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于本书的说明之一
    可敬可爱的读者:
    承蒙你的垂爱,有耐心这五部系列文稿,有人还给予这本书充分肯定,我感到不胜荣幸之至。
    严格来说,我是一个狂躁症患者,开始,我将这本书定名为《狂躁症患者》。我觉得这个书名没有什么不好,并不至于对我日后生活造成多大的伤害。我敢保证,如果有的话,在世俗眼光的歧视下那怕非得落得个遍体鳞伤我也不哼叫一声。一个人,狂躁总比麻木好得多,尽管遭受嘲贬的成份高一些。自然,对于有损自己名声之类的问题,大多数人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有些人千万百计为其所有行为遮遮掩掩、极力辩护,甚至大打出手。我非常敬佩卢梭的真情,可即使这样一位坦坦荡荡的哲人,在他的《忏悔录》的开头曾誓约旦旦地宣称将自己一生经历坦露无遗,“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也难免让人觉得他故意隐瞒了某些细节,或者让人怀疑其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出于遗忘抑或属于关乎他的个人荣誉。鉴于当今世界“搏出位”、哗众取宠者大有其人,诸如像娱乐圈子里某些明星大行其道地靠制造种种绯闻提高知名度之类的现象,那又另当别论。现在有些人似乎打娘胎起就需要另辟途径舍身寻找出路的。我对这类人素来不屑一顾。我这样说无非想证明我不会由于顾及自己的情面而增删内容甚至歪改事实真相;同时,也证明我绝不会因为这个缘由而怨天尤人,毁坏你我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良好印象。因此,读者用不着心存疑虑。读者虽然对此没有透露出片言只语,但依然感受到你们心存顾虑,仿佛让我看到你们疑虑不安的眼神,它们告诉我你们在替我着想些什么,这也充分显示你们能考虑到我采用这个书名难能可贵的纯正动机。唯其如此,我觉得更不应该辜负你们对我的信赖。的确,如果我死抱残缺,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今后的事业和生活的良性循环而极力维护我的面子和所谓的尊严(如果我还有尊严的话),那么我便不会一而再、再而三郑重其事地为这本书的出版发表而东奔西走。同时,我当初落笔时必然没有勇气、激情和耐心将原本的面貌展示出来——虽然说,我从来没想到今天要把它们拿出来发表。不过,唯其如此,也恰好证明里面所叙述的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性——试问,有谁会在自己心藏的秘密里添油加醋,在如同日记性质的文稿里刻意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呢!
    我之所以放弃这个套用在本人身上最合适不过的名称改作《现代病》为书名,则完全是从全局方面考虑的。我曾打听过,书中涉及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并非仅仅我个人所经历,所有素材的资源也并非我个人所拥有的。
    也有人及本书五个故事的连续性而对本书的真实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不足为怪,因为按习惯思维,情有可原。而问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能够按固有定律思考的。不过,我还是尊重这些人的意见在此作一些简单的说明。
    我这五篇系列文稿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每一篇讲述自己生活中一件亲身经历而又印象深刻的事件。可以说,这是我正值青春年华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尽管时过境迁,我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尽管不堪回首,我依然时常从抽屉里拿出来随便翻翻,无论从那一页翻起,都能让我激情荡漾,热血沸腾,我每次都是在欲罢不能的情况下从头至尾一口气把它们读完的。我决不自吹自擂,故弄玄虚。每次读罢,我常常掩卷沉思,既然这种感受反复展现,我深信其中一定隐藏着一种言不由衷的内在价值,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这一叠文稿仅仅孤芳自赏又有多大意义呢?倒不如正视现实,让我堂堂正正地站出来向人们宣告:瞧,这就是一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人的离奇、扭曲、荒诞的青春岁月!我不能因个人的得失让其内在价值深藏不露、黯然失色。如果让它们长期深锁抽屉里让它们日久封尘,让它们逐渐变黄发黑,让它们招惹各种虫害的肆虐侵蚀,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啊!基于这样的原因,一天早晨,我陡然萌发了让它们堂而皇之公诸于众的冲动。要是回到上一个世纪,我敢断定这些作品一定大受欢迎,我也会因此而备受公众舆论的关注,说不定整天会有许多人跟踪我的身影,或在我身前尾后追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现在事实与愿望背道而驰,我曾为此奔走两年多的时间,却没有那一家出版社愿意为我这位无名之辈出版这部没甚把握获取经济效益的书。今非昔比,如今世界充斥着各种怪异的快餐文学,每当我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箱里,看见一个个年轻人低着头,沉浸于手机或其他器上的所谓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便几乎失却一直以来的自信心,并完全理解出版社和刊物编辑们的苦衷。虽然说,我自认自己的作品如泣如诉,字字血泪,声声传情,但毕竟仅代表本人自我陶醉的感受,并不能像我读小学时那位“优秀”的老师授课时高举粉笔刷,瞪着眼睛威迫学生一样强求读者进入佳境,而且我的作品毕竟归属于严肃文体中的一类。现在,类此严肃的文学作品——哪怕出现像《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样无可匹敌的经典作品——还有多少人沉得住气耐心的确值得怀疑。要不是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块巨石,掀起一阵波澜,着着实实地将严肃文学推动了一下,不知这种如此沉寂的局面还要维持多久。可是,又有多少人有信心肯定莫言先生投石激起的涟漪终将扩散多远、延续多长时间呢?我不得而知。
    呵呵,无论如何,编辑先生,我总觉得有幸认识了你。你不怕担当各种风险,不计较个人得失,面对这些文稿在不能保证拥有多少读者的情况下,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那怕赔本,那怕只有一个读者,也毅然将我五篇文稿发表面世,证明你的见解的确与众不同。仅凭着这一点,我便对你充满敬意!
    话又说回来。刚才说这些文稿又断又续地写了十年,是指一篇与一篇之间断断续续地完成的意思,有些篇章甚至相隔了好几年时间。其实,每一篇几乎都是在波涛汹涌的情感激流支配之下一气呵成的,是一幅情绪高昂的速写画卷。这样一来,它们之间自然存在断痕,首尾不能很好地衔接和连贯。出于保持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我还是不避画蛇添足之嫌,甚至还要给蛇身添上一双舞动的翅膀:在自以为有需要的情况下作出一些说明或补充。现在我就根据自己的经历,通过回忆开展这一项工作。当然,毕竟时过境迁,我已经预感到,说明和补记部分依靠回忆来填补与当时所处环境的写作状态完全是两码事,加上年龄的差距,文风必然大相径庭。就本人而言,我始终喜欢原来那种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不过,我会凭借回忆置身其中,极尽所能酝酿情绪,使自己回复到当时环境的思想、情绪的状态之中。尽管我在每个阶段的秉性特征的确难以复制,尽管也许有人说我的说明和补记均有画蛇添足之嫌。另一方面,根据现代读者的习惯,为了谨慎起见,我在各篇系列作品的每一小节上分别加上了小标题,还在每一小节上也适当细分了段落。我为此而花费了一定的精力。为了读者,我在这方面作了最大的妥协。除此之外,我这几篇信手粘来的然而并非涂鸦之作均完封不动,只字不改。这是我应该在此交代清楚的。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按照我在当时的境况下,也即是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情绪激昂的情况下,写作过程中因为精神受损而胡思乱想,内容难免与现实出现偏差,因此,其内容和细节的虚实糅合在一起是不足为奇的。比如说,本书里面涉及的几个让我为之倾心倾情的漂亮女子,我每次从抽屉里拿出来翻阅时必然考究一番,可至今仍然弄不清楚真有其人其事抑或纯粹是一种幻觉。即使现在,我仍然偶然出现这方面类此的后遗症,倘若受到什么东西的强烈刺激,我会满脑子混作一团,面对个别事情一时真假难辨,虚实不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日后要完全厘清它们的真伪无疑显得更加艰难——实属无奈,这可不能怪我——但我敢保证,即使谁有证据论证那一部分确凿是我的凭空想象,也是由于当时特殊情况下虚幻出来的真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在此枉费心机追根究底,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何况如今的读者谓口非常大,能力非常强,自然会对此加以分辨和评判。我只希望,这些读者不要因此产生的不真实感而对我的作品以至对我本人的真诚态度加以全盘否定。
    我想,我在这部系列作品类似首卷语的解释已经足够让人明白我的意思了。好吧,现在就恳请读者从头开始吧。无论结果如何,我还是以虔诚之心期待你成为我的知音。
    作  者
    2013年11月14日  西江河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