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五章 论佛大会(上)
    天色明了又暗,暗了又明,转眼过去三天。
    论佛大会已经处于中期,金一二还沉浸在佛法中没有完全清醒过来。那些银莲仍然没有凋谢的样子,反而颜色有了深化的征兆。
    枯木已经恢复了女儿身,她穿着一身白色的佛衣,长长的黑发用一只佛力凝结而成的簪子高高地盘了起来,浑身上下再无装扮,却越发显得清新脱俗。
    取下混元戒以后,她的一干师兄弟都是大大吃了一惊。好这这些人都是从小修佛,最少也是修佛千年以上,定力也不是盖的。虽然吃惊,也都知道她突然现出本身肯定是有原因,见她不说,也不去打探究竟是为何,只是隐隐猜得和山下还沉浸在佛法中那人有些关联。
    枯木见金一二一直没有清醒,心里又是期盼,又是害怕。她想他早日醒来,给她看一看自己,又怕对方接受不了,彼此间起了隔阂。她天天定时去看金一二,每天都怀着一颗忐忑不暗的心,却始终不见对方清醒,仍旧自顾自的钻研佛法。
    本来论佛大会会一直持续七天,这七天里,佛宗弟子都要在千佛堂论佛,不得走开。可是今年出了金一二这么大个纰漏,先是众位长老和佛主离席,然后又是枯木这个佛子定时离席,气氛冷清了不少。再加上佛子突然现出本身,金一二顿悟佛法,大家均感吃惊,注意力受到牵引,论佛大会开始了三天,却也没讨论出个什么来。
    到了第七天,这是论佛大会最后一天,今天主要是回答疑问。基本形式是弟子问,师傅答;自己有看法的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往常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佛法讨论到了最激烈的时候,今日场上却安静得很,竟无一人开口询问。
    佛主暗自叹息,他知道大家心中最大的疑问就是枯木的女儿身,可是又碍于情面不便提起。
    枯木也有自知之明,一直如坐针毡。出家人不打诳语,若是有人问到,自然要如实回答,可是她又不想说。
    就在这时,一位长老打破了僵局,问道,“弟子钻研佛法已久,但是有些疑惑还望佛主指点指点。”
    接着便问道,“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这该作何解?
    佛主念了一声佛号,答道,“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一干众人听得如痴如醉,那名询问的长老更是陷入了沉思。场面虽然又静下来了,但却不同于之前无人询问的冷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