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嘉定十一年的端午,杨康见到了宋国的皇帝赵扩。
赵扩和朝中的各位大臣在西湖边观看湖中赛龙舟的盛况,这种传统自唐朝便开始流行,体现了皇帝与民同乐之心,湖中依次分布着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
如此盛事自然少不了太学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西湖边摆开桌案,赋诗写词,主题是赞颂宋国的繁荣太平,皇帝的贤明伟岸,湖中龙舟竞渡,太学学生也在暗自进行着较量,皇上就在不远处,这可是平步青云的大好时机。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为此这些太学的学生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不惜找人代笔,若是一首诗词入了皇上的龙目,让龙颜大悦,或许即刻便能封官进爵,一步登天,来自皇上身边的宫人正在一旁等候着,见到好的诗词就会呈递给皇帝御览。
这其中也是有说道的,呈递给皇帝的诗词不能偏激,不能标新立异,不能带有讽刺之语,定是要歌功颂德,中正平和的才好,还有这个宫人同样是关键,在交上诗词的同时要夹带着一定面额的钱引,这是宋国官方的纸币,这个宫人会依照词作的好坏和送礼的分量来衡量应该把哪位太学学生的诗词呈递给皇帝,这便是人情世故了。
杨康毕竟做过几年皇帝,对这些门道很是了解,诗词是次要的,送礼才是关键,皇帝陛下不缺钱。只想在赵扩面前露个脸,于是在让那宫人满意后,把他们的词作转交了上去。谢大才子这半年来名动临安府,皇帝赵扩也有听闻,何况此人是谢深甫的孙辈,赵扩对谢深甫颇为敬重。而另一人是赵家的皇室后裔,这让宋国皇帝赵扩来了兴趣,便宣召这二人上前觐见。
金国和宋国的皇帝在西湖之畔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会面了,宋国皇帝赵扩已过知天命的年纪,而杨康还不到弱冠之年,一个已然垂暮,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昏庸无能,一个野心勃勃。他们的眼神在空中交汇,随即错开。
皇帝陛下从谢道清那里吸取了教训,让自己做到尽可能的平凡一些,但平凡中还要有些引人瞩目的地方,在宋国皇帝赵扩的问话中,杨康声音平稳,条理清晰,展现了良好的个人素养。反观谢奕礼,因为第一次见到皇上。心中激动,情绪有些失控。
这次会面不过是很短暂的时光,宋国皇帝赵扩对这位叫赵与莒的同宗有了些简单的印象,对谢奕礼则赞许了一番,这其中有对谢深甫感怀的原因,那些旁观的大臣知道这位谢家的后人可能要飞黄腾达了。
果不其然。在端午节过后不久,谢奕礼和小妹谢道清被杨皇后招入宫中,随即宋国皇帝赵扩下旨让谢奕礼进入翰林院为编修一职,翰林院编修是翰林院最底层的官吏,从正七品。主要负责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虽说品级不高,但有机会接触皇上和朝中重臣,谢道清深受杨皇后的喜爱,被留在了宫中。
此时谢道清的眼疾已经治愈,杨康用移魂**不断的给女孩洗脑,让她忘掉以前的种种猜测,把面前的赵与莒当做最为亲近之人,女孩脑海中虽然很抗拒这个念头,但久而久之,她接受了这个想法,还脑补了一些解释,这个赵与莒是为了帮助谢家。
人类的大脑便是这么神奇,后世的催眠术同样能达到在受术者的潜意识里输入信息,改变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效果,移魂**就是催眠术的高级境界,远古时代巫医用的祝由术便是最早的催眠术。
谢奕礼入朝做官,谢道清入宫受宠,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不过皇帝陛下的第一步总算是完成了,接下来要么是静静的等待宋国太子殿下赵询的死亡,要么是行险一搏,加速他的死亡,杨康的时间很宝贵,即便成为宋国皇帝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无谓的等待上,他决定对宋国的太子殿下下手了。
宋国太子赵询如今二十七岁,他并不是皇帝赵扩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原名赵与愿,被封为太子后改名为赵询,此刻位居东宫太子,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不过宋国的朝政大权被丞相史弥远掌控,连皇帝赵扩都没有多大的自主权,赵询的地位可想而知。
宋国嘉定十一年,六月间,临安府郊外的长春观历经大半年的时间终于建成,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这座道观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以长春真人丘处机为祖师,开启了全真教长春一派的历史。
由于一年前在蒙古的那场刺杀,全真教被牵扯其中,即便知道这是由金国皇帝一手策划的,可蒙古和全真教已然结下了仇恨,全真弟子在很长时间内是无法进入漠北传教了,全真教一下子失去了数百名嫡系弟子,损失惨重,这让掌教尹志平受到教内不同声音的抨击和质疑。
此时长春观公然和重阳宫作对,宣布自立门户,脱离重阳宫的统属,这无疑是对全真掌教尹志平的挑衅,在长春观落成的典礼上,终南山重阳宫来的使者被拒之门外,这是全真教分裂的开端,这场宗教战争一触即发。
长春观得到了宋国朝廷的支持,以宋国丞相史弥远为代表的各部官员列席了长春观的落成典礼,东宫太子赵询代表皇帝赵扩同行。这并不是说史弥远对全真教或者丘处机有好感,而是他接到了从金国传来的密信,荣王完颜洪熙让史弥远支持长春观,这位宋国丞相思来想去,认为是金国要对付重阳宫了。
在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宗教事件中,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全真教的分裂,没有人注意到宋国太子赵询,离开长春观的半个月后,太子赵询忽生重病,两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时年二十七岁,谥号为景献太子。
宋国朝野开始议论新太子的人选,杨康即将走上宋国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