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3、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三国两晋南北朝,阮籍先生注定要面临一个堆满头颅、鲜血淋漓的乱世,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所有的士大夫都以不谈国事为荣,他们在家里、甚至朝廷上滔滔不绝的谈论着美女、美酒,高雅一点的就谈琴棋书画,就是不谈任何与现实有关的事情,历史上称这种文化现象为“清谈”。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却有七个把行为艺术进行到底的男人,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对统治者表示不满,但他们敢对为统治阶层服务的礼教表示不满,他们聚集在竹林里,以放荡的行为或醉酒或高声歌唱或裸奔来表达自己决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这七个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阮籍先生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声望的隐士,也是竹林七贤中心理状态比较复杂的一位隐士,他不像稽康先生那样决绝峻切,也不像王戎、向秀先生他们那样完全投靠了司马氏,他既做官也做隐士,做官不是真做,把做官当做一场游戏,对官场上的人不屑一顾,可以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阮籍先生的心不在汉,却在竹林,换句话说,在行为和心灵上阮籍先生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而官职只不过是为了脑袋不被砍掉而已。阮籍先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是一个真汉子,却从不忌讳哭泣,还把哭当成了一种艺术,同时他也是一个美男子,他的英俊只有稽康先生可以与之媲美。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可惜错生了年代,于是他不得不发出那声千古流传的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广武山上的感慨
    阮籍先生的故事要从广武山上一声千古流传的感慨说起。
    当阮籍先生还是一个青年才俊的时候,他喜欢游山玩水,这一天他转悠到了河南荥阳,一口气登上了广武山。
    就是这座山成就了一句千古名言。
    其实这是一座风景不咋样的山,要不是这座山曾经驻扎过刘邦先生和项羽先生的军队的缘故,这座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阮籍先生再喜欢登山,也不会选择广武山的,因为河南有他登不完的名山。
    没错,他不是冲着山来的,他是冲着两个人来的,两个人都已经化作尘土,一个是项羽先生,一个是刘邦先生。当年项羽先生把军队驻扎在广武山上的东面,刘邦先生把军队驻扎在广武山上的西面,以中间的一条河流为界,两军对峙,互不相让。
    项羽先生是个呆霸王,出身豪门,既残忍又仁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切事情都诉诸武力,老百姓都不喜欢他。老百姓喜欢刘邦先生,他虽然是地痞流氓出身,但他在老百姓面前表现出一幅老好人的模样,于是老百姓都被他打动,都归顺了他。于是,众叛亲离的项羽先生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这个呆霸王再也不好意思见家乡的父老乡亲啦,于是拿起一把剑,咔嚓一下抹了脖子,与他一起抹脖子的还有他的心上人虞姬女士。
    如今项羽先生也好,刘邦先生也好都已经不再了,楚汉相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留下来的是广武山上那些寂寞的断壁残垣。这个时候正是秋天,秋风秋雨愁煞人,文人都有悲秋的毛病,看着满山的落叶,视野中不见一个人,回想起当年楚汉相争的情景,又想到时下风雨如晦的现实,年少气盛、满腔抱负的阮籍先生终于发出了一声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独孤二少先生现在依然可以感受得到阮籍先生在说这番话时的心情,孤独二少先生料想,在说这话的时候阮籍先生眼睛里一定有一滴泪水,因为他阁下从来就不是一个吝啬眼泪的男人。
    阮籍先生说完这番话就没有他的事情了,却留给后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个话题是阮籍先生当时所说的英雄是谁?竖子又是谁?
    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这里的竖子是刘邦先生,因为刘邦先生确实没啥才能,他能够获得天下,全依靠他流氓地痞式的伎俩,骗吃骗喝,终于骗来了天下。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刘邦先生是依仗别人的功劳获得天下的,尤其是汉初三杰的功劳,如果没有汉初三杰的帮助,刘邦先生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天下的。不过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还是一个好老板。竖子是刘邦先生,英雄自然也不是项羽先生,因为阮籍先生感叹的是“时无英雄”,才使得刘邦先生这样的竖子成名。
    第二种看法就是,刘邦先生和项羽先生都是竖子,他们都不值得成名。
    第三种看法有点新意了,这是逆向思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里的英雄就是刘邦先生和项羽先生,而竖子呢则是时下在没有英雄的年代侥幸成名的司马氏集团。因为司马氏集团的天下是靠玩政变术篡夺得来的,阮籍先生从心底里蔑视这伙人,一生对他们投以白眼和采取不合作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不是什么英雄,和刘邦先生、项羽先生比起来连狗熊都不如。
    这三种看法独孤二少先生倾向于最后一种,但独孤二少先生个人以为,阮籍先生所说的英雄和竖子都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时”可以是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是当时的西晋,也可以是以前的西汉,也可以是以后任何一个未知的朝代。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论在哪个时代,在没有英雄的时代,只得让那些竖子成名。
    独孤二少先生相信阮籍先生这趟广武山之行并没有白走,下山的时候他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如果之前他的思想还处于茫然状态之中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很清楚了,既然司马氏集团是一群竖子,在一群竖子呼风唤雨的年代,他本人也是无法成为英雄的,于是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做一个畅游天地间无拘无束的自由人!
    于是,阮籍先生决定去拜访一个人,一个他心目中的高人。
    这也是一个隐士,隐居在苏门山,叫苏登,人称苏门先生。
    苏门先生当时很牛,对世俗之人不屑一顾,面对阮籍先生的来访,起初他表现得相当冷漠。阮籍先生毕恭毕敬小问了苏门很多问题,苏门先生一句话也不说,面对如雕塑一般的苏门先生,阮籍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这苏门先生咋啦?如果不欢迎我,直说好了,他一声不吭的是啥意思呢?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陷入窘迫当中的阮籍先生被一种神秘力量驱使,突然啸起来了,阮籍先生善于啸,他啸出来的声音比音乐还动听。啸完一段后,苏门先生竟然开口说话了。他说:“再来一遍。”阮籍先生对着群山又啸了一次,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经久不息。啸完了,心想这回苏门先生该和自己说话了吧,哪知苏门先生又说:“再来一遍。”
    阮籍先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但人家毕竟是高人,高人自有高人的不同之处,于是又啸了一遍。
    这一回,苏门先生很满意,他捋着花白胡子,对阮籍先生说:“你可以走了。”
    阮籍先生愈发奇怪了,这高人也高得太离奇了吧?想必自己三次卖力的长啸算是白啸了。阮籍先生心有不甘,但人家已经下了逐客令,也不能厚着脸皮赖在那不走,于是怏怏的走下山来。
    奇迹发生了,可以说是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过的震撼,一种来自心灵来自灵魂的震撼。阮籍先生也听到了啸声,这啸声正来自于苏门先生隐居的小屋!这啸声回答了他刚才所有的疑问,这啸声如天籁一般圣洁,如落日一般辉煌。阮籍先生终于明白了苏门先生的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候不需要任何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像这样的啸声就已经足够。
    阮籍先生理解了苏门先生,这是一个高洁的灵魂对另外一个高洁的灵魂的理解,回到家里以后,阮籍先生专门为苏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大人先生传》。苏门先生就是阮籍先生心目中的大人,一个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不受礼教束缚,超然洒脱的大人。
    无疑,阮籍先生也想做这样一个大人。
    正儿八经当了十天官
    毫无疑问,阮籍先生是不屑于做官的,曹爽先生要给他官做,他说自己的身体有病躲在乡下不愿意出来,结果曹爽先生倒了台,连累了很多名士,他却幸免于难。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先生也想拉拢他,想把他的女儿嫁给他,他听说了,天天在家里醉酒,司马昭先生也拿他没办法,与他联姻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让人费解的是,阮籍先生心血来潮了,偶尔也当一回官,而且他对官场的态度如对待游戏一般的洒脱,既然是游戏,何必当真呢?正是这样的心态,阮籍先生即便身陷官场,也不会为名利所累。
    也不知道哪一天,阮籍先生和司马昭先生在一起闲聊,阮籍先生无意间说起有一个叫东平的地方他很喜欢,那里风光很好,小吃特别多。司马昭先生正求之不得呢,他老人家想阮籍先生当官都想疯了,因为只要阮籍先生一当官,就会成为他的人,站在他这边,为他说话。
    司马昭先生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立马派阮籍先生到东平去当官。这回阮籍先生没有拒绝,他也正想再一次去东平游玩游玩呢。要是换作其他人,新官上任,肯定马不停蹄,心急火燎的赶往现场,可他阁下一点不急,给他马车他也不坐,他骑着一头瘦小的毛驴,慢悠悠的来到东平。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来到东平,阮籍先生烧了第一把火,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可惜那时候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把阮籍先生的改革当一回事。不过,中国企业界对阮籍先生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阮籍先生来到东平的第一天,先是查看了他的办公室,他一看到自己的办公室被四面墙包围着,看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心里就很郁闷,他下令把墙壁拆掉。不仅把他自己的办公室的墙壁拆掉,还把其它官员的办公室的墙壁也拆掉了。这一招够狠,以前那些在封闭的空间里单独办公的官员如今被置身于一个你可以看到我,我可以看到你的敞亮的环境里办公,不能打瞌睡了,不能煲电话粥了,不能吃瓜子了,还是乖乖的工作吧,因为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你呢!
    阮籍先生的改革在东平取得了空前成功,官员们办事突然变得非常积极,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阮籍先生这突发奇想的一招现在已经成为大公司大企业普遍的做法,既节省办公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岂不妙哉?所以,他们对阮籍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在这个时候,阮籍先生看见他的部下都很卖命的工作,心里很满意,东平的山水也看了,小吃也吃了,该回家啦。于是,他阁下,一不做二不休,又骑着毛驴慢悠悠的回到了洛阳。
    算一下,除去路程,阮籍先生在东平一共呆了十天,他阁下这一辈子也就这十天算是正儿八经的上班。
    回到洛阳的阮籍先生很快又称为司马昭先生的心病,这人到底咋啦?不是自己说要去东平的吗?干得好好得怎么突然又撂挑子了呢?他到底想干啥?
    不过这一回阮籍先生没有让司马昭先生担心多久,他主动找上门来了,他开门见山的说,我想做官了!
    司马昭先生暗喜,嘿嘿,都说你是高人,看来也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啊。于是拍拍胸口,信誓旦旦的说:“想做啥官你尽管说!只要不是皇帝就可以!”
    阮籍先生说他想做步兵校尉。司马昭先生一口答应下来。随后又问他为啥看中步兵校尉这个职务,阮籍先生也不隐瞒他,说出了原因。这个原因让司马昭先生哭笑不得,也让独孤二少先生晕死过去。这个原因是什么呢?阮籍先生说:“听说步兵校尉营里的厨师很擅长酿酒,现在酒窖里还存放着好几坛佳酿,我就是为了这些美酒而来的!”
    阮籍先生说到做到,他上任后果真除了喝酒啥事也没有干。司马昭先生也不管他,只要他不说出反动朝廷的话,爱咋的就咋的吧。也就是在这样的自保中,阮籍先生一边在官场中游戏,一边在竹林里做真实的自己。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当刘德华先生在倡导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男人也和他一样倡导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这个人就是阮籍先生。
    自古以来都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男人可以流血,但绝对不可以流泪。女人遇到伤心事可以哭泣,而男人不行,男人必须把泪水吞回肚子里。男人抱怨上帝对他们不公平,剥夺了他们流泪的权利。其实不是上帝剥夺了男人流泪的权利,而是男人们自己剥夺了自己流泪的权利。没有哪个男人愿意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流泪是弱者的表现,这是男人的座右铭。更没有哪个男人愿意被别人说不像个男人,这是一种耻辱。于是全天下的男人都活在千辛万苦中,都活在忍辱负重中。他们常常告诫自己,要坚强,不要哭,因为你是男人!
    可是,在这天地之中有一个男人却哭了,哭得那么响亮,哭得那么真实。他哭了之后不但没有使他男人的形象受损,反而增添了几分男人一直缺少的可爱。这就是阮籍先生的哭。
    据说,阮籍先生常常驾着一辆破旧的木车,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就这么漫无目的的走着,木车里还有一坛酒,他阁下一边喝酒一边享受着沿途的风光。走着走着,前面突然没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呢?掉转头不就可以了吗?可他阁下走下车,看到前面是无法逾越的悬崖,突然伤心的抽泣起来,很快这抽泣就变成了号啕大哭。幸亏当时他旁边没有其它人,否则不被他莫名其妙的哭声吓出心脏病出来才怪呢。
    没有人理解阮籍先生的哭,几百年后一个叫王勃的才子理解了阮籍先生的哭,他从这哭声里听出了阮籍先生内心的隐痛,听出了阮籍先生心中无处释放的哀伤,听出了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后来这位大才子写了一篇文章《滕王阁序》,在文章里把阮籍先生的哭比作穷途末路之哭。
    阮籍先生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眼泪,他的眼泪不仅仅为自己而流,不仅仅为亲戚朋友而流,可以为任何人而流,这要这个人打动了他。
    有一个美丽又有才华的女子,还没有出嫁就去世了。阮籍先生并不认识这个女子,只是听说了一些关于这个女子的传闻。可是,他阁下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到那个女子的灵堂前面,也不和女子的家属打个招呼,放声就哭。很多人还以为他是女子的什么人呢,有人甚至怀疑女子是不是他的心上人,其实啥也不是,阮籍先生就是悲伤,就是觉得可惜,就是觉得那个女子不该死,他哭不为别的,就为女孩的美丽和才华。
    有一天阮籍先生正和朋友下着棋,突然有人跑来告诉他,他的老娘病逝了。与他下棋的朋友自然不敢再把棋下下去了,可是阮籍先生却坚持要这盘棋下完。朋友非常奇怪,老娘都死了,还有心思下棋?难道他心里没有一点悲痛吗?难道他的老娘对他不好?
    在种种猜测与不安之中,朋友陪着阮籍先生下完了这盘棋,接下来,他看到了令他惊讶的一幕:阮籍先生哀号一声,吐出一口血来,接着就是失声痛哭。
    可见,阮籍先生不是不悲痛,而是大悲痛。
    阮籍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在那样一个人人都把面具戴在脸上的年代,阮籍先生获得如此真实如此洒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做到这一切又需要他付出多少的勇气呢。
    独孤二少先生非常欣赏这样一个血性男人,有时候也想像他那样痛快淋漓的大哭一场,然而终究只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后还是咽了下去。
    敢问当今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像阮籍先生那样痛快淋漓的哭泣?
    悲哉!当一个人连哭都不能哭的时候,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一个不折不扣的礼教叛徒
    中国古代的礼教把老百姓害得不浅,最后到什么程度了呢?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程颐的老家伙,创了理学,把礼教推残人性的作用发挥到了极点。曾经有一个寡妇这样问她:“我老公死了,我养不活自己,我可以再嫁不?”程颐先生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的节是什么节呢,就是对别人越严越好,对自己越松越好,于是程颐先生建议寡妇死。谢到这里,孤独二少先生恨不能踹程颐先生一脚,天底下还有他更无情的人吗?
    阮籍先生所处的时代,礼教对男女之间的接触有近乎泯灭人性的规范,比如叔叔和嫂嫂之间不能说话,朋友的女眷不能见面,邻居的姑娘不能用正眼去看等等,稍微一越轨,一顶“男女授受不亲”的帽子就扣在你的头上。那时候的老百姓活的真叫憋屈。
    但阮籍先生不管这些。嫂子要回娘家,他为嫂子送行,大大方方的和嫂子说了好些话,完全不顾叔嫂间不能说话的规范。附近有一家客栈,老板娘很漂亮,阮籍先生常常去客栈喝酒,不但用正眼看老板娘的美貌,还直言不讳的夸奖老板娘。有时候喝得酩酊大醉,就睡在客栈旁边,老板娘也不赶他走,老板娘的老公呢,也不怀疑他有什么不良企图。阮籍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身正不怕影子歪。
    礼教的另外一个强项就是“孝”,对孝的规定更是苛刻,比如老爹老娘死了三年守孝,三年素食,三年守墓等等,让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一起受罪。阮籍先生把这些名目繁多的孝礼全部踩在了脚下,他的老娘死了没多久,他照旧喝酒吃肉,全然不顾别人怎么看他。可是,在看似不孝的行为下,他却是一个大孝子,老娘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惹她老人家生气,相比之下,那些表面上恪守孝规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孝。阮籍先生认为,真正的孝在于心,而不在于形。
    阮籍的老娘去世没有多久,他应邀参加了司马昭先生举办的一个宴会。宴会上免不了要吃吃喝喝。这时候一个叫何曾的宰相,他是在朝廷里谈论美女美酒最起劲的人,他一直看不惯阮籍先生狂放不羁的行为。于是他老人家站了起来,想拿孝礼来压压阮籍先生的威风,他说:“陛下,我们知道你一向是以孝治国的,但是现在你必须严厉的处罚一个人。”
    司马昭先生问:“处罚谁?”
    “阮籍。”
    “为什么?”
    “因为他的老娘刚死了不久,他现在却在这里大鱼大肉。难道他的行为属于孝的范围之内吗?”
    有的人替阮籍先生捏了一把汗,但阮籍先生却泰然自若,继续喝着酒,还故意夹了一块大肉放进嘴里,把何曾先生气得半死。
    果然,司马昭先生并没有处罚阮籍先生,还为他开脱,说:“你没有看见他因为过度悲伤而身体虚弱吗?身体虚弱的人吃点肉又有啥关系?”
    何曾先生见皇帝站在阮籍先生这一边,很知趣的把嘴巴闭上了。
    在那样一个年代,一方面强调礼法,而另外一方面社会对反对礼法的阮籍先生持宽容态度,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唯一的解释是,阮籍先生能够得到大家的宽容是因为他用行动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咱们谁也别干涉谁。
    阮籍先生的朋友裴楷先生前来吊唁他的老娘。阮籍先生坐在那里,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心事,还是悲伤所致,就坐在那里,披头散发,目光呆滞。裴楷先生吊唁出来,一个挑拨离间的小人对裴楷先生说:“按照礼法,应该是阮籍先哭拜你才跟着哭拜,但是我没有看见他哭拜你就哭拜了,他对你如此不尊重,你受得了吗?”裴楷先生的回答度独孤二少先生很欣赏,他说:“阮籍是一个不守礼法的人,可以不遵守礼法,但我是一个守礼法的人,所以我应该遵守。”
    裴楷先生说得非常好,他的话延伸开来就是,一个人可以要求自己做某一件事,但决不可以要求别人也来做这一件事。
    据说阮籍先生的瞳孔黑白分明,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他就翻白眼,很多人知道他这个习惯,一看到他翻白眼就知趣的离开。守丧期间,一位叫稽喜的朋友在朝中为官,名声和社会地位都很高,他带着他的手下前来吊唁。阮籍先生不怎么喜欢这位稽喜先生,当即向他翻起了白眼,他认为稽喜先生带来的那些人打扰了他的老娘。
    稽喜的弟弟听说了,心里明白阮籍先生需要什么,于是带着酒和琴前往。
    在灵堂面前喝酒弹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可是我们的阮籍先生却热情的迎了上去,不再翻白眼,而是以黑色的瞳孔饱含热泪的注视着这位带琴和酒前来的青年。
    这位青年后来成为阮籍先生一辈子的朋友,是阮籍先生唯一的知己,他就是稽康先生。
    阮籍先生有很多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不多,现在他找到了一位真正可以理解他的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了稽康先生这位心灵上的朋友之后,阮籍先生终于不再寂寞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