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6节
    这兄妹两个也不知道翻了多久,终于从翠娥的床底下挖出来一个瓦罐子,垫垫重量还真是重啊。
    要是这么重的金子,不不,就算是这么重的银锭子,都够两人挥霍一辈子了吧。
    孙大栓看着手里的坛子,乐不可支:“我就说吧,咱叔肯定不知道,要是他知道这么多年咱爹是因为什么针对他,估计毁的肠子都青了,现在什么都别说,咱们赶紧打开看看这里头是什么。”
    是啊,谁没事把不值钱的东西藏床底下啊,用脑子想想就知道里面的东西不一般。
    孙翘已经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了:“快点打开吧,怎么这么多废话,快点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
    孙石头跟陈小军几个等在外面,就等着这个时候了,就在兄妹两个打开了罐子的时候,孙石头从外面闯了进来。
    “喂,你们两个在干什么?”孙石头吼了一声就进去了:“你们两个狗东西到底在干嘛!”
    “叔,你干嘛啊叔,哎我说你别激动嘛,你拿着锄头干嘛啊,叔,我可是你侄儿子啊。”孙大栓手上捧着坛子,一个没拿稳坛子就掉到了地上,砰嗵一下碎的个稀巴烂,里面的东西也暴露在众人面前。
    原来里面放着的确实是钱,不过是大清的钱,这土老财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埋了满满一坛子的钱在床底下。
    这一下不仅孙大栓傻眼,其他人都傻眼了,铜钱,怎么会是铜钱,这孙振兴一家人心心念念的东西竟然是这个年代都不通用了的铜钱。
    “我说你们一家人怎么就总看我们不顺眼,敢情是因为这个东西,你这个死东西你还知道我是你叔叔,知道我跟你爹是兄弟啊,当初你爹害你妹子的时候,有想过我是你叔叔吗?”孙石头才不管孙大栓苦苦求饶,抄起手里的家伙就往孙大栓身上招呼,这孙大栓虽然是个年轻人,但是始终不敌手里有锄头棍子的叔叔,只能抱着脑袋满屋子的跑。
    孙翘早已经吓傻了,想要跑出去,被陈小军拦在门口。
    想逃,没门了,这可是肖敏的瓮中捉鳖之计,要不是使出来这招怎么能骗到孙大栓兄妹两个来偷东西,怎么能知道原来藏在孙翠娥床底下让她大伯一直惦记着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一罐子铜钱,一罐子现在都不通用了的铜钱。
    这算咋回事嘛。
    孙大栓跟孙翘两兄妹也真是草包,被抓住了还当人家什么都知道了,刚开始抱头鼠窜,紧跟着就求饶,最后连他爹贪污的事情都说出来了。
    得,本来孙振兴是没有什么事情的,要不是两个草包兄妹招了,孙振兴说不定关到过年前就放出来了,这下好了,不仅不能放出来,贪污可是大罪。
    贪污村民得口粮,引起众怒更是大罪,不用说,就算不吃枪子儿,坐牢个几年是免不了了。
    孙石头抱着那罐子铜钱欲哭无泪,也不知道孙振兴一直以为藏在翠娥床底下的宝藏是这个玩意儿不,如果知道他还会不会害自己的亲侄女,不过这话孙石头也不想去问孙振兴了,从孙振兴对翠娥发难的那天开始,他跟孙振兴就不是亲兄弟。
    看着抱着罐子欲哭无泪的孙石头,陈小军也不知道怎么宽慰才好。
    ——
    紧接着的一九七七年是变化最大的一年,新安县虽然地处偏远,但是领导是作为的,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的柳书记跟于书记首先扛起了改革的大旗,开始号召基层进行尝试与改革。
    肖敏通过方惠茹跟唐老,也在时时刻刻注意外面的动向跟新的变化,她知道了新式稻田在海南的实验的成功,在广西地区已经开始初步的推广,将最开始准备实验一半土地的计划,改成了全部都种上新式实验稻谷的计划。
    只要新式试验田能够实验种植成功,社员们在也不用过上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了。
    当然肖敏的这个想法也有反对的声音,倒不是因为村民要跟肖敏对着干,六十年代中期的浮夸风让村民到现在都忘记不了。
    大家刚刚才过上好日子,红薯干玉米面能吃饱的日子,总比连米糠都吃不上的日子好。
    再加上队里去年微小的变化,让村民已经过分满足,老农民的思想过于保守,少有人能够有肖敏这样冒失的想法,而且现在的日子比起往年要好太多太多了。
    这种新的改变让人产生恐慌。
    “肖老师,我还是有疑惑,如果新式稻田真的有这么好,怎么没有在全国都推广起来,要是实验失败了,岂不是一季的粮食产量都会受到印象,大家伙都说现在的日子过得确实是好,咱们也不指望太大的改变,如果能够一年比一年好一点,至少不变差就好了。”大家都习惯了叫肖老师,这个称呼即便是肖敏当了生产队大队长以后都没能改的过来。
    “肖老师,我知道您脑子好有办法,但是是不是太冒失了呢,要不咱们先实验一片,这一片成功了再实验另外一片,还有您说的复合肥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奇怪的玩意儿。”
    “肖老师,我们也知道你刚刚上来想要做出来些成绩出来,但是这事儿不能急功近利,你想想咱们都种了一辈子的地,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谁也没有听过这么荒唐的事情,一亩地能产四百多公斤,多的话有一千斤,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嘛!”
    每一个人的诉说肖敏都在认认真真的听着,来这里的都是老农民老把式,大部分是陈老头这一代的人,有些跟陈小军同辈但是比小军年纪要年长一些,都种了一辈子的地,刚刚欢喜起来还没有两年呢,前几年那些连红薯都吃不起的日子还历历在目,现在肖老师一下子要改革成试验田,步子太大会不会扯到蛋蛋啊。
    老农民一个个的都在说着自己的担心,无非是,因为成片的种植新式稻谷造成的恐慌,是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到饥荒状态之中,谁也不愿意重新再尝试一次六几年的饥荒。
    村里开始有不安的传言传了开来,就连陈大江也忧心忡忡的劝:
    “肖敏,我知道你年轻人想法多,像去年养猪跟养羊这样的建议也挺好的,咱们今年可以继续多养一些猪和羊,等到出笼了以后卖钱了也可以给社员分多分点粮食,何必要这么冒进呢?”
    好歹在大河村干了十年的村干部,陈大江虽然现在卸任了,但是说话的影响力还是在,老农民们都齐齐看着陈大江,指望他能够说服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兄弟媳妇,好叫她千万别这么冒进。
    也不怪陈大江保守,坐在大队长这个位子上,不仅是他求稳当,就是其他的生产队的大队长也是这样想,所以说唐老操心了一辈子的新式稻谷,一直到不了农民的实验田。
    为啥,大家都是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当这个村官。
    肖敏知道这些老农的担心,这种担心也不是不存在,早几年就有人搞出来几倍粮的稻谷种子来种,最后没有结出来几倍产量的粮食不说,当季的粮食也颗粒无收,那么大的灾难过后,是个人都会谨慎一些。
    大家不是不想过好日子,只是早些年苦日子真的让人过怕了,他们宁愿不吃好的,也不要全家人跟着饿肚子了。
    肖敏怎么可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在她身边发生呢。
    她把早就准备好的报纸拿了出来:“这份报纸,是新华日报上面的报道,报道里面提到了海南光明农场的成功,海南光明农场去年种植了三季,实现了三季粮食亩产超过了一千五百公斤的大成功,你们里面有会认字的,这种可以拿去看看。”
    这种报道在六几年的时候并不少,当时不仅仅有亩产上万斤的报道,还有堆满了粮仓的粮食,但是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照片当年是怎么拍出来的,很多仓库里面都是空的,在外面弄成了粮食满到都能溢出来的假象,有的甚至动用了关系找了好几个公社借的粮食凑齐了完成任务。
    这样做最后的后果是什么,农民的口粮都被交了上去,地方上不知道多少人饿肚子。
    农民们是不会相信这些照片的,不少人觉得肖老师又在骗人。
    但是肖敏递过去的,不是粮食堆满仓房的照片,而是成片的稻田,稻田里面微笑着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在试验田取得了成功的唐老。
    还有一张近照,照片上面是一簇沉甸甸的稻子。
    是个老农民就知道这一簇稻子比他们种植的稻谷要多一倍以上。
    “这些照片都是咱们国家的农学专家在海南试验田拍的照片,海南的国营农场已经开始实现新式的种植,但是在咱们遥远的内陆地区,新式种植还是很难普及跟推广,我想说的是,咱们不仅仅肩负着孩子们吃饱饭的责任,还肩负着承担起祖国四亿人民吃饱饭的重则。
    一旦咱们取得了成功,新式稻田就会在大河村附近开花结果,乡亲们,想想你们家里的孩子,当他们艰难的咀嚼着干巴巴的红薯干,艰难的吞咽着玉米面冲出来的糊糊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咱们的下一代不用过这样的日子,让他们顿顿都吃上肉。”
    “至于陈大江同志说的那个方案也不是不可行,而是不太适用于现在这个阶段,猪是要吃粮食的,现在队里多出来的米糠跟麸子最多也只够养十头猪,再多的话是负担不起的,只有等到咱们人吃的粮食足够,才有足够多的米糠跟麸子养猪养鸡,难道不是吗,等到咱们的粮食产量翻倍,就有更多的地种大豆跟菜油,但是这一切都是要以满足人生存的粮食能够生产出来的前提之下。”
    会识字的老农民艰难的看着报纸上的报道,中间还有稍微有见识一些的农民说道:“这种照片是做不得假的,难道真的有办法让粮食的产量翻番不成?”
    “如果真的有这么好的事情,怎么不大片种植?”
    “不是说在国营农场种植过嘛!”
    这几年日子过的是稍微好了一些,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去年还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洪灾,之后好多人家都吃不上饭,从夏天到整个秋收不少人家里都是靠着红薯干和山上的野菜过日子。
    没有存粮,永远都没有存粮,这样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旱灾其实还并不可怕,到底河边种的还是水稻,一天两天都淹不死,这要是来一场旱灾,或者是蝗灾,真真是连红薯干都吃不上的。
    这样的日子似乎从出生以后一直都是这样,大家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害怕改变。
    曾今也有老农民将希望寄托在亩产万斤这种新闻上头,也有人种植改良的新式稻种,最后证明了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只有像往常一样干活,像往常一样种植,才是不会饿肚子的硬道理。
    至于肖敏说的顿顿精粮,大家均以为这是她一厢情愿说的胡话。
    见老农民们听到这些,看到这些还是有些犹豫,肖敏知道自己给的理由和证据还不够让这些人动心的,只能拿出最后一件法宝。
    第89章
    “这是济薯3号,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她从家里拿出来的番薯,个头足足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那样大的番薯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对,这是济薯。”济薯是去年在大河村种植的新品种红薯,使得整个大河村的产量足足多了好几成,陈大江看着那个大番薯,不知道肖敏要说什么,这个兄弟媳妇啊,做事还是太年轻了些,拿出来一个番薯能做什么呢,难道跟大家说失败了没有关系,咱们还有番薯吃呢。
    “这就是农科所实验出来的新品种,去年就开始种了,今年更是把大河村所有的番薯品种都换成了这种,产量大家也清楚,足足提高了三成,而且口感也改变了,到明年我们种植的玉米的品种也要换,要换成口感和产量更好的龙高l1,和龙科糯1976,这两种玉米不仅产量提升了口感,产量也会大大的提升,你们信不信到不远的将来,番薯这种东西将不会是人吃的东西,我们会拿来喂牲口。”
    肖敏接着说:“你们是看着这两天并未发生大的灾害,就觉得现在肚子填饱了也不用想太多,我说一句老实话,灾害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新品种的谷子不仅仅提高了产量,抗虫扛害性还提高了不少,这是跟传统品种的谷物相比而来的优势,就好像济薯3号,虽然提高了淀粉的含量,但是口感比之之前的品种,还是要好上太多。”
    当下的番薯跟玉米的口感跟后世没有办法比,就连玉米也不是我们理解的玉米的口味,有渣而且烧心,口感非常不好,跟后世的甜玉米、糯玉米完全没有可比性。
    听到肖敏构建的理想世界,台下的老农民甚至觉得她有点孩子气,啼笑皆非:“肖老师,我知道你年轻人想法多,番薯喂猪这种事情也只有你敢说出来,这番薯就算是产量再大哪有给牲口吃的。”
    不过刚才肖敏的话确实让他们松动了,当初种济薯3号的时候陈大江就保守了很多,试验田种的面积并不大,尽管这样去年依然让大家分到了理想的粮食,至少今年一整年都未曾饿肚子。
    今年的番薯田的产量就更大了,各家各户都分到了理想重量的番薯,不少人还卖掉了一些换精粮,准备好好过个年呢。
    因为番薯产量大,番薯藤做猪饲料,养的猪吃的饱了才会更肥壮一些。
    如果说人都吃不抱,没有足够多的麸子跟米糠,还有番薯藤这些做猪的饲料,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基础上喂猪的。
    当然喂猪是后话,肖敏这次打算用自制猪饲料解决猪的口粮问题。
    听肖敏这样说,也有不少老农民动心了。
    陈大江最后跟老农民沟通了一下:“这样吧,我们还是建议保守一些,今年把村西头的地都种上新式稻米,东头的种上原来的稻米,即便是新式稻米不靠谱,咱们还有一半的田地种着老式稻米,不至于交不出来公粮来,你看这样可好?”
    肖敏迟钝了一下,似乎是在思考。
    过了好久才点点头:“这样也好,你们也放心一些。”看上去竟然是妥协了?
    其实肖敏背过身来就想偷笑了,她并不是真的妥协,而是从一刚开始也只打算用一半的田种植新式稻谷,这样看起来刚好就是她心中所想。
    要是最开始提一半,他们也会要打个折,干脆一开始就说要全部改,看看吧,总会有人是要妥协的,她当那个妥协的一方救好。
    双方就最后谈判结果达成了一致性,最后都很满意!
    改一半,老农民们放心。
    改一半,本来也是肖敏的计划内。
    刚过完年唐老正式到了村子开始指导培苗。
    知道唐老来,本来大家还挺排斥的,心说要不是这个小老头,肖老师也不会吵着要种植新式稻谷,也不会让大家要担小半年的心,但是知道唐老自己来就算了,还带来了县里资助的种子和复合肥。
    “一旦有了复合肥,稻谷正常的周期就变短,产量还会增加。”这是唐老的原话,用新式稻谷当然是一步,新式稻谷必须也要用新式的种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颠覆了老农民们的传统种植意识的。
    知道复合肥是县里资助的,本来有意见的人也说不出话来。
    只不过这看上去文绉绉又瘦小的老头,竟然还会种地呢?
    很快第一波苗子开始插到了田里,大家都忐忑不安。
    很快到了快要出芽的时候,大家伙继续忐忑不安。
    这种心放不到肚子里的感觉,起码要维持三个月,三个月都叫人吃不饱饭噢,睡不好觉噢!
    唐老这副样貌对于推广新式稻田种植确实增添了不少难度,为啥啊,人家长的确实是太过于文气。
    别人在田里晒了一辈子该比城里人老相一些,这个唐老头看着也确实不像是种地的。
    而且本来大家对唐老头印象不是很好,觉得就是这个城里人搞坏事,谁知道竟然让他们发现了城里来的唐老头,竟然是真的很懂农业知识。
    本来大家都说好了,唐老头到村里来,大家都不要搭理他,不要跟他讲话,反正也不要得罪这个城里来的大老爷就是了,到时间定期把他送回去,肖老师的梦醒时分就好了。
    但是现实真是一次次打脸啊。
    抽芽的时候所有人都看了,抽芽率比往年就多了足足三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起码会多出来三成的谷物。
    等到复合肥埋下去,那稻谷生长的速度就更快了,不用等到收割,就知道今年肯定是一年丰产年。
    不说远的,有一次老农民都搞不定的事,让瘦巴巴的唐老头过来,然后就搞定了!
    </div>
    </div>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