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6章 青州新军制!
    张辽回到临淄后只休息了一个晚上就准备进入工作状态,如今也由不得他不做事。管宁、邴原、王烈全都离开了临淄,到各郡国巡查自己的下属,孙乾和国渊则为了即将开始的秋收在忙着准备。赵云离开后,青州的军务也将完全由张辽处理,而刘晔那里也有不少有关安全情报事务要他决定,实在是闲不下来了。
    而且张辽对此时混乱的军中官职有些头痛,将士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不同的军职虽然有不同制式的甲胄和头冠,但忽大忽小的校尉、将军,依旧没有被彻底重视伍长、什长,还是让见识过简洁、严整的军队编制的张辽感到不满。原本他不做任何改变是因为这套东西历史上也延续了数百年,可指挥的军队规模越大,张辽就越感到不舒服,再加上不熟悉军队的百姓看到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时的无动于衷的表情让张辽丝毫没有感到军人在百姓中的优越感。****于是张辽他决定要重建军队的体系,乘着在东平的时候从曹操那里要来了试点的机会,将率先从青州的军队开始进行重新编制。
    张辽将首先从军队的编制和军阶、军职开始改变,他记忆中的国家军队的军衔和编制就成为了他抄袭的对象,只不过在人员编制和军职的名称上他还是要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君子堂首发=
    他先确定军队的管理机构,以青州为例,军队由州牧、兵曹从事和青州枢密司联合管理。州牧为青州军最高统帅,兵曹从事负责军官的任免(有级别限制)、后备兵源及粮草、装备的补给以及军队粮仓和将作营的管理,而枢密司则负责军队的作训、作战计划和演习计划的制定、装备的更新设计和军队的调动。这是张辽为避免军队沦为将领的私兵而又设下地一道障碍。
    军队的士兵依照从军时间的长短分别有列兵、三等兵、二等兵和一等兵的区分,这主要是考虑到此时的士兵一旦从军后只要不是残疾或者阵亡,基本都会在军队中待上很长时间,所以设置了四级士兵衔级。**
    士兵以上就是军士,张辽知道“士”这样一个称谓意味着什么。大秦王朝的二十等爵位中就将“公士”作为第一级,而《墨子》中也有的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这样的序列描述。就算是在社会生活习惯中,人们也将士作为一个特定阶层来看待。《荀子•王制》中就这样记录着:“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离娄下》:“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若是轻易给士兵加上“士”这样地称呼或是军职,一定会引起文人的反对,虽然张辽准备打出“恢复古制”的名义,但也需要和管宁、刘晔等人商量之后才能决定。^^^^为了以防万一。张辽甚至想到了在公布新的军职之前去高密取得自己老师郑玄的支持。
    虽然“士”不可轻授,但张辽还是将这一衔级预留了下来,若真地得不到支持,那到时候换一个名称也就算了。他可没有和全天下的文人打擂台的想法。后世军队中的军士是分级别的,而先秦诸子的书中也同样有士中分等级的记录:《墨子•节葬下》载:“上士之操葬也。”所谓“上士”。=君子堂首发=显然是别于下士而讲地。《荀子•正论》中把士分为元士与庶士两等。张辽将军士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和军士长,这四级衔级是授予立下战功的士兵和军队中的伍长、什长地,伍长为中士,什长为上士,至于军士长,则是老资格的伍长、什长或者是队率的副手。张辽这样做,倒也可以用延续春秋战国有关士分等次的历史孑遗做借口。
    什长再往上。就是队率、屯长、军候这一级,分别对应这五十人的队、百人的屯和五百人的曲。这是张辽设想中的军队中级军官阶层。从这里开始,张辽在军职地名称上就不做任何改变了。^^^^因为这一个阶层都是军队的中坚力量,太多的调整反而没什么好处。
    再往上就是司马(别部司马)、校尉这一级。按照军制,司马为校尉副手或者以别部司马官职统兵两曲(千人),而校尉则统兵在三千到五千不等,甚至可以更多。张辽在这里也做了规定,司马统兵数量不变,而校尉则统兵三部(三千人),为一旅。是各郡国除郡国兵外最大的野战军集团。青州军从此最大的固定战术单位就是旅,每次出战则由主帅调动各旅组成零时的战略集团,由主帅或最高统帅派遣将领统兵作战,统兵的将领则必须是校尉以上地级别。^^首发君子堂^^战后,军队解散,各旅由各校尉带回驻地。
    这是野战军地军职设定,而郡国兵也原样照搬。只不过在军职前面加上地名以示区别。
    现在的军队官职。将军从小到大有一大堆,什么杂号地。常设的,零时增设的,零零总总的让人头疼。汉初的时候很简单,就是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而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现在,曹军中有将军衔的就有数十人。所以,张辽在将军的官衔上也借鉴后世的方法进行分等级,只不过不是什么少将、中将、上将一类的称呼,而是中郎将、将军、大将军这样的等级划分。^^首发君子堂^^这些将军平时没有兵权,只是在需要时,由最高统帅给他战时任命,由枢密院和兵部(兵曹从事和枢密司的中央加强版)负责将军队、装备和粮草调动到位。曹军的训练是有固定的《操典》的,任何一支军队的训练标准都一样,这样就不会就将不知兵的情况发生。而将军指挥校尉,校尉则是固定的,也就没有兵不知将的情况产生,从而保证了军队指挥的通畅。
    至于将军前面的前缀名称,则由中央自行授予,只是四征、四镇这样的将军官职只能临时授予统帅一方军队的将领,战后随即撤销。****而大将军更是属于荣誉军职,是授予那些劳苦功高的将领的,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大将军也并非不能统兵出战,在张辽的设想中,若战争时需要大将军统兵出战,那必须是局部大战或国战一级的战争才行,而这个大将军也就是类似于战场上的协调指挥者。
    这样一来,让张辽头昏的将军、校尉、都尉等时大时小的情况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解决,只要这样的军职被大众接受之后,百姓也不会闻官职而不知所以然了。
    但是军官和士兵在外形上的区分张辽同样也要解决,后世的军队用的是军衔,张辽也干脆的照搬过来。^^首发君子堂^^士兵在军服和甲胄上用白色的横条以数量表示区分,列兵到一等兵分别是一到四条横杠。军士则用横条组成的箭头的数量来区分,但军士长则换成一颗银色的三角星,这是表明军士长将步入军队的中坚体系。队率、屯长、军候用银色的四角菱星来区分,司马、校尉则用金色的四角菱星区别。这样在军中,即使是新兵,只要他接受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立刻的分别出军中的等级制度。
    对于将军一级,张辽还是照搬了金色的五角星作为将军的衔级标志。中郎将为一颗五角星,将军是两颗将星,大将军则是三颗将星。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临时任命四征、四镇将军的时候,将在将星后面分别缀上虎和熊的图案,四征将军缀虎、四镇将军缀熊。
    这些是基本的军衔识别标志,若是战时,那军服和甲胄上就是这种简单的图案,但是此时的军人或者应该说是军官的地位并不低,他们也需要一些出席高等级场合的服饰,就是张辽自己也有着私人的铠甲。在这一点上,张辽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朝会上可以着甲,用皮甲就行,宴会上就需要改成礼服,或者说是军礼服。
    张辽从军士开始,规定军士级的军官在甲胄的两个肩部缀上青色的饰带,队率到校尉则用朱红色的饰带,中郎将以上则用紫色的饰带。若是有皇族子弟成为军官的,无论他的军职大小,一律使用金黄色饰带以示区别。
    这里张辽还想将欧洲的家族纹章图案照搬过来,包括皇族在内的有各自家族纹章的军官,都可以在自己的军服和甲胄的其他醒目之处画上各自的文章图案。这是也是一种对祖先和家族精神的传承,张辽不希望看到数百年之后,我们民族的精神的沦丧。而这种精神的沦丧一般都是从精英统治阶层开始的,张辽希望设了家族纹章能有助于后辈们继承和发扬前辈的精神。
    看着手中写了数十张纸的军职、军制设定,张辽扭了扭脖子,他此时很有些成就感。可是这究竟能否成为现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首先他就必须将刘晔叫来商量一下,毕竟刘晔是这个时代的正统文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