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深沉。
炉中的火已经乏力,将残的煤显出了通体透明的红,映得砂锅也变得温馨可爱,使溢满空间的苦涩花香凭添了几许暖暖的人情。
纸窗外,雨声淅沥,晚秋的寒意趁着夜色悄然袭来,直抵人的胸臆,我往炉里夹了一块煤,斜倚在窗前南炕上的舜铨轻轻地咳了几声,那咳带着明显的克制与压抑,听了让人揪心。我问他要不要喝水,他说不。我走过去为他盖被,他问我那篇“景福阁的月”写得怎么样了,我说已写好,交给《中华散文》编辑部了。他说颐和园的景福阁早先叫昙华阁,光绪年间重建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为赏月听雨之地,名之所来,取自《诗经》“寿考维祺,以介景福”一句,景福者,大福也。舜铨说,书还是要多读的,要博学详视,遍采广询,不可单纯钻文学,做单一的作家难免失之于浮。要做学者,多读经史,由俗学而文学,由文学而理学,由理学而小学,这样才能除去迷妄与迂腐,增添笃实与深思,成为通博的大儒,那文学之业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我笑了,说七哥设定的目标,不说今生,怕是来生我也达不到了。他说不难,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得之以勤,没有不可达之境……未说完,又咳嗽,脸憋得发紫,我轻轻为他捶背,透过薄绒衣,触及肋骨,骨的尖利引起我一阵心酸:如此人物,不知当今世间尚存几人?
舜铨的病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消耗性的疾病把他弄得很苦,也把大家搞得很累,不分日夜地照看护理,东西南北地奔走找药,谁都不忍放弃这最终的努力,谁也都明白已无力回天。我由大西北匆匆赶到北京,说是照料病人,实则是来送终,为手足中唯一尚存的七兄送终,尽管为同父异母之兄妹,也是骨肉相关,血脉相联,内心凄苦自是难言。舜铨一去,家庭中舜字辈将仅存我一人,再无人督我攻读经史,一切当好自为之……
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堆满了杂物,这些物件自“文革”期间红卫兵洗劫过以后再无人动过,尘网蛛封,破旧不湛,难寻出一丝亮色。三合土的地面,砖砌的土炕,在现代化城市北京已属凤毛鳞角,而在东城这座古旧的废园一隅却奇迹般地存在着。小屋原来是府中花匠所居,辛亥革命后,那个在京城务酒花颇有名声,被称为“酒花赵”的花匠另有高就,到袁世凯秘书家去作了听差。在这条胡同中,两座显眼的大红宅门紧紧相连,花匠移徙数步,薪水竟翻几番,所以,赵花匠为他的离去最终也没后悔过,后园中的小屋由此空落,改作堆房,不用之物一并塞入,后来姨祖母又自戕屋中,自更无人涉足,日久天长,窗残纸破,门户歪斜,鼠亦来,虫亦来,谲诡幻怪,飞鸟惊蛇,实在让人有讳莫如深之感。如今祖父所遗三百间房屋已不复存在,唯存一角荒园五间花厅,近日为城建所计,又拆迁在即,动员搬家,让先住过渡房,再搬朝阳门外金台小区四室二厅水暖齐备的现代化公寓。有铝合金窗,全封闭阳台的新屋较这四面透风的危旧花厅一下进步百年,在七嫂丽英与侄女青青的热切企盼中舜铨却说出要老死旧宅,死活不搬的话儿来。舜铨的脾气无人拗得过,搬迁计划暂时搁浅,因为谁都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丽英的两个兄弟早已看中花厅的楠木雕花隔扇,并已与某涉外工艺商店谈妥,以不低的价格售出。正是为拆隔扇,将病中的舜铨移居西北角花匠小屋,房将不存,要隔扇何用,虽然是祖宗留下的东西,但祖宗所留数不胜数,至今所存又有几何?何苦为隔扇伤神。
扶舜铨重新躺好,我将火上的药锅端下,把药渣滗下,倒在碗里凉着。棕色的药汁在暗的灯下显得分外浓酽,心头不由冒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句,白乐天以酒待客,我以药侍兄,情景何其相近,气氛却迥然相异:彼时天将雨雪,此时苦雨绵绵;彼时朋友相聚,此时骨肉将离,伤感之情随着萧萧雨声愈积愈难耐……拆卸隔扇的声响由花厅传来,呼呼斧凿,如敲击在心,我看舜铨,那张脸虽憔悴,却是出奇的静。从那平静中,我悄悄地感觉到了沉重,感觉到了秋的肃杀与生的苦累。
为了便于住人,舜铨身后的窗纸被重新糊过,细腻的纸张散发出樟木箱子的味道,凭气味我已断定,这是家中那批保存多年的宫中御用宣。这批纸因无字,“文革”中才幸免于难,虽经的历月,除颜色微微有些泛黄外,质量依然柔韧无比。听父亲说过,因为是御用宣,制造便更为讲究,从选料到洗料、切料、打浆、抄纸、烤贴,前后经数百道工序,需一年时间。因为采用天然日光漂白,不用强酸强硷,所以纤维损伤少,强度极高,作为“旧纸”存放,洇墨性能更佳,用为泼墨作画,层次丰富,皴、擦、烘、染都能显出理想效果。父亲和舜铨都是书画界名人,对这些纸甚为珍视。所以没有动用,据说与宣统三年宫中纸案有关。传闻当时皇太后隆裕总管太监张兰德伙同颜料库太监私自将八万五千张上好御用宣纸偷偷调包,拿出宫去换钱,为此隆裕大为恼火,传散差,给张兰德一顿好打,并下令严查此案,一时宫内宫外人心惶惶。这些纸与彼是否有染,难以讲清,为避嫌疑,遂予封存,并且一封就是若干春秋。
不想昔日存留之纸,今日却为舜铨之妻派了用场——糊窗户。本是传自大内,该大展风采的精品却抹上稀糊粘贴窗棂之上,作遮风挡雨之用。纸命如斯,令人感叹。
为照顾方便,我在小屋内另支一折叠钢丝小床,与炕沿成直角放置,两床之间隔一旧式太师椅。直背的椅子很硬,坐上去并不舒服,一条腿已经折断,用铁丝简单地缠绕着。我坐在椅子上调整一下姿式,椅子立即吱吱作响,发出脆裂的呻吟。舜铨说到那边拿个垫子吧,我说不用。我说记得这把椅子是有过棉垫子的,还罩着蓝布罩儿。舜铨说我没记错,不过那罩儿不是蓝布的。夏秋为棉龙缎,冬春为黑狼皮,内中所实亦非棉,而是南海鹤绒。我问南海鹤绒是什么,他说大概就是鹅绒吧。又说祖母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逝去的,祖母无疾坐逝的事我知道,已被人们传为传奇多次讲述,但我一直搞不清楚祖母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和情绪,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位出身显贵、性情刚愎的祖母,做事向来果断清晰,自尊自信中透着暴戾与威凌,所以连她的死也这般干脆利落,与众不同。
1915年12月21日。袁世凯称帝的第九日,祖母坐在这把椅子上抽水烟,看照片,照片是他的两个儿子由日本寄来的。祖母有四子,我的父亲排行第四,同时正与他的三哥在日本求学。三伯父在早稻田大学攻法律。我父亲在庆应义塾大学学经济。都是名牌大学名牌专业,这也是祖母高瞻远瞩的有意安排。自1902年至今天,日本这两所大学每年有一场轰动东京的足球赛。谓之“早庆”之战,比赛时双方兴师动众,校舍皆空,举校助威,三爷四爷为各自球队出力,虽是亲兄弟亦水火不相容,一有结果,立即将战况报知北京的母亲,博老太太一乐。每有照片到来,祖母都仔细观看,在那站成一排的人群里寻找儿子。照片中,儿子头顶的辫子已不见踪影,儒雅万分的长袍马褂也换作了陌生球衣,脚上穿着白鞋,长筒花袜子扯得老高,最使她不解的是人人都穿着短裤,精胳膊露腿的还扯着一面上得不能再小的三角旗子。那旗子看质量比大清的龙旗差远了,那么多人却还为它去争,足见是件很新派儿的事情。老祖母对一切新派儿的事情都感兴趣,但她对袁世凯的“立宪政体”“新官制”“巡警部”等一律持反对态度。清朝被推翻,袁世凯复又称帝,老祖母对他更是深恶痛绝,大有不共戴天之劲头。二十一日这天,做饭的老王向祖母讨询明日冬至的饮食内容:白肉、青韭羊肉煮饽饽、鸭汤白菜火锅。祖母说,明天是冬至,以往宫中是要大祭的。有皇上时,赶下晚坤宁宫的煮白肉就分下来了,现在大清帝国虽变中华帝国了,白肉咱们还是要吃的。祖母说的白肉,是宫中每年祭典所用,祭祀时皇帝站在坤宁宫中央,太监们抬进活猪,将白酒灌进猪耳,猪便摇头晃脑,这样表示祖宗神灵已经“领牲”,然后将活猪放了锅去,煮熟,这便是宫中的白肉了。煮熟的白肉被切成块,分送亲旗权贵,以纪念祖先刻苦征战的生活。坤宁宫煮肉的大锅至今依然还在,每为参观者不解。煮白肉我儿时亦常吃,搁以多种佐料,煮焖半宿,切为薄片蘸酱油吃,那肉晶莹透明,肥瘦相间,醇香无比。在老王与祖母商定好第二天吃食,退到门边正在转身时,我的大爷进来了,手里捧着一个白纸卷,兴冲冲的。大爷趋身走到祖母跟前时,祖母正微笑着把我父亲和三伯父的照片往桌上搁,大爷说儿子今天也有件让母亲高兴的事,说着将纸卷递过去。祖母展开纸卷,原来是袁世凯颁发的“龙虎勋章”表彰状。祖母见状,脸有些变色。大爷没有注意到这点,仍滔滔不绝地讲述袁世凯授勋时的盛况,祖母对着表彰状视之良久,用手点了点上面的印,要说什么均未道出,就闭上了眼睛。祖母归天的消息传到后头时,老王还没走到厨房,他不相信刚才还吩咐做煮白肉的硬硬朗朗的当家老太太会一刹时殁了。就赶忙朝前跑,到前庭见老太太气息已绝,众人正呼天抢地地乱作一团,唯独大爷还举着那张纸站在一边发愣。他劝大爷赶紧把纸收起来,主持大伙儿办事,大爷仍木木地站在那里。事后家里人主,祖母之死是气的,长子为袁世凯谋事已为不肖,又弄出个什么“龙虎勋章”来,气也把老太太气死了,所以大爷一生没有一男半女,成为绝户也是报应。
祖母的葬仪在外观上看得简朴,这也是她的精明之处。而祖母棺内随葬物却颇丰,除平时所爱之外,宫中赏赐铸有“福”“寿”字的金镶银小锞子放了四十九个,还有玉雕的佛像,玛瑙的念珠,青金石的佛塔,那个价值万金、压金银丝的诰命夫人朝服自然也得穿去,难怪安定门的杠夫们抬起那口外表无任何特殊装饰的棺材时说,老太太怎这么沉?解放初,北京要扩建,东直门外的祖坟属迁移范围,我曾与一些亲戚们去太阳宫迁坟,亲眼目睹了祖母这些丰厚陪葬。祖宗坟内启出的物件凡参与迁坟的子孙们就地瓜分,我曾幼稚地动员大家捐赠国家,但没人理睬我。我微弱的声音回荡在青黯的石碑与古老的墓穴之间,在凝重与苍旧中显得漂浮不定,苍白无力。祖宗的财宝,在被刨出的瞬间便宣告了丢失,祖宗的骨殖却是一块不少地晾在干硬的风中。那时看坟的老刘还在,他拉了拉我的衣裳说,您别说啦,没人听,抓紧着给自己划拉点东西,待会什么全没了。老刘跟我说话的时候怀里抱着个瓷罐,罐子绿色的彩釉在昏黄的日光下有些怪诞,假模假式的不正经。我说这是什么,老刘说罐子,我说我看怎么不像,老刘说它是个罐子。当时西北风正紧,我们说话的这会工夫太阳很快被沙尘遮盖,天空惨淡,激扬熛怒,弟兄叔侄间的眼睛已经发红,发直,彼此间露出毫不掩饰的憎恶,甚至谩骂与撕扭。细细推敲,杀气腾腾的人众都是有血缘关系,未出五服的至亲,血型大部分为“O”,宽额细眼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些宽额细眼的人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祖宗的石碑前扭作一团……我在祖父厚重的墓石上坐下,身边摆放着他结实粗壮的骨殖,那颗头骨,具有同样宽阔的前额,眼不再细长,变作一双深邃冷漠的空洞,在悲怆的风尘里无言地注视着他亢奋的子孙。我没见过祖父,但此时此刻,却与他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应,这种靠血缘而不靠语言的交流,是一种心的沟通,他把他的感受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了我。
祖父身后的一小土坟也被掘开,没有石券,菲薄的棺板也朽烂不堪,细小微黄的骨零乱地扬撒在墓坑中,不见陪葬,只有一支残破的骨簪,压在被尸肉血水浸泡过的烂糟糟的纺织品残片下,羞怯怯地似要向人诉说什么。我问老刘这是谁的坟,老刘说是姨太太的。满族人惯称祖母为太太,姨太太即是姨祖母了,是祖父的小妾,产自苏州的一个江南女子。姨祖母在我们家里生活了近五十年,儿子们呼之为姨妈,孙孙们呼之为姨太太,这个姨非血缘之姨,而是对妾的俗称,姨太太悲凉一生,至死也没将这个“姨”字去掉。我诧异姨祖母棺木的劣质与陪葬的寒碜,老刘说当年这副棺木刚出东直门二里,没到坟地就散了架,临时找来草绳捆扎,才得以继续前行。棺木未到墓园,中途落地为送葬之大忌,你父亲和几位大爷为此在坟地唱戏三天,一来冲秽,二来慰藉亡灵。坟地唱戏,招摇太过,外人以为葬下了什么大人物,未出一月,棺柩便被盗墓者掘出,骨错尸移,一通翻检,最终连个铜钱也没找到,盗墓者从未见过如此简陋的墓葬,气恼之余,暴尸荒野,扬长而去。后有野狗争食,犬吠声惊动老刘,才急急赶来,将肠肚掏空、骨肉不全的姨祖母草草埋葬了。祖母的棺木埋葬已近五十年,仍弹之有声,坚硬无比,姨祖母所葬不过数年,棺木已然无形,碎若木片,这鲜明的差异使姨祖母在儿子们心中的份量和在家族中的位置一目了然。我对姨祖母的命运愤愤不平。
祖宗的骨殖分别装入被称为“火匣子”的木匣中,用大车拉往蓟县黄花山重新安葬,那里将起一座大坟,祖宗们生矜迹于当世,死同宅乎一丘,也可谓共得其所了。黄花山墓地的排场虽不及太阳宫,但气势是太阳宫无法相比的。新墓从选址到立碑,诸事全由舜铨操办,所以太阳宫哄抢财宝之时,舜铨正在黄花山掘坟坑,立石碑,修墓圈。去黄花山之前他嘱咐我,要操心着父母亲的遗骨,顺序不要搞乱了,居中是父亲,左侧为嫡母瓜尔佳,右侧为桐城张氏母亲,再古为文登陈氏母亲……我与舜铨均为庶出,瓜尔佳母亲的亲子,这个家庭的嫡长子亦健在,这些事本该由他出面料理,但他自民国十八年由家中出走再未回来过,据说在台湾成了军界要人,于是启坟重葬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这些庶出子女的肩上。祖宗们的骨殖被台上车,向黄花山起运的时候,已是风定月明,清晖满野,激战后的祖茔棺碎碑残,一片狼藉。月色中,北方燕山余脉,势如降龙,形似侧垒。以此之象本当主三公九卿之贵,不知怎的却跑了风水,使祖先迁移中,安宁难保,遭此生吞活剥下场,连看坟老刘也摇头叹息。大车缓缓离开坟地,老刘追赶了几步,将怀里的罐子递给我,说虽不值钱总是祖先遗物,留个念想吧。我迷惘地看着这个绿罐,不知带回它可派什么用场。老刘说,这是从你祖父的棺头取出的,里面装着祭奠时灵前供奉的各样菜肴,出殡前,子孙们用竹筷一人一箸将菜夹进去,然后用油纸封好,随棺一起埋入土中,让老人慢慢享用。我接过罐子搁在车上,回身见老刘已冲着渐渐远去的大车跪了下去,将头碰在刚刚被翻腾过的土地上。老刘是我们家第三代看坟人,他的祖父与我们的祖父有着不错的交情,我们家在购入坟地时多购五亩,作为产业赠送刘家,以为看坟酬劳。百余年来,刘家为祖茔兢兢业业,添土排水修墙,竭尽勤勉,无一丝懈怠。我知道,随着祖宗们的离去,与刘家多年保持的关系亦将随之消失,秋天,老刘不会再带着儿子来给我们送老窝瓜和大白菜;春天,舜铨也不会再带着我溜溜达达地来乡间为父母扫墓,喝老刘儿媳妇煮的粘粘糊粗的棒渣儿粥。
二
窗外,黑夜长雨森森;屋内,舜铨安然酣睡。熬好的药终是没喝,已经凉透,看他熟睡的模样,我不忍心叫醒他。对癌症病人来说,睡觉比吃药更珍贵。我回来后立即建议,将舜铨送进医院治疗。丽英说他哪里肯,逢有汽车从门口过他都是一脸惊恐,以为要拉他去医院,那小孩子怕离家一样的情景让人不好再强求。我说人命关天之事,怎可都依得垂危病人。丽英似有难言之隐许久才说,姑爸爸不知,舜铨这病一针药就是上千,那点死钱,眼见着已经光了。我言七兄何以落魄至此,他的那些画呢?当初舜七爷的名声可是无人不晓啊!丽英说那些画“文革”被抄被烧,所剩无几,加之日常所用,多由此出,他又没加入过国家单位,连退休金医疗费也没有,每月只靠她织袜厂的退休金度日……我痛责自己的粗心,一直以为舜铨以卖画为生会过得很不错,而今书画界不是出了很多大款么,以舜铨之功底,绝不会养不活自己。但我忽略了舜铨严格的画风,忽略了他擅长的是一丝不苟的工笔花鸟,在当今,时间以金钱计算,一切都变得很匆忙的时候,谁会有心细赏他笔下的那鹪鹩的细羽,那海棠的嫩芯……看着鬓间已出现数缕银丝的丽英,我觉得有些对不起她。我向来觉得她与她的娘家人过于凡俗,过于实际,与飘逸儒雅的舜铨不是一个档次,岂不知儒雅到了老病交加时,可以依赖的便不是飘逸而是实际了。
我踱到门前,倾听外面凄切的雨,檐水滴在石阶上,杂乱无章,恰如我纷乱的思绪。漫漫长夜,守候沉疴在身的亲人,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是一种苦涩的幸福,也是一种无奈。炉上的壶盖发出扑扑的声音,壶嘴也泛出呜呜的声响,恍惚间,又加入了某种和声,隐约听去,其声嘤嘤,其情切切,似子归啼夜荒山,如孤鸿哀唳沙滩,时急时徐,时隐时显,呜咽不绝,渐微渐杳……我打开房门叫丽英来听,却见花厅灯光已熄,想是人已睡去,沉寂的院落中,塞满了如同呼唤人名的秋雨,砭人的风令人从心底发颤。转身进屋,猛听得炕上有两个生命的呼吸,我骇得屏住气息凝视着沉睡不醒的舜铨,火光映照下,那脸已分明变了形象,变得遥远又陌生。这一切告诉我,园中的小堆房不止笼罩着一个人的梦——那位不堪孤寂、忧郁、疾病折磨而自己割断血管的姨祖母,就是以同样的姿式躺在舜铨的位置,带着对人世无限疾恨与绝望,愤愤离去的。
这个家中,我唯一见过的祖辈就是姨祖母了,听说这位姨祖母有着惊人的美丽容貌。父亲从日本放假回来时带过一架德国照相机,给家中每个人都照了相,唯独“忘”了姨祖母,致使这个家包括祖母的巴儿狗在内,每人都有照片留下,姨祖母却一张也没有。只是全家为祖母出殡,在灵前照的一张全体相中,我才在后排的角落里寻到了这位江南妇人。彼时姨祖母虽已人过中年,又是缟衣素裳,却依然风姿绰约,引人注目。亲族中女眷甚多,俊美者亦不在少数,但北地胭脂终归不胜南朝金粉,与姨祖母相比都嫌粗糙,缺少的韶秀清丽之气。姨祖母被祖父由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买回来时二十有六,而祖父已是须发皤然、步履蹒跚的老翁了。美丽的姨祖母被祖父用一乘青布小轿由妓院抬来,以汉人的装束在家中出现时,竟令全家上下几十口人都惊呆了。下人们说,祖母的巴儿狗见到姨祖母非但不咬,反而从祖母腿上跳下来直立在姨祖母对面向她拜,可见狗也喜欢漂亮的人儿,姨祖母给祖母磕头,祖母冷着脸问她叫什么,姨祖母说随奶奶怎么叫都行。祖母一拍桌子站起来,说猫儿狗儿还有名呢,恁大活人怎会无名,分明是顶撞,八大胡同的婊子想成精不成!姨祖母一言不发,只低头垂泪,初进门便领教了太太的淫威,以后日子可想而知。有人说姨祖母不懂规矩,不直接回话儿明摆着等着挨训。老王说,窑子里的花名儿怎好报给老太太听,污老太太耳朵更为不敬。祖母为此事与祖父大闹一场,言纳妾非为子嗣便是荒淫,汝已有四子,足可顶立门户,何苦又多此一举。祖父一怒之下住进京西潭柘寺,日日与老和尚谈论经文,再不回家,祖母说祖父既喜光头她不如也效仿和尚,剪断青丝。说到做到,追到潭柘寺,当着祖父的面将头发剪去,口口声声要效乾隆皇后那拉氏以剪发之举谏皇帝幸民间妓女。据《清鉴纲目》记载:“三十年闰二月,帝在杭州,常深夜微服登岸游。后为谏止,至于泣下。帝谓其疯病。令先程回京。”用乾隆本人的话说“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恰幸之时,皇后性忽改常,迹类疯迷,蹈获过愆,自行剪发,因俗所忌……”相隔一百六十余年,性质完全相同的两起剪发事件,却以完全相反的结局告终。那拉皇后以“性忽改常,迹类疯迷,于第二年死去,死后竟无穴安葬,棺椁放置皇贵妃地宫中,每年清明、中元、岁暮、冬至和忌辰亦无享祭。敢为皇后说话的御史李玉鸣也同时被罢官免职,放逐伊犁,终不得回。锦县生员因上书不平,被斩。刑部侍郎阿水阿被远谪大北,戍黑龙江。刑部尚书金汝诚被摘去顶戴,回家“尽孝”……乾隆三十二年宫廷因剪发引起的轩然大波终以皇后的大败而告终。而宣统元年的剪发风波却是以祖母的胜利而结束:不给姨祖母如夫人的名分,将其贬居西跨院,院门上锁,钥匙由祖母收存,子侄辈及闲杂人等有事无事均不得靠近,一日三餐与下人同等饮食,由墙上转桶传进。后来人们从祖父的朋友处得知,祖父之所以敢置祖母的酷雨酸风而不顾,接姨祖母进门,很大原因是倾倒于她那口绵软苏白和柔肠百转的昆曲。然而姨祖母自进家门即被锁入西院,与祖父偶尔相见也一改过去作派,敛气吞声,谨言慎语,时刻不忘谦卑地位,更不敢开口吟唱。祖父大为恼火,却又奈何不得,很快对姨祖母失去了兴趣,由她去自生自灭。花匠老赵走后,姨祖母又被移往后园小屋,照旧上锁,所不同是,饮食由舜铨的母亲张氏去送。作为桐城世家出身,比婆婆还要大的儿媳,与清吟小班出身的姨祖母自然没有共同语言,那鄙视与不屑也是毫不掩饰的。祖母与张氏母亲去世后,小屋便不再上锁。姨祖母也可走出房门去厨房与佣人们共同用餐,但吃归吃,她从不与任何人搭讪,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无事从不走出后院小屋,所以外面的人,很少的人知道家中还有姨祖母这样一个人。
正因了姨祖母的年轻,才使得我与她在这个家族中有了短暂的相聚。母亲说我尚在学爬时便由姨祖母看护,那时她下肢已瘫,终日靠在窗前的土炕上,观树影的移动,数雀儿的飞落。每当我被母亲抱到她身边时,她那双僵冷的眼神才有了些许生气,对她来说我毕竟是个活物,一个于她无害的活物,她自进入这个家门,终究还能做些有益的事情——看护孙女。我在幼时的懵懂中能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以喜悦和安慰,这不能不感激我贫苦家庭出身的母亲,她以“南宫房的穷丫头”才有的善良与爱心,将我送至姨祖母身边。离去前,母亲用长枕头将炕沿堵了,为的是怕能滚善爬的我万一掉到地上,姨太太无法把我“捞”上来。
在这条炕上,我跟姨祖母滚了多少个日月,已经记不清了,听母亲说姨祖母不知害了什么病,口腔的肉一块一块往下掉,全身糜烂,脓血满炕,除了我的母亲,连后园也无人进了。难熬之时,姨祖母拼着力气喊:疼啊——来人看看我——,声嘶力竭的凄惨呼唤在后园飘荡数日之久,没有人进去,更没有医生的到来。不堪病魔煎熬的姨祖母最终用剪刀挑破了双腕的血管,任那血慢慢地流,一直流尽。我长大后,曾探询过姨祖的姓名籍贯,这也是我的祖母初见她时曾经问及又遭到拒绝的。遭到拒绝,在祖母心中多少是个遗憾,尽管这遗憾对祖母微不足道,但从姨祖母来说则无疑捍卫了另一个家庭的名誉与自尊。她从未对任何人谈及过她的家世与出身,不过从年轻轻即被卖入娼家,足见其家境的贫寒与悲惨,内中的隐痛想必难与人言。只是我的母亲告诉我,有一次姨祖母与她聊天时无意中提及,说在家作女孩儿时小名叫作“随风”。我总觉得这个名字太怪,不像人名,特别不像女孩儿的名字,问母亲是否记错,母亲说绝对没有,是姨太太亲口说的,“随风”,而不是什么别的。口误总是有的,更不可忘记姨祖母有着一口令祖父倾倒的苏白,咬字不清的情况不能不考虑。
三
中午吃饭之前,舜铨的妻弟们提出了舜铨死后骨灰的存放问题。两位舅爷爷郑重其事,我却心不在焉。我对丽英说昨晚园中有人夜哭 ,丽英说那是“蓝梦卡拉OK”的音响,那家歌舞厅隔音设备极差,夜静之时,鬼哭狼嚎,什么语声都可以听到,附近居民已告到工商管理部门多时,仍不见采取措施,好在大家都要搬迁,犯不着跟他们叫真儿,由他嚎去。
舅爷们又跟我说骨灰的事,他们说舜铨死后骨灰存放老山骨灰堂还是撒向江河湖海,这事当由我决定。我说骨灰撒向祖国大地固然很合潮流,子孙后代们也省了许多麻烦,但除非本人立下遗嘱性文字才好这么做,只是舜铨病成这副模样,怎好冒然跟他谈什么骨灰安置问题,这样做未免于情理相悖。舅爷们说要是这样那就不说,万一舜铨来不及交代那就存了,暂放三年再说。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看着坐在一边的丽英与青青,感到舜铨的离去对她们是早了,这也是这对年龄相差过大的夫妻无可挽回的一步。
拆去隔扇的房屋连成一片,显得衰旧空旷,一座即将被拆的旧屋,正如一个趋向死亡的老人,使人觉得它已名存实亡,昔日那无处不在的灵气,那给人以依赖的坦实,早已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我说还是把七哥送医院去吧,丽英无言,大舅爷说,已是不治之症,现在也没有安乐死,将来青青母女还要过日子……我明白了大舅爷话中再清楚不过的意思,这使我盘在心头许久的辛酸热热地升起来,泪水充盈了鼻腔,我屏住气息,将那苦涩之水咽了下去。想舜铨一生,辛勤作画,与世无争,也曾有过艺术的辉煌,也曾有过人生的佳境,如今谁识京华倦客,回首悲凉,都成梦幻,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舅爷见我无言,无指桌上当年我由祖坟抱回的绿釉罐说,姑老爷骨灰,将来可否置此。我一惊,没想到连骨灰盒的开销也算计到了,思考如此周到精细非头脑冷静之人而不可为,看来家内并非人人都悲伤到昏天黑地的份儿上。骨灰盒的价格想来不过百元之事,我与舜铨穷是穷,终还没落魄到买不起骨灰盒的地步。我说不可,此罐由祖父棺前掘出,内装残羹剩饭,霉烂不堪,后虽返家,又被充作沤花肥泡马掌之物,污秽难闻,舜铨清爽洁白一生,终了怎会委屈此物之中。青青说古色古香的,菊花一样的造型,挺可爱的呢,我用洗碗液浸泡了好几天,不脏。父亲前几天跟我说好几回,让我把这个罐子擦洗出来,说最近可能有用,我想恐怕也有这个意思。我说,你父亲若真有这想法,自然会明确提出,若未言明,骨灰盒所用之资连同火化费用和住院费用全由我承担。大舅爷立即跟上说,有了姑爸爸这句话我们心里多少有了底,都说姑爸爸一次的稿费抵得上阿英数月的工资,姑爸爸与姑老爷手足情深,这种至爱亲情我们当好好学习呢。当然,一切也不能全依赖姑爸爸,众亲戚也会齐心协力的。我明白自己是钻入了另一个家族的圈套了,我将在舜铨这件事上被大大地敲上一笔,这实在是始料不及的。我们这个家庭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工于心计,察见渊鱼的人物,到我这辈,却怎变得如此木讷呆傻,不谙世事,小家小户出身的丽英姐弟,自有着小家小户兄弟姐妹间的提携与关照,有着小家小户的精明与狡黠,这一点无论我与舜铨,都不是对手。就是从这个家门走出的,在政治上能翻云覆雨,左右大清帝国命运的人物与舅爷们相对,怕也多会败下阵来。我开始怀疑舜铨所留大批藏画的真实下落……
为了证实舜铨是否有将自己装入绿罐的意向,我决定将罐子抱到小屋去,摆在他的窗台上,让他日日可见,不会没有说法。我抱起罐子踏着积水,穿过荒凉冷落的小屋,怀中的绿罐在细雨中似乎发出一声凄异的叹息。
舜铨正在炕上坐着,见我手上的罐子,高兴地说,噢,你把它拿来了。说着接过去,细细地抹拭。我想说骨灰的事,却终张不开口。舜铨说,这个罐啊,从你拿回来那天,我就知道它不是寻常东西,故意冷落着它,为的是让它悄没声儿地,完好地保存下来,八百多年的岁月,如今该派用场了。我问他可派什么用场,他笑而不答。我说那就卖了它,八百年的东西能值不少钱。他说以钱而计便玷污了国宝,怎能俗到如此地步。此绿菊铁足凤罐产于宋建炎二年官窑,因泥胎配制特殊,罐底露胎部分呈赤铁色,质硬似钢,击之发金属音,其色与绿菊色相近,来自天然,与哥窑的豆绿和清代雍正御厂仿烧的豆青又不同,绿中暗含水气,流光溢彩,变化无穷,极为罕见,是宋瓷绿水釉中仅存精品。一窑百件,成者有二,一大一小,大曰龙罐,小曰凤罐,官窑所制,大都专为皇室,物以稀为贵。仅此两件作为传世,再不烧制。建炎三年,金兵南侵,高宗仓惶逃到杭州,扬州所遗甚多,绿菊铁足龙凤罐在所难免,由此落金人之手,流入北国。后因长期辗转,下落不明,瓷史虽有记载,终未见龙凤罐实物,作为研究南宋官窑的重要实物资料短缺,实为遗憾。不想启祖父之坟,使凤罐重见天日,这实为中国陶瓷界一大幸事。可惜,以后运动连接不断,瓷罐虽在,总无机会献出。今我来日无多,想必大限之日便是凤罐曝光之时。他说已给有关文物部门写了信,希望不日派人来家取罐。舜铨说1930年中国有个叫朱鸿达的人曾依据宋《咸淳临安志》所指官窑地址搜集瓷片编印成书,于1937年出版了《修内司官窑图解》一书,所集众多瓷片中,独缺铁胎绿菊釉,今所献绿菊铁足凤罐,当补此空白。我问凤罐何以会到祖父之手,舜铨说他也说不清楚,祖父一死,再无人识货,仓促间抄来作棺前祭物,也算是跟陶瓷界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祖父殁于辛亥革命前夕,那时整个大清王朝一片慌乱。袁世凯放出风来,要将诸皇亲驱进皇宫,关押在北五所的空房里,继绝一切联系,不共和便不放人。这样一来,各王公近支纷纷逃避,醇王缩在府中再不上朝,肃王避往日本人占的旅顺,恭王去了德国人占的青岛,庄王住进了天津租界,大部分与清廷有瓜葛的人也躲进了东交民巷……有人劝祖母赶紧携家人择地躲避,祖母说贝勒爷际在弥留,要死便死在自己家中,谁见有抬着病人逃难的,老死外面,即便葬于祖坟也寻不回自己家门,何苦?再说,今日之势躲避岂能奏效,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依着咱们的心当然盼着铁打江山一辈辈传下去了,可目前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连王爷都跑了,只一个小皇上在撑着,让那孤儿寡母又向谁要主意去?只要京畿不起后祸,太后皇上不受伤害,大清江山善始善终,共和就共和吧。1912年2月13日,皇帝的退位诏书在北京各大家报纸全文发表,老百姓欢天喜地地拱手相告:“改朝换代了,是共和的天下了!”在皇帝“必为列圣在天之灵暨皇族、宗支、王、公、亲贵等所共谅也”的哀告中祖父逝去。北京东城家中,留守者仅祖母和稀里糊涂的长子,江山已无,家亦难保,在一片忙乱中祖父的丧事办得十分草率,凤罐划名其妙葬入太阳宫墓地自然在所难免。
我为舜铨对身外之物的洒脱而敬重而释然,以他一生之经历,所得与所失,岂可用八百年的罐子所能了断。我想起骨灰存放老山骨灰堂的事,便有意把话往身后之事引。我问舜铨还记不记得看坟的老刘,他说怎会不记得,要活着今年该有一百零七岁,怕是早已作古了。“四清”时他的孙子刘建民来过,为那五亩地划分成分的问题他给刘建民写过一个证明,说五亩地系我家坟地,刘家租种,按时交租,属租佃性质。“文革”时刘建民又来,是来算剥削账,带了一车农民造反队战友,一通摔砸掠抢之后,打断了舜铨两根肋骨。舜铨认为,他以一纸证明,两根肋骨,给刘建民撑足了面子,总算没负刘家百余年看坟辛苦。可是刘家孙子以后再没来看过他,这使他很难过。舜铨说,太阳宫的坟地虽形、势俱佳,终归离城太近,祖宗不得安宁,况且风水气脉不是长久不变的,天道盛衰,也非人力能定。后来所葬的黄花山,地广人稀,远离闹市,背靠蜿蜒奔涌的瑞昌山脉,脚抵美丽富饶的淋河平原,雄浑壮丽,坦荡开阔,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天地间阴阳造化俱有本源,积得一分阴德才得一分享用。他在“文革”中能大难不死,我在西人河滩能转危为安,皆倚祖宗荫庇、与祖坟所选穴位也大有关连。他说自“文革”后再未去祖坟祭奠过,但祖坟的情景却时刻萦绕在心,群山雄峻,旷野凄迷,老树无言,草衰阳西……金凫几经秋叶黄,暮鸟夕阳摧晚风……我明白,舜铨印象中的祖坟景致实则是宋朝无名氏名画《秋山游眺图》的一部,这个对艺术追求了一辈子的画家,至今仍没有走出中国国画的意境,没有挣脱出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对祖坟的虔诚与对中国文化之美的感动作为情感体验和艺术造诣而互为混淆,达到了迷狂的程度。果然,舜铨最终提出死后回到父母身边的愿望,并希望我和他的女儿青青共同操办完成。他说,青青还年轻,正在上学,然而作为这个家中的唯一传人,黄花山她不可不去……舜铨在说这些话时不像说他自己,而像在谈论别人,语调缓缓,平静坦然。他像窗外一枚即将辞枝的黄叶,离别之际向同伴们轻轻道别,在沉默的睇视中得到深切的理解,然后轻轻地飘落下去,心满意足地化作土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