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节
    柳娘换了一身衣裳,虚弱的躺在床上,道:“听天由命吧,她有能耐活,就让她活着;若是不幸,就对母后实话实说吧。不论如何,事情都不要传到宫外去,如今本就人心惶惶,皇家再出自相残杀的伦理悲剧,天下人更加弃而远之。”
    出了这种事情,舆论不可能一边倒说长平的不是。天下总有那样的恶心人,擅长受害者有错论,总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好像犯罪都是受害人有错一般。
    不论结果如何,长平事件的处理都必须是悄无声息的。一个未曾与外朝有牵扯的公主病逝,天下无人会为她喊冤。
    外朝、内宫、江浙、蜀中、关外……一个个心头大患在眼前闪过,柳娘闭目躺在床上,活着怎么就这么难啊!
    第116章 公主命
    再苦再难也不要放弃, 熬过最黑暗的时刻, 你会见到光明。——柳娘切身体会到了。
    长平主导刺杀案发第二日, 长平就死了。死于同谋灭口, 同时她这个诱饵也充分发挥作用, 在吊出了六个隐藏在宫中的间谍。柳娘相信经过三次大清洗, 无数次小筛查,皇宫现在很安全。
    周皇后为长平的死伤心,可人终究已经死了, 不管周皇后如何揣测长平的死因, 当柳娘开口, “让她已夭折公主的身份葬入皇陵”, 便足以周皇后喜极而泣。这样的大罪, 周皇后以为要费无数口水, 才能让小女儿入土为安。
    是的,当长平死讯传来的那一刻,周皇后彻底相信宫外人对柳娘的评价——铁血。坤仪公主的心是铁做的,血是冷的, 她枕着尸体和骸骨入眠。
    无数内外命妇曾到坤宁宫请安, 见到坤仪公主无不俯首帖耳,恭敬拜服。积年老将家的家眷,不管多有脸面的宗室, 对着周皇后还会争一争闲气,对着坤仪公主却大气都不敢出。
    长平的死并不能消磨她对皇室一家的影响,周皇后心有余悸, 幸好三皇子朱慈炯连续一个月低烧,牵扯了周皇后的大部分精力。柳娘的腿伤半年之后才好全,不过伤口包扎好的当日,柳娘就投入了繁忙的政务中。风雨飘摇的江山,不允许她奢侈的养病。只有太子因祸得福,柳娘逼他随时穿着金丝软甲他还不愿意,如今不用说,主动睡觉都穿上。
    柳娘每日入夜时都数着更鼓,理智催促自己快睡觉,明日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可脑子就是闲不下来,白天过手的无数政务在脑海里盘旋,辗转反侧,忽而更鼓再响,一夜就这么过去了。殿外宫人换班几次,可否有过低语,柳娘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在这样的煎熬中,柳娘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京畿叛乱无疾而终,百姓安分回到自己的土地,恶首伏法,从恶者发还本地,由里长看管。
    这只是一系列好消息的开头,紧接着柳娘就接到了杜勋的来信。
    “杜勋,还记得他吗?”
    “大姐姐逗我玩儿呢,怎么不记得,他原是父皇心腹,掌锦衣卫诸多大事。后来大姐姐令有要务派给他,便去了锦宁前线。如今大姐姐这样高兴,难道杜勋建功了?”太子笑问。
    柳娘谦虚道:“算是立功了吧。”嘴角却情不自禁的翘起,忍不住喜形于色。
    “建奴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反了?好!好!好!反得好,如此建奴再不能威胁我北方!”太子接过柳娘递过来的密信,只看了一眼,就忍不抚掌叫好。
    “杜勋的信被京畿叛乱耽搁了几天,现在恐怕建奴那边已经乱成一团。杜勋后续上奏很快会到,咱们可要给他记一大功!”柳娘高兴笑道。
    “记功!记功!”太子兴奋得不能自已,叹道:“总算有好消息了,我去和父皇说一说,总算不负他老人家教诲。”
    柳娘的脸色瞬间暗淡下来,“去吧,父皇能听到的,我们做的很好。”崇祯皇帝一直在昏迷中,太医竭尽全力也只能维持现状。神志不清醒的人很难保存性命,无法进食,就无法获得营养。整个太医院战战兢兢的伺候,无数人为他翻身按摩,皇帝还是日渐消瘦,肌肉渐渐萎缩。
    太子想到躺在病床上的父皇,悲喜交加,随意行了一礼,就跑去和他禀告好消息了。尽管皇帝不能给他回应,但那是太子最好的抒发渠道。
    柳娘翻开杜勋报上来详细情况,多尔衮旗帜鲜明的反了皇太极,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时间追溯到两年前,柳娘刚派了杜勋到前线搞间谍工作,锦宁防线有祖大寿镇守,和大清进入对峙阶段,大环境相对安全,这时候杜勋的才能得以发挥。柳娘把那些详细得连大清人自己都惊叹的消息给了杜勋,杜勋以此依托,炮制了无数阴谋。
    第一步在后宫。
    皇太极后宫人员成分复杂,有地位尊贵的蒙古王爷之女,也有抢来的女奴,生下孩子之后有的能封妃受宠,有的却直接被送人。其中地位最为尊贵的被封为五宫大福晋,皇太极推行汉化,对后宫也改用后妃称呼。分别是中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和永福宫庄妃,其中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都是林丹汗的福晋,位列第一和第四,林丹汗病亡之后,两位福晋自身带着无数牛羊马匹、部族、奴隶改嫁皇太极,依旧身居高位,只因本身就代表着极大大财富。
    而阴谋在剩下的三宫之间展开,中宫皇后、关雎宫宸妃和永福宫庄妃都是科尔沁部族的女儿,中宫皇后是其他两位妃子的姑姑,而这两位妃子本是姐妹。关雎宫宸妃守寡改嫁皇太极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了,就是这样一个年华不在的女人却受宠万分,越过了代表这蒙古最大势力——带着林丹汗政治遗产归附的囊囊大福晋,仅仅屈居第三位,受封麟趾宫贵妃。宸妃的地位仅次于她的姑姑,皇太极的中宫皇后,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天下不患寡而患不均,更何况是后宫这种无风三尺浪的地方。
    科尔沁的女儿出众,三个女儿都在皇太极宫中身居高位,可她们都有一个短板——没有儿子。几个女人都接连生出女儿,证明皇太极和她们本人身体都很好,没有儿子只能说是天意。好不容易关雎宫宸妃生下皇太极第八子,科尔沁高兴的送来价值连城的礼物。皇太极也兴奋的大赦天下,他的儿子个个出身低微,没有一个是五宫福晋所出。虽然皇太极已经竭力汉化,可在大清,福晋就是正妻,甭管排名多少吧,这个孩子是皇太极现有儿子中最尊贵的“嫡子”,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可惜这个被很多人寄以厚望的孩子出生第二年就夭折了,疼爱他的父母甚至没来得及给他取名字。
    科尔沁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永福宫庄妃身上,她也是科尔沁出身。中宫皇后也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这是他们科尔沁和大清的纽带。
    绝大多数人都忘记了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第八子,只有他对母亲还记着他。
    关雎宫宸妃很快就听到宫中小道消息说,她的儿子是被庄妃的儿子克死的。这样的命理之说还不足以让她癫狂,可当有奴隶向她禀告,他的儿子是被庄妃施咒害死的时候,宸妃就不能忍受了。宸妃拖着病躯去找中宫皇后主持公道,中宫皇后自然不肯,只表面安抚。宸妃暂时被劝住了,后来却听说了一句话,一口心头血吐出,再也无力回天。
    皇太极坐在床边握着宠妃的手心痛欲绝,咬牙切齿的问道:“科尔沁只需要一个儿子?好,好!我竟不知道我皇太极的儿子是为科尔沁生的!”宸妃就是听到中宫皇后说“科尔沁只需要一个儿子”病倒的,宸妃坚信她儿子的夭折,也有中宫皇后的份儿!
    中宫皇后跪在皇太极更前泣下不止,“大汗相信我,我做您的福晋这么多年,何时对妃子、孩子区别对待,更不可能说这样的话。不知是谁在挑拨我们姑侄姐妹的关系,请大汗明鉴啊!”
    皇太极刚刚称帝没几年,中宫皇后一着急,旧日称呼又出来了。
    “朕已经是皇帝。”皇太极好像在纠正皇后的称呼,更意在说明,他们已经不是当年在草原上了。定都盛京,称帝建国,皇太极的儿子不仅仅是继承牛羊马匹那么简单,这关系着皇太极打下来的江山!
    “皇上,请您彻查,我没做过的事情不会承认,我不是这样的人,请你还我一个公道。”皇后不停诉说他们一路扶持走来的艰难困苦,希望勾起皇太极的念旧之心。
    永福宫庄妃也在一旁叩头,分辨道:“这是南蛮子汉人的阴谋,皇上熟读《三国演义》,难道忘了其中的美人计。咱们满人爽朗直接,谁会用这些弯弯绕,分明就是南蛮子的阴谋。这些日子盛京城不正有无数汉人间谍被抓吗?肯定是他们!”
    把阴谋往汉人身上推是正确的思路,可皇太极没忘整个后宫中,唯一能看进去汉人书,懂汉人计谋的就是庄妃!
    皇太极一脚踹飞了庄妃,怒道:“你不就懂吗?”
    说完不顾中宫皇后劝阻,拔剑当场杀了庄妃,为自己的宠妃报仇。丢下手里染血的剑,回身抱着奄奄一息的宸妃,皇太极深情道:“你的仇人已经死了,咱们老八不幸去了,你可愿抚养小九,他就是你的亲儿子。”
    宸妃怒目而视,她怎么可能抚养仇人的儿子,“那不是我的儿子,更不是你的儿子,是多尔衮的儿子!”
    皇太极悚然而惊,怎么可能,他不可能弄错自己的血脉。皇太极也影影绰绰听说过庄妃和多尔衮的流言,可皇太极根本不在乎女子贞洁,他的后宫有改嫁的寡妇,有送人的妃子,他最宠爱的宸妃不就嫁过人吗?大清没有这种讲究,再往前推二十年,父死子继,父亲死了,儿子连他的女人一起继承也是正常的。
    “宫里早就传遍了,科尔沁敖包相会,察哈尔之战被迫分离,多尔衮大婚对月当歌,福临出生当晚,多尔衮就在宫墙外等着!”宸妃口中的故事当然是柳娘和杜勋的得意之作。事实上庄妃和多尔衮在科尔沁草原见面的时候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多尔衮成亲的时候庄妃早就嫁给了皇太极,两人之间根本没有交集。
    皇太极被宠妃提醒,回去细查的时候却发现,故事里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合乎情理,逻辑严谨。皇太极有时候都在想,当初真的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吗?
    从后宫开始,皇太极对多尔衮生出猜疑之心,嫌隙正在一步步扩大。
    第二步在八旗之间。皇太极继位之后,设立都察院、理藩院和六部,仿照汉人官制,本质上却是收拢各大旗主手中的权利,集中在一人手中。
    柳娘现在做的和他曾经做的都一样,不过改革而已。只是杜勋在皇太极的改革中推波助澜,炮制了阿敏之死,大妃殉葬之谜等一系列有鼻子有眼的谣言,挑拨旗主和皇太极的关系,挑拨各旗主之间的关系,使得大清君臣关系紧张,一片风声鹤唳。
    第三步在满汉蒙之间。皇太极推行汉化,不仅在后宫称呼上。
    朝廷改制,每个部门设满、蒙、汉各三人处理事务。一改□□哈赤在时屠杀汉人的风气,反而开始进行考试,选取官员。同时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汉族地位大大提高,这本就惹的满族人大大不满。
    蒙古人也不甘寂寞跳了出来,皇太极后宫五位大福晋,都是蒙古人,后宫是前朝的缩影,也是蒙古人的野望。蒙古人希望重建成吉思汗的黄金帝国,在草原上他们是黄金血脉,是最强的人,怎么会甘心俯首在满人之下。
    原本皇太极革故鼎新之举会取得大大的成效,为大清一统天下奠定基业。如今有了杜勋在各处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原本缓和的矛盾骤然加强,皇太极疲于应付。
    但仅仅这样也不足以分裂大清,多尔衮是怎么带着正白、镶白两旗的人反了呢?关键在另一个人身上——范文程。
    甭管在谣言里皇太极和多尔衮有怎样复杂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就是简单的长兄与幼弟关系。□□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才十四岁,是皇太极教导他重用他才有如今的睿亲王。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曾经相互信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随着杜勋谣言的发酵,多尔衮“母亲、汗位和女人”的感慨被皇太极知晓之后,皇太极就慢慢不信任多尔衮了。什么女人、母亲都不重要,若是多尔衮真喜欢庄妃,皇太极甚至可以送给他。皇太极的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曾受封东宫福晋,也被他嫁给了叶赫部南储,皇太极的庶妃也下嫁给的班第。女人无所谓,皇太极不能容忍的是多尔衮觊觎汗位。
    正在这时,范文程向皇太极密报多尔衮有谋反之心,请皇太极立刻决断,先下手为强。
    有杜勋存在,范文程的密报显然不会真的成为秘密,多尔衮不久之后就得到消息。
    对于大清来说,范文程是功勋卓著的文臣之首,对于汉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大大的汉奸。尤其在满汉对敌,相互征战的关键时候。范文程府上下一应人等,很多都是家乡人。当年□□哈赤攻破抚顺的时候,曾经屠城,有无数汉人在此一役中丧生。不要小瞧了汉族忠义文化的影响,范文程愿意为了实现报复投靠满人,有的人却愿意成为了柳娘的密探,用生命为大明尽忠。
    多尔衮知道消息之后立即起兵,叛逃入草原,顺便带走了八旗整整两旗的兵力。
    八旗分裂就此产生,皇太极大怒,更让他绝望的是皇太极的人在范文程府上发现了他与京中朱氏王朝的来往信件。大明太子亲自给范文程写信,承诺只要他能策反多尔衮,分裂大清,使得大清不能扣关,便能宽恕他以往的罪行。
    皇太极也不信,以往范文程为他出过多少计谋,让他成功打下了蒙古、朝鲜和大明山海关外各地。可看着眼前大明太子赐下的符节和亲笔信,想一想他终究没有赢了大明,范文程的忠心有待商榷了。
    皇太极还在犹豫,范文程却突然不见了。
    皇太极布置在范文程家门口盯着的人回来禀告说,范文程不见了。皇太极派人去搜果然没有搜到,愤怒之下杀了范家上下一应仆人,下旨追击逃犯。没有人知道范文程就躺在自家地窖里,死于心腹仆人之手。
    在此千头万绪之时,宫中又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宸妃要求皇太极杀了福临给自己的儿子陪葬。因为犹豫,错过的镇压多尔衮的最好时机,放跑了范文程,皇太极吸取教训,不敢再犹豫,不顾中宫皇后的哀求,当即斩杀了福临。不必分辨他到底是谁的儿子,反正皇太极不差儿子。
    皇太极实现了宠妃的心愿,也为自己出了气,却没看见素来贤惠的皇后脸色如何扭曲。福临是科尔沁的希望,皇太极杀了他,就是断了皇后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夫妻反目,指日可待。
    柳娘看着厚厚一叠讲述事情详细经过的信件,心中长吁一口气,终于等到了最甜美的果实。
    柳娘能对大清用计,大清自然能对柳娘用。
    皇太极因多尔衮出走势力下降,主动向大明求和,归还部分城池,姿态放得极低,太子高兴的接受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从万历年间开始,大明对关外势力的战争就一直在“纸面上胜利”,实际上版图却越来越小。
    在求和之后,皇太极又表现的对祖大寿十分惧怕,只要祖大寿出兵,他就后撤,并不断向大明求救,姿态放得一次比一次低。不过三四次,朝中就有人开始参祖大寿拥兵自重、养寇以重,不是朝臣们都生了千里眼顺风耳,对前线情况如此清楚,而是明显建奴不是威胁了,这样庞大的军费开支,祖大寿这样的风光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太子也在考虑精简士兵,“大姐姐不是说士兵贵精不贵多吗?正好淘汰老弱病残,浙江、蜀中还在用兵,军费开支庞大,锦宁前线已经大捷,建奴俯首求饶,也能放一放了。”
    “袁崇焕当年出使,皇太极对他亲热要加,姿态也放得低,完全不像对待杀父仇人。这样的枭雄,不可信。”柳娘翻出杜勋送回来对打信件。皇太极主动归还的城池要么是空城,要么地理位置鸡肋。想要守住这些城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皇太极看似懦弱,不断收缩势力。事实上他只是把曾经多尔衮控制,现在他一时控制不了的地方抛出来做诱饵,八旗还剩下六旗保持非凡战力!
    太子看了,却为难道:“钱大人、洪大人也上了折子要军饷,几年前大姐姐抄家所得的银子都填进去了,今年赋税还没收上来,哪里去找军饷呢?”
    说白了现有的钱,太子已经计划好用途了。锦宁前线今年的那份钱还没有拨下去,却有好几位尚书阁老来撞木钟,诉苦说情,太子甚至已经许出去了。
    柳娘见着太子日渐成熟的面容没有说话,关外的胜利让他意气风发,逐渐敢于自己做主。
    太子渐渐长大,朝中也有了娶妃生子的谏言,柳娘也慢慢放手让他施为。只是……还是太嫩啊。
    柳娘从皇太极的生平讲起,又重点阐明的此时才处境。“皇太极七八岁还没有马高就跟着父兄征战,作战经验丰富,不是一个祖大寿就能吓退的。你仔细分析舆图,他如今退后,不过是战略性收缩,扔出来的地方我们吃得进去吗?不过离间守边大将与你的关系,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太子却坚信自己是中国之主,四夷臣服。“那个皇太极先前说的这么厉害,不还是被我们打趴下了。大姐姐,你就是太小心谨慎了。”
    柳娘想了想道:“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过你已经快要亲政了,这事儿我全权交给你办。我私下用你的名义给祖大寿补一笔银子,能用不到最好,若是用到了,你就当吸取教训,永远不要轻视你的敌人。可好?”
    太子愉快应下。
    第117章 公主命
    柳娘看着太子欢喜不尽的背影, 失望的同时也理解。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做成了父祖都没办到的大事, 如何能不欢欣鼓舞。自大清收缩之后, 朝廷上下为太子歌功颂德的折子堆满的乾清宫。太子似乎也认为这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柳娘的存在本就尴尬, 如今太子快要成年,连上请安折子都很少有人直接提及柳娘。
    众人都希望趁着这股势头,太子直接亲政掌权, 坤仪公主退回内宫。
    柳娘连年劳累, 又被伤了大腿, 战事暂时轻松了, 趁机到宫外庄园游玩。京畿已经被犁地一般梳理过几遍, 柳娘走的时候也有亲卫军相随, 如此浩浩荡荡到了庄园,安心休养。
    真是休养来着,坤仪公主凶名在外,无事谁人敢扰。更何况在这个时候, 显然太子要逐步收回大权, 一个眼见没落的公主,并不值得众人冒险。
    柳娘在庄园望山观水,总想起自己做南霄道长的那一生, 用脚步丈量国土,天下没有她不曾见过风景,世间没有她不能旁观的命运, 是何等逍遥快活。而今困在一方宫墙之中,太子、宗室、文臣、武将、藩属国……每一个名词后面,都是数不尽的麻烦。
    人人乃从众,走在这人流中,有一个人逆流溯游,就显得格外瞩目。
    老将孙承宗亲自上门拜访坤仪公主。
    休沐之日,孙承宗着便装,仍旧掩不住一身威武,浑身上下的军人气质,让人一见就知这是以为沙场虎将。
    沉水恭敬领着孙承宗绕过前院亭台楼阁,走到了花园之中。孙承宗一见柳娘就懵了,脑海中有无数准备回禀的治军条陈跑个精光,瞬间就忘词了。
    只因柳娘穿着浅绿色的袄裙,头戴珠玉,环配玎珰,这和孙承宗娇养在家的小孙女儿又有什么分别呢。柳娘的衣裳似乎还额外改过,腰身掐得很细,女子穿起来真如弱柳扶风。这些年孙承宗多次觐见,柳娘都穿着蓝灰黑金一类的庄重正统颜色,服饰也尽量用接近男装的袍子,一下子从掌权大公主变成了邻家小女儿,难怪孙承宗懵了。
    “臣孙承宗参见公主!”什么思绪都在一眨眼间流过,孙承宗抱拳下拜。
    “老将军请起,休沐之日,不必多礼。”柳娘轻声叫起,请他就坐。
    柳娘见这春光难得,正在湖心亭中煮茶,信手拈来,从容淡定,不一会儿就泡好了茶水。柳娘提壶给孙承宗倒茶,唬得孙承宗立刻站起,口称不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