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页
    七十九
    剩下啕、咮、哖、呰、呙这五项,内中呰看似可信性最高——"三六桥百十回红楼梦真本"。周汝昌也非常重视,因为"所述情节,与近今研究者推考所得的结果,颇有吻合之点"。当是指下列数点:茍蒙古王府本第三回有条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周汝昌认为证实全书一百十回——八十回本加"后卅回"。[我在"三详红楼梦"里解释过,此处的"百十"与"千百"、"万千"同是约计,并不能推翻第二十五回畸笏批的"全部百回"与第二回戚本、蒙本总批"以百回之大文……"]啕"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回目似指宝玉湘云偕老,而回前总批说:"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周汝昌曲解总批为中间还隔着金玉姻缘,将来湘云的事黛玉不必管。[前面说过,"白首双星"是从早本保留下来的回目,结局已改,因此冲突,批者代为遮盖辩护。]咮俞平伯把十二钗册子上关于凤姐的"拆字格"预言拆成"冷来休",主休弃。此外太虚幻境关于妙玉的曲文分明预言堕落风尘。畸笏又一再提起"抄没、狱神庙诸事"、"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似都符合此本情节。
    贾芸红玉的恋爱是一七六○本新添的,伏下抄没时与抄没后他们俩是两员大将,一个"仗义探庵",一个在狱神庙援助宝玉。三六桥本兼有一七六○以来与第一个早本的情节,当是根据早本续书,兼采脂批内的线索。续书人看过庚本,从第二十一回回前总批上知道有"后卅回",因此在八十回后凑足三十回。他看到庚本畸笏关于"抄没、狱神庙诸事"的批语,迳将狱神庙当作监狱。此人应是曹雪芹亲友圈的外围人物,但是显然与畸笏没有接触。
    儿玉达童教授述及此本时,因为言语不通,用笔谈,讲到探春,写了"远嫁,杏元和番"六字。末四字似是回目的一部份。"杏元"该是封号。番王例必要求尚主,才有面子,因此探春出国前封了杏元公主或郡主。第六十三回占花名酒令,探春抽到杏花,主得贵婿。众人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不成?"原来这句顽话也是预言,而且探春作王妃也应当是番王妃,才合远嫁的预言。
    第六十三回来自极早的早本,当时元妃还是王妃,当然也就不会有元妃的封号。——元春封元妃非常特别,因为从前女子闺名不让外人知道,妃嫔封号用自己名字的史无前例。金废帝海陵王有个元妃,大概作者喜爱这名字。而且元春称元妃也更容易记忆,正如多浑虫之妻灯姑娘改称多姑娘。书中几百个人物,而人名使人过目不忘,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是元春改为贵妃后,起初只称贾妃,因此第十八回省亲一节清一色都是贾妃,只有宝玉觐见的一小段接连三个"元妃",前几句刚提起宝玉的时候又有个"元妃"。
    书中宝玉的年龄减低好几次,最初只比元春小一岁,所以第二回叙述元春诞生后,各脂本都是"次年又生一位公子"。全抄本第二十五回是一七五四本初稿,宝玉还是十五岁,甲戌本此回是一七五四本定稿,已改十三岁(见"二详红楼梦")。第十八回也是写这一年的事。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回末有"正是"二字,下缺诗联,是准备用诗联作结——一七五五年左右改写的标志;回前附叶没有书名,与第七十五回一样,两回都是一七五六年定稿(见"三详")。宝玉觐见一段,先是贾政报告园中匾对都是宝玉拟的。
    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益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近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
    此回只有这四次用"元妃",都与宝玉有关。一提起钗黛,就又还原,仍用"贾妃",而此处称宝钗黛玉为"宝林二人",显然这一场没有宝玉,二宝不致混淆不清。看来早本此回宝玉已经十七八岁,与贾珍贾琏同等身分,男性外戚除了生父都不能觐见。"携手拦入怀内"等语,是对小孩的动作与口吻,当是一七五四本最后一次改小年龄后,一七五五年加的润色,感人至深。所有的"元妃"都是这次添写宝玉觐见时用的。因此迟至一七五五年才有"元妃"这名称,"杏元和番"则是第一个早本就有的,隔的年数太多,以至于"元字"封号犯重。
    庚本第六十三回芳官改名一节末尾分段,看得出此节是后加的,原稿本中间插入两页,末了忘加指示,令抄手"续下页"。但是回内怡红夜宴并没改写过,因此还留着两个漏网之鱼的"王妃"。席上行占花名酒令,袭人拈到"桃红又是一年春",麝月拈到"开到荼蘼花事了",预言袭人别嫁,最后只剩下一个麝月。第一个早本内元春是王妃,看来当时已有第六十三回,结局已有麝月独留,袭人别嫁——湘云达到了与她同嫁一人的愿望,而仍旧不能相聚。
    三六桥本的续书人如果仅只知道早本情节,遵循着补撰,就不会用杏元封号,犯了元妃的讳。换一个字还不容易?显然"杏元和番"这一回是直接从第一个早本上抄来的。续书人手中有这本子。
    三六桥本虽然是续书,有部份早本保留在内,仍旧是极珍贵的。既然四○初叶还在日本,只要在战火中无恙,日本也有研究红楼梦的,一经唤起广大的注意,也许不久就会有消息了。但是周汝昌提了一声"或云在上海"。倘在上海,那就不大有希望了,恐怕又像南京的靖本一样,昙花一现,又遗失了,似是隐匿起来,避免"收归国有"。
    "旧本"之四——南京刻本——写宝玉作看街兵,住"堆子"中。看街兵制度始于乾隆元年,上谕废除京师的巡检官:"……外城街巷孔多,虑藏奸匪,各树栅栏,以司启闭,……其栅栏仍照旧交与都察院五城及步兵统领,酌派兵役看守。"("东华录")。我在报上看见台湾鹿港古迹的照片,也有拦街的木栅,设门,不过没附有小屋,大概因为气候暖,不像北方,看守人至少要个木棚遮蔽风雪。中土已经湮灭了的,有时候在边远地区还可以找到。
    乾隆六十年杨米人"都门竹枝词"有:"赶车终日不知愁,堆子框呵往下浏";"堆子日斜争泼水,红尘也有暂停时。"看街兵夜间打更,白天洒水净尘,指挥交通。京中大街中高旁低,居中行走限官员轿马,所以框喝叫骡车靠边走,一靠边就直往下溜。
    "旧本"之二写宝玉"沦为击柝之流"。之三写宝玉湘云暮年,"夫妇在都中拾煤球('渣'误?)为活","流落饥寒,至栖于街卒木棚中"。周汝昌按:"栖于街卒木棚中,为'沦为击柝之流'一语之正解,可见非谓宝玉本人充当看街兵,实即穷得无住处耳。"这推测得十分合理。
    嘉庆九年,御史书君兴奏:煤铺煤缺,和土作块。似是煤球之始,那么乾隆年间著书时还没有煤球。宝玉湘云只是在垃圾堆里捡出烧剩的煤核,有人收买,跟现在一样。但是"街卒木棚"是个时代的标志,使咮成为可靠的原本。
    关于此本内容的记载,只说"荣宁衰替",没提抄家。老了才赤贫,显然不是为了抄家——八十回内看得出,绝对不会等宝玉老了才抄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