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零七十章 恩诏
    七月初一,朝廷放了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金幼孜、礼部侍郎熊文元为正副总裁,吏部侍郎吕震等四人担任同考官。
    同时朝廷又开始商议规定取士名额,此乃涉及到天下读书人根本利益的大事,各方为此已经争吵不休了数年。
    此事还得从朱元璋时代说起,当初立国后,百废待兴,官员的缺口极大,所以自洪武四年开始,各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然后这些举子一律免于会试,直接赴京等待吏部选派。
    徐灏的舅舅们就是由此集体当的官,萧家村位于帝都脚下又不占国子监的名额,优势太大了,不过福之祸所依,也因此种下了株连的惨剧。
    除了直接任命大批不经会试的地方官员外,朝廷还需要大量的翰林编修等文职官吏,中央各大衙门的秘书工作自然优先“年少俊逸者”,精力旺盛又能重点培养。
    但朱元璋很快发现这些年轻后生,文章或许写得头头是道,却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能力,兼且少年高位,容易自满骄傲,沉溺于京城的花天酒地中,不思进取。
    其实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朱元璋容忍不了,也不给改进的机会,洪武六年下旨停止科举,与方孝孺提倡的古代选贤任能的思想一样,让天下人举荐聪明正直、有能力的人破格做官。
    可是推荐的效果并不比科举好,事实证明科举制度是大一统国家最科学也最完善的选官制度。自从废掉科举后,一年最多经吏部举荐需要授予官职的人数,多时达三千七百多人,少时也有一千九百多人,长此以往,很快将无官可授了。
    尤其无法令朱元璋忍受的是,被举荐的人才不比科举入仕的人更有能力,相反综合素质远远不如。如此经过比较,朱元璋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确实有着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前人的智慧结晶绝非浪得虚名。
    于是科举恢复了,但这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了,也就是说,推荐制实施了将近十年,大量良莠不齐的官员充斥各级官府,各种贪腐案件和集体不作为的恶件成出不穷,点燃了朱元璋的怒火,通过三大案开始了大杀特杀。
    自此以后。两途并用的举荐制和科举制,逐渐朝着科举倾斜。朱高炽病危的这两年,荐举已近乎于废除了。
    洪武时期,因官员数量的暴起暴落,会试名额没什么太大限制,缺额少就缩小,缺额大就扩大,很弹性化。这其中国子监的地位无可替代,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监生直接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例子多不胜数。
    洪熙朝后,朝局平稳,科举制也进入了常态化,故此国子监的地位每况愈下。而进士的地位日益提高。徐灏推动的是增加科举的考试项目,减轻八股文的比重,虽一度想彻底废除科举,那是因为受到后世观点的影响。而这么多年的实际发现,根本没有任何制度能替代科举,四书五经所代表的国学一无是处吗?不是!
    太太平平的二十年下来。官员编制逐渐囊肿,必须要有名额进行限制了,这是官员们的普遍共识,不然大批的待选官空耗俸禄,也满腹牢骚。
    洪熙朝到了宁缺毋滥的时候,再来与制定南北取士的比例一样,同窗、同年、同僚、同乡和经济地理位置等等原因,江南北平等大省做官的进士比例远高于偏远省份。
    说穿了,就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如今这一块大饼牵动着整个天下,不单单是各省,还有朝鲜、安南、倭国各属国以及永乐洲汉王洲等殖民地,甚至连阿拉伯世界和欧洲诸国也极为关切,都想争取到满意的名额。
    当然这事与徐灏没什么关系,他关心的是今年恩科,恩诏属于特殊情况,等闲十年二十年也遇不到一次,并非“恒制”。
    老百姓最熟知的是每当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后的惯例,三年连续举行两次科举,族中一大批子侄早已跃跃欲试,包括二儿子徐煜也要参加,通过萌监资格,报的科目竟是最显赫的国学。
    一大早,徐灏夫妇看着儿子吃饭,不免嘱咐道:“头场最重要,四书议三道,经义四道,一定要发挥好,来个开门红。”
    “我知道了。”徐煜吃完最后一口饭,抬起头,“爹,吕侍郎又请求朝廷恩萌吕熊做官,吕熊便成天在我们眼前得意洋洋的,很讨厌,他这次能做官吗?”
    徐灏笑道:“我儿子今年做不了官,他儿子凭什么做官?不行!”
    “又胡说。”沐凝雪说道:“煜儿今年才多大?今年是为了试试胆量,吕侍郎长子二十多岁了。”
    “那怎么了?”徐灏不屑的道:“他总是拿武勋后人赏赐官职为例,若不是我不想开罪大家,真想带头建议废除此举。煜儿,你给你爹争口气,不考中进士咱就不做官。”
    “嗯。”徐煜点头,又问道:“那吕熊能做官么?”
    徐灏苦笑道:“有点脸面的大臣都会等待朝廷赏赐,可架不住吕震等人的厚脸皮,年年请求,求了四五年了吧?大概今年能成事。”
    “那不成,凭什么?”徐煜显得很气愤,“吕熊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夸夸其谈,他要做官,同学们都不会心服,一定会有人大骂朝廷不公。”
    徐灏笑道:“不公的事还少了?此乃现实,你不是走了后门做了监生?别说了,回房收拾下去贡院,爹就不陪你了,你也别有任何压力。”
    看着儿子愤愤不平的离去,沐凝雪问道:“大姐昨日过来说,本来陛下要封你为太师,与诸位大人同为总裁官,修订仁宗实录,被你婉拒。改为姐夫做了太师,他对此很不安。”
    徐灏洒然道:“有什么不安?姐夫无论爵位战绩资历,做太师毋庸置疑,而我爹除了年纪,哪方面还有资格做太师?至于我,老爹他起码能活到八十岁。呵呵,就让徐烨老实等着吧,他老子我也打算活个八十岁。”
    “去!”沐凝雪站起身来,边走边说道:“年纪越大越没个正行,现在孩子们都比你正经。”
    徐灏看着妻子的修长背影,笑道:“我在你心目中,早就是不正经的代名词了。”
    书说简短,本次会试分别定在七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考生入场的搜查很严格,但远没有嘉庆朝之后的森严,对士子保持着大体上的尊重。
    考生交卷后,要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交主考官和同考官批阅,名义上批卷的时间是十天,实际上只有三四天而已。
    因为时间紧试卷多,无法仔细遍阅,往往第一场所写的四书文章如果能得到考官的赏识,就可以中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举人,徐灏的话并非在无的放矢。
    徐煜顺利考完后,和后世考完高考的学生们一样,举子们等待发榜的这几天终日无事可做,遂成群结队的到处闲游。古时的游乐项目有限,加上男人的生理需求,无非吃酒听戏,在青楼里坐坐。
    期间徐煜和同学与吕熊狭路相逢,双方发生了口角,谁知吕熊此人心胸狭窄,徐煜恰恰不愿惹事当时没有出面,没被看见。
    吕熊跑去和父亲还有姐夫商量,要收拾几个同学,最好把他们全数办掉才好,看似荒诞,此种事在历朝历代委实太多了。
    吕震其人历史上有名的阴险,是朱棣的宠臣,历史改变的缘故,他没能身兼六部中的三部尚书,长期担任侍郎,是以心里极度不满。
    凡是能位居高位之人,必有其过人之处,吕震的长处是记忆力超群,脸皮厚。历史上一有地方上报祥瑞,他必第一个率群臣上表祝贺,虽朱棣屡次当面责备他荒谬,人家却从不悔改,十分善于揣摩上意。。
    女婿张鹤也是这样的人,偏偏这些学生的卷子都落在吕震的房内,不由分说提起笔来一阵乱批乱叉,丢在了角落里。
    但是吕震事先特意嘱咐誊录官在试卷上用了暗记,又嘱托其他同考官见了这几个人的卷子,都不要荐上去,几个无名小卒罢了,同僚都不好拒绝,或有意或无意的瞒着正副主考官。
    同考官中有位叫做李时勉的,江西人,洪熙二年的进士,大学问家。早年朱高炽曾考虑过遵照朱棣的想法,金陵实在太危险,迁都北平,李时勉是反对最激烈的官员之一,清流派的头面人物;另一位是务实派的夏元吉,当然还有功勋之首的徐灏。
    李时勉如今官拜国子监祭酒,历史上也是国子监祭酒,身为中央直属大学的大校长,自己的学生怎么回事,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他不愿得罪资历更老的吕震,可自己的学生明明有才干,名落孙山又于心何忍?事在两难,正在犹豫不决中,猛然认出了徐煜的笔迹,喜道:“有了!何妨将此卷送至吕震房里,听他如何办理?若此事闹开了,于我无涉。”
    将徐煜的卷子看了几遍,李时勉叹道:“徐公此子的才华亦非易易,莫怪为师无目,实乃你与他们为友。”
    叫人把卷子送去,暗中点拨几句这是其中一人,李时勉心想大概徐煜今科指定无望,希望能引出徐灏这只大老虎来。(。。)
    ...
    ♂登陆  更好的模式。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