慧,作出了惊人之举:带着自己“唯一的希望”离开原来的地方,奔向文明之地。
司马迁说孔子在美好环境的熏陶下,自幼就很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很懂礼仪规则。孔子在总结自己人生经历时,也说:“吾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孔子话意为:“我十五岁就立志求学,三十岁便能懂得各种礼仪,并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对各种事情及礼仪规则,就一点也不疑惑了,五十岁时就懂得了人生的一切都是天意,命运的安排,无法改变的道理,六十岁时,听到各种言论,就能想通其中前因后果的奥妙,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任何事情窦能随心所欲不超过正当的规矩了。”
这都是孔子幼年受到良好环境熏陶的结果:很小就懂得人情道德,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规矩,一生都能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后来孔子教书时,曾这样教导他的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的学子啊,你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重老师和上级领导,言语要谨慎,做人要守信,还要爱人如己,亲近那些身边那些品行高尚的君子,远离身边那些行为恶劣的小人。只有做到这些,你们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为今后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