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章 苏中抗日斗争
    第八章苏中抗日斗争(1)
    苏中人民的抗日斗争是值得一写的。这里只记述一九四一年二月——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有关军事斗争的战略策略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若干问题。全面地写,题目太大了。武装斗争的胜利,是根据地和人民群众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复杂、尖锐、艰苦的斗争中,苏中得以建设成为华中基本抗日根据地之一,武装斗争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因素。
    苏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
    一九四○年七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挺进苏北,与先期过江的部队汇合,经过严重的反磨擦斗争,在同年十月取得了黄桥决战胜利。苏中抗日斗争的局面才真正打开了。这时全国的抗日形势早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是苏中抗日斗争形势的一个特点。当时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顽方韩德勤主力即将对我大举进攻,而黄克诚同志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距黄桥地区尚远,没有条件进行战役配合。陈毅同志经过审慎研究,为了赢得时间,决心以劣势兵力,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决战。陈毅同志下这个决心,是承担重大责任的,以后他不止—次地对我说过当时的这种紧张心情。
    黄桥决战胜利,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我方的军事实力已超过国民党军,仅弱于日伪军,在苏北战场居第二位,并且控制了黄桥以北经海安到盐城数百里范围内的几乎全部城镇,随即又打开了(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的局面。以城镇为立足点,开始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民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这一时期的工作是在陈毅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工作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皖南事变发生后,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奉中央、中央军委之命,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同志为代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治委员。一月二十五日,新四军新的军部在盐城成立,全军整编为七个师,第一师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我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刘炎任一师政委、苏中军区政委,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叶飞任一师副师长。一九四一年三月,组成苏中区党委和苏中行政委员会,刘炎、陈丕显分任苏中区党委正、副书记,管文蔚任苏中行政公署主任。后刘炎同志因病不在位,他的职务由我兼任。这是一个生死与共、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
    原苏北指挥部所属三个纵队,即改为第一师的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后为吉洛,即姬鹏飞)。
    为迅速建成新四军新的领导机关,原苏北指挥部即作为新四军军部的部分基础。苏北指挥部是由江南指挥部改建的,经过一定的战争锻炼,精干、灵活、有效率。当时留给一师师部的,连我在内官兵共二十四人。我是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由盐城返回东台二里桥组建第一师师部的。在我起程的前两天,陈毅同志特地来到我的住房,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人太少了吧?”我立即爽快地回答:“好男不吃分家饭嘛!军长放心,哪里有群众、有敌人,那里就有我们的发展。”军长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好!”并且说他很快就去看我们。军长的关切,使我受到很大鼓舞。在此以前,我是副手,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大树底下好乘凉,现在我要单独去苏中,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很重。
    苏中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起斗龙港,东临黄海,面积约二万五干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万。这里临近南京、上海,扼制着长江下游北侧航运通道;盛产粮食、棉花、食油、海盐等重要战略物资,沿江城镇有纺织、加工等现代轻工业,商业兴盛,财源丰足;境内系平原水网,河流纵横,公路交错,交通便捷,历来是官僚资本江浙财团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沦陷后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后方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供应基地。
    苏中是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又是向苏浙皖边、闽浙赣边发展以及反攻阶段收复南京、上海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出发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上海是个国际都市。苏中临近上海,可以成为我党、我军连接国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桥梁;我抗日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各项民主政策的成果,能通过苏中,再由上海迅速向国内外传播,以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同时,我方在苏中所能控制的人力、财力,在华中各战略区中占首位。所以,苏中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战略作用,成为日本侵略军、国民党蒋介石和我党我军三方必争之地,并决定了斗争的极端尖锐和复杂。这是苏中抗日斗争的又一个特点。
    中央、中央军委赋予苏中的战略任务是随形势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化的。一九三八年,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在给新四军的第一个“五四”指示中指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淑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中央把江北作为江南新四军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算得是一个规划性的指示。一九三九年底和一九四○年初,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于是,开辟苏北、苏中便成为关系全局的现实任务了。到一九四一年二月,华中抗战新局面已经打开,中央进而指示,苏鲁战区是华中的一个基本根据地,应把这个地方看作是向西、向南,出鄂豫陕边和向闽浙赣边发展的策源地,“好象汉高祖的关中”。苏鲁战区自然包括苏中在内。这是我们的光荣战略任务。
    我认真地研究中央的这些指示,并把它们同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结合起来思考。我理解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既是从日军强大及占地甚广但兵力不足和我军的弱小这一实际状况出发,又关照到抗战胜利后的斗争。游击战,在一般的作战原则中是战术性的。中央、毛泽东同志把游击战提到了战略的地位;是要通过抗日游击战争积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既为抗日反攻作准备,也为抗战胜利以后打败反动武装的进攻、实现民主革命的总任务作准备。因此,我们在抗战时期一刻也不能忘记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总任务,我们的军事斗争策略要处理好进与退、进攻与防御、大打与小打等方面的关系,把现阶段的抗战任务和将来的实现民主革命总任务联系起来。有了这些思考,我对苏中抗日斗争的战略任务便有了比较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应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报据地(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军事斗争应成为根据地建设的支柱,并且应为下—步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好必要的准备。这个认识成为我领导苏中抗日斗争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