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破译金融世界的“达芬奇密码”
谁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正的掌控者?或许,这个疑问不足以引发每天为生计奔忙的凡俗大众们的兴趣和探究冲动。而你可能不知道,这种忽视,恰恰就是那些“真正的掌控者”所乐见的。
“看不见的手”
150年前,隐秘的欧洲金融权贵罗斯切尔德家族保留着一句名言:“绝大多数的人民在智力上不足以理解这个系统(支票货币和信用货币),以及这个系统所衍生出的资本和巨大优势,他们将承受压迫而毫无怨言,甚至一点都不会怀疑这个系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多年之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子孙,几乎控制了所有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掌控了全球金融命脉,成为“大道无形”的幕后操控者。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权力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使得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世界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而已经广为人知的美国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财团,其发家史的早期,都与罗斯切尔德这个名字存在或明或暗的联系。
正是这样一些素有渊源的“国际银行家”们,从美国建国时期刺杀林肯争夺货币发行权,到成立私有化的美联储、废除“金本位”,到一次和二次大战幕后贷款两边下注大发战争财,再到战后策划石油美元、引爆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危机,对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实施金融突袭,终于向着他们构建“世界新秩序”的目标一步步靠近。美国第3届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警告说:“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人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和他们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大陆。”不过,他的警告相对于罗斯切尔德的家族遗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只要控制了货币发行权,我不在乎是谁制定法律。”今天,当年的“新大陆”早已被金融财团所控制,而“国际银行家们”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与他们相比,所谓富豪榜上的那些首富们、索罗斯等“金融骇客”、如同占星术士般神秘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人,不过都是前台表演的演员,一定程度上,他们只是些为幕后操控者辛勤服务的马前卒。
马克思预言的现在进行时
一本通俗易懂的金融史著作,足以掀起广大普通读者强烈的求知欲望。长期以来,囿于专业性门槛的束缚,全球金融、货币发行之类的问题探讨,似乎总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货币战争》一书,打破了这种无形的“垄断”,它告诉人们一个古老的箴言:天底下从无秘密,不过是有人故意隐瞒事实,而有人闭上了眼睛。
对罗斯切尔德家族及“国际银行家”群体的揭秘,对于理解现代金融史有着重大意义。这是在真实生活中展开的生动世界,而不是枯燥的教科书里抽象的教条。通读此书,你不得不承认,那个冥冥之中的“上帝之手”是存在的,他并不虚幻,而就躲藏在人们的钱包里——国际银行家们才是拥有“看不见的手”的主宰者,他们组成了真正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
如何抓住当下全球经济问题的要害?其实,很多经济学者已经提出,关键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和研判:一个是物质生产,可称实体经济;另一个是货币发行,或曰虚拟经济。已经被许多经济学家们广为关注的问题是,自从1971年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挟全球储备货币的“独尊”之位,一直处于超量甚至过量发行状态。货币的滥发必然导致通胀,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建以及纷芜繁杂的所谓“金融产品创新”,最大程度吸纳了滥发的美元,从而维系着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美元独霸的格局。如今,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已经是实体经济的数倍,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都已陷入某种程度的泡沫之中。而对货币发行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正通过手中的特权,用廉价货币肆意购买(或称掠夺)和享受着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这可能是当前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不公平”所在,也正是马克思百年前最早预言的“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的现在进行时态。
《货币战争》不过是从更直观、更人性的角度,对这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的纵深解读。而在短短几个月中,作者宋鸿兵的网络博客点击数量迅速突破百万,引起异常热烈的争论,也足以证明他所探讨的问题,早已远远超出专业圈子,而成为一个大众话题了。
“这是我一口气读完的书。”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称,《货币战争》印证了他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不过,他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这个非常有趣的评论,说明《货币战争》的颠覆性叙述,带给读者的震撼效果。的确,就算知道了世界的真正掌控者和他们的计谋,我们又何以自持、作何行动呢?
金融也是战争
显然,以史为鉴,揭穿国际银行家们统治世界的秘密,并非《货币战争》的单纯目的。关键是,正处于和平崛起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已成为国际银行家们猎捕的下一个目标。对于狼来说,一只越来越肥硕的羊的诱惑是无法抵御的。作者从中国本土视角切入,以国家利益为本,目的还是要将世界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上帝之手”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国际银行家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并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如果无法应对由国际银行家们幕后策动的“金融战争”,中国崛起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再美好的梦想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作者宋鸿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可能是国际银行家们实现其统治世界梦想的“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因此他坚信,国际银行家对于中国的金融打击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间和以什么手段发难的问题。
面对可能发生的金融突袭,中国是否具备“战争意识”是个关键。只有警惕才有防备,对于金融开放过程的风险规避、人才储备以及谈判底线的选择,才能真正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中国经济之船,既要规避暗礁漩涡,更需破浪前行。
其实,《货币战争》最有现实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它的方法论强调的军事思维。兵者,诡道也。世界200年的工业史和经济发展历程,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历史进程,任何忽视其残酷性的理想主义都注定会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宋鸿兵认为,和军人一样,金融界的人士首先必须假设外资银行是怀有“敌意”的,必须了解对手的方方面面,如外资银行主要人员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和研究战争一样,首先需要的就是研究对手。然后是战例分析,找出对方常用的战略战术,以及各种金融武器,必须对这些“金融武器”的适用范围及杀伤力做出详尽的分析。当然,除了“知彼”更要“知己”,对各方的优劣长短要心中有数。另外,还要进行“沙盘推演”,需要进行各种危机局面的紧急应对演习。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对于“金融战”方面所作的工作还相当缺乏。
《货币战争》是一本难得的揭秘性的金融史书。但也有人评价说,该书写的是“历史演义”,是“野史”不是“正史”。宋鸿兵对此的回应是,形式是次要的,而有效率地传递信息和观点是主要的。他强调,这部披露金融黑幕的著作不是“阴谋论”,而是在“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