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我们无声的哭泣。我们走哇走哇,心里想着那将要去的、遥远的、陌生的、命运未卜的地方,心情十分沉闷。更不能忘记在金寺门的趸船码头,当气笛呜呜长呜,一霎那却被那催肝裂肺的嚎啕声所淹没。我此时已没了眼泪,饱含忧虑和伤感使大脑一片空白,木然的望着渐渐远去的轮船,和着那慢慢模糊的亲人的身影。心也随着那滚滚的扬江,伴着数万人所流下的泪水东去巴巫陵峡。
田雁宁著作的前期是与人用“雪米莉”的笔名,写了大量的商业性短中篇,为创作积蓄了力量(物质和精神)。同时,也有了相当的社会影响,为日后的专业写作奠定基础。如他所说以前的那些作品并非本意,是在特定的时期不得已而为之。当他在完成《无法悲伤》后,有种自我解脱的感觉。我从你的作品(包括如《一幢红房子原名城市陷阱》等中),看到了对那段生活的隐约写照,更多的是在通过艰难的人性磨炼,积极参与商品社会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弄潮儿们拿出当初一无所有的精神,投身到各种领域里去与此沉浮。发展成为政治界和经济界的当家人,撑起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天地(不是指最高层)。不能不说现在的风流人物,与二十世纪初期纯粹的政治革命中,那些年轻的风云人物,他们是何其相似乃尔。有投笔从戎的学生,有绿林中杀来的好汉,有受压工农崛起的英雄。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正直的心,均在这两个领域内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多数为建立新的政权,并且执掌它而付出自己的一生。在你的书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极富同情的xiōng怀,这也许是从小至今生活经历给你深刻的烙印所致。你把情感寄托在主人公身上(《东方教母》特别突出),希望所表达的思想能够拯救社会,使那些受到过不公正待遇的人们,那些还生活在社会低层,又在努力奋斗的人们得到所追求的目的。并使怀有龌龊心的人遭到天理的惩罚,也将那些**与yīn暗的人和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们看清他们而唾弃这些丑恶的咀脸及灵魂。
我们生活的时期经历了这样的教育,也看到太多这样的艺术作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戏剧性多于真实性,框定性多于人格性。没有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多元化,也不能正常或者是说不敢正确的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对看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人生三部曲(高尔基)》等印象很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学根底较薄,但他写作的语言很质朴。对现实直率的反映,对主次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让读者们感到了英雄的自然,和那场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所造就的必然。即是后人在重温也不会感到高不可攀(特别是近期重拍的电视剧,比以前更贴近实际),使该书成为那个时段的代表作。如同《红楼梦》成为满清从盛世到必然衰竭的历史写照一样,当然,从艺术价值上比它们不在一个档次。高尔基则不同了,有着多样的真实生活,也有着创作的才能。他没有刻意表现自己的文学水平,而是以亲历的生活感受,转为对人民的同情物化在作品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让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也看到有人在反映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在看到自己的同时,更多的也更开阔的看到了世界。《母亲》是他最好的一部代表作,在书中没有对人物的刻意雕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平凡。当你完后,无不被她最后那句声嘶的喊叫所震撼,那种对人性的摧生力是多么具有历史性。肖霍洛夫是另一种类型,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在《静静的顿河》中,无与伦比地写出了哥萨克人和他们的世界,也描画出主要人物的个性和特性。对地区景物的描绘也达到很优美的境地,也许没有人能超过他对那时期、各种情感的全面反映。当你这本名著时,不是在枯燥地学习历史,而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回首一曲耐人寻味的韵律。有种说法是,他在那地区工作时得到某妇女的暗示,如能救她的弟弟可用手稿交换。他得到那部文稿并整理发表,不管他是否救了妇人的弟弟,但名著却产生了。并具艺术与历史性完美的结合,他的慧眼也是功绩。如果那篇文稿毁了,即或是有人来反映这段人文的历史,但只会是另番景象。当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更是反映出俄罗斯社会,上层政治面貌与人性内在的各个方面。大师的创作是无法比似的,如《红楼梦》为绝品,是不能再版的。有个蒙古族作家写了《一层楼》的书,反映王公贵族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想类似于《红书》。但完全去追求和模仿,结果没有自己的风格,更谈不上创新,成了部劣质的赝品。
我国的文学世界走过很多的路子,如《聊斋志异》、《西逰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言二拍》、《官场现形记》、《镜花缘》等等。这些作品能够脱颍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其关键在于以历史作为背景,真实而又尖锐地,将社会的中心问题集中或是分别的反映出来。把人民长期郁闷在心里无法表达的愤懑、怨恨,以及希望、幻想,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娓娓地为他们倾吐出来。鲁迅则是这方面的大师,那刁钻古怪的文字结构,别具风格的创作意识,当时并不为多人所接受。但那强大的历史性象一把利剑,将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一针见血地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