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六章(2)
    第四十六章注入巨资重组东方航运(2)
    扮演“白武士”注入巨资
    在宣布“东方海外”停牌之前,董氏家族已经采取多项措施,以求改进公司的债务,例如在1984年出售租约到期的油轮,减少自置船舶的数量,分散投资,但这些行动对公司财务状况无任何改善。而在停牌之后,董氏家族也多番与其债务银行商议,重整债务结构,以期渡过难关。汇丰银行作为“东方海外”的债权人,不希望“东方海外”因财政问题而无法偿还其它债项,以致其他债权人拒绝继续支持它而导致“东方海外”倒闭,于是同意给予“东方海外”一笔有抵押备用信贷,数额不少于38亿港元,其中先将12亿元存入“东方海外”户口,余款在“东方海外”需要时分两期提取。
    虽然有汇丰银行的支持,但由于债务过大,东方海外重组债务结构仍然困难重重,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在这个时候,霍英东和董氏家族进行了秘密的接触。经过多次协商,双方终于在1986年3月达成基本的投资协议。14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霍英东将投资1.2亿美元(折合港币9.36亿元)于董氏集团所属的新造船公司及货柜业务的新公司。
    联合声明称,董氏集团目前正在进行财务重整,重整计划将会向其债权人和股东提出,以求核准;霍英东注入的1.2亿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投入一家新造船公司,另1亿美元投入一家新货柜运输公司。新造船公司和新货柜运输公司是指那些将会成立、并将成为重组后的董氏集团重要部分的公司,前者拥有正在建造但未付货的新船,后者则是新货柜运输集团的核心。这两项投资,将构成该两公司大比数之少数股东权益。
    另外,声明还特别强调,霍英东的投资以董氏集团顺利重组为先决条件,新资金的投入,将完全以正常的商务条件为基础,用来加强重整后的营运;而霍英东将不承担任何重整前的债务和责任,董氏集团主席仍然由现任主席董建华担任,由他继续主持业务,领导该集团。
    资金背景引来种种猜疑
    这份联合声明一公开发表,即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不少传媒记者致电霍家,但找不到霍英东,原来声明发表那天,他正在杭州公干。
    霍英东的这一举措,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因为“东方海外”债台高筑,且世界航运业并不见复兴迹象,把巨资在这个时候投进去,可以说是一种冒险行为,这与霍英东向来的稳健作风大相径庭。
    联合声明说:“霍英东有鉴于目前航运业历史性之最低潮,认为此乃投资该行业的良好时机,并认为董氏集团在该行业处于领导地位,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国际商务关系。霍英东相信董氏集团在航运业复生时一定会获利,因而该项投资将会取得满意的报酬。”
    而董氏集团也认为:“霍英东先生之投资,充分显示了霍英东先生对航运业及对董氏集团经营此行业的信心。”
    双方都强调该项投资,纯粹是一项商业行为。但由于世界航运业前景极之不明朗,而董氏集团的财务状况又非常恶劣,故霍英东的投资理由很难令人置信;更主要的,由于霍英东与中方的关系非常密切,令人不能不联想到该项投资是否有“政治色彩”。
    霍英东拥有的公司大多属私人公司,并未挂牌上市,故外人很难准确估算他的家底有多少。如今,他一下子拿出1.2亿美元,令人觉得他拥有的财富“深不可测”。那时,正值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发表联合声明不久,中方不断强调会极力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于是,有股评家指出,霍英东可能是北京方面的“代理人”,其背后的资金来自中国,此举是为了“托市”,以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
    另一方面,由于董氏集团历史上与台湾方面有过密切联系,且当时其在台湾有一间附属公司,在台湾注册,属下有6艘船挂“中华民国”旗;于是,又有人指霍英东此时斥巨资注入董氏,不排除有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
    在霍英东与董氏发表联合声明的第二天,路透社从台北发出了一则报道,透露台湾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报道说,当记者问及台湾方面会否因此而有任何行动抵制董氏集团在台湾的附属公司时,台北政府“副交通部长”朱丁古(译音)说,由于事情仍在研究,暂时未能发表意见。台湾航运界人士透露,台湾官方14日已就霍英东注资一事询问董氏集团,如果官方认为今次的注资是商业行动,那便简单,若涉及政治成份,问题便会很复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