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斌听得目瞪口呆:“这个拉斯普京真是胆大包天呀!”
汉斯笑道:“这算什么,他还有更胆大的呢!”
……
皇后是荡的女人,美男子奥尔洛夫就曾是她情夫,后被沙皇毒死。但奥尔洛夫对皇后没有任何影响,更别说控制她了。拉斯普京知道,要想控制皇后,只有让她把自己当成神人。
拉斯普京冒险了,他雇人把儿童室的枝形水晶吊灯链子锯了个口,然后突然跑进儿童室,出来对皇后说:“皇后,千万别让孩子进儿童室,我看见了……”
几天后,枝形吊灯从天花板上訇然落下,摔得粉碎,皇后跪在地上感谢拉斯普京救命之恩。
没过多久,皇太子阿列克谢再次犯病,焦急万分的皇后说服尼古拉二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召拉拉斯普京入宫,看他能否拯救爱子。令人惊奇的是,对于病情严重的皇太子,就连宫廷医生们都无计可施。但是拉斯普京进来后,仅给皇太子喝了一小包药粉,然后又进行了一番祈祷,后又坐在皇太子身边给他讲了些故事。接着,奇迹出现了,通过几天静养,皇太子居然恢复了健康!
沙皇任命拉斯普京为内宫掌灯人,这个头衔使拉斯普京不用禀报便可随时入宫。
就这样,整个帝国未来的命运似乎都掌控在一个出身不明的巫师手里,而原因就是他与皇太子的健康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只要拉斯普京留在宫里,皇太子就健康活泼;当他不在的时候,太子就会日渐消瘦。
拉斯普京与沙皇的关系曾一度交恶,被赶出皇宫。结果皇太子突然流鼻血,当皇后求助于拉斯普京时,他故意迟了两天,没想到太子的病情因此恶化。但是当拉斯普京一出现,太子就奇迹似地好了。从此,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令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完全屈服了。凡事都要让他三分。
1912年10月。沙皇一家到波兰斯帕拉镇打猎。患血友病的皇太子在斯帕拉湖上划船,船快到岸时,小男孩等不及了,向岸上跳去。不小心碰到船舷。两周后长出血瘤。
沙皇立刻把最好的御医召到斯帕拉。
大夫认为应当动手术。但血友病患者不能开刀。大夫让沙皇夫妇作最坏的准备。这样就出现了王位危机。如太子夭折。皇后因患妇女病不再生育,王位将落入亚历山大三世其他支系手中。太子体温升到摄氏39度8,沙皇和皇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皇后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刚刚收到被大臣会议主席科科夫佐夫赶到波克罗夫斯科耶村的长老的来电。拉斯普京在电报中说,上帝看见皇后的眼泪,太子能活下来。
奇迹果然发生了:体温开始下降,血肿渐渐消散。
其实,这就是拉斯普京设的一个局。
巴耶夫是首都著名藏医,王公大臣都找他看病。他同维鲁博娃和拉斯普京串通一气。维鲁博娃把加剧出血的草药掺进太子的食物中,等病情重了,拉斯普京便在万里之外祈求上天的“神力”,维鲁博娃停止放草药,太子便痊愈了。
自此,拉斯普京完全控制了皇后,皇后对他唯命是听。对于俄国而言,灾难却开始了。在博得沙皇夫妇的绝对信任后,拉斯普京的本来面目就逐渐暴露出来了。由于被封为了“沙皇神灯掌灯官”的宫廷头衔,拉斯普京可以自由出入内宫,经常对沙皇夫妇施加影响,从而使自己成为俄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拉斯普京在皇后的庇护下,纵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向他求助的女士一进门便脱衣服上床,然后他才肯写字体歪歪扭扭的条子。他周围的女士一律不准戴。他说话时一手抓一个**。他经常同女人一起洗澡。路上碰到一个肮脏的女乞丐,拉斯普京要她一起去洗澡。洗完澡,他把男爵夫人在巴黎订做的衣服给了女乞丐,让男爵夫人穿女乞丐的衣服。他们从澡堂出来时,被等在那里的摄影记者拍下来。图片配上一篇描绘拉斯普京洗澡的文章在《新时报》上发表了。
拉斯普京色胆包天,竟奸污了太子的保姆,还妄图宫廷女官丘特切娃。
皇后得知后对保姆说:“你能让我相信你的话吗?我看你卷入反对长老的阴谋。你老实说,还对谁说过?”
“丘特切娃。”
皇后把保姆赶走,沙皇把丘特切娃召来,丘特切娃证实保姆受辱。
沙皇说:“这么说,您不相信拉斯普京是圣徒啦?”“为什么我要相信呢?”
“如果我告诉您,我得以度过革命后的艰难岁月,倚仗的就是拉斯普京的祈祷,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丘特切娃两眼直视沙皇说道:“我斗胆表示怀疑,陛下。”
“那我就不挽留您了。”
丘特切娃解下宫廷女官的肩饰,放在皇后面前:“皇后陛下,拉斯普京的行为使我可以不再留在您的身边,我向您告辞。”
皇后知道拉斯普京企图女官,却极为平静地说:“可是,亲爱的,拉斯普京不是打扫院子的酒鬼呀。您应为此感到高兴。”
倔强的丘特切娃顶撞道:“在我看来,任何女人都不会为此而高兴。”
皇后有点尴尬:“我说得不准确。如果不高兴,至少可以接受吧。”
“陛下的话我听着奇怪。”
“有什么奇怪?那样圣灵就会进入您体内。”
丘特切娃走了。
皇后以己度人,但并非所有女人都是丧失理智的。
……
“可是,汉斯先生,这和你说的那些神职人员有什么关系?”刘庆斌有些不解。
“因为沙皇和皇后只听拉斯普京的,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特别是奥多尔神甫、王室的忏悔神甫费奥凡和大主教莫尔根。他们都是虔诚的君主主义者,都劝沙皇摆脱臭名昭著的拉斯普京。所以,拉斯普京同神职人员一一反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