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9节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没有忘记自己几个人来到沈阳的目的,第二天一早, 几人洗漱完毕之后, 就由韦三带领着一道去了外头的街道上逛了起来。
    现在的沈阳, 同十几年前锦颐离开前的沈阳别无二样。若真要说道些什么, 那便是路上巡防的、流里流气的鬼子兵开始多了起来,以及人们的脊梁较之十几年前更弯了些许。
    “怎么样?咱们要不要先回去?”
    再一次碰到了鬼子兵里的“熟人”,韦三在又一次弯着腰、谄媚地上前去打了声招呼回来后,有些热地以手掌作扇呼着风,喉咙有些干涩地对着锦颐三人询问道。
    一路走来,遇上了太多太多的鬼子兵和伪满兵、伪满警察。撇开韦三不说,在遇到鬼子兵、伪满兵的时候, 就锦颐他们所看到的, 百姓们大多都是缩着身子、唯唯诺诺地避了开去。
    有的胆子大点的, 想求点旁的出路的,竟然在鬼子兵、伪满兵路过的时候,一边弯腰弓背地挪开了道,一边还小心翼翼地对着他们露出一抹讨好地笑。
    千篇一律, 大多都是这样, 的确也是没有什么好看了。
    除韦三以外,锦颐三人脸上的神色都不大好看,显然心里都各有思量。
    等到回到了院子里房子的客厅里坐下,三人看着韦三再次把门窗都给掩好,也依旧是一片沉默。
    诸多的想法自脑海里趟过,揪着眉想了会儿, 最终,还是由三人间地位稍稍低了一些的于科涵起了个头——
    “这……都成了常态了吧。”
    于科涵肯定道,没头没脑的,但偏偏,除了他之外的其他两个人却都听懂了——
    他说的,是百姓们对鬼子们、对鬼子手下的伪满傀儡点头哈腰的态度,已经成为了常态。
    “我们其实早该想到的。”
    锦颐抿了抿唇,忽地就想起昨日里刚搬进大院时情景,“韦三懂日语,平常行事也没有什么遮掩的,在鬼子的面前得些脸面的事,这大院里的人就算真的是全都足不出户的,怎么也都该听到些风声的。”
    “而事实是,昨天我们搬进来的时候,那个婶子不仅没有避开韦三和我们,眼里没有对韦三有任何鄙夷的神情。甚至在我眼里看到的,面对韦三的时候,她眼里隐隐约约地还夹带着些掩藏不下的势利和讨好。”
    锦颐没有再接着去评判些什么,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眼里看到的东西给一一陈述了出来,之后便任由马启鸿和于科涵两个人自己去想。
    其实,这如果仔细地思考起来,也非常简单。以韦三“汉奸”的身份,放在旁的地方,就算是百姓们不敢惹火鬼子的时候,也决计是鄙夷和唾骂的人更多。但这样的态度,放在了那婶子那里,却变得截然不同起来了。
    如果通过今天几个钟头的观察下来,可以判定那婶子并不是沈阳个例的话,那也就是说明,这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百姓们,是没有预备反抗鬼子和伪满傀儡奴役的打算的。甚至于说,对于凌驾在他们身上、附着在他们肩上吸血的鬼子和伪满傀儡,他们是自主选择臣服的。
    “等、等等,您几位溜进沈阳来,就是为了观察百姓反映的?”
    韦三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他没想过要猜测锦颐嘴里说的“打探”究竟是要打探什么,但听着他们三人云里雾里的把话给说到这里了,他根本也就不需要多想,大致就能猜到了。
    “你、——”
    他想说,你们也太胡来了。可转念一想,他们不在东北,在鬼子的严守之下,从东北传出去的消息又不大详尽,他们自然也就不会知道东北里百姓们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你们也太草率了!”
    不论如何,如果仅仅是为了打探关于百姓生活的这一点消息,就这么冒险的选择在这种时候溜进东北,那也真是太胡来了!
    他并不知道就是他所想的这点不关紧要的“百姓生活”,其实牵扯到的是华夏军队针对东北的收复计划,于是,他摆着一副有些夸张过了头的沉痛神情,没好气地咬牙道。
    真的,他说真的,他真想上去臭骂这三个来给自己找事的人一顿。
    他抬头看了看锦颐、又看了看于科涵,想了想这两人的身份,最后还是自己心里先怂了起来。
    耸着肩、驼着背,他泄了一口气,认命地给三人解释了起来,“我刚从南京过来的时候,东北的百姓就已经是这样了。偶尔一次,我问黄家婶子、就是昨天你们看见的那个婶子,我问她,怎么看见伪满的警察也那么害怕?那就是警察,又不在伪满做政官、又不在伪满军鬼子军当兵的,有什么害怕的?”
    “你们猜怎么着?”像是韦三自己说来也还觉得有些惊奇,他稍稍瞪大了眼,轻晃着脑袋,也不知道是嘲讽着什么般的讥笑了一声,“她竟然连向我‘呸呸呸’了好几声,满脸忌讳地跟我说,那些都是朝廷的人,吃朝廷饭的。”
    “朝廷”这个词,真是好久没有听见人提起过了。
    一般人,称呼日本控制下的傀儡皇帝,无外乎便是“前清皇帝”或“伪满皇帝”两种。想必,像这样还承认、称呼着伪满为“朝廷”的人,对前清皇帝的称呼,一定也只会是“皇上”了。
    这样想来,竟还觉得有些可笑。
    锦颐一下子就理解了韦三先前那一抹讥笑的意味,她甚至也想跟着哂笑着嘲讽两句。
    然而,大抵也是知道这样的嘲讽除了能过两下嘴上的干瘾以外,再没有别的用处,她面不改色地深吸了一口气,到底还是忍住了嘴角将将要展露出来的讽意。
    “认真想来,似乎也不是不能想到。”
    大概是自民国建立之后,众人没有怎么遇见过满嘴把“皇上”、“朝廷”挂在嘴边的人,乍一从韦三嘴里听到了这样的人的存在,还不是作为个例的形式存在的时候,众人便只剩下了愕然。于是,在几人的沉默中,率先从愕然中晃过神来的马启鸿便率先开了口。
    “东北这块地方,前清封建朝廷落败之后,又出了个堪比土皇帝的林家军阀。平日里,大家都司令、司令的叫着,但事实上,谁都知道,军阀,在地方上,是比朝廷、比政府更具权威的存在。要不然,那时候的秦先生也不会一门心思的想要除掉国内的军阀了。”
    喘了一口气,马启鸿又接着说道:“更何况东北离南边政治中心离得远,其实没受多少民主思想教育。说到底,东北的百姓们从根本上就还没从旧社会的桎梏里跳脱出来,一个伪满朝廷就又建立了起来,东北百姓们对伪满朝廷、对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的接受程度,自然也就比其他地方的百姓们要高得多。”
    也就是说,这些生活在东北的百姓们,实质上,同生活在前清还没灭亡时的愚民差不多了。他们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相信“士农工商,人有三六九等”,他们形成了畸形的三观,是以,他们是在心甘情愿地接受着鬼子和伪满的奴役。
    锦颐把马启鸿话里的意思给翻译了出来。
    但是——
    “封建社会都还有人揭竿起义、反抗封建王朝,我就不信,奴性这东西是人生来就有的。”
    她说着,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鬼子兵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心里有数。从前鬼子在东北照了许多同百姓们“相处友好”的照片刊发,她一点也不相信。她不相信鬼子会在东北改了性,不相信他们会善待东北的人民。所以,她也不相信,这整个东北,她找不到要反抗鬼子和伪满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虽然有点短小,但好歹也是更新get√
    谢谢木子鱼扔了1个手榴弹
    爱你们,么么哒(づ ̄ 3 ̄)づ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抵是心里不愿意相信,在华夏的土地上, 还会有那样一个地方的华夏子民, 甘愿对自己的仇敌俯首称臣, 锦颐的心里拧着一股冲劲, 势必要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身上,找出些华夏人的骨气来!
    于是,锦颐便开始每日都同着马启鸿和于科涵在城里闲逛起来。
    一开始,为了不因频繁在城里打转而引起鬼子的注意,他们几乎每一天都只是挑着城里的各个地方的茶楼坐上一天。到后来,一天天的,他们把城里百姓们生活的常态给看仔细了, 便也跟着一天天变得沉默了起来——
    在这座沈阳城的角角落落, 他们随处可见的, 是百姓们对鬼子兵的点头哈腰。偶尔,他们高高坐在茶馆二楼的窗边,往窗外一个探头,甚至还瞧见鬼子们随手从百姓里揪了四个健壮的大汉, 就让他们当了人力脚夫, 坐在中间放了个椅子的小轿子上,就让他们抬着自己走。
    而即便是如此,百姓们似乎也没有丝毫的抱怨。眉头也没皱一下,便直接任凭了鬼子们对自己的奴役。
    在这样鬼子几乎等同于“天”的畸形社会关系之下,便连带着那些跟在鬼子身边的、原本应该备受唾弃的汉奸,也开始跟着水涨船高。
    就好比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 韦三不用去同鬼子们打交道、办事的时候,总是会跟着他们一起出来。在韦三出现在他们身边之前,他们不管去到哪儿,那些店铺商家的老板,同外头那些做生意的老板实际上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自从韦三出现在他们身边之后,那些老板们没等他们开口说什么,似乎自己就先让自己的地位低上了一截。
    那些老板们不仅仅是不收他们的银钱,甚至行为举止间,不论是花钱消灾,还是出自真心实意,他们总让人有种上赶着要将东西双手捧上的味道。
    锦颐他们三人,一个铁血军司令、一个产党现任领导人、一个国民政府内部要员,在进到东北以前,还没试过“以权压人”,在进到东北以后,反倒跟着韦三尝了一遍“特权”的味道。
    “到这里,这沈阳城我们就算是看了个遍,那明儿早上,咱还要继续出来吗?”
    靠近鬼子在沈阳城里防卫军部那块儿的酒楼上,韦三瞧着神色都有些郁郁的三人,颇有些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锦颐和马启鸿、于科涵三人没有注意到韦三的表情,只是沉默。
    他们也都是些见过大场面的人了。鬼子侵占了华夏土地后,华夏百姓们的生活,他们也并不是没有见识过。但在东北以外的地方,百姓们至少还可以知道有华夏的军队在奋战、知道华夏还有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他们看得到希望。
    而在这几乎被彻底断绝了外界消息、哪怕从外界进一个人都要通过五花八门审查的东北,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想着明天该怎么生活,想着自己挣的钱会不会那帮鬼子兵、伪满兵和汉奸夺走,想着鬼子们会不会哪天一个不高兴了、就要抓走自己,他们生活得一团糟,一片寂寂,除了“活着”,几乎再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明天能出城去农村里看看吗?”
    沉默过后,倒是用不着锦颐开口,那于科涵便率先不死心地问道。
    或者在他的心里,因为“东北并不属于华夏”的思想,他并不如何在意东北的生活常态。乃至如若不是身处东北内部,他也许还会完全漠视东北里百姓们的生存处境。但“人”这种动物,大抵总是在心里向往美好的。他看到了黑暗,于是便也开始像锦颐一样,想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收回往窗户底下望去的目光,锦颐和马启鸿随着于科涵的问题一齐望向韦三。
    而韦三却在三人的注视中,有些犹豫地摇了摇头。
    他解释道:“你们也感受到了,现在的东北十分封闭。除了拿到出城证明很不容易以外,这出城证明其实只能使用一次。也就是说,要是您三位出城去农村里走了一趟,我这花了小半个月活动来的出城证明可就要作废了……”
    说着,他的神情也开始有些为难起来,“毕竟,我在那帮子人眼中,也不是什么大人物,短时间内,我可再弄不来其他的出城证明了……”
    “那帮子人”指的是鬼子,在外头说话,为防隔墙有耳,他们总是要小心些的。
    听了韦三的话,锦颐三人的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好在,在韦三回答他们之前,他们便已经对这个结果有了预想。
    韦三见三人没露出什么想要求他想办法的神情,偷偷松了口气,提醒道:“我先前还忘了说,那出城证明只有十天的有效期,从拿到那出城证明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已经有六七天了……”
    你们要是再不走,这出城证明可就要过期了……
    后面这句话,为了不让锦颐三人有种被赶着走的感觉,韦三便没有说出口,但锦颐三人却都听了个明白。
    “走吧,我们回去吧。”
    茶壶里的茶水约莫还剩半盏,锦颐放下了手里的茶杯,便站起了身来。
    可谁知马启鸿、于科涵和韦三刚跟着她站了起来,窗户外头便窸窸窣窣地响起了嘈杂声。
    拧着眉,锦颐和马启鸿、于科涵挪了挪位置,直面着窗户口,往外头望了出去——
    这酒楼离鬼子的军部离得近,共有四层楼,是由一个汉奸翻译官的家属开的。平日里多是些鬼子、以及来到鬼子军部同鬼子商谈事项的“权贵”歇脚和临时居住的地方。
    从这二楼探视出去,他们稍稍可以看见些鬼子军部里的训练操场。大抵是鬼子们确信在东北的地界里,不会有任何的可能威胁到自己势力的因素存在,对于裸露在酒楼二楼视野内的训练操场,他们竟也不加以掩饰。
    那鬼子军部里,有一个鬼子军官和五六个鬼子兵直剌剌地站在他们视野范围内能看见的训练操场上,也或者,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更多的鬼子兵,但当下,他们已经看不见了。
    那鬼子军官手里捧着一把尖刀,握住刀柄一把抽出了刀鞘,中气十足地似乎对围在他身边的鬼子兵们说了一句什么,他们听不大清,只能间隙听见几个听不大懂的日语单词,然后便又瞧见那日本军官身边有个鬼子兵似乎是领到什么任务般跑开了。
    “你刚刚听到那鬼子说什么了吗?”马启鸿扭过了头,对着落后自己半个身子站着的韦三问了一句。
    酒楼离鬼子训练操场虽然离得近,却也是绝对听不到那日本军官说了什么的。只不过是因为从军的人大都习惯了在下达命令的时候气沉丹田,他们这才能模模糊糊听见了一些。
    “好像……是说什么试刀吧?”结合着空气中传来的那几个被模糊了发音的单词,同及那日本军官手里的动作,韦三有些不是很确定地猜测道。
    话刚说完,想了想,他又补充道:“那帮人在郊外是有武器制造厂的,经常生产了一批武器后,就要试一试。这一次应该是生产了一批刀,想要试试刀吧……”
    就像是要印证着韦三的话一样,前头那两个跑开的鬼子兵很快又跑了回来。与先前他们离开时不同的是,回来时,他们还钳着一个穿着粗麻布衣、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
    深深地,锦颐四人深深地望着那一幕,他们看着那老人激动地冲着那鬼子嚎叫着些什么,应当是愤怒,应当是辱骂,然后又眼睁睁地瞧着那日本军官立定在那老人的身前,高高地举起了手里的尖刀——
    “唰!”
    那一声,他们听不见,却又仿佛听见了。
    此时此刻,仿佛他们就在那老人的身边,迸裂的鲜血迷乱了他们的双眼,沾染在了他们的眼里心上。
    那老人死了。一瞬间的。尖刀割破喉咙的片刻便死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