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母亲河》
一条清清的大河穿过西面的群山,蜿蜒地流到城边,绕小城而过,沿途吸纳支流而汇成闽北的富屯溪、八闽的闽江——这就是西溪,我家乡闽北光泽县的母亲河。
西溪,实际就是河,家乡光泽人土话叫惯了都是叫溪。又因它起源于县境西面的群山中,所以称西溪。是闽北母亲河富屯溪、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
光泽地处闽赣边陲,地势高峻,森林密布,有“福建屋脊”之说。过去这里原始森林集中,植被很好,溪涧纵横,山青水秀,溪流清冽,没有一点污染。西溪就起源于这西面的群山中,沿途吸纳了有“小九曲”之称的管密溪和止马溪、大陂河等大小溪流10多条,全长60多公里,从西到东横贯光泽全境。千百年来在光泽这块二千二百四十公里的土地上流淌,用不尽的乳汁养育这里世世代代生存的人们。溪南岸是县城,北面是连绵环立的九墩山,溪水在中间流过。过去光泽没有公路铁路,山道崎岖难行,人们进出大多是走水路。水势滔滔,滩多流急,行船顺水一天一夜就可到省城福州,每年大量的大米、菇笋、竹木等外运,运回布匹、盐、海货等内需品。回程逆水行舟非常艰难,从闽江溯源而上,自古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之说。境内城西的黄龙滩,是个有名的急流滩,每天逆水而行的船夫呼喊着号子,高唱着棹歌,声音响彻整个县城,成为小城每天的一大景观。古人有诗描绘:“潺潺礁流急如弦,灵物曾从此处眠。最是短篷烟雨里,长歌一曲水连天。”城东的回龙潭,是从北而来的一条支流在这里与西溪的汇合处。溪水在这里回流旋转形成巨大的深水潭,而滔滔出境远去,是光泽一大风景名胜。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在西溪掌管多年,受父之命要回东海,临走时情感难舍,在这离境处打转徘徊,不忍就行,从而形成这回龙潭。民间自此说是有了这回龙潭,光泽人恋土难移再也走不出去,去外的人终要回来,也是一片爱家爱乡之情,让人感慨绵绵。
西溪河面常年宽在五六十米,水绿幽幽,清冽可人,水位很高,过人深的地方很多。除非雨季河流白浪滔滔外,平时都很平静,如一幅流动的镜子,映照着小城人每天的日子,记录小城发展的历史。人们在这溪里饮水、用水,都说:“在光泽这地方不图别的,就图个水好!”每天河面上那用竹席搭篷中间,船头船尾裸露,当地人称的麻雀船来往穿梭。还有渔筏过来过去。渔人站在上面,几只鸬鹚立在筏上,盯着水面,冷不丁钻下水去,一会口叼着条白鱼上来,让人看了十分有趣。傍晚夕阳西下,河旁石板上蹲着一排排挥动衣棒的洗衣妇女,河面上渔人动听的渔歌飘荡,身边小城人家屋顶条条的炊烟袅娜地上升,组成一幅小城特有的民俗风情画。溪与小城之间是片片的沙滩,光滑的鹅卵石和黄沙相间,在阳光下闪烁,如小城一道金海岸。风清日暖的日子,徜徉在这沙滩上,感受到一种人生的美好充溢心间。小时候,我们经常到这河里玩,最有趣的是抓鱼、钓鱼、摸河螺。大家卷着裤子,赤着脚,在浅水区翻石头。那当地人称“王王角”的鱼最喜欢躲藏在石头下面。只要用手往石缝口一堵,三个指头一捏就能抓一条上来。在深水区钓鱼也一样,那“江条鱼”最好钓,鱼杆下去马上就有鱼抢上鱼饵,一下就是一条上来。更不要说拦网抓鱼,坐木盆放网钩鱼等。摸河螺,浅水区中的石头上成片都是,一会儿就能摸一盆一桶,中午餐桌上就是一盘佳肴。夏日下午,我们都在河中游泳、打水仗、抢占礁石高地。水中到处都是人,象一个天然的游泳场。每天大家都要闹到六七点钟回家。
西溪日夜流,用它的乳汁养育着这块土地,养育着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这里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安居乐业,都得益于它。它营就了小城两岸的民俗风情,孕育小城两岸灿烂的历史文化。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激它,爱护它,以它自豪,以它骄傲。
然而不知何时,西溪发生变化,改变了它的美丽模样。前些年,受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山上原始森林遭到大肆的乱砍滥伐,林木数量锐减。开矿挖石,植被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蓄水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清清的溪水水位下降,水色常年浑黄,可看到的是光秃秃的河床,斑驳的鹅卵石裸露,还有洪水留下的垃圾沿河都是。上游的小造纸厂、甲鱼场等,每天有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溪中,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人们饮水再不敢从河里挑,洗菜也不敢到河里。炸鱼、电鱼让西溪这小城人享有多少美味天然的鱼场,渐渐鱼类减少和消失,河里几乎抓不到鱼,吃河鱼成了小城人的一种奢侈。因水浅,河中船不能行,已看不到小船的踪影,行船放排打鱼的人早已改行。偶尔几只竹筏漂过,保留人们对过去的一点美好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场大水,因为没有山上的树木依附,蓄水功能没有,大量的水土流失抬高了河床,一向温顺的母亲河象一条不驯的黄龙,到处乱冲乱撞。大水把县城变成了一片沼泽,最深处达三米深。还造成大量良田、房屋被冲毁和通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毁坏,以及人员的伤亡。这样的重灾在小城建县千年的历史上没有记载过,从而破坏了小城人宁静美好的生活。
人们知道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无知的惩罚,也是人类的悲哀。面对家乡的母亲河,多少人在兴叹,在流泪,在悲痛,在揪心地内疚和惭愧。多少人期盼历经沧桑的家乡母亲河能早日恢复昔日美丽的容颜。
生态环境是一朝损失,十年难复。家乡人开始深深懂得保护母亲河,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头等大事。保护母亲河,还我西溪美丽,成了家乡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近年来为之作出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努力。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保护母亲河的号召,提出了“生态光泽”的口号,整治西溪源头,还我青山绿水,把保护母亲河西溪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造闽北生态可持续发展腹地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光泽大地拉开了序幕。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林业、禁止乱砍滥伐的规定,投入上亿元资金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在短短时间内光泽绿化面积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进行矿业乱开发的综合治理,关闭污染小企业,投入数千万元筑起防洪堤坝,沿河种植树木绿化带。有关部门组织清理沿河垃圾,进行河道疏理,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母亲河的大型宣传活动,以及举办“保护母亲河”演讲、知识竞赛和征文、书法、美术等文艺作品比赛,大大增强人们保护母亲河意识。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已纳入光泽中小学的必修课,生态文化开始根植在人们心目中。人们知道只有保护好母亲河,才能保护好我们自己,才是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光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哦,西溪,家乡的母亲河,这些虽然不不能抚平你昔日心上的伤痕,但能让你多一点慰藉,后代的人们再不会做损害你的傻事,让你再遭受不幸和痛苦。也一定会保护好你,回报你,你也一定会用你的乳汁浇灌着家乡光泽的未来更加美丽,绿色常在,四季如春。
《母亲的中秋》
中秋前夕,远在江苏淮安老家的小舅打电话来:“成子,今年中秋前一天是你母亲七十岁生日,记住哦!”
我听完泪水潸潸,我何尝会忘记。母亲出生在193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这中秋前一天,大前年中秋节前夕离开人世,走完了她生命66年旅程。中秋前生,中秋前走,一切都是那么偶合,冥冥之中让人感到一种天意使然。
母亲出生在中秋前一天,过中秋等于她过生日。每年中秋应是她向往的日子,但中秋的美好在她一生中却没有太多的感受。母亲生在江苏淮安,过去苏北农村是个有名的穷地方。再加上母亲童年苦难,1岁就没有父亲,8岁又没有母亲,靠哥哥姐姐拉扯养大。小时别说过生日,就是能吃上顿饱饭就算不错了。一年有大半年是吃糠饼、地瓜、榆树叶过的,到15岁还不知中秋月饼是什么滋味。她记得9岁那年中秋,哥哥去给人家做工,说好带吃的回来却因为东家做事不让走而没能赶回来。她在家饿了整整一天,无数次进进出出走到村口又走回来,盼哥哥早点带饭回来给她吃。那晚虽然天上月圆美好,但那凄清的情景却让她苦在心里,一辈子不会忘记。直到1953年她16岁时,在福建工作的姐姐怕她在家没饭吃饿死,把她接到福建来。后来认识了在这里当兵同是淮安老乡的父亲,结了婚随父亲转业定居在闽北光泽,生下了我们姐弟三人,一晃几十年过去。
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来到时,院里的桂花会早早开放,到处溢满了清馨的芬芳。晚上月亮早早升起来,母亲会在院中放下桌子和凳子,摆上准备好的月饼、花生、葵花籽,父亲母亲和我们姐弟围坐在一起,一家人边赏月边吃东西边聊天。母亲这晚兴致非常高,会对我们说:“过中秋就是我过生日,这是最好的,过去我象你们这么大时连饭都吃不上,还别说吃什么月饼。”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讲起她小时过中秋的有趣故事。说中秋的夜晚,她随哥哥去人家瓜园“摸青”,天上月明如昼,瓜园有人看守,没有办法下手。哥哥想个办法要赶走看瓜人,就点上两根蜡烛用手举在头上,边走边摇晃,还不时地发出一二声怪叫。那时民间对中秋很迷信,看瓜人以为鬼来了,吓得赶紧跑走了。于是他们坐下来把瓜吃个饱。这中秋夜晚“摸青”是民间的一种风俗,不算是做坏事,也是她小时很有趣的一种游戏,我们听了都觉得很有意思。那些年的中秋夜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让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依然非常留恋和向往。
母亲一生不幸,童年苦难,本来到了晚年应当好好享受。可在1989年她52岁那年,突然脑血栓中风,造成了身体偏瘫不能行走。接着又并发糖尿病,更是痛苦不堪。那年中秋,我们力求让他高兴,我和姐姐带着孩子很早就到了父母亲家,姐姐下厨房去把饭菜做得很丰盛,把母亲扶上桌来,祖孙三代一起陪母亲过生日过中秋节。晚上月亮出来时又把她扶到阳台一起赏月,向她讲了许多祝福的话。虽然母亲那晚好象有些高兴,但却掩不住内心病痛的苦楚,弄得我们姐弟心情也都不好,那个中秋夜晚让我的心觉得很沉重。
母亲一直病了10多年,后面几年又因糖尿病导致白内障双目失明,看不见东西,更别说看电视消遣。因为有严重的糖尿病,所以手术一直不敢做,她只有在漆黑中摸索过日子。每年中秋赏月不能,月饼因为是甜食也不能吃,中秋本应对母亲是个欢乐的节日而成了痛苦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我们也都觉得很难过,虽然年年中秋依然给她过生日,虽然也一个个中秋过去,直到她2003年中秋前夕去世。此前她似有预感,早在那年初时她就说:“我恐怕过不到今年这个中秋了!”中秋是她的生日,虽然生病但记忆还是很深,我赶紧安慰:“不会,不会,医师说再过10多年没问题!”说完似觉得鼻子一酸,眼泪马上要流下来,赶紧转过脸去怕她感觉到,虽然她已完全失明了。谁想后来真的不幸让母亲言中了,那年中秋节前母亲的病开始一天天重下去,直到那天早上糖尿病高渗症造成人昏迷,送到医院抢救整整八天没有醒来。她静静地来到这个世间,又静静地离开人世,犹如她一生的秉性。后几天的中秋,虽然一样的月光,但我的心中却没有一点光明。
又是中秋节,又是明月夜,今年中秋恰是母亲七十寿辰的日子。天上月圆,地上人不能团圆,让我无限悲苦。想到逝去的母亲,想到过去的中秋夜母亲带给的抚爱和温馨,想到那童年与母亲在一起过中秋的美好情景。想到母亲苦难的一生,想到中秋这与母亲有关的日子,会成了我今生永远的痛。此时此刻对着满天银白的月光,我心无所从,不禁吟诵起宋代苏东坡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真情刻划的描写,更增添了我不尽的伤感和绵绵的思念之情……
《家乡的糯糍粑》
“啪,啪,啪……”一大早,窗外又响起了打糍粑的声音,在宁静的山村显得格外清脆。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让你彷佛一下就溴到家乡糯糍粑的风味,不觉地咽下口水。
在我家乡闽北光泽县的诸多地方小吃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糯糍粑。糯糍粑,分糖糍和菜糍两种。糖糍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或锅里蒸熟,然后倒进石臼里,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打到粘稠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这叫“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上一些香油点润,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进装有炒熟芝麻、花生、豆、糖的粉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是一种人人爱吃的土食点心。菜糍是用打好的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管、香菇、目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增欲开胃,是农家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家乡光泽农家盛行这“打糍”风俗由来已久,相传很早以前,西路一带农家因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人人面黄肌瘦,做活无力。一天,这里来了一位白胡子的游方老中医,给大家诊断后没有开药方,而是用招待他的糯米饭加当地的土球红糖拌和让大家吃,交代吃一段时间。糯米和糖都有滋补身体、营养保健的作用,于是人们就经常煮甜糯米饭来吃,慢慢地身体强壮起来。后来生活好了,不用再天天吃甜糯米饭,就将这甜米饭改进加工成现在这糯糍粑,久之成为光泽一种著名的地方小吃。
小时候,我家也会经常打糍粑吃,每次我们这些孩子总是欢天喜地,围在那里看大人打糍,一下一下,很是有趣。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大人开始搓成丸子,我们象馋猫一样坐立不安,看那喷香的糍粑流涎,恨不得马上吃到口。等到搓好时,大人讲可以吃了,我们一个个顾不上拿筷子,用两手左右捏往嘴里塞。有时大人叫先去送一碗给邻居家,在路上也会偷偷地捏两个吃,并把面上的糍粑弄平,不要让人看出被动过,那情形现在想来真是好笑。是啊,在那困难的年代,要吃糍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是等到年节或者客人来时才打吃,我们也才能尝到,而且不能尽饱,所以那时糍粑还算是乡村农家的奢侈食品。不象现在随时都可以吃到,满足孩子们馋吃的欲望。
今天你随便到光泽县农家,都可看到许多人家都备有木杵和石臼这打糍的工具,经常可听到那院子里传来“啪,啪,啪”的打糍声。每年新糯下来,家家都要打糍吃,这似乎成了一种规矩。逢年过节家家也都要打糍。过生日、盖房子、娶媳嫁女等都要打好糍粑上桌。平时有空也会打粑吃,这家打了送那家,那家打了送这家,见面都会相互招呼:“到我家吃糍粑去!”相互聚会大家围坐在桌上,你一筷,我一筷,吃得香喷喷的,一边吃一边聊天,谈天说地讲年成,说家事,大家同喜同悲,气氛浓烈,情感愈笃,肚饱人欢,别有风趣。也更是待客的一样必少可少的食品,“客人来,打糍粑”很流行。请客人上桌,端上一盆刚打好的糍粑,一来好看,二来好吃,三来显示是当地最好的土食点心,让客人感到欣慰和满足。过去家乡人打糍都是自做自吃,城里人不乡很难吃到。改革开放后,有了市场经济意识的农村人,会打糍粑拿到市场、街头、小巷叫卖,让人一年四季随时能吃到。看那黄澄澄、香喷喷的糍粑丸子,听那诱人的叫卖声,人会忍不住地上前买上一碗尝尝。
“打糍”声声,一下一下,那么清脆悦耳,让家乡每一个人都感到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胜过世界上所有的声音。家乡的糯糍粑让家乡人那么钟情,那么依恋,那么怀想。外出人回到光泽家乡,山珍海味都没有胃口,唯有这糯糍粑是这样可心可口。顿时,那种对家乡魂牵梦绕,久久地留在心中排遣不去的情怀,会一上洞明清朗起来。那些外地人来到光泽,一眼就会看中糯糍粑这地方小吃,吃上一碗又一碗才心满意足,心也会一下沉浸在那闽北山乡浓郁的民俗风情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