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日 本 病 人
    日 本 病 人
    --为茅野裕娥子《韩素音的月亮》序
    因为是干这行的,认识的作家比什么都多,若干年前见到茅野小姐说是一日本作家也不觉得稀奇。好像还获赠过她写的日文书,也看不懂,只有印象这女人显得年轻很娇气的样子中国话似懂非懂跟她说话挺费劲的。她们有一拨日本女的在中国混,人都不错,乐意在中国呆着把她也当成那一伙的没打算问你们为什么呀似乎喜欢中国是一件挺深刻的事。后来她大概就跟中国人搞到一起去了,盘问过她准备开她的玩笑,躲躲闪闪不说实话中文学了半天还是不灵扯着扯着就说远了只好说到哪儿算哪儿。觉得她有点儿多情有点儿偏幻想的意思跟大多数爱中国的老外差不多透着实诚,如果是我女儿我得教育教育她,不是。听说也在世界各国混了一圈哪就可巧叫咱中国糙汉吃了呢?后来偶尔又听到她的一些悲欢离合,活得挺热闹。这就好,都别糟践了这辈子谁还没点追求啊?后来就没影儿了。
    再出现在中国就是来出书的,听说得了一日本小奖,写的东西跟咱们中国沾边,这边作家出版社就给翻过来了。老实说我不是太爱读日本,里边有种语气总像在一唱三叹,看多了非要大声叹口气自个给自个立正鞠个躬才稳得住神儿做回中国人。看茅野这前我也先躺了半天,估计晚上没什么事不见什么人了才正正经经大张旗鼓看将起来。
    先说好我没拿茅野钱,不是她雇的托儿,有什么说什么,我也不会奉承人,向全国人大保证:……只说真话。
    这确实写得好。我是说好读好看不是说别的。第一翻译得好,没那些日本人似问非问的自言自语和嘁哩喀嚓的语气助词,中文很流畅你就是三心二意磕着瓜子看着电视锅上婉着排骨一小时也看完了累不着你。第二写得很年轻感情啊孤独啊自我迷恋啊当然主要围绕在男女关系上,没那些老泡作家那么些叫劲绕脖子的思想包袱绝对不会让你晚上上床脑子里只剩下一念头"活着还是死去"。有点儿像法国写《你好忧愁》那位佛朗索瓦·萨冈的东西,也有点儿像中国一些年轻女作家新起的棉棉周洁茹什么的,比程青感性一点儿,比陈染(这不是新秀这是腕儿)直白一点儿,比老张爱玲那强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这本书其实是仨中篇,故事不连贯但人物拿的那劲儿差不多我是没避免落了把女主人公同作者混为一谈的俗套,更多的兴趣在于了解茅野小姐的内心。我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动声色基于公议的一种是自我沉浸自我分析的茅野是后一路子。我比较喜欢这一路子读后总觉得离一个具体的人近了,特别是发觉每个人都孤独不免窃喜像癌症患者又发现另一个人得了这病十分安慰。
    茅野小姐笔下的女子不管叫什么都是在日本以外的外国城市穿行,用时髦的话说到处流浪。接触的人也都是各国渣子五花八门没一个原住民除了在中国。孩子有钱孩子有真情孩子碰到的都是过客孩子挺绝望还想活下去什么东西经过身旁都情不自禁伸手去抓,这也不难懂这也经常发生在全世界只要你有过青春期我的困惑是她总是抓住一个中国人或者华裔。本能地难以接受藤井省三先生在《读书》上所言茅野中"重复亚裔人仰视华裔人"的说法正如一向也难接受流行的华裔被全世界所轻视的说法。我相当拒绝中国人有与众不同气质这一种族主义论断不管是说好还是说坏。我个人以为茅野之所以总将华裔置于钟情对象纯系偶然和个人际遇所围,我国有十二亿人,五六千万华裔在全世界游荡从概率上说和一个中国人或华裔发生关系也比和一个越南人要高。正是这强大的性能力使我们灭了无数历史上的外邦人至少两次从被征服的命运中翻过身来(当然结合了人民起义)。所以我觉得茅野这样写也没什么特别的深意仅仅是男人女人的故事。当然读中国人被人待见比读中国人叫人讨厌对中国读者来说心里要舒服一些。茅野显然是亲华的这是我们接受一个日本人的前提,无法想象一个中国女人像她那样亲日而且写下来那也扯不上因为祖国强大了因而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韩素音的月亮》这篇写的是在中国的事外国驻华人员的心情写得十分细腻,很多我们习惯的东西被她当新鲜揭发了,倒也帮助我们获得了另一种眼光不是旅游者光会看到的故宫胡同和庙。尽管这样我还是警惕过多谈论中国会歪曲茅野小姐的初衷。其实只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茅野小姐自己。严格说中国和中国人只是茅野小姐眼中的自然界,使她感受生命的参照物,在本书中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一水换成因纽特人也成立总而言之没咱们什么事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秀水雅宝路那些小贩的态度:外国人也是人。
    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病人,一个以为这世上一定存在着另一种活法的并动身去寻找的偏执狂--这是我读后大概齐的感受。
    本来还想谈谈中日关系,谈谈中国男人的德行,想好一句川端康成的话"亲切慈祥的内心"用以自我吹嘘,都没安进去,写写就找不着话头儿了。可见满腔诚意写文章也不一定能倾吐全部心曲,以书量人终不失偏颇,估计茅野小姐很多想法只能烂在肚子里了,谁真能了解谁呀?真了解了又有什么用啊贾宝玉的话"我也替不了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