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喜本来是江山县贵族蓝氏家族的后代,从生下来就没吃过什么苦。可惜家被丈夫搞到这种地步,想不吃苦也不行了。为养活孩子,她开始替人缝缝补补,贴补家用。一个大家小姐做这种活,自然是非常艰苦的。
虽然家境贫寒,蓝氏还是决定送戴春风上学。为了孩子的功名富贵,为了有朝 一日能恢复祖业的光辉,她作好了舍弃一切的准备。
1903 年,戴春风7 岁。他被母亲送入当地的乡塾,从学于塾师毛逢乙先生。 毛老先生经常在授课时讲到《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讲到戴德、戴圣对儒学的贡献等等。祖先的伟大业绩,使戴春风受伤的心灵多少得到些抚慰,出人头地的愿望在不知不觉中滋长。
乡塾4 年,戴春风虽然不太安分,但显得孜孜好学,很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悟性和进步,使毛老先生为之惊叹。13 岁时, 其文笔流畅,被誉为保安乡少年才子。
1910 年,戴春风14 岁。这年春天,他考入江山县立文溪高等小学,取学名征兰。在回答试题《问立志》时,他一挥而就,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希圣、希贤、希豪杰”的强烈愿望。文溪高小四年,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活动能力极强,被学 校连续4 年指定担任班长。
1911 年,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先后爆发。辛亥革命之风席卷全国。江山县地处闽、浙、赣交通要道,得风气之先,思想活跃,结社之风盛行。受此革命大潮的 影响,戴春风在文溪高小内发起组织“青年会”,并被选为会长。
青年会以联络同学感情为宗旨,把宣传讲卫生,反对吸鸦片和反对女人缠足视 为该会初期的三大活动内容。戴春风以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和活动能力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14 年秋,戴春风离家赴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就读。这是戴春风第一次走出浙西南山区。戴春风在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除了西湖的美景之外。震撼戴春风心灵的还有建于栖霞山南麓的岳飞墓和岳王庙,特别是岳飞墓两侧跪着的秦桧等人的铁像。
当时他已经17岁了,这个年纪在浙江农村是该成家的年纪了。由母亲做主,戴春风在1915年同老家一个小地主女儿毛秀丛结婚。
新娘毛秀丛。是江山县风林镇地主毛应升之女。长戴春风2 岁。戴春风与毛氏的结合。完全是蓝氏的杰作。蓝氏年轻守寡,独力支撑门面,处处有力不从心之感。早日给长子娶亲婚配。不但可以早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且可以在家庭内多一帮手,维持生计。加之毛家经济条件较好,对戴春风在经济上也不无小补。戴春风对这个妻子并不满意,但碍于母亲之命,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成亲了。
进入中学以后,戴春风身上一些不好的缺点开始爆发出来,可能是好赌的父亲戴士富的遗传,戴春风也很喜欢赌博,他的赌术非常高明,在洗牌的时候做手脚,出老千,但一般人是绝对看不出来的。所以戴春风十赌九赢,一度被称为赌神。戴春风因为聚众打牌赌博,被学校多次警告。
戴春风委实是太穷了,在省立一中,同学中公子小姐们一个个穿绸着缎,锦衣玉食,神气十足。而戴春风的一套土布外衣是名副其实的“四季服”,从冬穿到春,从夏穿到秋。他在校内结识了不少朋友,互相之间请吃请喝,有时甚至偷偷地相约溜到杭州的花街柳巷鬼混一番。戴春风因囊中羞涩,处处受制于人,常受同学轻视讥笑,于是忍不住作些“顺手牵羊”的把戏。
一天,戴春风溜出学校,直奔杭州市留真照相馆隔壁的旧货店。几天前,他在那里相中一件旧衣,苦于身无分文,无力购买。 而身上的一套冬装早就破旧,急待更新。
他苦思数日,终于谋得一条“良策”,决定用“瞒天过海”的手法,智取旧衣。
戴春风来到旧货店里,看好与隔壁照相馆相通的边门,于是按照预定计划,拿起那件自己看中的衣服,对店堂里的伙计道一声 :借件衣服照相用。
话刚说完,不等店堂伙计答允,拔脚就从边门钻进隔壁“留真照相馆”,在照相馆没有停留,飞步冲了出去。
旧货店的伙计每日里对顾客迎进送出,眼光老到,戴春风一进店堂,他已经从戴春风落拓的衣衫和紧张的神情中,对其起了警戒之心。见戴春风抓起一件衣服就跑,伙计心中冷笑一声,二话不说,拔脚就追。因伙计预先留了一手,看清了戴春风胸前有一枚“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的 校徽,并记住戴春风长脸、浓眉、大嘴的特征,故而一直追到学校进行告发。
学校当局查出是戴春风所为,联系到平时同学的告发,自是怒不可遏,于是数罪并发, 一致决议,将戴春风立即开除出
戴春风在杭州举目无亲,被省一中扫地出门后,连栖身之地也没有。惶恐之中,猛然想起岳父毛应升有一姓徐的亲朋在杭州开了一家豆腐店,于是厚着脸皮前去投靠,豆腐店徐老板念在同乡和亲朋的份上,也就接纳戴春风暂时栖身。
戴春风脱却学校的约束,更似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杭州市里四处游荡,结交些鸡鸣狗盗、三教九流之类的人物,混混日子、开开眼界,倒也有几分惬意。
一晃年关将至,徐老板的侄儿徐缙璜要回江山县,戴春风也起了思乡之情,决定和徐缙璜结伴而行。
一天早晨,徐缙璜、戴春风从杭州南星桥码头上了江山船,出钱塘、入富春江,溯流而上。不一日,船到浙北风景名城富阳码头小憩,戴春风瞅准机会独自上岸,搭上一条顺流而下的船折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