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95章 合围汴京
    沈缙对北伐成功很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杨丛义为此事暗中准备了多久,也许从参加远洋回易时就已经开始了,也许更早。
    两年来,虽然碍于两地交通不便,加上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二人并没有太多书信交流,但能看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甚至已经想好了后路,或者有提前部署。
    比如说分北伐东路军一支西入太行山区,虽然不知道他们背负着何等任务,但定然也是为了早日北伐成功。
    从目前来看,北伐形势一片大好,沈缙感觉他在山东的任务已经快要完成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能以沈缙的身份重新回到南方去。
    唯一让他感觉有些棘手就是辽阳的完颜雍,起事之前和起事之后,这个人给他的感觉大为不同,以前定然是藏拙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燕京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完全被完颜雍控制,势力与日俱增,多跟完颜亮对峙一天,势力便增加一分。
    今年以来,完颜雍居然还想从沈缙手中购买海船,招募水手,显然他已经不满足于偏居辽阳,妄想跨越渤海湾,直接到达山东,夺取山东义军的土地,而后南北夹击,彻底打败完颜亮,继承所有金国土地。
    沈缙看穿了完颜雍的把戏,彼此身份不同,原本就已经很少去辽阳做生意,此后也不打算去,为防完颜雍派人渡海来到钦岛基地,钦岛附近的大型海船也尽数调来莱州湾,派兵看管,只放少数小船在那儿,互通消息。
    完颜雍是一个变数,北伐成功之后,大宋能不能守住北伐成果,目前看来并不好说,若他最终夺得金国天下,在北方经营十年,重聚大军南下,汴京得而复失,也不是不可能。
    不知道杨丛义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
    对此,沈缙是没有信心的。
    但也许是他多虑了。
    十月中旬,在宋金两军对峙三个多月之后,杨丛义在大名府采取了行动。
    五千精武军组成的精锐骑兵,昼夜在往来大道小道上巡查驰骋,搜捕逃过关卡检查的漏网之鱼。
    汴京与真定府之间的通信联系渐渐被封锁,两地之间的信息流通越来越少,之前能十天互通一次信息,渐渐的变成半个月、一个月,甚至超过一个月得不到对方的消息。
    身处如今的乱局之中,完颜亮得到真定府的消息,如何能够安心?
    夜深人静时,忍不住会想,真定府周边近二十万大军,是不是已经投靠了完颜雍?
    每每想到此处便直冒冷汗,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忍不住问自己,当初执意南下江南是不是错了?
    或者如果不调集全部兵力南下,或是先杀掉完颜雍,是不是都不会处于现在这种两面受敌的尴尬境地?
    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不可能再来一次。
    如今杨丛义那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煞星,屯驻大军于大名府,北上会合真定府的路被阻断。
    若执意从大名府北上,定然要被南北两路宋军夹击,想从三十万宋军包围中全身而退,根本不可能,一场恶战下来,不知还能剩下多少人。
    如果跟宋军拼个两败俱伤,到头来就便宜了完颜雍那小子,这绝对不行,完颜雍必须剿灭!
    处处争胜,处处败,退一步,也许真能逆转乾坤。
    夜深人静,完颜亮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朝臣的建议。
    杨丛义像一个楔子一样,横插在汴京与真定府之间,使得汴京、真定府不能相顾,两地都处于两军夹击的危险境地,想保两地,则两地俱失,如果主动放弃汴京,保存实力,跳出包围,转道太原府或大同府,形势便大大不同,随后调集主力从大同府东进,燕京顿时就会处于大同府和真定府南北夹击之中,燕京唾手可得,燕京到手,辽阳完颜雍则必死无疑。
    只是汴京如今是国都,如若放弃,对臣民士气打击甚重,不知会引起何种不良反应,真定府一带的将士如果听信谣言,被完颜雍所哄骗,损失就太大了,一旦真定府和二十万军队落入完颜雍手中,他与完颜雍的实力便会失衡,他将处于弱势,这个风险他不得不考虑。
    可转念一想,即使实力失衡也比他马上就败落要强,何况那也只是可能。
    来来回回想了很多之后,完颜亮最终下定决心,决定冒险一试。
    十月中旬,召集数名心腹大臣议事,说了一番当下面临的复杂局势,随后提出迁都西京大同府之意,征求他们的建议,并让他们商议具体细节等事。
    远离是非之地,本就是一众朝臣的心意,听闻皇帝有迁都西京之意,自然是无不赞同。
    而后,他们就迁都之事秘议数天。
    十月下旬,完颜亮遣使至宋军北伐大营,传达议和之意,开口便提归还汴京,但具体条件得宋国派遣宰相亲来汴京,才能严明!
    归还汴京!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临安一再要求不得贸然进攻汴京,损毁汴京城,北伐大军几个月来根本不敢进攻,其实即使进攻,他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攻下汴京的高墙厚城。
    如今金人愿意主动归还汴京,那还等什么?
    金人要以“归还汴京”为条件议和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飞马传向临安。
    四天后,消息进入临安城,朝堂一时之间为之沸腾。
    但很快便有质疑之声,认为这是金人的缓兵之计,以议和相拖延,等待更多援兵从北方进入汴京,建议不要理会,不要中金人圈套,应该马上诏令北伐军收复汴京,不然等金人召集到足够的兵力,再想收回汴京,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与之对应的,很多人以为金人处于南北夹击的困境之中,此时议和乃是常情,金人以归还汴京为议和条件,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如今他们既然提出来,定然已经陷入困境,议和当为真,如若不同意议和,恐怕金人会玉石俱焚,彻底毁掉汴京城。
    另有人以为,金人言明要宰相亲自去商议,说明金人十分着急,以期尽快达成和议,而不是议和使臣来来回回,始终拿不定主意,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次议和当为真。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怀疑议和为真,但主战派并不同意此时议和,如若现在议和,那么北伐成功、恢复中原的功勋将大打折扣,两年北伐成果将沦为议和陪衬,这是主战派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如果要以武力夺取汴京,不知要等到何时,更不知道夺回来的汴京城会变成何种面目。
    赵昚等不了。
    赵构听闻金人要归还汴京,更是第一时间召赵昚过去,让他马上派人去汴京议和,务必确保汴京城安全,只要汴京城无碍,给金人一些钱财也无碍。
    朝廷的文武百官就议和之事展开连续三天大朝议,最终将意见统一:即刻派人北上,与金人议和!
    但接下来在人选问题上,再次陷入巨大的分歧,主和派力荐汤思退,主战派力荐陈康伯,双方力争不退。
    若议和能成,必将青史留名,谁也不愿后退半步。
    眼见双方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大到即将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堂上忽然传出一个建议:大宋皇帝御驾亲征,主持和议!
    这下主和派和主战派顿时傻眼了,谁能反对?
    当年的“檀渊之盟”不就是真宗御驾亲征,方才达成吗?
    况且此时北伐接近尾声,金人被迫以归还汴京议和,御驾亲征根本不会有任何危险。
    再说收复汴京,功勋滔天,难道不该皇帝亲临,顺便慰问参与北伐的将士?
    一时之间无人发声,赵昚听闻这个建议,顿时也有几分心动。
    文武百官个个心思聪慧,一见如此,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当即便有人奏请皇帝御驾亲征!
    一人开口,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就连汤思退和陈康伯也只能应和。
    但随后又有朝臣建议,收复汴京这等大事,皇帝应该带上文武百官同行,若议和顺利,顺便可在汴京祭天,告慰先祖!
    此议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应和!
    经过几天激烈的争吵过后,结局皆大欢喜,皇帝御驾亲征,文武百官同行,共赴北方,行议和之事。
    隆兴二年,冬月初八,皇帝赵昚,带领文武百官,离开临安,御驾亲征,护卫禁军加上随行人员,人数超过五万人,浩浩荡荡经镇江府渡江北上。
    沿途军民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沿途官员更是争相拜谒。
    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与巡视四方无异,官员和百姓感觉不到半点亲征的紧张气氛。
    站在长江边,望着滚滚长江水,赵昚感慨万千,眼中隐隐有些湿润。
    三年前,第一次来长江边,他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而现在他是皇帝,北伐也即将成功!
    赵昚带着文武百官渡过长江,意气风发的踏上北行之路。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此生再也没能回到江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