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节
    这两个人指给老八,也算是便宜老八了,但郭络罗氏那个性子,若等闲之人进了八贝勒府,还不知道被磋磨成什么样呢。
    且不说八贝勒府是如何鸡飞狗跳,反正被指进来的三个秀女陆陆续续进了七贝勒府之后,七贝勒府的后院可比以往热闹多了。
    纳喇氏容貌本就不出众,头些年还能算得上是清秀佳人,但在陆陆续续生了这么多孩子之后,怕是连‘清秀佳人’这四个字都称不上了。
    七福晋性子刚硬,等闲不会说一句软话,七贝勒这样的人自然不会上赶着找‘硬茬子’,府上的其他老人,不能说完全没有恩宠,但是跟纳喇氏起来还差得远,这也就导致了纳喇氏在七贝勒府几乎一家独大的情况。
    不过等到新人进了府,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不管是戴佳氏庶妃纸进来的那两个秀女,还是黄太后亲自指进来的秀女,不管是性子、相貌,还是做派,全都合了七贝勒的心意。
    若七贝勒是皇帝的话,这会儿大概也就日日**不早朝了。
    但七贝勒只是一个注定与大位无缘的闲散贝勒,皇阿玛没交给他什么重要的差事,他也不像五哥一样,有四哥在一个衙门里管着,所以除了早朝必须去之外,其余的时间他完全可以在府里呆着,没有御史盯着他,也没有政敌处心积虑找他的错处。
    所以即便是日日都在后院厮混,留恋于温柔乡,也没有人管。
    七福晋对此没有半分伤心,反而看戏看的还挺爽,偶尔还会把这事儿拿出来跟毓秀聊一聊,以前京城的人都说七贝勒痴情,如今府里来了新人之后,给故人的那份痴情也就不在了。
    这样的一个男人,她都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没得到过对方的善待,不然的话,可能也像如今的纳喇氏一样,日日以泪洗面,原本的贤惠模样也装不出来了,去正院请安的时候,没说几句话就开始掉眼泪,看的让人头疼。
    不光是七福晋对此乐见其成,七贝勒的亲额娘戴佳氏庶妃也是这么认为的,雨露均沾总好过一家独大,再说了纳喇氏是侧福晋,又生了那么多孩子,就算如今不像往日那般受宠了,待遇也差不到哪里去。
    都说‘女人心,海底针’,其实男人的心,也难琢磨得很,曾经一手把纳喇氏捧起来的七贝勒,如今也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了。
    “府里头如今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也不知道那些女人都是什么毛病,动不动就要流眼泪,我昨天下午带着弘暻去逛后花园,还碰见新进门的那个朗格格,对着一棵牡丹花流眼泪,也不知道伤心个什么劲儿。”
    七福晋面带嘲讽,在她看来这些女人都是疯了,看爷是怎么对纳喇氏的,就应该知道这是个薄情之人,对曾经捧在心尖儿上的纳喇氏都能如此,更何况是这些没多少情分的新人。
    而且她实在是受不了这种矫揉造作的劲儿,就跟在戏台子上唱大戏的一样,偶尔看一出还可以,但是整天看就让人腻歪了,不过很显然觉得腻歪的只有她自己,她们府上那位爷可是沉溺其中,如今整日手里头拿着一把折扇,装什么翩翩公子,自以为有多俊朗,实则……油腻的很。
    毓秀不爱听这些烦心事儿,只能宽慰道, “你管她们是对着牡丹花流眼泪,还是对着清风细雨流眼泪,只要守规矩就成,等哪一天把眼泪哭干了,她们也就不会这么多愁善感了。”
    管这么多干嘛,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她们觉得动不动就流眼泪显得矫揉造作,但人家明显不是那么认为的,七贝勒更不是这么认为的,这就属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只需要在旁边看大戏就成了,要是不想看的话,那就无视这些人,犯不着为此生闲气。
    七福晋还真没有生闲气,“就是觉得好笑,纳喇氏的今天就应该是她们的明天了,如今是为外物多愁善感流眼泪,怕是再过几年就要为自己流眼泪了。”
    眼泪流的多了,也就不值钱了,不然的话,纳喇氏哭成这样,爷也该有个反应才对。
    七贝勒府好戏是一出接着一出,有关的闲言碎语别说是在权贵圈子里了,整个京城都散播了不少,相反,八贝勒府就平静多了,除了八福晋求子这种不怎么新鲜的消息之外,还真就没有旁的了,当然不管是八福晋,还是八贝勒的那些妾室们,至今肚子里都没有什么动静。
    如果说之前大部分恶意的揣测都在八福晋身上,如今却是有一部分人觉得是八贝勒的问题,毕竟八福晋再是厉害,皇上亲自赐下来的人,总不至于还去打压磋磨,地里头有一根苗不结果实那是苗的问题,要是棵棵都不结果实,那就是地的问题了,显然八爷这块地,看上去是有些问题的。
    甭管是权贵圈子,还是百姓之家,对皇家的辛密都是相当感兴趣的,更何况还是这种事情,大家几乎是津津乐道,再会投胎又怎么样,高高在上又如何,还不是……连个孩子都生不了。
    七福晋那边儿消息最是灵通了,她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就相当于毓秀知道了这个消息,进一步扩大就是她们‘福晋四人组’知道了这个消息。
    毓秀和九福晋是纯粹的幸灾乐祸,十福晋则是完全无动于衷,对八福晋她是有些意见,对八贝勒那就几乎等同于陌生人了,陌生人能不能生孩子,虽然跟她无关。
    倒是七福晋还有些同情八爷,本来摊上八福晋,就已经是倒了大霉了,如今又……生育困难,眼瞅着马上要成为全京城的笑柄,想想还是挺凄惨的,她们府上那位爷薄情又多情,还能有这么多子嗣,八爷大概是上辈子做的坏事太多了,这辈子才会命途多舛。
    许是受到了谣言的影响,十五日去宁寿宫给太后请安的时候,毓秀明显觉得八福晋憔悴了很多,哪怕擦着厚厚的脂粉,也难掩坏气色,而且眼睛里还有红血丝,看起来应该是没休息好。
    不过就算是憔悴了许多,八福晋也仍是八福晋,性格没变,脾气也没变,还是有些趾高气昂,不过以往那种隐秘的优越感却是让人感觉不到了。
    第82章
    都是可怜人,不管是什么性格,这世道女人都是天生的弱者,所以才会在一起抱团取暖。
    当然比起抱团取暖的,女人之间互撕的更多,每一次的选秀,基本上各府都要上演新的剧目。
    负责遣送灾民的这三部分人,反正的时间都差不多,胤祺是头一天,九贝勒和敦郡王隔了一天,紧跟着便是李光地。
    灾民虽然已经被送回了原籍,但这场洪灾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退,上一季的粮食算是收不成了,这一季的粮食才刚刚种上,在新的粮食收获之前,这段时间生活所需除了打短工之外,就是靠别人接济了。
    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便沿路乞讨,或是卖身为奴,总之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艰难的。
    毓秀这辈子久居深闺,很少会出府在外面转悠,就算是出去,那也是去庄子上避暑,或者去郊外踏青,都是体察不到民情的地方,自然也就很难领会到如今民生之艰难,比她上辈子做过的时候还要困苦。
    不过就算很难体察到这份艰难,毓秀心里头还是有数的,她能做的不多,帮不了所有人,只能是严格要求自己手底下的管事,不能去欺压百姓,也不要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而且对于各个店里的掌柜伙计,她和七福晋、九福晋三个人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晋升制度,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
    跟百姓的困苦比起来,不管是八福晋,还是七贝勒府的纳喇氏,目前遇到的这点困境还真算不上什么,能吃饱喝足、衣食无忧的日子,便足够让大部分人羡慕了,何苦生出那么多忧愁来呢。
    阿灵保如今已经可以在京城独当一面了,早先是赶上洪灾,往南的路上各处都是流民,所以暂时放下了去南方的计划,等到朝廷的赈灾实施,各处的灾民也都陆陆续续回到原籍之后,便到了六七月份,天气热的很,也没有去南方。
    一直到了八月份,过完弘晶和弘晊的生日之后,阿灵保连中秋节都没留在京城过,便直接启程去了南方,可以说是怀着一腔的壮志凌云过去的,从小他就不喜读书,也不喜习武,各个方面的功课也是平平,一点都不突出,除了人缘好这一点之外,根本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地方。
    不过做生意却是极有天分的,连七福晋都曾经开口夸过阿灵保的悟性,脑子活络,会来事儿,天生就适合吃这碗饭。
    阿灵保本人也喜欢做生意,活到这么大,今年才找到了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如同出笼的鸟儿回到天空一般,展翅翱翔,所以这精神头足的很,野心也大的很,以后肯定能让家里人和两位福晋对他刮目相看。
    幼弟去南方打拼事业了,毓秀的生活还是老样子,不过胤祺却跟以往大有不同,九贝勒和敦郡王成了他府上的常客,三个人平时喝个小酒,聊聊天,还会聚在一起踢蹴鞠,练习骑马射箭。
    胤祺跟十弟还会练习布库,一个是力气大,一个是生来就强壮,而且这些年一直坚持练习布库,技巧性很强,两个人在一块还真有些不分伯仲的意思。
    胤禟算是彻底对他亲哥改观了,论文,办理差事的时候,五哥不比任何人差,论武,居然能跟十弟不相上下,要知道十弟向来重武轻文,先不说骑马射箭,布库这一项众兄弟里除了直郡王以外,还真没有比得过十弟的,五哥能跟十弟不相上下,这水平也就可见一斑了。
    就像写文章的时候欲扬先抑一样,他对五哥的印象也是从低到高,真心觉得自己当年挺可笑的,自以为聪明,实际上却分不清人心,甚至被人耍的团团转,现在才琢磨出味道来。
    哥仨如今同进同出,一个喜好研究西学,一个喜欢踢蹴鞠,还有一个喜欢练习布库,都对朝政没有多少兴趣,属于夺嫡的边缘人物。
    可以说搬出宫来的这些阿哥们,皇长子一派,皇太子一派,八贝勒一派,三贝勒和四贝勒是偏向于正统皇太子的,剩下的这些阿哥基本上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不过七贝勒却是落了单的,谁让剩下那仨好的跟亲兄弟一样,唯独他自己日日沉迷于温柔乡里,进了自己的府邸,他就是天王老子,出了府邸,那就得低调做人了,平素里连话都不肯多说一句。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康熙对这些儿子们也都有大概的了解,老七在他这儿就属于烂泥扶不上墙的,老五小时候是被他刻意养废的,老十同样也是被刻意养废的,但老七还真不是,原本天生就有足疾,容易让人诟病,他自然不会压着这个儿子。
    甚至指婚的时候,还特意给了老七一个出身甚好的福晋,明明是一手的好牌,却还被老七自己打坏了,这还真怨不了任何人。
    以前康熙并没有刻意打压过老七,以后他也不打算打压这个不成器的,不过也不会提拔就是了,既然喜欢在温柔乡里过日子,那就好好在里面呆着,他又不缺儿子。
    康熙光是存活下来的儿子就有十几个,当然可以不在乎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儿子,但是胤祺就不行了,再是没心没肺,他也不能够视长子于无物,哪怕这孩子傻了点儿,尤其是跟后面两个儿子比起来,脑子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都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弘昇脑子是够简单的了,但是四肢并没有很发达,弱得很,还比不上只有三岁的弘晊呢,关键是这孩子胆子还小的很,当初被弘晶打了一拳之后,现在还躲着弘晶走呢,这事儿都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何至于如此。
    哪怕是亲儿子,胤祺也能从弘昇身上挑出一身的毛病来,既然孩子不成器,那就得好好教,他是没那个功夫教孩子,不过却可以多请几个先生在家里,四书五经、君子六艺,时间久了总能够把性子给掰直。
    当然把这几个先生请过来,也不只是为了教弘昇,三个儿子呢,更何况后面两个还是嫡子,哪个儿子想学什么,他都不会阻止。
    不过这几位先生刚请到家里没几天,皇阿玛就下了旨意,想让各个府里的小阿哥去宫里读书,跟他们小时候一样去上书房。
    只不过,别看九贝勒和敦郡王已经从上书房彻底出来了,但还是有皇子阿哥在里面读书呢,从十二到十七,都在上书房读书,等小十八到了年纪,肯定也会进来读书。
    侄子和叔叔坐在一起读书,说起来还是挺别扭的,更何况这些已经有孩子的阿哥们,都是在上书房读过书的,也都是在宫里头长大的,自然知道那里面的规矩,实在是多得很。
    有心于大位的,可能还想送自家儿子去宫里头跟皇阿玛亲近亲近,像胤祺这种完全佛系的,是真心不想送自家儿子去宫里遭那个罪。
    至于九贝勒和敦郡王,他们两个人的儿子还小,还没到考虑这个事情的时候。
    皇上下旨让小皇孙们进宫读书,虽然没有规定名额,但在这件事情上大家都相当有默契,送进宫里读书的自然是继承人,从直郡王到敦郡王,除了太子和八贝勒之外,全都是有嫡子的,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自然是没有继承权的,当然了,皇位除外。
    太子的两个儿子弘皙和弘晋早就在上书房读书了,直郡王把弘昱送了进去,三贝勒那里则是送了两个孩子进宫,弘晴和弘晟,四贝勒府是弘晖,五贝勒府是弘晶,七贝勒府是弘暻。
    大概是七贝勒真的把心从纳喇氏身上收回来了,也可能是见众人往宫里送的都是嫡子,除了太子爷之外,没有人送庶子进去,反正往日在府中最受他宠爱的庶长子弘曙,并没有能够进宫读书。
    其实就像三贝勒府送了两个孩子一样,皇上并没有规定只允许送一个孩子进宫,更没有规定这个孩子出生嫡庶,七贝勒完全可以把弘曙和弘暻两个人都送进宫去读书,不过这样府里头就更乱了,七贝勒的名声也势必会变得更差。
    不管怎么样,把皇孙送进宫里读书这道旨意,某种程度上也是巩固了这些嫡福晋和嫡子的地位,当然了只有嫡女,没有嫡子的太子妃,并不在这个行列里。
    一根苗都没有的八贝勒府,也跟这道旨意无关,九贝勒和敦郡王则是能躲就躲了,他们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呢,可以在府里过几年轻松日子。
    第83章
    既然要把孩子送到宫里去读书,那就必然要有所准备,一来是宫里的安排,二来也是要让弘晶做足准备,这孩子在府里活泛惯了,住到宫里去恐怕不适应那里的规矩。
    再者,弘晶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离开过额娘,突然搬到宫里去住,十天才能回来一次呢,小孩子难免会想家,一想到儿子到时候可怜巴巴的模样,毓秀就已经觉得心疼的不得了了。
    她也没指望自家孩子能有多大的出息,自然也就不想这孩子从小受这么大的罪,胤祺在上书房读过书,那里面的规矩有多严苛,她也是知道的,凌晨五点钟开始上课,但是四点钟的时候就要到上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了。
    夏天虽然天气热,但是皇子读书的时候是不允许用扇子驱暑的,而且每学一个字,就要写一百遍遍,每学一篇文章就要朗诵一百二十遍,听着就让毓秀这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不寒而栗。
    刚开始只是学习汉文经典,12岁之后就要学习满文,14岁之后开始学习骑马射箭,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拳法、鸟枪、刀剑、火器,总之课程的科目繁杂的很,确实是冲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去的,也是这个时代的精英教育。
    不得不说,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教育出来的孩子确实够出色,不然的话,康熙年间的夺嫡斗争也不会这么激烈。
    弘晶今年只有五岁,去上书房读书还不需要学习骑马射箭,大部分的课程还是识字、写字、学习汉文经典。
    众多皇孙里年龄最大的就是太子爷的二阿哥弘皙,不过现在也只有十岁而已,剩下的皇孙一个比一个小,年纪最小的是七贝勒府的弘暻,今年才四岁。
    不光是毓秀和胤祺对自家孩子不放心,这些皇子阿哥和福晋们谁都不放心自家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府里头的小霸王,说句不太恰当的话,在府里头几乎是要星星有星星,要月亮有月亮,这猛不丁去了宫里,地位可就不像在府中那么超然了。
    毓秀同七福晋关系相当好,跟三福晋和四福晋的关系也不错,她们的孩子虽然没有同岁的,但平时也有往来,既然四家的孩子都要去宫里,干脆在入宫之前就放到一块教育,进了宫之后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上书房自然有着全大清最好的师傅,不过这师傅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不是用来教规矩的,临进宫之前,那些小阿哥们要学的就是规矩,什么时候该行什么礼,该做什么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些都是要一一点出来的。
    别看他们每年都去宫里参加宫宴,每个月还要进宫请安,但那才多久的时间,而且都有阿玛或者额娘带着,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宫里头住十天,才能回家呆一天,不把规矩学好了怎么成。
    要说她们几家最讲规矩的应该是四贝勒府了,不管是四贝勒,还是四福晋,都是出了名的重规矩,所以几个人商量着,最终决定教几个孩子规矩这事儿,还是放在四贝勒府进行。
    当然,具体的事情不是交给四福晋,而是交给四贝勒负责,作为在上书房读了那么多年书的皇阿哥,四贝勒比四福晋更适合做这件事情。
    自己儿子能被未来的雍正帝教导,哪怕只有几天的功夫,毓秀也觉得荣幸的很。
    要不是弘晶不久后就要进宫读书了,她都想直接给儿子收拾行李,去四贝勒府住一段时间。
    不过打发弘晶去了四贝勒府之后,毓秀也没有闲着,弘晶的几个哈哈珠子也是需要教规矩的,只不过他们要学的规矩跟皇孙们不一样,而且按照身份也不适合四贝勒亲自教导。
    毓秀直接让胤祺安排了人在自家府上教育,千万别自家孩子教好了,带进去的哈哈珠子反倒惹了祸。
    除此之外,毓秀还特意去了一次翊坤宫,虽然知道额娘一定会提前做安排的,但她也是做额娘的人,不亲自过去说一说,这心里头实在是放心不下。
    毓秀一直都是翊坤宫的常客,而且每次来基本上都不空着手,不是拿一些小点心进宫,就是拿自制的茶叶、青梅干,甚至是腊八蒜,反正都是一些简单的吃食,里面或多或少的都加了一些灵泉水。
    对自家婆婆,毓秀向来都大方的很,嫡亲的额娘那里用的灵泉水都不如婆婆这边多。
    宜妃也不嫌这些吃食简单粗糙,相反喜欢的很,不过每次都不会用很多,作为一个要保持优雅身段的宫妃,再好的东西,她也不会贪嘴,德妃发福的体态就是她的前车之鉴。
    当然她也知道,德妃之所以会发福,完全是因为人家走的是解语花的路子,皇上喜欢吃什么,永和宫里就上什么,重油重盐重荤,除非是二八年华的小姑娘,不然的话,换做谁都会发福的。
    宜妃实在是不能够理解她这位老对头的想法,都年纪一大把的人了,何必再去争恩宠,比起失宠,她其实更害怕容颜老去,头些年的时候,眼角多一道细纹,她都能闷闷不乐好几天。
    不过可能是这几年生活顺遂了,心情也好了,身体也跟着康健了,比起同龄的德妃,光看面容和体态的话,她真的是要年轻上十几岁。
    这世上除了自己仍旧容颜艳丽这件事情之外,还有一件让人特别舒心的事情,那就是老对头容颜逝去,两个人走在一起,像是两辈人,长辈和晚辈,在这方面,宜妃还真挺乐意低一辈的。
    “放心,我都安排好了,阿哥所和上书房那边我已经让人打过招呼了,也安排了几个人过去,肯定能把弘晶照顾好。”要是这点能耐都没有,她这些年也就白做这个娘娘了。
    宜妃对孙子进宫读书这事儿,并没有胤祺两口子那么担心,紫禁城又不是什么刀山火海,两个儿子都能平平安安长大,更何况是孙子,而且阿哥所和上书房这两个地方也多的是皇上的人,他们也会护着这些皇孙的,所以真没必要担心有人使什么歪手段。
    “我知道额娘会提前安排,就是总觉得不当面说一声,心里头不踏实。”毓秀老老实实的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