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师还记得我呀?”
“记得,记得,你是数学科代表,在班上成绩是最好的,哪能会不记得呢?”
“向老师,你这是怎么了?”牟浩天又问到。
“你父亲还好吧?”向老师似乎不愿提自己的事情,岔开牟浩天的话题问到。
“已经过世了。”牟浩天回答说。
“噢,那你妈妈呢?”
“也过世了。”
“噢——”向老师把脸又转了过去向窗外望着,“你父亲如果还在的话应该有八十岁了吧?”
“嗯,七十九。”
“按虚岁是八十了。”向老师说:“你父亲比我家老廖大一轮,属龙的,我母亲比我大一轮,属鸡的,我已经六十二了,看我这身体,也活不了几天了。”
牟浩天一时不知怎样才能安慰向老师,只好问到:“向老师,小刚现在在哪里上班啊?”小刚是向老师的独生子。
向老师叹了一口气,说:“如果还在,也有三十五岁了。”
牟浩天更是惊住了,忍不住再次问到:“到底是怎么回事?”
“走了!”廖老头站在门口回答到,“车祸!脾破裂,失血过多,没救过来。你向老师捡了一条命。”
“什么时候的事情?”牟浩天问。
“两三年了,”廖老头回答说:“嗯,两年多了。”
要说廖老头夫妇与牟浩天父母的关系也并不复杂,当初向老师从上海的一所大学毕业时正好是文革初期,于是响应号召来到了黔边市下面的一个很是边远的县里教书,后来经人介绍与廖老头结了婚。为了能调在一起工作,两夫妇左找人右托人的,受不尽的白眼,最后找到了当时在黔边市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牟浩天的父亲。牟浩天的父亲是个热心人,别人一找到他,他就应允下来,很快就叫人把向老师调到了市里的一所中学。因这样一个缘由,后来两家频繁地相互走动起来。牟浩天读初中时又正好在向老师任教的那个学校,向老师还是他的科任老师,牟浩天放学后经常在向老师家补习作业,有时晚了就留在了向老师家吃饭。廖老头烧得一手好菜,也很能钓鱼,每天晚上都要到河边去钓上大半夜,当时的物质很是短缺,每天晚上钓的鱼不仅够增加营养,而且也能解解口馋,牟浩天就沾上了光,他最喜欢吃廖老头烧的鱼了。后来在牟浩天读高一时父亲调到一个县里去任县委书记,一家人也跟着迁到了那里,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两家也就少了来往。
也许是不愿意再去碰撞两位老人的痛处,牟浩天问到:“廖叔,还钓鱼吗?”
“现在这河里哪还有鱼钓,就是有也不敢钓来吃呀,这河水污染得这么厉害。何况你向老师现在这个样子,我哪还能走远啊?”廖老头说,“今天就在这吃饭吧,都二三十年没见了,瞧你也差不多是半大老头了,嘿。”
“我来帮你吧,看我能做什么?”牟浩天说着就要跟着廖老头往厨房走去。
“算啦,你也帮不上什么,你陪陪你们向老师说说话就行。”
“廖叔,你们这里的管片民警是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