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节
    第58章
    七月末, 三位巡查使陆续离开盛京。
    幽州是宋辽交战前线, 但自十八年前签订和平协定后, 两国再未有过正式的战役,只在幽州有一些小摩擦。王溱去的是幽州,比苏温允、宋循要去的地方危险, 但唐慎送他走的时候,他并未说什么,而是笑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小师弟, 不用送了。”
    马车哒哒地驶出城门,王溱和同行官员、士兵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生活一天天地过了下去。
    眼见快到八月半, 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三位巡查使也即将回京。这日下午轮到唐慎当差, 赵辅正坐在垂拱殿的偏殿里一边打坐,一边听钦天监监正李肖仁授道。忽然, 只见一个小太监快步进入殿中,附在大太监季福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
    季福脸色骤变。
    赵辅修仙时是绝对不允许有外人打扰的, 但这种寻常授道, 规矩没那么严,只是打断的话赵辅依旧会生气。
    可季福此时顾不上那么多,他走上前徐徐一福,行礼道:“官家,工部虞部郎中高维求见。”
    赵辅缓缓睁开眼, 目光冷淡地扫了季福一眼。季福打了个哆嗦,低头看地。
    赵辅:“宣。”
    季福立刻高声道:“宣虞部郎中高维觐见!”
    不过多时,就见一个身穿红色官袍、年愈四十的中年男子从殿外走了进来。
    赵辅坐回垂拱殿的正殿,唐慎和另一个起居舍人各自坐在两侧,准备记录起居。
    郎中是五品官职,唐慎的同窗朋友王霄就是虞部郎中,和这位高大人一样。但这样的郎中在工部有十多个,唐慎只在某次去勤政殿办差时见过这位高大人一面,和他从未有其他交集。
    此时,高维脸色苍白,额上是汗,见到赵辅便忽然跪下。
    大宋几乎废了跪礼,高维一跪,唐慎心里咯噔一声,赵辅也眯起双眼。高维想尽量稳住声音,可他还是在微微颤抖,声音也颤着。而他说出来的话,不啻惊雷,轰的一声砸在垂拱殿的金砖上:“臣拜见圣上。臣自刺州而来,半年前领旨前往刺州,修建官道。入夏后,北方连连暴雨,昨日午后大雨倾盆,将官道……沿途的一座桥给冲塌了。”
    唐慎正提笔记录,闻言他抬起头,惊愕地看向高维。
    过了许久,赵辅才慢悠悠道:“一座桥?”
    高维死死低着头:“回陛下的话,是跨了荆河的一座桥。”
    赵辅:“可有伤亡?”
    高维默了片刻,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死伤人数,目前还未统计出来……”
    “混账!”
    “砰——”
    一张折子被赵辅直接从桌上拿起,狠狠地砸到下方,砸在那高维的额头上。顿时,鲜血横流,高维的额头上豁开一个血口。可他哪敢叫疼,反而跪拜道:“臣知罪!”
    开平二十八年八月初九,荆河大雨,冲垮正在修建的桥梁,死伤近百,朝野震惊。
    北方少河流,荆河是大宋北方最长的一条河,自许州起,横跨刺州和景州,是北方三州最大的水源。想从盛京修一条路去刺州,必然要路过荆河。在唐慎看来,这荆河远远比不上长江,放在后世,想在荆河上修一座桥并不难。可放在这个时代,却是个大工程。
    通往刺州的官道之所以比宁州难修,就难修在要修一条跨越荆河的桥。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座桥才修到一半,竟然塌了!
    朝野皆惊,皇帝震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第二日的早朝上,赵辅一改往日按捺隐忍的风格,大骂群臣。
    “朝廷食稞精米,便养了你们这些尸位素餐的废物!前日朕还收到自刺州来的消息,形势大好,一切康定。今日便告诉朕,桥塌了,出事了。你们便做的是这样的事,为朕修的这样的路吗!”
    朝野寂静,无人开口。
    其实在场的官员们也感到冤枉。修官道的事主要由工部负责,无论是吏部、兵部其他几部,还是地方官员,做的都是协助工作。倘若桥塌了,主要责任一定在工部头上。是工部官员没有设计好桥梁,将今年夏日多雨的情况算进去。哪怕今年这座桥不塌,以后也肯定会塌。只是大家太倒霉了,在修桥的时候塌,直接砸死了数十人,淹死了数十人。这要是以后塌,说不定就死一两人,甚至死不了人,赵辅也不会这么动怒。
    不过其实,赵辅怒的并不是那死去的近百工匠和几个官员,站在紫宸殿的几位当朝权臣眼观鼻、鼻观心,垂眸看地,心中都知道,赵辅是觉得失了面子,是觉得自己的官员没为他办好差事。
    这才是他真正在意的地方。
    赵辅发完一通脾气,中书左丞陈凌海陈相公上前一步,道:“荆河一事,刻不容缓,臣提议,陛下当再派监察使前往查勘。”
    赵辅问道:“陈卿可有人选?”
    陈凌海道:“臣以为,御史台纪知纪大人可堪此任。”
    早朝上,中书省的几位相公就拟好了名单,次日出发前往刺州。这一日唐慎不在宫中当值,昨天赵辅在垂拱殿发怒的模样他见过,听说赵辅上早朝时又动了一次火,他并不意外。然而到了下午,一个太监来到中书衙门,将唐慎喊进宫去,说是赵辅召见。
    唐慎心中诧异,随即跟着这太监入宫。
    往常这个时候赵辅都在垂拱殿里处理公务,今日这太监竟然带着唐慎到了登仙台。太监不能进去,唐慎在外等了会儿,季福从里头出来,带他进去。
    登仙台是赵辅特意修了给自己修仙的地方,是皇宫中唯一一个三层高的宫殿。往日赵辅都在一层大殿修仙,今日季福带唐慎来到三层。只见赵辅站在楼宇栏杆旁,凭栏眺望,整个皇宫全全收入眼底。
    唐慎:“臣唐慎参见陛下。”
    赵辅没有回身,而是望着这宫殿楼阁,指着远处一处地方道:“景则可知,那是什么地方。”
    唐慎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座黄顶琉璃瓦的宫殿,与其他宫殿长得一样,唐慎在宫中能行走的地方有限,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他老实回答:“臣不知。”
    “那是白鹿殿,朕亲自题字写的名,饲养那头白鹿的地方。”
    唐慎低头看地,不说话。他做起居舍人、起居郎已经一年,不敢说完全揣摩圣听,却知道赵辅此时并不需要他回答。
    果然,赵辅接着道:“天降祥瑞,庇佑大宋,这是两个月前这帮废物说的。如今,他们便是给朕看了这样一场天大的祥瑞!景则,你可愿替朕去刺州一趟。”
    唐慎心中一惊,瞬间千思万绪,全然不知赵辅是什么意思。但他表面上却只是行了个礼,恭恭敬敬道:“臣惶恐。臣身为起居郎,担的是记录陛下起居的差事。”
    “景则不愿?”
    唐慎手指颤抖,万千念头从脑海中一闪而过,一百种回答也在他的心里一一掠过。接着,他抬起头,用惊惶担忧的双眼望着赵辅,语气却十分坚定:“臣愿为陛下分忧!”
    赵辅用包容温和的目光看着唐慎,微笑道:“那景则明日便与纪知等人一起去吧。”
    唐慎捏紧手指,道:“臣领命。”
    唐慎离开登仙台,行色匆匆,神情不定。而在他走后,赵辅站在三层楼阁上,遥望皇宫景象,表情淡漠,刚才和唐慎说话时的和蔼笑容此刻消失不见。
    唐慎回到衙门,左思右想,仍旧无法摸透赵辅的心思。
    纪知等官员是早朝上由中书省几位相公定好,要去刺州的监察使。而赵辅,如今要他加入其中,成为监察使中的一员,还要他每隔三日写密报回京,叙述刺州的事。
    “……他是要我,做他的耳目。”唐慎得出结论。
    唐慎不知道赵辅为什么会将这种责任放在他的身上。
    如果说要找人从刺州寄回密报,赵辅应当选个他自己信任的心腹。而巧得很,上个月大理寺少卿苏温允作为巡查使,去了刺州,至今未归,他才是最好的人选。可赵辅又找唐慎去,一个字没提苏温允的事。
    赵辅和苏温允君臣离心了?
    赵辅不信任苏温允?
    赵辅这次让他去刺州,为的到底是调查荆河事件,还是调查苏温允?
    一座布满迷雾的城池挡在唐慎眼前,他退而不得,被赵辅一推,进入其中。
    良久,唐慎吐出一口浊气。
    “莫闻,莫问……王子丰,难道你当时就已经预见今日的情景?”想了想,唐慎又觉得不可能,他自嘲地笑了笑。哪怕王子丰再神机妙算,也不可能算到半个月后一场大雨,冲垮荆河的桥梁。
    王溱还在幽州,没有回京。唐慎哪怕想找他询问答案,都没有办法。
    但是王溱说:莫闻,莫问。
    “去刺州这事已经没有退路,这并非我自己能选择。但是去了后……莫闻,莫问。”
    第二日,监察御史纪知率领一众官员,离京北上,前往刺州。
    沿途,他们并没有路过被冲垮的那座荆河桥梁,他们饶了路,直接抵达刺州。到刺州城门下时,刺州府尹、同判和各级官员,以及工部、吏部、兵部等在刺州当差修建官道的官员,都在城门口等着。
    官员的最前方,是工部右侍郎谢诚和户部左侍郎徐令厚。而在他们的身边,大理寺少卿、刺州巡查使苏温允身穿深红官袍,陪同站着。苏温允抬起眼,扫视整个监察使团队。忽然他看到人群中的唐慎,潋滟的眼中闪过一道微光,又很快移开视线。
    刺州城下,谢诚与徐令厚上前一步,道:“下官谢诚/徐令厚,见过监察使大人。”
    第59章
    谢诚和徐令厚是三品侍郎官, 纪知是御史台的监察御史, 往日的职责是监察百官、肃整朝仪, 听上去威风凛凛,却只是个六品官,比唐慎都低一个品阶。但是如今在整个刺州城, 没人敢低看纪知。
    他是皇帝钦点的监察使,在荆河桥塌事件结束前,刺州所有官员的身家性命都系在他一人身上。
    监察使团进了刺州城后, 没有往其他地方走, 径直来到刺州府尹衙门。
    纪知是个长相严肃、坚毅冷酷的中年男人,御史台的官虽然品阶低, 在朝中却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直属于皇帝, 只听皇帝一人号令。除了皇帝,谁都不能要他们的命。
    进入府尹衙门, 纪知当仁不让地坐到上座。
    纪知扫视四周,语气冷酷:“各位大人,下官奉圣上的旨意来刺州, 想来诸位也知道我们此行的来意。荆河大雨, 冲垮桥梁,工匠、官员遇难近百人,圣上龙颜大怒。若是想随意搪塞,绝无可能。接下来几日还请各位大人给予配合,咱们方便行事。”
    众人道:“是。”
    很快, 纪知便将监察使团里的官员分了两批。一批留在刺州城,一批随他前往荆河,勘探现场情况。唐慎就被他留在刺州。
    死了近百人,这不仅仅因为天灾,更是因为人祸。
    出事后,负责修建荆河桥梁的官员立刻被抓了起来,关进监牢。与本次事件有关的工匠也都抓进了监狱。工部右侍郎谢诚带监察使团来到刺州大牢,由监察使选了几个官员、工匠,提到衙门去问话。
    一整天下来,刺州大牢里的官员、工匠,全部被带到衙门问过话。
    唐慎跟着监察使团来到监牢,只见那些官员被摘了官帽,身上的官袍也都是泥。他们形容消瘦,十分狼狈,可大多三四个人共用一个监牢,看精神还算不错。但那些工匠就被粗暴地全部扔进了一个监牢,二十多人挤在又臭又脏的牢房里。现在又是炎热的夏天,有工匠被提到衙门问话时,神情呆滞,连话都说不出口。
    犯了事的官员和犯了事的工匠,从来不可能拥有同样的待遇。
    唐慎坐在衙门中,心中忽然觉得有些悲哀。
    然而他的视线缓缓转向大堂中,看向那个坐在次座的工部右侍郎谢诚。
    犯了事的官员中,官职最大的,就是谢诚!可他并未被关进监牢,而是坐在这里接待监察使团,审问这些犯官。
    这就是官场啊!
    唐慎不动声色地坐在那儿,偶有记录。一天下来,他也大致搞清楚了荆河大雨的事情经过。
    四月初,官员和工匠来到刺州,准备修建官道。四月下旬,他们先到荆河,开始修建这座桥梁。因为这座桥是最难修的,所以谢诚准备花费半年时间,先将这座桥修好,然后再以这座桥为中心,直通南北,把官道修建起来。
    先难后易,谢诚的想法是没错的,可谁能想到修到一半的桥竟然被大雨冲垮了!
    这次事件最大的原因,就是天灾。
    </div>
    </div>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