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五章(2)
    第三十五章又见邓公回乡寻根问祖(2)
    何贤一听,说:“霍生,你已经是几十岁的人啦,但连自己的乡下都没回过,是该回去看看了!”
    虽然何贤早年已经到港澳谋生,并在港澳开枝散叶,但他生于番禺,青少年时期在番禺生活过,故对番禺有深厚的感情;加之他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与中共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自那时起,何贤就时常慷慨捐赠钱物给番禺,长期支持家乡的建设,并不时回乡寻亲访友。
    可霍英东的情况有些不同,他祖父辈已到香港谋生,并在香港生根。直到他向何贤提出
    想寻根问祖时,他尚不确定自己祖籍何方。可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恋乡、思归的情结
    ——即使他不曾在那里出生和生活;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恋乡、思归的情愫会变得强烈起来。
    霍英东就是这样。那时,“回乡”走走、看看的念头,已十分迫切。
    “我可以先和内地有关部门打个招呼……”何贤说。
    “那就多谢贤哥费心劳神了!”
    当即,两个好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回广东。在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的通力协助下,经过一番考证,最后确定霍英东祖籍是广州市番禺县。
    第一次踏上故土
    1978年夏秋之交的一天,霍英东带领全家大小,由何贤当向导,第一次回去故乡——番禺县。
    内地有关部门很重视霍英东这次回乡观光,出动了代表中国最高礼遇的红旗牌轿车迎送他。回到番禺,有不少人夹道欢迎,令霍英东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发热。
    有关人士向霍英东讲解番禺县显赫的历史:几千年来,番禺一直是岭南首邑;民族英雄
    邓世昌,爱国诗人屈大钧,民主革命家史坚如、朱执信,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岭南画派奠基
    人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为番禺人。以往,霍英东对番禺的情况了解不多,如今听到这么多关于番禺的历史,霍英东第一次以自己也是番禺人感到自豪。
    家乡的历史无疑是值得骄傲的,家乡的风光也无疑是迷人的:一望无涯的稻海蔗林,星罗棋布的桑基鱼塘,明丽清亮的珠江水……但是,霍英东在称赞家乡美丽景致之余,心里也掠过一丝丝惆怅和伤感——因为,当他极目望去的时候,几乎望不到一幢像样的楼房,映入他眼中的全是那破旧的茅屋和低矮的平房……
    “家乡还很落后!”霍英东对自己说。
    在番禺县城市桥镇,霍英东一家人还碰上一件这样的事:儿媳朱玲玲问负责接待他们的一位番禺姑娘:“哪里有洗手间?”这位姑娘二话不说,旋即端来一盆热水,热情地说:“喏,你可以洗手啦!”
    此事惹得霍家大小笑了老半天。但霍英东并没有笑,他心里很辛酸,很难受。
    霍英东原想在番禺住上一晚,但那里连个像样的住宿地方都没有。番禺县委请他们在当地最好的招待所歇憩,他们一推开洗手间,一股尿臊味扑鼻而来;抽水瓷缸积了一层厚厚的黄色污垢,浴缸没有活塞,只用一个木质的热水瓶塞代替。
    吃了顿饭,一家人就去广州,从市桥至广州,路程不到20公里,但车过大石和洛溪渡口时,遇上车辆排队等候过渡,结果用了4个多小时才到广州。
    从番禺返港后,霍英东的心情很沉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为故乡做点事!
    不久,港商张耀宗提议在番禺县建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级宾馆。张耀宗祖籍也是番禺,他的提议随即得到何贤、何添兄弟的支持。霍英东听到此事,非常赞成,主动要求出资参与兴建。
    霍英东不但捐了钱,还亲自审看规划图纸,并且深入工棚,现场参与工程建设,了解宾馆建设进度……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园林式的豪华宾馆——番禺宾馆便落成开业。该宾馆占地6万平方米,环境清幽,富有江南园林特色。
    捐款,固然是为了振兴家乡经济,是支持家乡建设的一种善举。但霍英东是一个实业家,不是慈善家;慈善家惟施为乐,而实业家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做没完没了的捐赠,而是通过兴办实业,既能赚到钱,又能造福于社会,以此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霍英东看来,光靠捐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他始终认为:“送一条肥鱼,不如送一张网。”他只想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回内地投资,兴办实业,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勃兴。
    “华侨和海外资本家回内地投资,向来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一天,霍英东突然间对我谈起一段往事,“以前,港澳同胞和华侨在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入股投资,把钱放在那里,可领取定息,这本来是支持祖国建设的义举;其实我们把钱存进去,从来没想过要领回来。我在内地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于是经何贤介绍,我把这些入股证交由何贤在番禺的一位亲戚保管。但‘文革’期间,股证放在这个人家里,反而使他担惊受怕,他打电话给我,说他不敢保管这些股证了,问我怎样处理。他说退回给我,但他又来不了香港,而我拿这些股票又有何用呢?于是叫他干脆把股证用火烧掉算了。有些人认为海外资本家到内地投资,纯粹是一种‘剥削行为’。对此,我不能不慎重考虑。”
    霍英东捐资兴建番禺宾馆之时,已是1979年底。当时,内地虽然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四化”建设,但尚未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外商进入内地投资的先例。所以,对进入番禺、进入内地办实业,霍英东仍然有所顾忌。
    他惟有等候机会。
    但他怎样也没想到,机会,竟然这么快就来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