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揭开你的面纱
你观赏过魔术吗?这些魔术师能变掉一头庞然大象;将一个人装入层层锁链的铁箱,然后沉入水底,再将铁箱拉起来,箱里的人早就在别的地方出现;只用简单的几张扑克牌和几枚硬币,就会变得你眼花缭乱。魔术规模的大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骗倒我们。大多数的魔术看起来都有种吸引人的魅力,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是怎么变出来的。这使他们充满了神秘感。魔术师绝不会告诉你变魔术的技巧,因为这样会有损他们神秘的形象。
的确,我们知道自己受骗了。但这并没有关系。魔术师知道如何做我们不会做的事———而且是带着神秘和魅力的气氛做。
每当有某个人知道如何做我们不懂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极欲跟随他。他所具备的特殊气质就会吸引我们的忠心和热忱。
假若一个人能让我们感觉他能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即使他死了很久,对我们依然有相当的魅力。
不知你听没听说过克劳塞维茨这个人,在拿破仑时代,他曾任过将领。他的《战争论》是在他死后发表的,而今天全世界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要研读这本书。不过,在一百多年前,那些研究战术战略的人并不看得起他。到了20世纪,战略家李德·哈特还说:“克劳塞维茨所引起的误会比大多数的人都要多些。”
克劳塞维茨是德国人,但甚至德国人也不把他当回事。在一百多年前,军事人员喜欢的是哪位战略家呢?他们研读的是另一位拿破仑麾下的将军的作品,他的名字是约米尼。
乔治·麦克兰少将在1869年曾如此写过:“约米尼是历史上最具才华的军事著作家,也是第一个集合那些伟大将领的实战经验,将之归纳成战争原理,而用明晰言语表达出来的人。”虽然克劳塞维茨的书到处都看得到,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那些卓越的将领,所研读的都是约米尼的著作。
为什么后来事情会有转变呢?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国人大败法国人。克劳塞维茨是德国人,每个人都认为德国人大败法国人,是因为他们参透了克劳塞维茨的某些秘密。后来德国人一直在战场上逞威,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也随之在全世界流行不衰。好笑的是:德国人之所以打胜仗,根据的全是约米尼的战争观念。
在1980年也有同样的情形出现。由于日本企业在全世界大赚其钱,有人说日本的经理人员都研读了宫本武藏兵法。宫本武藏是日本17世纪的一位武士,据说他在三十岁以前在决斗中就杀过六十个人。他写了一本武功秘籍,上面都是一些决斗的秘诀。这本奇书后来被找到,而且翻译成各种文字,并且配上插图。一年不到的时间,这本书就成了企管类最畅销的书,第一批就卖出十万本,如今在书店里偶尔还看得到。
倘若一个人在死了二百年以后,还能以神秘的姿态出现,活着的时候当然更可以。
建立神秘形象最基本之道,乃是绝不解释你所做的某件事。让人们对你以这样少的时间能完成许多的事惊服不已。他们会感到诧异吗?让他们去吧。绝不要向他们解释你已开了一个星期的夜车,你要做的只是微笑不语。假若有人惊奇为什么你突然瘦了二十磅,别告诉他们你是在做运动或节食,所要做的仍然是微笑不语。你能在三日以内拟出一项重要的行销策略计划?其实你只是将五年前早就拟好的那份拿出来,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改写一下。但别人问起来时,你绝不要作解释———仍然是微笑不语。
不过,我希望你不要将这种手段运用在其他事情上。你必须让你的属下对状况完全了解,并不断提供他们新的资讯。要属下做什么,你必须解释清楚。但有关你自己,你要像魔述师一样,绝不要解释你所作的事,你只要多用微笑,就能建立起神秘形象。
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可谓明智之举。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忌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至魏国被召为附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当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但他心计周密,明知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颠,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了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韬晦待机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所准备,不如突然出击,致敌人于死地。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也指时机,是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水桥上时,迎面走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