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意乱的马丁阳望着窗外发呆。
进入三月里,雨水就多了起来。不大不小的雨一起了头,就一直下着,象织布机上的棉线,牵连不断,绵延不绝。夜里,从梦中醒来了,入耳的就是滴答雨声,天明了起床一看,雨还没停的意思。刚暖和的气温,又立刻下降了。
马丁阳担心雨水飘进来湿了电脑,就总把窗户玻璃拉来关严实了。他的书桌就放在窗户下,桌上电脑是万不能淋了雨水的。窗户关闭了,淅沥的雨声就立刻小了许多。一层层的楼房,几乎都弄了防护栏的,积在防雨棚上的雨水,打在下一层的铝皮防雨棚上,滴答的脆响非但没有雨打芭蕉的诗意,反让人心里烦躁不安。
看着被关在了窗户外的风雨,马丁阳深为自己不必顶风冒雨去上班而惬意。下雨天去上班,既要考虑头上又要考虑脚下,戴什么雨具,穿什么鞋,都是麻烦的事情。妻子去上班时,就看着屋外的雨水泼烦。嚷嚷说出门不方便,还清淡了店里的生意。马丁阳就没有这些忧虑,坐在屋子里就可以挣了钱的。但他心里却也泼烦的,而且,他不知道他在泼烦了什么。
马丁阳在这个城市里有了自己的事业和住房,还有一个由妻子和女儿组成的家庭,也算是在城市里扎下根了。应该很幸福、很满足了的,可他还是常常感会到空虚和饥渴。他觉得人真是个很奇怪的动物。
小时候马丁阳常听大人说,春雨贵如油。可这春雨多了,也就贱了价值。想那乡村的泥土路,早已是泥泞不堪了吧。现在的农人可以不必在雨天去地里劳作,却读书的孩子少不得要天天踩着泥泞翻山越岭去上学。
马丁阳是农民的后代。他出生在中川县一个偏远的穷山沟里。父亲是个木匠,在家乡那方圆几十里,算是个小小的名人。当马丁阳初中毕业后家里已无力再让他去读书时,母亲和父亲都有让他子承父业做木匠的意思,马丁阳的三个哥哥都跟着父亲学了一手木匠手艺的,而且也都靠着木匠手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的两个姐姐,也是嫁了篾匠和瓦匠过活的。“一技在手,永远都有。”这是农民父亲和农民母亲一生的生活信条,可他们这个行之有效几十年的信条却不幸在小儿子马丁阳这里要终结了。马丁阳坚决不跟父亲学木匠手艺,他还在读小学时就有了一个梦想,当作家。尽管他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不得不接受回家干活的命运,但国家的大变革却支撑了他的希望。这个倔强的年轻人一边在田里劳动,一边孜孜不倦地给县里、市里以及省里的报纸、广播电台写些校旱和散文稿子。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丁阳的勤奋终于得到了回报,陆续在市里的报纸《涪江日报》的副刊上发了几篇小散文,并因此得到了副刊编辑饶之以的赏识。不知天高地厚的马丁阳,就此以为涪江的天空里已经有了他翱翔的空间,就带着自己的梦想奔去了市里。
饶之以是一个才华横溢却性情古怪的中年男人,当马丁阳冒冒失失闯到他的办公室里,要拜了他为老师时,别人都不看好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年轻人,他却偏偏要给了他帮助。当他知道马丁阳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关系时,他又亲自四处奔走为马丁阳联系了送蜂窝煤的临时工,并根据马丁阳的现状鼓励他先从新闻写起。
但爱好文学的马丁阳却老是喜欢在新闻里加进去些文学的渲染,一个简单的新闻他也要写得峰回路转、花枝招展,屡屡被报社编辑批评,稿子也不容易上,眼见路子就越走越窄了。
就在马丁阳一片迷茫、痛苦不堪时,性情古怪的饶之以再次表现了他的异乎寻常。饶之以的古怪在于他常常肆才傲物、对权势的蔑视,却对落魄的小人物古道衷肠、热情有加。饶之以针对马丁阳喜欢发挥想象的特点因材施教,让他干脆把有故事基础的新闻文章做大做长,写成小报告文学,并为他争取了发表的机会。没想到,报纸上刊出这样的文章后,立即赢得了许多的读者,纷纷写信、打电话要求报纸多登载这样的稿子。这样,马丁阳就在市里不长庄稼的水泥地上活过来了。
马丁阳是个脑子活泛的人,在饶之以的悉心指导下长进很快,两年后就又开始给省里和外省市的报纸和杂志写稿子,稿费也就越挣越多了。原以为涪江米贵居不易的马丁阳终于在涪江的水泥森林里站住了脚跟,并且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