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凤还巢
    凤还巢
    振翅
    日子过得很安逸。徐太太除了没有“老爷”以外,什么都不缺。
    徐老单名一个原字,南直隶扬州人氏,家道富厚。他是万历十八年的进士,一直做的京官,由主事一步一步往上爬,干的都是好差使——万历皇帝贪财,经常派出太监到各地搜刮。徐原先在兵部做司官,掌管舟车驿运,与这些太监一起办事,很捞摸了一些好东西。以后调到工部,管的是土木兴作,又是大有油水的肥缺,所以等他当到工部侍郎的时候,已经是京里有名的殷实人家。
    他有两房家眷。发妻在原籍,长斋念佛,不乐富贵。一房小太太,也就是此刻的徐太太,出身也还不坏,父亲是个塾师,贫病交迫之下,万般无奈将个十八岁的女儿卖与徐老爷做妾。她人贤惠,以后又生下一个儿子,更得徐原的宠爱。因而徐老生前更为宠妾爱子做了很周密的打算,祖产归在扬州的长子承受;官囊所积,则全付与京里这房家眷。三品以上的大官,照例可以有一个儿子受荫封,长子已经中了举,能够自立,便特地报明吏部,将来的荫封归他的小儿子徐仲奇。
    就在安排好了这一切不久,徐原一命呜呼。徐太太哭得死去活来,年纪虽轻,只有三十五岁,却并无再醮的打算,守节抚孤。转眼十年,徐仲奇已经十七岁了。
    从他十二三岁开始,就有人上门来做媒。徐太太挑剔得很厉害,不是说八字不合,就是说女家的家教不好,想出种种不成理由的理由,回绝了媒人。
    其实,口中说的理由都是托词,徐太太另外有打算,不过这个打算说出来有欠光明,只好放在心里。
    徐家西邻,相传是凶宅,荒废已久,忽然搬来一家人家。奇怪的是这家人家只有一位老太太,却有两个丫头、三个老妈子,还有个打杂兼看门的老仆。
    搬来的第二天,这位老太太来拜访邻居。徐太太跟街坊邻居一向和睦相处,自然殷勤接待。问起来才知道她姓沈,也是官宦人家,败落已久,只因她为人厚道,旧仆依恋不去,所以生的负担很重。不过这几年情形好起来了。
    “小儿叫沈瑀,在国子监读书。”沈老太太提到儿子,眼睛发亮,“我这个儿子,人家都叫他‘波斯胡’,善能识宝。郑皇亲不知道怎么打听到了,托人跟国子监的‘祭酒’老先生说,把小儿请了去做清客。郑皇亲府里我也去过几次,啊唷唷,那真正才叫富贵人家!”
    郑皇亲是指郑贵妃的哥哥。郑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郑国泰的炬赫,也跟当年的杨国忠有过之无不及。那沈老太太又是极好的口才,将郑皇亲府中的花团锦簇刻画入微,真能令人忘倦。
    于是两家结成知好。沈老太太常常过来玩,她也请过徐太太几次,徐太太总是托词辞谢,到后来说了实话,害怕她那里是凶宅。
    “怪道!你不早与我说!”沈老太太笑道,“我儿子有一把辟邪伏魔的古剑,挂在中堂,百无禁忌。初起那几日,夜夜剑在鞘中作响;这些时候不响了,想来妖魔鬼怪识趣,已经避了开去。”
    徐太太乍着胆子到沈家去一次,果然一无异状,也看到那把辟邪伏魔的古剑,黝黑的一条烂铁,丢在路上都没人捡的,不道却有这等镇宅的大神通。看起来她家的儿子,真是个“波斯胡”。
    “我家老爷故世以后,也留下了几件古董玉器,几时倒要请你家少爷来看看。”
    “他不常回来。”沈老太太说,“回来了,我叫他去。”
    隔了有七八天,沈瑀登门拜访,自然是徐仲奇接待。徐仲奇看他意态潇洒,衣饰华逸,语言亲切有味,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家母吩咐,说是府上颇有珍藏,让我来开开眼界。”沈瑀道明来意,“就请赐观如何?”
    徐仲奇听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也不敢随便答应,进去禀明老母,才亲自动手,将什袭珍藏的奇珍异宝,一样一样捧出来供沈瑀鉴赏。
    沈瑀果然是法眼,一样样都说得出来历,头头是道,看完了赞叹着说:“府上的宝玩,除了郑皇亲家,天下无敌,但就像这一样稀世奇珍,就连郑府上也拿不出来。”
    沈瑀所指的“稀世奇珍”名为“双狮衔环”:两只雕镂极精、通身晶莹、绿得映人毛发的玉狮子,共衔一只玉环。这已是鬼斧神工,叹为观止而犹不足为奇,奇的是那只玉环,虽与两只玉狮是一块玉上雕出来的,而颜色绝不相同,还有红丝,名为“血皴皱”。真正是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稀世奇珍。
    听得沈瑀这样赞美,徐仲奇自然得意,矜持地微笑着。“不知郑皇亲府上,最珍贵的是何物?”他问。
    “自然也不少。”沈瑀沉吟着,似有无从说起之苦,“拿最近的几样东西来说吧。半个月前,郑贵妃赐赛姑的,颇有不世之珍。有涂玉,大如鹅卵,名为‘暖手’,数九寒天,如握着那块玉,手掌中立刻见汗。有一块奇木,名为‘自然香’,睡觉的时候,将那块木头放在身边,体气偎蒸,衾枕皆香,真正是闺中恩物。”
    “噢,”听得津津有味的徐仲奇,意有未足地问,“还有呢?”
    “还有一只白玉臂钏,用金丝嵌出人物花鸟,精细绝伦。金镶玉嵌的首饰,我亦见得多,推此为第一。另外有一支蓝宝石簪子,白天看不出好处,一到晚上,碧光四射,老远就看见了。这四样是无价之宝。有价可评的还多,那就不必数它了。”
    徐仲奇一面听一面照沈瑀的描述在设想那些奇珍异宝的形态,他最感兴趣的是“自然香”——玉人依偎,芳泽熏蒸,七宝帐中,香气滃然,那是何等旖旎温馨、令人沉醉的仙境!
    于是他联想到自然香的主人。“那赛姑不知是何许人?”他问。
    “郑贵妃的嫡亲内侄,郑皇亲的独生爱女,大夫人就只有这一颗掌上明珠。”
    “噢,”徐仲奇说,“当然生得是国色天香。”
    “我还没有见过。”沈瑀略有愧色,“不过,她跟家母最投缘。据家母说,赛姑的美,不是人间所有。谁要知道王母娘娘驾前的仙女是什么样子,只看赛姑就是。”
    “今年多大了?”
    “上个月刚做过十八岁生日。”
    “十八岁?”徐仲奇问,“倒还不曾出阁?”
    “前后求婚的上百家,郑夫人都不中意,真正良缘难遇。”
    “我就不明白。”徐仲奇好奇地问,“上百家人家选不出一家?是何条件,如此苛刻?”
    “条件其实也不苛。”沈瑀从容答道,“第一是家世,当然官宦人家;第二是新郎官人品,要温文尔雅,肯读书上进。这两个条件都不难,但够了这两个条件,自是巨家大族,这就不合条件了。”
    这叫什么话?语气近乎有意戏谑,徐仲奇颇为不悦。“沈兄!”他冷冷地说,“我不懂你的话了。”
    “我一说你就懂了。凡是这样子的人家,人口必多,翁姑以外,大伯子、小叔子一大堆。妯娌一多,必生口舌。官宦人家的规矩又重,郑夫人怕爱女受不得那种家规的束缚,所以只是不允。”
    果然,说明白了,倒也入情入理,徐仲奇便点点头:“原来如此!”
    那沈瑀的表情,却突然变得很奇怪了,直勾勾地望着他,眼皮忙不迭地眨动,似笑非笑的,仿佛看傻了。
    由于神态过于诡异,徐仲奇深为疑惑,这是为什么?他看看自己身上,并无异状可以引得他如此注目。莫非——
    这一转念间,他猛然心跳不止,想想自己的条件,倒正合了郑夫人的要求。然而,这是可笑的妄想!徐仲奇自觉羞惭,断然决然地死了念头。
    沈瑀亦始终没有说什么,告辞走了。
    儿子一走,娘接着就来,是为徐仲奇做媒。徐太太听沈老太太一说,倒也动心,她多年打算,就是要为儿子找个“泰山”之靠。但是郑皇亲这样的“泰山”,也忒过于高不可攀了,所以用“齐大非偶”的理由,辞谢了沈老太太的好意。
    徐仲奇仍然不作非分之想,只是念念不忘“仙女”的譬喻,总觉得枉有好些稀世之珍,却不能见识见识这人间“活宝”,实在是一大憾事。
    中秋之夕,徐仲奇奉母赏月,地点是他家屋顶的露台,一登台就发觉有异,只听见莺声燕语,时有娇笑,凭栏下望,只见沈家院子里,十几个丫头老妈子,围着一个盛装的妙年女子,正立在台阶上望月。月色映照着珠光翠影,令人目眩,然而夺不去那女子的颜色。
    然后,发现沈老太太匆匆忙忙地赶了来,满脸惊喜,行罢了礼,亲自从丫头手里接过一张圆椅,安设在阶前,同时抬来一席果碟子。“请坐,请坐!”她笑着指一指月亮,“真想不到嫦娥下凡。”
    那绝色女子微笑不答,只从她手里接过茶盅,沾一沾唇随即放下,同时站起来告辞。
    沈老太太当然要挽留,拉着她的手不放。却不知她说了两句什么,终于由两个保姆模样的老妇人扶着走了。
    一来一去,一杯茶的工夫都不到。钗光鬓影,倏然而空,依然一庭皎洁的月光。徐仲奇感觉疑真疑幻,真像遇了仙家似的。
    第二天一早,沈老太太来看徐太太,说是昨天一位贵人光降,仓促之间来不及款待,预备借一个送礼用的朱红漆盒,盛几样果子去,略尽敬意。
    “这位贵人,就是昨天晚上坐在你院子里的那位小姐吗?”
    “咦!徐太太,你怎么晓得?”沈老太太眨着眼想了想,拍手笑道,“我明白了,必是在楼上望见了。”
    “是的。”徐太太问,“是哪家的小姐?”
    “徐太太面前我不能瞒,她就是郑皇亲家的赛姑,昨天是往大兴隆寺烧香,顺路经过我这里,特为进来看我。”
    “噢!”徐太太沉吟着,忘掉了沈老太太的来意。
    “徐太太,府上可有朱盒子?”
    “有!有!我叫人拿给你。”徐太太吩咐丫头,又问沈老太太,“这位小姐,真的还没有许人家?”
    “前天不知是哪一位侯爷去求婚,碰了个钉子。”沈老太太说,“我上次说过,只有你家少爷最合适,无奈,徐太太你太谦虚了。”
    “办这桩喜事,花费太多,恐怕力量够不上。”
    “哪里有这话!”沈老太太是大不以为然的神气,“以府上的底子,照我看,万把两银子,随时可以拿得出来。平常官宦人家办喜事,五六百两银子,已经足够热闹了;跟郑皇亲家结亲,当然要多费点,也不过两三千两银子,而且是陆续用出去的。将来发嫁妆过来,金银珠宝,不知其数!徐太太,不是我说句眼孔小的话,这叫作‘小往大来’,何乐不为?”
    徐太太还在沉吟,花费太多,是一层顾虑;赛姑骄纵惯了,将来新媳妇难伺候,又是一层顾虑——
    “府上的家世,也不见得不如郑皇亲。”沈老太太又说,“你家少爷是荫生,底子在那里了,如果有郑皇亲这样的靠山,补缺一定容易,升官也一定比别人快。徐太太,将来挣副一品太夫人的诰封给你,你就会想着我了。说实话,我也有我的打算,将来少爷得意了,自然会照顾着我那个儿子,这就叫‘托福’!”
    徐太太终于动心了,正式拜托沈老太太做大媒,跟郑皇亲家去求亲。
    到了第二天下午,媒人来了,满脸通红,走路七歪八扭,醉态可掬,一见徐仲奇,拉着他直往下拖,嘴里酒气喷人地大声说道:“快!快!快跟我磕个头,谢谢我!”
    徐仲奇有些发窘。正拖拖拉拉,纠缠不清时,徐太太走了出来。媒人便放过他,跟徐太太去谈正经事。
    “事情成功了!”沈老太太说,“郑皇亲是晓得你家老相公的,说‘当初奉旨赐第,起造宅子,还是徐侍郎监的工’。郑夫人也很高兴,不过,先要相一相亲。”
    “噢!”徐太太笑容满面地问,“怎么相法?”
    “郑夫人约九月初一,那天她要到神木厂的女贞庵去烧香,请少爷去见一面。”
    到了九月初一,徐仲奇沐浴熏香,里里外外打扮得焕然一新,鲜衣怒马,带着两名俊仆,得意扬扬地直到神木厂女贞庵来践约。
    到庵前不觉气馁,但见二三十名仆从打扮的汉子,坐在那里闲谈,一个个眼睛都像长在头顶上似的,仿佛根本不曾看见徐仲奇。等他下了马,硬着头皮往里闯时,便有人发话了。
    “喂!喂!你是干什么的?”
    “是,是郑夫人在这里进香吗?”徐仲奇嗫嚅着说。
    “你问这干什么?”
    “是郑夫人嘱咐一位沈老太太,特地叫我今天来见。”
    “有这样的事?你等等!”那人便唤一名童儿,“四喜子,进去看看,沈老太婆在哪里,说有人找她。”
    不一会儿将沈老太太找了来,她一见反责怪徐仲奇:“徐相公,你怎么这时候才来。快,快,进来!”接着便又向那些豪仆说明:“这位相公,夫人要看看他!”
    于是先引他到客座侍茶。沈老太太找着一名俏丽丫头,央她进去通报。过了好一会儿才重见她出现,在远处招招手。
    “走吧!小心!”
    一走走到一处院落,只见湘帘深垂,里里外外都是妇女的影子。徐仲奇定定神朝中间望去,但见四十来岁一位极福相的贵妇人端然正坐,身着一件缀满珍珠的红缎绣帔,“宝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得就在拜垫上跪了下去。
    “世愚侄徐仲奇,叩见夫人!”
    帘内仿佛在答礼,仿佛还有话,却都不甚分明。等他站起身来,沈老太太低声说道:“行了。到外头吃茶,看郑夫人有什么吩咐。”
    吃了好一会儿的茶,来了两名丫头,一色双螺髻,青缎夹袄,黑绸背心,各人手里捧一个金漆圆盒。前面的一个向沈老太太说道:“这是夫人送相公的。不成意思。”
    “夫人厚赐——”沈老太太向徐仲奇使个眼色。
    他倒是“福至心灵”了,望盒下拜,口中谦称:“多谢夫人厚赐,请上复夫人,‘长者赐,不敢辞’,敬谨拜领。”
    两个金漆圆盒,转到了徐家仆人手里。沈老太太颔首示意,仿佛是说:这里不便多谈,请先回府再说。
    这一回出来,那些豪仆无不躬身垂手,肃立目送。何以前倨后恭?想想其中的道理,徐仲奇得意极了。
    回家打开圆盒来看,里面是一方红丝砚、一盒方于鲁的墨、两盒牙管丝毫,大小皆备,此外还有金扇、绣囊等等,都是宫中的款式。
    “这些是勉励你上进的意思。”徐太太指着那方名贵的红丝砚说,“但也是拿你当后辈看待。”
    徐仲奇只是笑,说不出话。
    “拿皇历来!挑日子请大媒吧!”
    巧得很,第二天就是宜于宴客的好日子,只是太匆促了些,一怕酒筵备办不及,二怕沈家母子不得闲。徐太太跟儿子商量了好一会儿,终觉得事不宜迟,明天最好。如果沈家母子能够践约,酒筵不妨连夜赶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无非多破费些。
    于是徐太太亲自走到邻家去面约——又是一桩巧事,正好沈瑀回家,有两天“休沐”的假期,自是一约便妥,随后补了大红全帖去,沈家还打发了一两银子的赏钱,告诉投帖的人,准定明天下午赴约。
    下一天晚上的盛筵,两家母子恰如妯娌弟兄,席间欢笑不断,极其投机。酒到半酣,徐太太道明本意,是正式请媒。
    “徐太太,你不说我也知道。没有把握,我也不敢来叨扰盛筵。”沈老太太醉眼迷离地望着徐仲奇说,“徐相公,你这杯喜酒,我吃定了!”
    差不多十天没有回话,徐太太倒还沉得住气。徐仲奇却是忧疑莫释,坐立不安,只不便去探问究竟,唯有寸步不离家门,伸长了脖子盼望好音。
    终于盼到了,沈瑀扶着他母亲一起登门,不作寒暄,开门见山地谈正经事。
    “也费了我好些唇舌。”沈老太太关照他儿子,“你把单子拿出来。”
    沈瑀从袖中掏出一张彩笺,上面写的是聘礼:白金两千两,彩帛四百端……等徐仲奇念完,他母亲一迭连声地说:“遵命!遵命!”
    “莫忙!”沈老太太摇一摇手,慢条斯理地说,“这是首屈一指的大喜事,非比寻常。新郎官对泰山、泰水总得要有孝敬。两位舅兄,亦须点缀点缀。”
    “是的,是的。原有这个规矩。”徐太太沉吟了好一会儿说,“好在家藏还有些不入眼的东西。”
    “客气了!”沈老太太说,“我做媒喜欢说老实话。徐太太,你今天就开个单子出来,我拿了去,就有面子了。”
    “是!请坐一坐。”
    徐太太将儿子唤到一边,商量了好半天,开出一张礼单,交到沈瑀手里。他一看便有难色。
    “恕我直言,”他说,“府上的珍藏,只有‘双狮衔环’,可以讨郑皇亲的欢心。这样宝贝不在里面,只怕郑皇亲会多心,以为不孝顺他。这一来,事情就难了。”
    “‘双狮衔环’是舍间的传家之宝,除了老兄以外,外人不曾见过,也不知道舍间有此一宝。”徐仲奇拱拱手说,“真正抱歉。家母的意思,别样都可以割爱,只有‘双狮衔环’想留下来。”
    “嗐——”沈老太太立刻接口,大不以为然地说,“徐太太完全想错了。谈不到什么割爱,是摆一摆样子。郑皇亲看过了,也就丢开了。郑府上的内库,由赛姑掌管,我只要跟她说一说,岂止‘双狮衔环’,别样宝物,都可以放在嫁妆里面。‘女心向外’,赛姑岂有不向着夫家的道理?”
    徐家母子竟驳不倒她的话,在场面上拘束着,不能不点头应承。
    行聘那天,轰动京城。聘礼经过细心安排,两千两银子,尽是耀眼生花:五十两一个刚出炉的“官宝”,每盘一个,红绸扎裹,总计四十盘。
    彩帛每盘四端,两头缀上簪环小件,玲珑有趣,总计一百盘。
    古玩一共十六盘,每盘两件,都配上蜀锦盒子红木架。抬礼物的力夫,都是簇新的红烛褂子,加上鼓乐随从,一共三百多人,浩浩荡荡延伸了两条街,一直抬到东门郑皇亲的别墅——事先由沈老太太转告,最近因为有御史找郑皇亲的麻烦,为了避免招摇,决定在东门别墅受礼。
    郑皇亲的别墅好气派,大门开得笔直,一望不见底,只见两行苍头垂手肃立,礼物到门,自有司事迎接,指点停放——放在东面。西面陈列着女家回送的礼物,百物皆备,虽不如男家那几样古玩贵重,但看起来,却比男家的聘物更炫目。
    发了赏,交出一张谢帖,款称“忝眷姻愚弟”,不用姓名,用郑氏的郡名“荥阳”代替,帖长一尺,字大如拳,那派头真是惊人。
    送回礼越发使得京城里倾巷来观。执事的五百多人,个个簪花披红,抬着五光十色的礼物,在细吹细打的鼓乐导引之下招摇过市,比迎神赛会还好看。
    事情完了,沈老太太来讨媒礼。徐太太送她二百两银子,嫌少;又送她四匹上好贡缎,还是嫌少;最后加送一对宝石簪子,才博得她破颜一笑。
    过了几天,沈老太太又来了,说郑皇亲拨出五万两银子替赛姑办嫁妆,特意交代:“什么都是要最好的。”所以到陕甘采办皮货,广东采办翡翠,辽东采办珍珠,绸缎自然是要杭州的。她的儿子已领了四千两银子,动身到浙江去采办了。
    徐太太当然深信不疑,而沈老太太却就此绝迹了。
    “怎么回事?”徐太太跟她儿子说,“一个多月,人面不见!”
    “是啊!”徐仲奇也奇怪,“有时候我从凉台上望下去,沈家一个人都没有。”
    “那不好!你怎不早说?”徐太太大惊,亲自赶到沈家去敲门。
    敲了半天敲不开,知道坏了大事,徐太太急得要哭。
    “娘,娘,你不要急。”徐仲奇少不更事,更不识人情险巇,所以还不大在意,“等我托人到郑皇亲家去打听一下看。”
    托人去打听,哪里有什么“沈监生”其人!赛姑倒是有的,最近正在跟武定侯郭家议亲。
    听得这番回报,徐家母子恍如当头一个霹雳,震得半天说不出话。
    “我就不懂了!”徐仲奇取出那张字大如拳的回帖来看,“这难道是假的?东门别墅,仆从如云,声势烜赫,难道也是假的?”
    可不是假的?到东门一看,那所“别墅”倒在那里,却是双扇紧闭,阶前石缝里长出青草来了。
    “这,这不是郑皇亲家的别墅吗?”徐仲奇结结巴巴地问那里的邻人。
    “什么郑皇亲的别墅?从来没有听说过。”
    “那么,”徐仲奇又问,“这家人家姓啥?”
    “这是王阁老的宅子。”那人答道,“王阁老家败落了,就剩下一个寡媳,现在也六十多岁了,就靠这所房子过日子。哪家要办喜事,或者请客,可以租它,论日计算,五两银子一天。”
    徐仲奇到这时候才算一场春梦醒了过来。母子俩相对而泣,骂声不绝,思量报官,却又因为事无佐证,反倒落个话柄,只好忍了又忍,自认倒霉。
    又过了个把月,徐仲奇接到他的长兄从扬州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
    沈君自京师南来,知弟因补官之需,欲移兄五百金,恐我见却,特将先人所遗“双狮衔环”作为信物。同胞弟兄,乃作如是计较耶?
    扬郡连年歉收,兄手头亦甚拮据,推吾弟补官大事,兄亦何敢推辞。因留沈君三日,鬻负郭田勉集五百金,并双玉狮交与沈君,回北想已检收。但此物为镇家之宝,先人数世珍藏,不轻与人。望弟珍惜!嗣后不可轻以托人。千万!千万!
    看完信,徐仲奇几乎昏厥。徐太太倒是受了个教训,对她儿子这样说:“只为我一时昏迷,吃这么大一个亏!京城无奇不有,不是老实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我们母子走吧!”
    于是徐太太凑了一千两银子,托人到吏部文选司去打点。徐仲奇补了山东的一个“通判”,举家出京。苦主一走,乐户中有共同行骗的人,才敢透露真相:主谋的是个乐户骆二娘,假赛姑就是名妓罗小凤,扮郑夫人的是罗小凤的嫂子,也是风尘出身的罗二娘。此外沈老太太、沈瑀都是一党,名为“连手”,等而下之那一班苍头轿夫,也有个名堂,叫作“帮闹”。
    骆二娘、罗小凤等常被传到郑皇亲府去承应差使,所以贵人体态言行,举止习性,无不熟悉。但是,“徐郑联姻”轰动京师,这个消息,不会不传入郑皇亲府,何以不见郑皇亲派人干涉追究,却成了不可究诘的谜了!
    远飞
    一下马,陈锡元就觉得眼睛一亮,于是,双眼便盯在那个方向,再也不愿移转。双脚却还在向前走,一直走到吴家门口才停住。
    这是不调和的景象,也是使人讶异而可惜的景象,有着那样一头如乌云、如玄缎的头发的妇人,在亲操井臼——是那样一双圆润如羊脂玉的皓腕,竟浸在灰黑的皂荚水中,搓洗旧布衣衫。陈锡元痛心地在想:这真叫暴殄天物!应该——
    应该华堂安居,婢仆侍奉,珠围翠绕,香花供养,才不辱没了她的云鬓玉腕!他忽然转念,也许,苍天有意作弄,生下她这一段绝世的风流体态,却又给了她一副嫫母、无盐的面貌。念转及此,怅然若失。但愿是自己荒唐的猜测!他很想绕到正面去看个清楚,已经举足,却又踌躇,想了又想,终于作罢,他怕真的看见了一副嫫母、无盐的面貌,那就未免无趣了!
    于是,他转身去叩吴家的门——吴家主人叫吴子宁,是他在盐厂的同事,常有往来。这天却是有事来访,不想扑个空。
    “爹到邵伯那儿去了,要晚上才回来。”吴子宁十五岁的儿子,彬彬有礼地接待,“陈老伯请进来坐一坐,吃杯茶再走。”
    “不必了。”陈锡元有些魂不守舍地回头望了一下,同时摇着手说,“我过一天再来;或者明天上午,请你爹到我那里来一趟。”
    一面搭话,一面双眼又飘了过去,这一看看到了正面,只见她的脸正映着阳光,又红又白,丰腴得像个熟透了的水蜜桃。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勾魂摄魄,叫陈锡元站在那里动弹不得了。
    谈完了正事,陈锡元忍不住有句话要问。
    “子宁兄,”他说,“府上西邻,一直空着,如今住的什么人?”
    “刚搬来的新邻,来历不大清楚。”
    “远亲不如近邻,难道没有往来?”
    “自然有往来的。”
    “那么,”陈锡元紧接着问,“怎么说是不明来历?”
    “来历是听她自己说的,不知真假。”吴子宁说道,“那家人家姓冯,她丈夫行二,我们叫她冯二娘。说是京里的人,投亲不遇,暂时住下。有个十二三岁的儿子,小名小哥。母子以外,还有个老人家,六十多岁了,说是她的干爹。”
    “丈夫呢?”
    “是寡妇。”
    “寡妇?”陈锡元睁大了眼问,“又是寡妇,投亲又不遇,那么靠什么为生呢?”
    “咦,”吴子宁眨着眼,带着些诡秘的笑容,“你倒很关切她。”
    陈锡元有些不好意思,有意绷着脸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如此,你倒可以做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冯二娘来托我,说要叫小哥来跟我学生意。我没有空来教他,婉言辞谢了她。以后她又来托我,说是最好让小哥拜个干爹,好教养他成人。冯二娘自己没有什么条件,完全是为了替儿子寻个出路。你一个老光棍,境况又宽裕,何不收了小哥做干儿?在他,无父有父;在你,无子有子。岂不两全其美。”
    “儿子要自己生的才值钱。而况,父代母职,诸多不便,除非——”陈锡元强笑了一下,不说下去了。
    “除非怎么样?你说出来商量。”
    “除非有人替我主持中馈。”
    “噢——”吴子宁拉长了声音说,“原来你是打这个主意。”接着,他正一正脸色劝道:“照说,你四十不娶,可以不娶,要娶也得娶个规规矩矩、能够勤俭持家的。那冯二娘正在虎狼之年,又是那样的颜色,只怕娶之非福。”
    这就是话不投机了,陈锡元不作声。吴子宁当然亦不便再说,告辞回家,将陈锡元的念头,当笑话讲了给他妻子听。
    过了几天,冯二娘又来了。吴子宁不在家,由吴太太接待,谈到小哥的出路,做娘的很着急。她说她自己靠十指刺绣为生,无法管束孩子,小哥整日在外闲荡,长此以往,必趋下流,如何得了?
    为了安慰她,吴太大便说:“机会倒是有一个,不知道成不成!”
    听说有机会,冯二娘喜不迭地问:“吴太太,你说的是哪一家?”
    “是我家相公的同事,姓陈,今年四十多了,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为此,收养你家小哥有点为难。”
    “怎样为难呢?”冯二娘有些不解。
    吴太太说:“十岁的孩子,总还要有个娘照料。陈相公一个人,不是不方便吗?所以——”她笑笑不说下去了。
    冯二娘看了她一眼,低下头去,一双长长的睫毛不断闪动,看样子是意会到了她那未曾说出来的一些话。
    “我想,”冯二娘终于抬头问道,“那位陈相公,虽不曾娶太太,家里总也有丫头老妈子服侍?”
    “只有一个老底下人替他做饭。”吴太太说,“这位陈相公我也弄不懂他,手里总有一两千银子,舍不得穿,舍不得吃,没有太太自然也没有儿女,有了钱不知有啥用处。”
    “何至于如此?”冯二娘变成闲谈的神气,“这位陈相公,想来脾气很怪。”
    “脾气倒不怪,就是悭啬,一钱如命!徽州人会打算,也不像他那样子。”
    “怎么,不是扬州人?”
    “不是!他只不过有个表兄是本地人。”由此,吴太太便谈起陈锡元的来历。
    陈锡元的表兄名叫赵昌祺,是扬州的盐商,也开着当馆。当馆朝奉是徽州人的专业,赵昌祺便将陈锡元找了来,在他们所开的“元昌典当”管账。
    陈锡元很诚实,也很能干,于是当赵昌祺的盐厂司事卷款潜逃以后,便将他调到盐厂去管事,负责向领了本钱去煮盐的“灶户”收盐。这个职司比高坐堂皇的典当朝奉辛苦得多,但入息优厚,不到三年就积储了上千两银子。
    有一年的天气特好,海边上出的“晒盐”多得无法运销,而贩卖私盐又是犯法的勾当,只有堆在那里不管,价贱如泥。吴子宁认为大可收买,蚀本无几,要赚却能大获其利,譬如赌钱,不妨碰碰运气,劝陈锡元联手来做这笔生意。
    本轻利重的生意,自然可以做。于是每人花了一百两银子,买了许多盐,待价而沽。说也奇怪,就在他们那票盐刚进了仓,天气大变,飓风狂吹,豪雨不止,海滨一带漂没的盐田,不知多少。
    这一场意外的灾变,替陈锡元与吴子宁带来意外的好运。盐价一夕之间大涨特涨,每人赚了八百两银子。
    陈锡元的来历是表明了,但吴太太却不再提起小哥的事。冯二娘也不问,只探明了陈锡元在城里的住址,告辞而去。
    冯二娘回到家立刻动手,开单子买办食料,整整费了两天的工夫,才制成四样菜四样点心。雇个人挑了食盒,由她的干爹李老,带着小哥一起进城去拜访陈锡元。
    这是很突兀的事,但陈锡元很快地就接受了突兀的事实,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掌握的机会。
    因此,当李老叙明来意,说由于吴家的机缘,愿意将小哥拜在陈锡元膝下时,他口中连称“不敢当”,而在行止上却是居之不疑地受了小哥的大礼。
    从这天起,小哥就住在陈家。他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勤俭谨慎。陈锡元喜出望外,每次听到他喊“爹”时,总有一种无可言喻的满足的感觉;但夜静更深,回想着小哥喊“爹”的声音,却也有一种无可言喻的怅惘的感觉,不知哪一天才能听到小哥“爹娘”并称?
    半个月以后,小哥想娘了,陈锡元便亲自送他回家,希望借此机会一睹冯二娘的颜色。但他失望了,她根本不曾露面,是由李老接待。
    “还听话吧?”李老摸着小哥的头问陈锡元。
    “好听话。”陈锡元一半实情、一半讨好地说,“我带他各处应酬,真正是人见人爱,个个夸奖。”
    “孩子别宠坏了。他娘说过,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好,做爹的尽管拿鸡毛掸子打,他娘绝不心疼。”
    “这么好的孩子,我怎么舍得打?”陈锡元说,“请老人家告诉二娘,在我那里,决不会委屈孩子,请她放心。”
    “是了。让他在家里住个三五天,我就送他回去。”
    李老言而有信,第五天携着小哥到陈家。主人自然殷勤接待,而李老一坐下来,就显得神态有异,仿佛欲言又止,又仿佛缺乏自信。陈锡元自然奇怪,正想开口动问,李老却终于有所言了。
    “有件事,看来好像无理,细细想去,必得照我老头子的意思,才得两全。不然,两伤!不管它了,我先说来你听。”
    说了这段开场白,李老有着如释重负的表情,身子往后一仰,悠闲地喝着茶,不往下说,却似乎自我欣赏着自己的得意打算。
    “李老,”陈锡元忍不住催促,“我在这里听着呢!”
    李老点点头,用说故事的神态问道:“宫里司礼太监,有位叫李智广的,你听说过没有?”
    “李智广,李智广,好熟的名字!”陈锡元搔头攒眉,苦苦思索,突然间想起来了,扬脸高声,“是当过南京镇守的那位李公公吗?”
    “是的,就是他。那是五年前的事,后来调到京里,当司礼太监,快要‘秉笔’了。当到秉笔司礼监,就跟宰相一样——现在,也是跟几位‘阁老’平起平坐。这李智广,”李老平静地说,“就是舍侄。”
    原来此老来头不小,陈锡元顿时肃然起敬地应一声:“是!”
    “舍侄是我抚养大的,名为叔侄,实同父子。只为我这个干女儿,家庭不如意,这说来话长,将来听她自己告诉你。总之,她一定要离开伤心之地,只身远出,大家苦劝劝不住她,只好我陪着她南下。至今三个月,舍侄已专人送来好几封信,催我回京。为这件事,我好几夜都睡不着。”
    “是的。”陈锡元说,“回去不好,不回去也不好,真是有点为难。”
    “我前前后后都想过了。我女儿就只有小哥一个儿子,已拜在你的名下,如今她形单影只,万不能自活。如果叫小哥归家养母,又辜负了你一番成全之德,更怕伤了你的心,都不是好办法。以我的意思,只有拿我女儿嫁给你,你住到我女儿家去,替她主持门户。这样一来,小哥离母而仍旧有母,你无妻而得妻,我女儿终身亦有倚靠。一举数得,所谓‘必得照我老头子的意思,才得两全’。你想,我的打算错不错?”
    岂但不错,在陈锡元是“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乐得双眼发直,口角流涎,像个白痴的模样。
    “你看,如何?”
    “好啊,好啊!谨遵台命。不过,”陈锡元问至最关切的事,“谁来主婚呢?”
    李老将胸一拍。“自然是我。”他说,“虽说她姓冯,我姓李,到底是我的干女儿。再说一句狂话,有我家司礼在,谁敢怎么样?来,来,取笔砚来。”
    “是!”
    陈锡元忙不迭地取来笔、砚,找来一张红笺。李老亲自写好冯二娘的生辰八字,双手捧了过去。
    “我女儿的终身,就托付给你了。”
    “是!”陈锡元双手接过,恨不得挖心剖肝,以见血诚,“您老请放心,若是我亏待了令爱,天诛地灭。”
    “言重,言重!我知道你为人至诚,得你这么一个干女婿,不枉我一番长途跋涉。”
    “干爹,”陈锡元改了口,嗫嚅着说,“有件事想跟干爹请示,这聘金——”
    “笑话!”李老大声打断,“谈什么聘金?说句难听的话,你是人财两得。”
    再醮之妇,不愿铺张,挑了个好日子,陈锡元搬到了冯二娘那里,就像招赘似的。自然也请了一桌客,自然也请了吴子宁。由于不成个格局,也不明白内幕,贺客都不敢多讲话,所以这席喜筵,草草终场,连个新娘子的影子都不曾见着。
    陈锡元却不在乎,一进洞房,目眩神迷,但见床帐衾褥,色色精致,真想不到亲操井臼如贫妇的冯二娘,竟还有这样讲究的服御用具,因而不免自惭形秽,也因而有些局促。
    “二娘!”他怯怯地叫了一声。
    “相公!”冯二娘倒很大方。
    “我实在配不上你。”
    “既是夫妻了,何必说这些话?”冯二娘低下头去,声音也轻了,“只要你不嫌我是守过寡的。”
    “不嫌,不嫌。”陈锡元说,“孙子王八蛋才有那种想法。”
    这又何须急得发誓?冯二娘抬起头来,嫣然一笑。这一笑,使得陈锡元色授魂与,胆也大了,一把抱住冯二娘,隔着软缎的夹袄,便在她那丰腴的胸脯上,乱摸乱摸的……
    陈锡元“移舟泊岸”到冯家,赵昌祺根本不知道,一连几天不见他的人影,不免奇怪。“咦,”他问,“锡元是怎么搞的?这几天灶户要开灶了,该当如何办法,怎么不来跟我说一声?”
    “陈锡元没有在盐厂。”管家赵福答道,“有七八天了。”
    “更莫名其妙了!为什么?”
    “老爷怕还不晓得。陈先生搭上一个不知来历的寡妇,住在一起。”
    “有这样事!”赵昌祺诧异,“他手里也有几两银子,为什么不好好娶一房?又是寡妇,又是不知来历,这不太荒唐了吗?你去找他来。”
    用不着赵昌祺派人去找,陈锡元自己报到了。他是听了冯二娘的话,来提取存在赵昌祺典当的银子。
    “盐厂的事,我知道,我明天就去料理。不过,表哥——”他吞吞吐吐地说,“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
    “你说。”
    “存在典当里的款子,我想提出来,自己做点生意。”
    赵昌祺见多识广,便知陈锡元这个主意来自床头。不过钱是人家的,自己不便不付,只这样答复他说:“款子你要提就提了去。不过,你也该想想,这辛辛苦苦的一笔积蓄,来之不易,存在典当里,利息虽薄,总是稳当的。拿去做生意,有赚有蚀,一旦泡了汤,悔之不及。”
    “是!表哥说得是。”陈锡元答道,“我当然格外小心。”
    于是赵昌祺唤了典当里的朝奉来结账,本利一共一千八百三十多两银子。赵昌祺如数付了现银,还附带送了他一个新麻袋,派典当里的两名小徒弟挑了,送到冯二娘家。
    冯二娘数都不数,将银子往钱柜里一倒,上了锁,拿钥匙交给陈锡元。
    陈锡元无可无不可地将钥匙收下来,心里有好些话要跟冯二娘说,但她却忙着替他料理膳食,一时不容他开口。直到晚饭以后,收拾厨下,检点门户,诸事皆毕,“夫妇”俩方有灯下共话的机会。
    “我听你的话,存款是收了回来。不过,这件事我觉得做得有点欠考虑。为钱,得罪了亲戚。”
    “怎么?”冯二娘问,“莫非你表兄不肯给你?”
    “那不会的。只是有点不大高兴而已。”
    “换我也是一样。”冯二娘若无其事地说,“钱,不管是谁的,捏在自己手里总是好的。”
    很平淡的语气,道理也不大对,但不知怎么,陈锡元却深有所感——看起来倒是冯二娘的主意对了。她曾说,赵昌祺年纪大了,瓦上霜、风中烛,一旦倒下来,办丧事的当儿,不便提存款。事完以后,赵家的儿子继承父业,会不会不承认这笔账;或者虽承认而托故不许提存,那一千八百多两银子就要“改姓”了。当时以为她言之过甚,勉强依从,如今看表兄不悦的神情,见得她的话,倒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阅历之谈。
    这样想着,便伸过手去,握着冯二娘软白腻滑的手腕笑道:“怪不得人家说:听老婆的话,会发财!”
    “你发了财,别忘了小哥。虽不是你亲生,总也叫过你爹。”
    “那当然,还用你说?”
    “说我还是要说。俗语道得是:‘亲兄弟,明算账。’又道是:‘先小人,后君子。’这都是聪明人想出的话。儿子总是亲生的好,我也总要替你生的,这里就是你我白头偕老的地方。”
    “嗯,嗯。”陈锡元听得心头如倒了一罐蜜糖似的,忙不迭地点头。
    “我想我这所房子,将来要给小哥。你答应不答应?”
    “自然答应。”陈锡元说,“是你买的房子,当然由你处置。”
    “不过,这房子我住惯了,风水也好,实在不想搬。所以,我有个倒换的办法。我的房子给你,你的房子给我——空在那里无用,每年还要补漏粉刷,倒不如卖掉,拿房价交给我,将来小哥成人,我就拿这笔钱让他做本钱去营生,省得累你。”
    陈锡元大为惊异,倒看不出她女流之辈,做事做人,着实有些打算。信服之下,一诺无辞。
    “现在要谈到你这笔钱了。”冯二娘又说,“摆在柜子里,稳当是稳当,不过大元宝不会生小元宝,你也该想法子生生利息。”
    “一路来我也想过,”陈锡元答道,“前一次做盐很赚了一票,我仍旧想干这个行当。”
    “要看准了才好。”冯二娘又说,“而且财不露白,你把银子带到盐厂里,千万要当心。”
    “自然放在家里,等要用再回来拿。”
    “那么,你的钥匙要收好,丢掉了,找铜匠来开锁也麻烦。”
    “不会的。”陈锡元取出钥匙来,在手里抛着玩。
    第二天陈锡元便忙着去卖他原来所住的房子,而赵昌祺则派人来催他快到盐厂办正事。分身乏术,只有将房契交给了冯二娘,同时引见了一个专营不动产的经纪人,当面写下笔据,过户给冯二娘,由她自己全权处理。
    “你哪天回来?”临行前夕,她这样问他。
    “我好久未到盐厂了,现在又正是煮盐的旺季,总得住两三个月。”
    “住两三个月?”冯二娘皱起了双眉,“天气快热了,你们父子夏天的衣服都还没有预备。”
    “不要紧。”陈锡元说,“小哥很能干,将来我叫他回来取好了。”
    冯二娘想了想说:“这也好。孩子要勤俭,衣服脏了、破了,叫他送回来洗、来补。盐厂里的伙食怕不会好,要吃啥交代小哥,我做好叫他带去。”
    “我晓得,我晓得,我只不放心你,门户谨慎,千万当心。”
    “有啥不放心?吴家就在间壁,有事我会找吴太太去商量。”
    这一说,陈锡元真的放心了,带着小哥欣然上路。到盐厂忙了半个月,天气果然热起来,收拾夹衣,唤小哥送回家,带了单薄衣服来,特别叮嘱他早去早回。
    “有五六天总好回来了。”
    “对了,算他六天好了。路上当心!”
    第六天不见小哥的影子,第七天也不见,第八天、第九天,陈锡元开始不安,却是分不开身,派了一名靠得住的工役去探望,回来报告:“找不到!”
    “怎么找不到?不就在吴家间壁吗?”
    “是啊,房子找到了,人找不到。问吴太太,说好几天不见她的人影。”
    陈锡元吓得失魂落魄,坐立不安,兼程赶了回去,只见“铁将军把门”。跳墙而入,但见空空如也,人也不见,东西也没有了。
    “坏了!坏了!”陈锡元心胆俱裂,找吴太太去问。她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哪里晓得冯家的事?于是再去寻房东。
    “她是租我的房子住,房钱三个月一付。还没有满期要搬走,只要不欠房钱,我不能叫她不搬。”
    这话也对。再去找赵昌祺,想要请他多派人代为访查。赵昌祺只是淡淡冷笑。“算了吧!”他说,“手段这么高的女人,岂能让你追得着?可惜的是一千八百两银子。”
    陈锡元懊丧欲绝,得了“失心疯”,逢人就讲受骗的事。有人知道内幕,冯二娘就是罗二娘,只不知小凤却又在哪里害人!
    归宿
    乙酉年四月二十四日,扬州被围。城外的百姓都逃光了。清兵都很光火,因为抓不到夫役,一切杂差都得自己动手。
    也就因为如此,居然抓到一个“蛮子”,便不肯一刀杀掉,解到营官那里去发落。
    营官叫安珠瑚,是正蓝旗的一名佐领。他学过汉人的话,便不用通事传译,亲自审问。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范大。”慢吞吞的样子,一点都不怕——他是不会用脑筋的人,不知道什么叫作怕。
    “是干什么的?”
    “种菜。”
    “你怎么不逃?”
    “逃难要钱,我没有钱。”
    “你家里的人呢?”
    “我一个人。”
    “老婆死掉了?”
    范大摇摇头:“没有娶过老婆。”
    安珠瑚仔细看了他一眼:“你今年多大?”
    “五十二岁。”
    安珠瑚摸着他赤裸的上身:“筋骨倒还好。”
    安珠瑚心地极厚,会说汉语,也读过汉人的书,比如《三国演义》之类,对汉人一向有好感。范大的憨厚和那别具一格的沉静,在他更有着近乎好奇的兴趣。
    “你就留在我营里好了。”他问,“你会不会挑水?”
    这话在别人听了,一定会觉得奇怪,像他这样的人,岂能不会挑水?何须问得。而范大却并无此感觉,老老实实答道:“会的。”
    于是他被剃了头发做挑水夫。这是很累的工作,范大却余勇可贾,挑完水劈柴,劈完柴扫地,连马厩里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说话,不东张西望看热闹,只是埋着头打杂。
    “都说南蛮子好吃懒做,吃饱了炖得稀烂的肉,喝足了苦得涩嘴的茶,闲下来就睡大觉。为什么这个人倒这样子勤快?”
    就因为勤快,范大博得了极好的人缘,虽然彼此言语不通的居多,但看脸色、用手势,亦不难沟通情意。
    “范大”这个名字是人人会叫的。安珠瑚的亲兵,拉拉他,指一指厩中的马,俯身做个割草的姿势。
    “是这个吗?”范大做出拔一把草,送入口中大嚼的样子。
    那清兵拼命点头。范大也拼命点头,表示领会,然后找了把镰刀去割马草。
    时值初夏,正是茭白当会之际,茭芦的嫩叶子喂牛马最好。范大走到小河边去割了两大捆,挑到营里先加工一番,再送去喂马。
    恰巧安珠瑚发现了,惊喜地用满洲话问:“这马刍是哪里办来的?”
    “是范大所办,不知在哪里割的。”
    “此人办事很精细。生长在北方的人,不知道南方的茭草,夏天不宜连根饲马,因为根里有水蛭,马一吃下肚会生病。他现在先截除掉了根,完全做对了!”
    于是,范大被补了一个名字,成为步兵,当时关了一个月的饷,而且也有了一套衣服,不再是那样子日夜都赤裸着上身。
    城破了,史可法走投满营,自办一死。扬州十日,惨绝人寰。妇女老丑的,几乎难得逃出一条活命来;少艾而美,则赏给有功士兵。但“享用”不到几日,清兵统帅豫亲王多铎下令:大兵渡江,不许携带妇女,限三天之内处理完毕。
    所谓“处理”当然不是杀掉或者放走。从流寇猖獗以来,就有这样一个处理被掳妇女的办法:将活人当货物一样,装入口袋,封扎袋口,论袋出卖,好丑各凭运气。
    于是扬州城里辕门桥一带的通衢大道,摆满了自己会动的口袋,上插草标,竞相杀价以卖。买主不是本地人,本地人死的死、逃的逃,劫后的少数余生,求一饱而不可得,哪有闲情来买个女人回家?所以买主都是奉命留守的北方人。
    留守的人不多,卖人的生意不佳,“口袋”剩下的很不少。安珠瑚那一佐领中有个小伙子,总共只有一袋,却卖了三天还卖不掉,而限期将届,心里相当懊恼。一怒之下,赌气要拿他的俘虏投入江中。
    “何苦,何苦!”他的同伴劝他,“口袋里的那个人,到底也陪过你。卖不掉又不是她的过失。你这样做,太没有道理。”
    “那总要有个处置啊?”
    “有了,”另有个人说,“范蛮子是个大好人,到现在没有老婆,不如送了给他。”
    “对!”其余的人异口同声地赞成。
    于是将范大唤了来,原主指着口袋说:“你拿了走!”
    此人虽会说汉语,却不道地,发音不准。范大茫然不辨,问道:“你说什么?”
    有个汉语说得好的人答道:“赏你个老婆。”
    “不要,不要!”范大乱摇着双手,表现出来未见过的惶恐,“我都养不活我自己,哪里养得活老婆?谢谢,谢谢,不敢从命。”
    那原主大怒:“说南蛮子刁诈,果不其然。白送他一票值好几两银子的货,倒假意说不要。天下哪有不要老婆的男人,你敢当面撒谎,好大的狗胆!”说罢,便将腰刀拔了出来,迎头就砍。
    亏得有人机警敏捷,拦腰将他从身后抱住。其余的人都埋怨范大不知趣,将那个口袋抱了起来,七手八脚地拿“它”往他背上一放,连声说道:“快走,快走!”
    范大无奈,只好背着回家,往破床板上一放,自己坐在一张小板凳上,茫然地想,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蓦地里醒悟,是人该有声息,何以一路走来,都未发觉有何动静?莫非弄了一具尸体回家?这样想着,已跳起身子来,急急解开布袋,向袋口中一望,惊异莫名,那样白的皮肤、黑的头发,是他所从不曾见过的。等剥脱了口袋,全身尽现,只见那女人穿一身污秽不堪的罗衫细布裤,十指纤纤,留着极长的指甲,约莫二十四五岁年纪,一双杏儿眼紧紧闭着,一张菱形的小嘴,嘴唇泛成白色。摸到她那端端正正的一条“通观鼻子”下面,只有奄奄一息——不救就要死了!
    范大不敢怠慢,搜括米缸,只得小半饭碗的米。于是赶紧在门外捡些枯枝败叶,生起火来,极小心地将那小半碗米淘洗干净,煮成一碗粥汤,吹凉了想唤醒她来吃,却是怎样也不成功。
    他有些着急,彷徨无计地愁了半天,终于想出一个法子:将她拨弄得仰面睡正,然后衔一口粥在口中,撬开了她的牙关,嘴对嘴地灌了下去。
    灌到一半,她半睁眼看了一下,立刻又闭上了眼,沉沉昏睡。范大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一半,等把粥汤灌完,看她不醒,心里便想:死是死不掉了。这样枯守着不是回事,还是回大营去。
    “范大,”有人开玩笑地问,“刚做了新郎,应该高兴,怎么倒愁眉苦脸?”
    “唉!可怜!”范大将经过情形说了一遍,接着表示,“我五十多了,穷得这样子,再去拖累一个人,连带跟我吃苦,心里怎么能忍得下?”
    “那么,你预备拿她怎么办呢?”
    “我等她醒了,问她家住哪里,送她回去。”
    “家!”有人笑他天真,“你当她家里还好好的?”
    “封刀”令下,人是不杀了,但火光此起彼落,始终不绝。扬州城里,不知哪个地方,还找得出一个完完整整的家。这一点,范大当然也知道,点点头说:“她如果没有家,总有亲戚。再不然,我送她到善堂里去,让她自己去寻生路。”
    “你倒是忠厚好人!”有人提议,“咱们凑点东西送范大。”
    一倡众诺,将掳掠来的衣服、蚊帐、被褥,送了他好多。最困难的却是粮食,但也凑了有十日之粮——其中有行军用的干粮,也有做马料用的黑豆。
    等他满载而归,只见那女人已能转侧呻吟,于是赶紧又煮了一锅粥,将她扶了起来,慢慢喂着吃。她虚软得似乎浑身没有筋骨支撑,只得闭着眼靠在他身上,任凭播弄。
    天快黑下来了,范大为她垫好褥子,支起蚊帐,又找了个瓦盆摆在床前,供她做便器,然后自己又回大营。
    第二天一早,大营开拔。范大回家,煮好了粥,见她沉睡未醒,便不叫醒她,只将碗筷摆桌上,等她醒来,自己起床食用。
    安排好了这一切,拿起一把锄头,到菜圃中重理旧菜,忙到日中罢手。回到屋里,他惊喜地发现,那女人已经坐起身来了,在帐子里一只手撑着床板,一只手在掠头发。
    看见范大,她自然一惊,但很快地恢复了正常的神态。
    “这是什么地方?”声音微弱,但很好听,是一口清脆的京话。
    “是西城外一个小村子。”
    “扬州吗?”
    “是的。”范大答道,“扬州。”
    “我怎么到了这个地方?”
    “一个满洲兵,叫我把你背回家来。”
    她点点头,接着又问:“你花了多少钱?”
    “一个钱没有花。”范大双手一摊,“我哪里来的钱?”
    “这不奇怪吗?”她沉吟着说,“没有钱,你怎么能把我弄到你家来?”
    于是范大细说经过,声音态度都很平静,倒像在讲不相干的人的故事似的。只提到他因为无力养活妻小坚辞不受,而满洲兵认为他不识好歹、发怒要杀他时,范大才表现了浓重的忧愁:“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养活你。你家住哪里?我送你回去。”
    她摇摇头不作声,接着眼睛又渐渐合拢,身子倒了下去,昏昏沉沉地一直睡,睡了整整两天,神气才显得清爽。
    于是范大煮了一锅黑豆米饭,撷些青菜、茭白炒了一大碗,歉然说道:“没有好的吃,只好将就了!”
    她报以微笑,扶起筷子吃饭,起初有些食不下咽的模样,但终于胃口大开,饱餐了一顿。
    “老范,能不能弄点茶来喝?”她说了这一句,似乎发觉要求太过,赶紧又改口,“不!不!这会儿哪里去找茶叶?”
    一直在旁边注视的范大,已盘算好了一些话,此时便问了出来:“你有没有丈夫?”
    不问还好,一问触动了她的悲怀,两行清泪滚滚而下,举起手背抹了又抹,眼泪只是不断。
    “我家老爷是扬州知府。”
    范大大惊,站起身来,垂手而立。“原来你是官太太!”接着顿足叹息,“唉!知府在满洲兵进城那一天就殉难了。这,这怎么办呢?”
    “不是!”她哭着说,“是前任扬州知府。”
    “那还好!”范大舒了口气,“我替你去打听。”
    “你到哪里去打听?”她的眼泪越发泉涌似的,“上个月,我家老爷到金陵去看朋友,打算活动活动,再弄个官做。事情已经有眉目了,哪晓得回扬州的路上遇见强盗,一推推在江心,连个尸首都不曾找到。”
    “那么,”范大恻然相问,“知府总有亲戚?”
    “亲戚在陕西。陕西那边也搞得一塌糊涂。家都回不去,还有什么亲戚?”
    “你自己呢?总有父母兄弟。你说!我一定替你去找到。”
    “没有!”她摇摇头,“什么亲人也没有。只有一个义母,也死在满洲兵手里了。”
    说到这里放声大哭。范大心里酸酸的,跟着她流泪,虽有所解劝,却笨嘴拙舌地搔不着痒处,只是自己许下一个愿,一定要尽力供养这位“官太”,直到她能找到亲族,得有归宿为止。
    “你的恩德,我是一生不会忘记的。”她渐渐收住了眼泪,“不过,你穷得这个样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法?”
    听这一问,范大搓着手踌躇。“我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有为过日子愁过,今日不知明日事,到了明天总不会挨饿就是。现在,情形好像不同了!”他很用心想了一会儿,“米缸里的粮食,还有半个月好吃。待世局平静下来,在这半个月当中,总要想条谋生的路子出来。”
    她点点头,想说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暗底下叹口气,自己在肚子里用功夫。
    在范大,将“官太”看作神仙下凡,但有一片诚敬,并无丝毫杂念。每天一早,烧好一锅菜饭,原样不动搁在那里,自己进城去觅些杂工,挣几文工钱。有时挣不到钱,辛勤终日,所得的不过两枚鸡蛋,他亦欣然领受,小心翼翼地捧了回来,为“官太”佐餐。
    黄梅天已过,天气很热了。
    “范大哥,”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身上腻得受不了了。想,想洗个澡。”
    “那容易。我替你烧水。”
    “烧水我也会,只是没有澡盆。”
    “噢!”范大有些为难,“我这里孤零零的,没有邻舍,借不到这样东西。”他想了一下说,“你能不能今天将就一夜,明天我替你去弄澡盆。”
    “当然可以。多的日子也挨过了,不在乎一夜。”
    第二天范大进城,找到一处散工,是刚逃避回来的,要雇人清扫院子。那里杀过人,尸首早已烂化,但尸臭犹在,主人家自己都用手巾裹住了鼻子不敢闻,范大却不在乎。清扫完了,到小河里去挑了几趟水,冲刷院子里的青石板,臭冲掉了一大半。
    主人家很高兴,请他饱餐了一顿,然后拿出两百钱来,作为工资。
    “我不要钱。”他指着廊上盛水洗刷门窗的大木盆说,“能不能把那个盆给我?”
    “你要个盆,那容易。这些旧盆多得很,你拿一个走,工钱仍旧给你。”
    “不要!木盆就是工钱。”
    “你倒是诚实君子。乱世难得有你这样的男人。你姓什么?”
    “我叫范大。”
    “我姓胡。”主人家是秀才打扮,“这一带你只问胡秀才,大家都知道。有空你常来,帮我打打杂。”
    “好的。我会来。”范大看一看天色,歉然说道,“今天我要早点回去。”
    “你请,你请!”胡秀才问道,“你要木盆干什么?”
    这话让范大难以回答。不能说家里有位“官太”要用木盆洗澡,那一来胡秀才便会寻根问底,耽误了工夫,或许还说不清楚。
    “我,我从来没有用木盆洗过澡。”范大生平第一遭说假话,所以嗫嚅着几乎不能毕其词,“我想用木盆洗一回。”
    胡秀才大笑。“好,好!”他招着手说,“你来!”
    领他到了后院,有间堆置杂物的空屋。里面有一套木盆,自小至大一共七个,朱漆漆金,十分华贵。
    “你自己挑,如果拿得动,一套都带了走也不要紧。”
    一套自然拿不动,就拿得动,他也觉得受之有愧。“我跟您老要两个吧!”他挑了一个最大的澡盆,一个较小的脸盆。
    澡盆扛在肩上,脸盆拿在手里,出城回家,自觉十分得意。
    烧好了水,天还未黑。她有些踌躇,门窗处处都是缝隙,这样大天白日地入浴,如果为人偷看,岂不叫人羞煞?若是等到天黑,无灯无烛,却又诸多不便。
    “水要凉了。官太,你关上了门去洗吧!”
    “嗯,嗯!”她只好这样说了,“范大哥,请你替我在窗外守着,莫放闲人进来。”
    “知道了。不会有人来的。”
    她将信将疑,忐忑不安地关上了门——说实在的,她是防着范大要来偷看。悄悄走到窗户下往外窥看,只见他背窗而坐,面对篱门在结草绳。
    “看样子不会!”她这样在心中自语,躲到屋角,解带卸衣,轻轻跨入浴盆,用皂荚搓洗汗腻多日的身子。本意草草了事,只是盆大水多,越洗越痛快,实在舍不得起身,而且水声汤汤,自度屋子外面都能听得见了。
    这当然使她不安,同时也起了好奇的心思,不知道范大听见了这些声音是何模样?于是悄悄跨出浴盆,将块旧手巾掩在紧要之处,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前,往外张望。
    一眼就看到了范大,依然是原来的样子,身旁放着一堆结好了的草绳。
    范大一心一意在结绳,根本不曾站起来过。她在想:叫他如何便如何,丝毫不变,是个极靠得住的人。
    洗完了澡,满身轻快。这天是十三,月亮已经很好了。她坐在院子里,轻摇蒲扇,闻着驱蚊的艾蒿的香味,觉得非常舒服。
    范大呢?她喊:“范大哥!”
    “我在后面洗澡。”
    他洗澡,她倒无意中撞见过一次:精赤条条站在露天下,洗净了身子,用凉水一冲便了事——亏他如许年纪,依然壮硕得跟小伙子一样。
    “你洗完了就来。”她说,“我有话跟你说。”
    她是问他一个地方:祭祀汉朝大儒董仲舒的董子祠,知道不知道?
    “怎么不知道?”范大答说,“在西城新化坊。”
    “对了!董子祠东面第三家,进门天井靠西面是一条暗沟,有一块青石板是活动的,你揭起来找一找,有两只木匣子,你替我拿了回来。”
    “好的。”范大亦不问情由,只说一不二地答应着。
    “这两个匣子,不可以叫人看见,你预备怎么拿回来?”
    “这还不容易吗?我挑副箩筐进城捡破烂,把匣子摆在底下就是了。”
    “对!你就这么做去。”
    如言而行,果然找到两个木匣子,体积不大,但相当压手。范大不肯私下打开来看,挑回去问“官太”。她喜逐颜开,却笑笑不答。
    到了第二天,她又有差使。“玉带桥北面,有一所大房子,你知道不知道?”她问。
    “玉带桥北?”范大惊异地问,“那一带没有什么大房子,只有一处,名叫什么怡园的。莫非官太,你问的是这一处?”
    “一点不错,就是怡园。”她很高兴地说,“你怎么知道的?”
    “怎么不知道?满洲大帅打公馆就打在怡园,我天天去干杂活的。”
    官太越发高兴了,但笑容突敛,抬着眉说:“照这样,看来怕靠不住了。看运气吧!”
    接着,她点怡园的方位:后园有一所专门堆置杂物的空房,左边壁角有一只中号石臼,移开石臼,木板上有只铁环,曳起铁环,下面是个地窖,看地窖里的东西还在不在。
    “在呢?”
    “傻瓜!”她白了他一眼,却又笑了,“亏你会问!东西在,自然拿回来。一次拿不完,明天再拿。”
    “是什么东西呢?”
    “你到了那里就知道了。”
    到了那里一看,范大目瞪口呆——是一窖银子。
    半夜里,官太在轻喊:“范大哥,范大哥!”
    范大睡在廊上,从梦中惊醒,但见明月在天,秋虫唧唧,此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范大哥,范大哥!”这下听清楚了,答应一声,起身到窗下问道,“官太,你叫我?”
    “是啊,你进来!”
    推开门一看,月光笼罩下,只见官太坐在床正中,四面堆满了银子,映月生辉,令人目眩。
    “什么事?官太?”
    “你不要再叫我‘官太’了,刺耳不刺耳?”
    “那,那叫什么?”
    “我叫你大哥,你想想你该叫我什么?”她说,“不是可以叫‘小妹’吗?”
    “不敢,不敢,决不敢!”范大笑着缩了缩身子,“我还是叫你官太。”
    “官太”叹口气,停了一下又说:“你知不知道我请你来要说什么?”
    “不知道。”
    “我要报你的救命之恩。”她前后左右乱指着,“这周围一大圈,全是你的。”
    “不要,不要!”范大乱摇着手道,“我没有那么大福分。你银子多,送我一锭就是了。”
    她愣住了,没想到范大全未会意。“我是说,全是你的。连——”她的声音低了下去,然后看了他一眼,迅即低头。这一眼,他倒看得很清楚。她的眼睛,就像映着月光的银子那么亮,但是对她“连”字下面未说出来的“连我都是你的”那句话,却全不理会。
    官太有些恼怒,抬头问道:“我倒请问,你要一锭银子干什么?”
    “听说北边的路通了。”范大嗫嚅着说,“我想跟你要一锭银子做盘费,替你到北边去访亲戚,好让你有个归宿。”
    官太流下两滴眼泪,不知是感动,还是气苦,到头来却依然归结于一声叹息。
    “我哪里还有亲戚,哪里还有归宿?我把我的身世统统讲给你听吧!我叫罗小凤——”
    罗小凤当然不会将扎局骗得徐家惨不可言的情事说给范大听,不过她并不隐瞒她的青楼出身。当年在京城乐户中名震一时,贵介公子缠头无数,却只做了她那悍嫂的摇钱树。
    以后,嫁了个姓洪的举人。洪举人带她回扬州,买了一座“金屋”给她,就是董子祠附近的那一处。洪举人的大妇妒悍异常,一夜打听到地方,带着丫头老妈,打上门来,勒令当夜搬家。小凤苦苦哀求,还惹动了邻舍出面说公话,才答应多住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得走。
    于是,小凤跟她的贴身侍儿,尽一夜之力,将一千两银子的私蓄藏在石板下面,就是范大第一次取回来的那两个匣子。
    “后来认了一位义母,也是鸨儿。北方人受本帮排挤,她跟我商量,还是回京里才有生路。”小凤说道,“我心里在想,董子祠那里的银子,一时取不出来,得要先弄笔钱回扬州,买下那所房子,才能掘藏。要想捞大钱,还是得回京里。所以听了我假母的话,由水路上京,走到山东地方,遇见一位张老爷。”
    张老爷就是前任扬州太守。旅次邂逅,惊为天人,不嫌小凤出身不好,娶了她做填房,带到扬州到任。这二分明月的繁华之地,有名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任满解职,因为陕西闹流寇,便在玉带桥北,买地筑宅,题名怡园。如果真的怡然终老,倒也罢了,却又官瘾大发,带着巨金到金陵,想走阮大铖的路子,复起为官,结果送了性命。
    不久,清兵南下,小凤只得将张老爷留下的银子埋在地窖里,跟义母出门逃难。中途遭遇溃兵,义母被杀,她则辗转又为清兵所掳。以后被装入布袋,不知几昼夜水米不曾沾牙。就在将要饿死的当儿,遇到了范大。
    “你说我哪里有亲戚,哪里是归宿?”她哭着说,“你就是我的亲人,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你自己说的,清兵送你一个老婆。你把我弄回家来,又不要我。我为什么这么苦命?我,我还有什么活头儿!”
    说着,跳下床来,直奔屋角去抢一把生了锈的菜刀。范大大惊,一把从后面将她抱住——平生未识绮罗香,范大自己却瘫倒了。
    当然,罗小凤也不会再要抹脖子,将那把菜刀一丢,搂住了范大的宽广壮健不逊年轻人的胸部。
    大发妻财的范大,赢得范善人的美名。他开了一家极大的客栈,无形中负起了抚缉流亡的责任,因为他那家客栈没有钱也可住宿,范大夫妇都不计较。
    他不忘贫贱,依然躬自操作,打水劈柴,无一不在行。小凤常劝他纳福怡养,他说他一天不用劳力,会觉得不舒服。但,从没有人笑他天生劳碌命。
    小凤依旧是“官太”,范大一直这样叫她,始终改不过口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