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融入
    第二章
    接下来的事情仿佛战斗一般,反正石悫已经不想再回顾一遍了。
    简单地说——
    她先几天调养好自己的病,等一有起色,便请人跟张家退了亲——
    石氏的第一个丈夫跟皇粮庄头张家是世交,因此在石氏怀着二姐的时候便给她与张家的儿子张华定了娃娃亲。
    张家现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听说是跟一位义忠亲王搭上线了,很得器重,所以那一系的官员和想巴结他们家的人对张家也颇为照拂。
    石悫派的人一过去他们便允了,还还了十两银子定礼。
    旁人都笑石悫傻,或者讽刺她“倒是个有自知之明的,知道她那个出身的女儿配不上人家张家的儿子”。
    石悫全当没听见——
    不用十年,反正张家是要倒的,到时候恐怕连娶媳妇的钱都凑不齐了!此时不退,更待何时?
    然后,石悫又把大部分下人们遣散了,只留了一个五十多看门的老头;管家夫妻和他们的三个女儿,正好可以给两个女儿和她自己一人一个做贴身丫头;还有一家只有四十岁的寡母和儿子儿媳小孙子,原是石悫出嫁时石家给的陪房,对石悫非常忠心,便留着管厨房、浆洗和出外采办等事。
    此外,石悫还是把房子给卖了,并且到城郊桃源镇去买了几顷良田。就这还是求了人帮忙的。否则,没病没灾的,人家干嘛要卖地呢?
    石悫不是不想做生意,只是她前世是个乖宝宝,从来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既没打过工,也没投过资,一点经验都没有。
    再一个石悫学的是农业专业,她虽然没有自己种过地,却也是到乡下实习的时候在农村待过将近一年的。拼起农业技术来,现在又有谁比得过她呢?学了那么多年,她也想发挥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看看自己能够做到哪种程度,凭自己的努力闯出点成绩,所以就这样了。
    倒是两个小丫头高兴得很——
    城郊虽然还不是乡下,地价却已经比城里便宜多了,所以尤家换了个大得多的房子,因此两人都有了自己单独的小院,可以随心所欲地布置。
    虽然少了些熟人玩伴……但是当家的日子已经让她们成长了许多,什么人可交、什么人该远着,她们心里也朦朦胧胧地有了些谱,故此也没有什么不悦的。
    石悫还给两个丫头请了一个教习,专门教她们女四书。
    这不是说她就认同了古代这些迂腐的观点,只是任何条条框框的建立都不是随便就能打破的。
    为了两个丫头将来能过得舒心些,现在就让她们懂得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且怎样利用这些不能做的,活得尽量舒适。
    至于女红、厨艺,石悫继承了身体的□;而管家和算账,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训练也就是了。
    两个孩子还小,她只要慢慢动手,把两个丫头□好了,再给她们找两个老实可靠的人嫁了就好了。
    而石悫的佃户们很疑惑。他们非常看不透这个女东家。
    她要的租子真的不高。
    比起其他高门大户动辄五成六成的地租,尤家的只要了四成半,真的已经算很好了。
    而且她待人和善,年节时赏赐不断,生病了受伤了还管请大夫看病,这对于佃户们来说绝对是菩萨一样的存在了。莫说人家身上还顶着七品孺人的诰命呢!
    七品虽然不高,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来说,任何一个官都是天一样大的,都是他们绝对惹不起的。
    只是,她却有个条件,那就是所有佃户每天必须轮流到她的自留地两百亩里劳作一个半时辰。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每天晚回家一个半时辰多在自己的地里劳作就是了。
    但是这位女东家却喜欢不懂装懂,指手画脚——
    果树下面种了丈高的草,养了一群猪牛羊在那里拱树根;玉米种的特别稀,中间还栽豆子;十亩靠池塘的地里专门种葡萄,一架一架的好看是好看了,可是不顶粮食啊?还在葡萄架下又种苦瓜又种芥菜的;池塘里养了好多鸭子、鹅什么的,还往里放鱼——这是专门给鸭鹅们吃的吗?也太败家了……
    但是,只过了一年,佃户们全傻眼了。
    这些庄稼可是他们收的,各样都产出了多少,他们都是心里明镜的。
    虽然玉米和豆子产量都不算高,但是架不住两个加起来多呀!
    还有葡萄,十分之九酿了葡萄酒,到城里卖了不少钱不说,各样果子却并没有减产多少,反而是牛羊的粪让它们更茂盛了许多,味道好像也变好了些;至于那些猪牛羊和鸭鹅鱼……这都是纯利了!
    东家还把多得吃不了的萝卜白菜卖到了一家城里有名的酱菜馆。
    这家收菜极为严苛,也不与人合作,原来叫“源生号”,后来也不知东家跟他们说了什么,就改叫“六必居”了,也开始收尤家的菜了。
    佃户们对女东家越来越信服。
    为了拜请女东家帮他们把田里种什么、怎么种做了改变,纷纷自愿提高地租,并且按女东家的暗示,免费为她在漫山遍野的花果山修了一间占地面积极大的庄子,把那些桃树啊梨树啊杏树啊的都括了进去,又在庄外都能看得见的屏山壁上请人凿了“璞园”两个大字。
    此外,东家还花了不少钱引了温泉,移植了许多名花山石,又修了精致的小桥、亭子、回廊、竹楼等,甚至花重金请了名士来题额作对,以吸引人的眼光。
    后来佃户们突然发现自己这小小的桃源镇突然多了许多衣冠整齐的上等人,大部分都是读书人。
    再后来,他们更加惊恐的发现,那些读书人竟然都是冲着东家盖的那间庄子去的。
    有三五朋友搭伴的,有一家子出游的,甚至还有某某名士举行的赏花会、赛诗会等,不一而足。这里渐渐也成了京城一景了。
    他们佃户并不懂什么小桥流水、人面桃花之类的,虽然尊敬读书人的意识已经深刻地印到了他们的灵魂,但是在欣赏这些人优雅的举止、漂亮的衣服的同时,也暗暗觉得这些人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
    石悫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挣钱,她又怎么会在乎前期投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