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诸侯王的另一面(1)
    《景十三王传》说尽诸侯王的荒淫无道。不过,这些诸侯王的另一面也未可忽视。而且,也许只有看透了那一面,诸侯王的这一面才能被彻底了解。
    原来中国在上古时期是封建社会。这里所谓封建社会,用的是古代的本意,即蛮荒时代各地渐渐形成社会规模,最高统治者则以分疆祚土的方式,赋予上层组织;各地在政治上拥戴王室,所有人事、财经等等权力悉由地方掌管。这种架构在中国何时解体,20世纪以来一直是史家论争的好题目,而尤以50至70年代为盛,其中大抵以持春秋末年者居多。但如果更直接一点,说秦始皇以一统天下结束了封建制度,也未尝不可成立。
    问题是,嬴政自称“始皇帝”,准备自他肇始一代代传至万世,区区15年后却被土得掉渣的底层人物如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等所灭。以秦始皇吞灭六国、平定天下的雄才大略,以他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等熔铸民族的大手笔,以他焚书坑儒、修筑长城、收天下兵器铸为12金人的无限权势,要说转瞬之间会被一击而破,委实难以想像,可这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当时总结秦朝覆灭的经验,认为这绝对是秦奉行之政策无一不误之故,所以应先将前朝旧政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推翻再说。项羽称霸,分封诸国,就可说是封建制度的复辟,也可看成一种正在灭亡的制度,在寿终正寝前作最后确认的一种挣扎。事实上,要不是张良及时制止,刘邦也几乎听从审食其的意见实行分封了。
    项羽的灭亡,给刘邦吃了另一剂清醒药,于是汉代视统一为第一大事。尽管建国伊始迫于习惯和各种压力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如韩信、黥布等,但是很短时间内,他们皆以不同借口被彻底清除。发展到后来,连本来分封以捍卫王室的同姓诸侯王也成为问题,因为几代下来,亲情渐薄,特别是异姓王被清除后,对中央集权惟一有威胁的只剩他们。贾谊、晁错等就一辈子以此为务。有人以为贾谊一生怀才不遇,但是他关于平抑地方诸侯王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全面地贯彻则是事实。早如文帝时,就分齐为六国,淮南为三。景帝和武帝则采用种种手段削减诸侯的领地,派官员监视各诸侯王,贬低诸侯国官吏的地位,限制诸侯王和士人交游,剥夺诸侯王的官员任免权等。到武帝一朝,基本解决了此问题。
    如果说此时诸侯王的日子尚不如一般百姓,定有混淆阶级矛盾的嫌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千真万确。因为诸侯王的物质生活比百姓当然不知好多少倍,只是人一旦有了较充足的物质财富后,对人生各方面反有更多的追求,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因为中央政权除了对他们吃吃喝喝不加管辖外,其余的一概要管。如果一个诸侯王天性老实,敦厚谨慎,他还可以忍受做一个囚牢中的富家翁;但倘若他较有血性,不堪忍受监视和管制,心头的怨愤不免喷发而出,就会制造出一些麻烦,此时如再受挫折,就会走上下坡路,往而不复。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头读《汉书》的诸侯王传,感慨无限:
    赵幽王刘友,刘邦之子,吕后以吕族女子为其王后,附带监视的使命。刘友受不了这种婚姻,喜欢上别的女子,王后就诬告刘友有大逆不道的言论。吕后大怒,将刘友召到京师,包围软禁,不供给食物。刘友作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自杀)!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刘友就这样死去,朝廷以平民之礼收葬。
    赵共王刘恢,亦刘邦之子,吕后以吕产之女为其王后。刘恢有爱妃,王后妒忌,以毒药药杀。刘恢大恸,为歌诗4章,令乐人歌之,6月后,刘恢自杀。
    中山靖王刘胜,在武帝初立时入朝,武帝置酒招待。刘胜闻乐声,不觉涕下沾裳。武帝问其故,刘胜对曰:“心结日久,每闻幼渺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自己是皇亲,大臣们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群居党议,朋友相援,搞得宗室不亲,骨肉相残,真可痛也。
    于是,我们对《汉书》中罗列的诸侯王的各种罪状,不免有新的想法。简单地说,这些罪状可能属实,也可能不属实,而且各有两种成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