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节
    黄炎夏很快把一锅豆浆处理好了,就等豆腐成型。那边,黄茂林正不停地搅拌另一口锅里的豆浆。
    黄茂林不怕杨氏不好好烧火,若因为火不好弄坏了一锅豆浆,阿爹头一个要问她的错,自己还是个孩子呢。
    等天将将亮的时候,黄家的豆腐终于都做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
    亲亲们晚上好~~
    作者今天加更这么多,喜欢的亲请记得一定要收藏文章和作者呀,爱你们~~
    第23章 挑担子独自上路
    黄茂林今儿要独自开始挑大梁了,以前,他都是和黄炎夏一起出门去卖豆腐。
    黄炎夏卖了十几年豆腐,十里八乡,就没有他不认识的人。哪些人家难缠,哪些人家和善,这几个月的功夫,黄茂林都记了个八九不离十。
    黄家父子卖豆腐,不逢集市走的迟一些。每到一个村子,一边摇铃一边吆喝,“豆腐,卖豆腐”,清脆的铃铛声配着吆喝声,在寂静的清晨,能传出好远。
    谁家需要豆腐了了,听见这个声音,有的带了黄豆出来,有的拿了钱出来。庄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用黄豆换,若家里黄豆没有了,又来了客人,倒是会咬牙摸出两个铜板来买豆腐,只有住在镇上的人家才会回回都拿钱买豆腐。
    黄家离镇上只有四里路,倒不是很远。黄炎夏每日带着儿子以他家为中心,方圆五里路之内,他都会走个遍,包括镇上。
    逢集的时候,黄炎夏会走的更早。他要先把周边远一些的村子走一遍,然后再去镇上摆摊子,离镇上近的人家都会去镇上买豆腐。
    前些日子农忙,逢集的时候,他一大早把黄茂林送到镇上看摊子,自己回家栽秧。背集的时候,他一个人走街串巷卖豆腐,把黄茂林留在家里干活。
    这几日,黄家十几亩田的秧都栽完了,爷儿两个又恢复了每天早上担挑子卖豆腐的惯例。
    卖了几日后,黄茂林忽然与黄炎夏商议,“阿爹,咱们两个每日一起,要走好远的路,回来时都半上午了。不如咱们两个分开,一人挑一些,一来担子轻一些,二来,也能早些回来。”
    黄炎夏刚开始觉得儿子胡闹,卖豆腐是那样容易的?你一个半大小子,人家定然要欺负你。
    杨氏也不答应,“茂林,你才多大,家里有我和你阿爹呢,哪能让你挑大梁。你就跟着你阿爹一起,总要多打磨几年才好放你一个人干。”
    黄茂林软磨硬泡,“阿爹,要不,这几日您就在后头跟着不要说话,您看我一个人能不能挑得动担子。总是让您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的,儿子也不忍心呢。”
    黄茂林这话半真半假,他心疼黄炎夏辛苦是真的,但他也知道黄炎夏就喜欢听这种体恤人的暖心话。如杨氏,抓住了黄炎夏的喜好,整日对继子笑眯眯的,黄炎夏就觉得杨氏不算太坏。
    果然,黄炎夏听儿子这样说了后,心里很是感动。儿子一年大一年,自小懂事又勤快,如今他愿意多干,做阿爹的总不能一直拦着,若拦狠了,他灰了心,变成个懒汉岂不更糟。
    黄炎夏索性就听儿子的,自己在后头跟着,让黄茂林挑着担子在前头走。
    有人来买豆腐时,黄茂林卸担子、称豆子、切豆腐,样样都利索的很。
    有人开玩笑,“黄老爹,你可算熬出头了,儿子也得力了。”
    黄炎夏咧嘴笑,“他还小呢,全靠乡亲们照看他。”
    黄炎夏是生意人,常年都笑脸对人。有他跟着,并无人为难黄茂林。且黄茂林天生笑颜,长得也不差,谁看着心里都舒服。
    这样跟了几日后,黄茂林再次提出单独去卖豆腐的要求。黄炎夏仔细想了许久,不顾杨氏阻拦,答应了儿子。
    今儿,是黄茂林独自出门的头一天。黄炎夏只给了他两大板豆腐,让他去西北边几个村子卖。西边几个村子因良田多,乡亲们家里略微殷实一些,难缠的人少。
    今儿是背集,爷儿两个天一亮就出门了。
    没有黄炎夏跟着,黄茂林感觉又新鲜又紧张。他只挑了两板水豆腐,担子比较轻,走起路来比较轻快。
    先去了王家凹,众人见他独自一个人来的,不免惊讶,也少不了打听。黄茂林始终笑眯眯的,能答的定认真回答,不能回答的,也客气地岔开话题,不会让人家觉得尴尬。
    一路走过来,他都很顺利。到了韩家岗时,担子里的豆腐没剩多少了。
    梅香听到吆喝声,愣了一下,然后拿出碗,摸出两文钱,牵着兰香的手一起出门去了。
    因兰香非要亲自拿着那两文钱,姐妹两个出门后黄茂林已经走出一截子了,梅香在后头喊,“黄家大哥,且等一等。”
    黄茂林听见有人喊,回头一看,一眼认出了梅香。
    他放下担子,“大妹妹买豆腐?”
    梅香点点头,“明儿就是小端午了,不知你们来不来,我先买一些备着。上回欠您的半文钱,前几日还给黄老爹了。”
    黄茂林笑道,“阿爹跟我说过了,明儿我还来,大妹妹今儿不用买太多。”
    梅香点点头,“那,我就要一文钱的水豆腐。你明儿过来,给我带些豆腐渣行不行?我弟弟爱吃那个。”
    黄茂林笑着点头,“行,我给大妹妹带一斤多,小孩子家家不能吃多了豆腐渣,那个不好克化。”
    黄家水豆腐是一文钱一斤半,也有不小一块呢。
    梅香用碗接过豆腐,让兰香给黄茂林一文钱。兰香乖巧地把一文钱递过去,黄茂林接过钱,见兰香歪着头看着他,颇是可爱,轻轻摸了摸兰香头上的小揪揪,兰香忽然冲他笑了笑。
    黄茂林也对着兰香笑了,这下兰香有些害羞了,躲到了梅香身后。
    梅香摸摸兰香的头,“咱们回去吧,黄大哥慢走。”
    黄茂林点点头,笑道,“大妹妹客气了。”
    梅香转身就牵着妹妹走了。
    黄茂林看着梅香的背影,都说韩家大妹妹变厉害了,可我看她又讲道理又能干,父母不全的孩子,难道就要任人拿捏不成。
    黄茂林挑起担子,也转身走了。
    第24章 慈父心攒钱能手
    黄茂林回家后,黄炎夏还没回来。
    他一进门,杨氏立刻迎了上来,“茂林,今日如何?可有人为难你?”
    黄茂林放下担子,笑道,“阿娘,我今儿顺利的很。家里可还有饭?我饿得不行了,先让我吃两口饭吧。”
    为了不想让杨氏继续追问,黄茂林担子还没放下,就说肚子饿了。杨氏一向以慈母自居,自然不能不让他吃饭。
    杨氏本来想问账目的事儿,听见黄茂林要吃饭,她也不好再追着问,只得勉强笑道,“都给你留着呢,稀饭在锅里,菜在碗架子上,稀饭锅旁边还贴有两块锅盔,你和你阿爹一人一块。”
    黄茂林把担子放到豆腐坊里,出来后一边往厨房走一边笑着对杨氏说道,“辛苦阿娘在家做饭了。”
    杨氏扯了扯嘴角,“你们爷儿两个出去辛苦,我做个饭是应该的。”
    黄茂林走到厨房门口的时候,又对杨氏说道,“阿娘去忙您自己的吧,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会照顾自己的。”
    杨氏也不再跟着他,“那你慢些吃”,说完就回正房去了。
    黄茂林盛了一大碗浓稠的稀饭,拿了一块锅盔,夹了几筷子菜,端着碗就坐在灶门下的小板凳上吃饭。
    黄家正房是黄炎夏夫妇和淑娴居住,东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耳房是放粮食和黄豆的地方,西耳房空着的。东西厢房各两间,东厢房是厨房和一间杂物间,西厢房两间屋子,黄茂林和黄茂源一人住一间。
    倒座房共有四间,最东边是门楼,往西边来是豆腐坊,占了两间大屋子,最后一间是库房,里面存放了许多农具。
    库房和西厢房之间的院墙上开了个小门,小门里面用一扇影壁挡着的。绕过影壁,进去后发现是一个大院子,里面有牛棚、猪圈、鸡圈和柴火棚子,茅房也在这里。
    杨氏回正房后,去了女儿的西屋。
    黄茂源早晨起来后,把牛牵出去放了两圈,回来吃了早饭就跑出去玩了。家里秧栽完了,他除了放牛也没有别的事情干。
    黄茂源读了一年的私塾后就说脑仁儿疼,死活不愿意再去读书,整日到处疯跑。淑娴正在房里,杨氏近来正压着她做针线。
    见杨氏进来了,淑娴忙起身,“阿娘,大哥回来了?”
    杨氏看了看她手里的活计,“你忙你的,不用出去。”
    淑娴又坐下了,“二哥到哪里去了?阿娘,大哥跟二哥这样大时,都知道跟着阿爹滤豆浆了。”
    杨氏摸了摸她的头发,“你还小呢,不用操心那么多。上午就把这两行线走完了,然后歇一会子,别把眼睛看坏了。”
    淑娴点了点头,“阿娘放心,我做完这个就不做了。”
    说起黄茂源,杨氏也有心操心。黄炎夏预备找个地方让黄茂源去当学徒,杨氏不答应,当学徒多苦,整日挨打挨骂。但若说让黄茂源跟着磨豆腐,杨氏又心疼,磨豆腐更苦。
    两口子争执不下,黄茂源就一直闲着。大儿子这样勤快,老二如今虽说只有十岁,以后的路子也要开始预备起来了,总是这样玩,也不是回事。杨氏心里也发急,但她一来舍不得这份家业,二来又舍不得儿子去吃苦。如今只能这样混着,最好永远不用分家才好。豆腐坊让老大管着,挣了钱是大家的。
    但不管杨氏怎么想,她也不敢说出来。
    黄茂林在厨房吃了一大碗稀饭和一块锅盔后,肚子有个七八成饱了。这会子吃早饭本来就有些迟,他不敢吃多了,等会子中饭再吃吧。
    他才放下碗,黄炎夏回来了。
    黄茂林忙迎接了过去,“阿爹回来了,先吃饭吧,我才放碗。”说完,他立刻又拿了只干净碗,把剩下的一大碗饭全部盛给他,剩的菜也倒进他碗里,又把那块锅盔放在上面,双手端给了黄炎夏,顺带搬了张凳子,放在正房廊下。
    杨氏也出来了,“当家的回来了。”
    黄炎夏点点头,嗯了一声,洗了手后,接过碗坐在廊下就开始吃饭,一边吃一边问,“你今儿如何?可还顺利?”
    黄茂林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堆铜板,一边笑道,“今儿再顺利不过的,阿爹,钱都在这里呢。两大板水豆腐,卖到最后几家一家多给了一二两,一共五十四文钱。二十斤千豆腐,一共三十文。两样拢共八十四文钱,都在这里。”
    黄炎夏心里有谱,两大板水豆腐一共八十斤出头,差不多就是这个价钱。
    他一边吃饭一边说道,“头一日能卖得这样好,果真不错。卖到最后都是要添一些,明儿你换着方向走,如果总是一样的路,每次卖到最后都是那几家,旁人家得不到优惠,时间久了也不好。”
    黄茂林点点头,“我听阿爹的。”
    杨氏看了一眼放在旁边小凳子上的一堆铜板,笑着说道,“茂林真是能干,头一日竟没让人占了便宜去。”
    黄家有一件事情最让黄茂林满意,那就是家里的钱都是黄炎夏在掌管。黄炎夏需要知道豆腐坊的出息,故而一直亲自管账。
    黄茂林的一应开销,都是直接从黄炎夏手里走。唯一能让杨氏钻空子的地方就是黄茂林的衣衫,黄炎夏给了钱,买什么样的布不还是杨氏说了算。
    杨氏给黄茂林纳的鞋底都比旁人薄一些,非常容易破损。黄茂林的鞋底总是破,杨氏只笑眯眯说不妨事,刚开始他以为自己的脚太费鞋,还有些内疚。
    有一回,他回外祖郭家,走着走着鞋底磨破了。等到了郭家后,他舅妈让他脱了给他补一补。精明的郭舅妈一眼就发现这鞋底比正常鞋底要薄很多,禁不住大骂杨氏,“黑了心的贼婆娘,既然给人做了后娘,不管你心里愿意不愿意,该你做的事情你总得做好。若不想做后娘,当初就正经找个大小伙子去做原配嫡妻,别贪图黄家有田地有作坊要嫁过来。黄家的豆腐坊,可是我们姑奶奶在的时候一起置办的,如今你好处都得了,平日装个好人样,背地里却这样刻薄我们姑奶奶唯一的骨血,也不怕将来穿肠烂肚而死。”
    黄茂林听见继母玩这样的小手段,心里也灰了心。郭家舅父原要跟着黄茂林一起回来问黄炎夏,当时才十一岁的黄茂林拦住了外家人。他自己回去后想了很久,直接把这事儿告诉了黄炎夏。
    黄炎夏心里也有些生气,在听见儿子没让外家人来闹之后,他心里满意儿子的懂事。他知道想让后娘对继子如同亲生的一样太难了,杨氏还愿意给黄茂林做鞋,附近别的几家在后娘手底下讨生活的孩子,有的连鞋都没得穿。
    黄炎夏不想和杨氏为这个事儿吵嘴,毕竟杨氏也给他生了一儿一女,闹出去了,一家子脸上都难看。但他要给郭家一个交代,也不能让大儿子小小年纪就对家里寒了心,更要对得起死去的郭氏。
    黄炎夏想了许久,决定把新置办的五亩上好的水田直接写了黄茂林的名字。郭家听说此事后,看在黄茂林的面子,没有再提此事。能提前把田地写上外甥的名字,总好过以后便宜杨氏那贱人。
    杨氏当时极力反对,“当家的,茂林还小呢,写他的名字,说出去旁人要说这孩子不孝了。”
    黄炎夏直接对她说,“你我不说出去,谁知道呢。再说了,迟早总是要给他们兄弟的,早点写孩子们的名字,以后也省得再改,多跑一趟衙门,多费一道钱。”
    杨氏被噎的半天没说话,黄炎夏直接堵死了她的嘴,若外人知道了,就是你说出去的。
    杨氏后来知道了鞋底的事情,不敢再马虎,用心做鞋。她若是哪里做的不到位,黄炎夏也不说她,就私底下补贴大儿子,三十五十的,没少给黄茂林钱,过年过生也都有红封,连郭氏以前的银首饰和其他的贵重嫁妆,黄炎夏都给了大儿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