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为了介绍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的中篇《象棋的故事》让我们从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开始:为什么有的作品制造了非常紧张的情节,描写了非常激烈的场面,我们读起来却无动于衷,甚至感到读不下去;而有的作品叙述的只是一件小事——譬如我们要介绍的这篇中一盘象棋的胜负,却引起了我们这么深切的关注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是并不困难的。主要在于前一类作品没有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只是在那里编造故事情节。如果人物的形象不是真实的生命,如果人物没有成为读者热情地关切的对象(如同关切他的知心友人),那么,无论怎样紧张的情节,怎样激烈的场面,都不可能激发读者的感情,不能引起他的关注的。后一类作品则是塑造出了人物的真实性格,我们对情节如何发展的关心,是出于对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关心。所以有一些看来是一般无关重要的事,但由于和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联系起来了,而取得了重要的意义。这一道理,我们的作家们的理解是比这里的简略的说明更深刻和更完整的。但理解是一回事,在创作实践上如何体现又是一回事。看看某些电影、戏剧、,我们不能不常常想到这一问题。而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主要是心理刻画上,茨威格的长处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象棋的故事》不能算是他最好的,也不能代表他主要思想倾向,然而是可以说明他的心理刻画技巧的例子。那是一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心和兴趣的棋赛,虽然那不是一场正式的比赛,而只是在轮船航行中旅客间的一次偶然性的活动。交手的一方,是年轻的世界冠军米尔柯·琴多维奇。这是一个传奇似的人物。在棋桌上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曾经击败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选手。可是当他一从棋桌边站起来,就无可挽救地变成一个怪里怪气、近乎滑稽可笑的角色:行动滞重,沉默寡言,而且,像他的恼怒的对手之一所刻薄地指出的,“在任何领域都惊人地无知”。他原是一个贫困的孤儿。他的象棋天才是偶然地为收养他的同村的一位神父所发现的,在稍加训练以后,他很快就跻身于世界名手之列了。他从过去的手足失措一变而为冷漠的、往往表现为极其笨拙的目空一切。而且他极其贪婪,依靠棋艺聚积着钱财。在这次航行中,他却遇到不可轻视的敌手了。而那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旅客,一个默默无名的人物。在昨天他和旁人对局时,由于那个无名人物的指点,他本来一盘必胜的棋被逼成了和局。这不仅是使他少赢了两百五十元美金而已,也损伤了他的自傲,也可能难得地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他主动提出来要与这个无名人物比赛一次。这也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这位无名人物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而且,他说他二十或者二十五年没有摸过棋盘,又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棋艺呢?我是一向不大习惯于去研究和分析作品的布局的,认为那样往往容易将一篇有生命的作品解剖成了一具僵尸。但对于《象棋的故事》的布局,却想略略说几句话。是以第一人称的身分叙述的,首先由作品中的“我”为我们介绍了那位世界冠军,他的经历和个性。那个“我”知道了那位传奇般的人物和他同在一个船上后,他热切地想去结识,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得逞,于是,就想起了猎人屡试不爽的策略:模仿山鸡发情的叫声来引诱山鸡。他和他的妻子在吸烟室里对棋,想以此将象棋大师吸引过来。但首先吸引过来的是一位因钻探石油赚了一笔大钱的名叫麦克柯诺尔的苏格兰采矿工程师。这是一个自以为是、颇为得志的人,即使在最无足轻重的比赛中,也把失败看作是降低自己的身分。他心里充满了特殊的优越感,以致把任何阻力都看成是对自己极不应该的反抗,几乎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当他一听说著名的象棋大师在这一艘轮船上,就冒昧去邀约他来下棋,而且接受了每盘赌金二百五十元的约定。这是荒唐的,等于将钱向大海中扔。然而在输了一局后他还不服气,要求下第二局。当他在第二局已陷入绝望时,一个偶然出现的旁观者为他出了主意,使他得以下成和局。茨威格生动地写出了在对棋时大师的那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他明显地让对手们感到他对他们的轻视。他随手地下一步棋,然后懒洋洋地躺在安乐椅里翻阅画报。一直到将对方“将死了”,也不抬头看他们一眼。茨威格也生动地写出了那位工程师好强、倔犟、死不认输的性格。他宁可损失大笔金钱也要取得一次胜利,而这又是他绝对无力做到的。几位热心的参与者也都愤愤不平,只想压倒那位大师的傲慢之气,却也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势和气氛下,作者让一个无名者——真正的主角——出场,几句话就表明了他棋艺修养的精深,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挽回了败局。参与比赛的人和旁观者都无比地激动了,而那位傲慢的大师也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敌手。他第一次抬起头来,看了看那位无名者,而且主动提出来,愿意第二天与他较量一次。我只是想指出作者这种善于制造情势和烘托气氛的本领,而无意于推广这种在“节骨眼”上让主角登场以吸引读者注意的创作技巧。事实上,这种技巧在我们不少作品中都已运用了,而且往往运用到了这样的地步:损害了艺术的真实感。而损害了真实感的技巧就不是真正的技巧。所谓技巧,应该是力求表现生活的真实。离开了这一点,那至多也不过是雕虫小技。茨威格比较欢喜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想去表现在一种特殊情势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他说:“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遭遇。”《象棋的故事》中,关于那位无名者怎样在一种绝无仅有的情况下学得了精湛棋艺的描写,是作品中最精彩的核心。那原也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故事:他出生于奥地利一家古老的名门望族,二次世界大战前,主持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充当法律顾问和管理一些大修道院的财产,还受托管理皇室某些成员的资产。国社党徒早就注意到了他的事务所,在那里安排了密探。在希特勒的军队进入维也纳的当天,他被党卫军逮捕了。他们想从他那里获得皇族资产隐匿的情况。他被安置在一家旅馆的单间里,被完全孤立起来,除了看守,看不见任何人的脸;除了审讯,听不到任何人的声音。在一次提去审讯的等候中,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挂在墙上的一件雨衣的口袋中偷到了一本小书。他怀着无限的喜悦回到了他的房间里,使他失望的是,那是一本他读不懂的棋谱。他恼怒得几乎想将这本小书扔到窗外,但后来他终于渐渐看懂了书上的那些术语,而且以有格子的被单当作棋盘,用省下来的面包瓤子做成棋子,将小书上的一百五十盘名家棋谱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已烂熟这些棋局之后,他就自己和自己下棋。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像想跳过自己的影子一样的不近情理。一种人为的精神分裂终于引导到精神上的崩溃,他变成了癫狂。最后一次的癫狂大发作却拯救了他。他被送进了医院,渐渐恢复了神智,并在医生的帮助下,从法西斯统治下逃了出来。就是这样一点情节,作者写了将近两万字,只有少数几句对白,主要是心理刻画和内心动作。写到那个人当初被关进那个单间的情景,没有什么事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他在虚无和孤寂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压力。写到在开始的审讯中,他的复杂、焦虑的心情。他无法忖度敌人究竟查明了多少情况。敌人真真假假的问题使他实在难以回答。如果承认了敌人还不知道的某件事,他就可能毫无必要地使别人遭殃;而如果否认的事情过多,结果就将害了自己。写到审讯之后,他回到那一片虚无之境以后,如何来回考虑、反复思索,仔细检查向审判官说的口供中的每一句话,这比审讯之苦更加残忍,因为这种脑子里的审讯永无休止。写到他的头脑如何渐渐陷入混乱状态,力量如何渐渐支持不住,几乎将把一切,说不定还有更多的东西都说出来,宁愿出卖十二个人,使自己得到片刻的休息。写到在这极端严重的危急关头,在一次被提出去,站在另一个房间候审时,他如何感到这种等待和站立的折磨同时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因为这个房间与他住的那个房间不一样,他如饥似渴地看着一分日历上的短短的一行字,贪婪地观察着挂在一个衣架上的几件湿漉漉的军大衣,注意到大衣上的每一个皱褶,一连几分钟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件雨衣上的一颗水珠是否会顺着皱褶流下来。写到他如何发现了有一件雨衣口袋中有一本书,他兴奋、激动、陶醉,“把书偷来!”这念头像闪电似地闪过,而且像烈性毒药似地立即发生作用,他冒着最大的危险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蒙在身上,他胡乱地应付了那一场审讯,将书带回了房中。写到他如何喜悦地想象着那将是一本什么书:一本值得学习的哲学著作吗?一本可以背诵的荷马或歌德的诗集吗?而当他终于打开那本他所看不懂的棋谱时,他是多么失望;写到他如何渐渐看懂了那些术语,用床单当棋盘,用面包瓤当棋子,依照棋谱下棋,这样快乐地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写到当那些棋谱已为他所烂熟,他开始自己将自己当作对手下棋,这样一种双重的思维事实上是以人的意识的完全分裂作为前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渐渐走向疯狂……这一环扣一环的每一个过程的心理变化,那种复杂、激荡的心情,那种尖锐的思想斗争,是比曲折的情节更吸引人,比单纯的真枪实剑的场面更令人惊心动魄;比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更扣人心弦。——文艺作品是以人为中心,要塑造出人的性格,而只有写出人的内心世界时,才能真正写好人,创造不仅外貌逼真,而且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在心理刻画上,茨威格是有着值得注目的成就的。借用友人绿原的话:“他处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用自己内心的火光来照亮对象精神的奥秘。……这个特征是可以从当时西欧的科学(如心理学)研究成果找到一部分渊源的。”然而,我们也感觉到,他有时是过分地注意心理刻画,将心理刻画本身作为了目的。以《象棋的故事》为例,有人将这作为反法西斯的作品。诚然,作品也揭露了法西斯的阴险残暴,如何将一个正常的人折磨成疯狂。但是,我们感到,作者主要的志趣和注意力是放在研究一个特殊环境中一个人的精神变化这一点上,以致冲淡、削弱了应有的对法西斯的激愤了。斯蒂芬·茨威格(1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在近代,是在国外拥有最多读者的少数德语作家之一。他在十几岁时从写诗开始了他的文学道路,当时深受象征派的影响,沉醉在个人幻想的天地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匈帝国,也推毁了他的海市蜃楼。同时由于罗曼·罗兰等人的影响,在文学上转而面向实际,写了不少有名的和传记。但他的深受古老文化熏陶的思想感情还没有合上时代的节奏。不像他的师友罗曼·罗兰那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不像他所敬爱的高尔基那样,有明确的追求目标。他困惑地看着这个混乱的世界,不满于资产阶级的腐烂、残酷的生活和那些唯利是图的形形色色市侩,同情那些受迫害的不幸的小人物。他没有以明澈的眼光仰望将来,倒常常在徘徊低吟的心情中留恋一种牧歌似的生活,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去寻求慰藉。他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况,是经受不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强烈的炮火的震撼的。一九四二年初,当法西斯不可一世,气焰嚣张到顶点时,他和他的妻子一同自杀了。留下一封哀婉低沉、真挚感人的遗书,告白了他的无力。《象棋的故事》是他死后才发表的遗作,写的是法西斯的残酷和暴行,也流露了他的思想感情的低沉。——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除了反映所写的现实内容外,总也会反映出作者的灵魂的。191年6月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