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峰多说的几句话所产生的效果,大大超出了大家的意料。 徐长水在离开祠堂之前留下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这条线索使大家倍受鼓舞。
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三日下午,徐长水和舅舅走到社场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匆匆忙忙,路走的很急的样子,神情也有些不对劲。
笔者在前面交代过,花家村的社场在前村的正中位置。前村一共有两排人家。
“这个人是谁?”
“是——郭——福生。”
“是郭福生?”
“是他——我——没有——没有看错。我舅——舅舅——也——也看见了。”
郭福生的家在前村,他在这个非常的时候出现在社场的路上,这意味这什么呢?
“郭福生家住在前排还是后排——社场的东边还是西边?”
“他家——住——住在前排——在——在社——社场——东边。”
“他从渡口回家,肯定要经过社场吗?”
“不错——走那——那条路——最——最近。”
“你们说话了吗?”
“说——说话了。”
“郭福生说了什么?”
“他说——送——送几担席子——到——到街上去了。他——当时——好像——还——喝了——不少——不少酒。”
这和顾铁匠、段高山的说法是一致的,在时间上也堆上了号。
“什么时间?”
时间是关键。
“吃——吃晚茶——时候,我——离开的家,对了,当时,街上的——闵宝亮——在——在我家——和——和我娘说话。我——回到家——时候,我娘——正在——烧晚饭。”
材料中确实有这样的记录。
这得归功于谭科长和向阳十二年前的调查,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生活细节,有时候会组合成一根完整的链条。
“你家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烧晚饭?葛秀英,你来说。”听徐长水说话太费劲。
“当时是夏天,咱家一般是在六半点钟左右烧晚饭,饭烧好了,上工的人也就到家了。”
“这——这就不对了。”
“怎么不对?”
“郭筱兰出事的时间是在四点半到五点半之间,郭家人知道郭筱兰出事,也在这个时间。”
“咱家如果来亲戚,我婆婆就会提前做饭,既然舅舅来了,不得弄几个菜吗?长水,我说的对不对。”
“秀英——说——说的对,我——我回到——油——油坊——不一会,村——村子里面——就——就有动静了。”
“这也就是说,你和舅舅看到郭福生的时间,大概在五点半之前,对不对。”
徐长水点头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