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苏景墨大脑里蹦出来的四个字是:食物相克!
还有一个案例,叫“飘落荆花也杀人”。本朝有这么一个诗人叫王士禛,是山东诸城人,他写诗很多颇有些诗名,所以景墨才知道他的故事。
王士禛最后官做到六部尚书这样的高位,他到济南去出差,济南的地方官呀和好朋友呀就请他吃饭。这还不是一般的吃饭,而是在外面的草坪里摆下的筵席。王士禛就在这个露天里饮宴,在一棵荆花树下。可以想象那时正盛开着荆花,席间有教坊司的歌姬在那儿唱歌,还有弹古琴的乐人,一切都非常高雅;王士禛因景生情就做了这首诗: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留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做完这首诗,大家就吃饭,上的是什么菜呢?上的是大明湖里的鱼。大家吃鱼的时候呢。王士禛恰好离着这个荆花树比较远,树上的荆花在风吹动下落了下来,落在了中间一大盘鱼的盘子里了。王士禛有一个毛病,他不吃鱼。
结果其他的客人和主人吃了这个鱼。结果王士禛的这些朋友吃了鱼的一命呜呼,都死了。这也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个故事,叫“飘零的荆花也杀人”。为什么呢?据说荆花落到鱼盘里有了毒,这就是中国人很相信的一个东西——食物相克!
常说的“食物相克”,指两种或多种食物一起服用后,因食物之间相互“拮抗”制约而导致中毒;或是在体内产生寒凉、温热等配伍效应,致病致死,比如著名的螃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严重可致人死命。
至于柿蟹合谋杀人背后的原理,用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即可完美解释:因为天有四时,人有五脏,食有五味、寒凉;螃蟹和柿子都属火,火火相克,两者又都性寒,异于常理,所以克起来更加肆无忌惮,动辄能杀人。
除了这种四平八稳但略显死板的阴阳五行体系,古籍中另有一种更为常见的理论体系来阐释食物何以相爱相杀,主要援引中医“取象比类”、“物类相感”的思想,医理虽不甚严谨,但想象力横溢。如鳖肉与苋菜不可同食,取棋子大的鳖肉与苋菜搅拌,投入池塘中,不久都变成小鳖。古代医生据此认为,鳖肉与苋菜同食,会在体内生出“癓瘕”(某种像小鳖的肿瘤);又如赤豆和鱼鲊不可同食,否则患消渴症。
不过,这食物相克之说一向被小蛮认为是虚无缥缈的邪说,却不知道为什么景墨看到此情此景,脑子里想到就是这四个字。只有这四个字才最能解释当前的景向,不过小蛮总说凡事都要有证据。那么这两个青年有中毒的样子吗?
景墨这样想着,就去瞧那冯多颜的形状。只见他的脸瘦削而焦黄,鼻子平扁,牙齿作深黄色,年纪约摸二十五六,穿一桩香云纱夹袍,却算不得怎样洁净。从他的衣服上的斑污估计,也不知道是摔了一跤,还是和什么人有过冲突。那另一个不知姓名的人,面皮比较白皙,嘴唇上有一颗相当大的痦子,穿一套盘领大袖长衫,式样比较入时,但已略见敝旧。他的年纪比冯多颜大些。
聂小蛮又问:“唔,你说这两个人一块地喝酒?但桌子上怎么倒有三只酒杯?
那堂倌向桌面上瞪目呆瞧着,一时似乎回答不出。这时候景墨果然看见那小方桌上共有三副杯筷,只空着靠窗的一面。
同时有一阵子急促的步声走上楼梯来。一个捕快跟随先前那个自告奋勇的红鼻子客人,满面大汗淋侧身挤过来。
红鼻子酒客向众人禀告说道:“我找不到医倌,所以就禀告了这位差爷。
聂小蛮点了点头,便回头向冯子舟道:“我看眼前应立刻雇车子把这两个人送到附近的德济医倌里去,越快越好。这时候很危急了,再耽搁一下我怕是要出人命。”
冯子舟赞成了,便向那捕快吩咐了几句。捕快就把招了招手,请了在场几个并不缺乏的热心的酒客帮忙,众人着手把这两个奄奄一息的人抬送下去。那穿汗衫的堂倌忙着将衣钩上的一件白罗料绸夹袍拿下来,丢在那个被抬的有病的人的身上。
景墨正在瞧那些人帮着抬送下楼的时候,突然听到聂小蛮厉声呼喝。
“堂馆儿,快住手!不要动桌子上的东西!……让这些东西留着。”
那堂倌儿看见小蛮与冯子有指挥捕快的能力,猜测两人有些相当的身份。他正想把桌子上的杯碟收拾起来,一听到聂小蛮的喝阻,立即住手。这时候多数酒客们都散开了,重新回到他们的原座上去,只有几个最热心的还留着旁听。
聂小蛮继续说:“子舟兄,请你按排人来把这些酒杯菜盆都收拾好,送到医倌里去检验一下子为妥。”
冯子舟作疑迟状道。“为什么?你是不是觉得,这当真是一桩中毒案?这些东西里面也许还留着什么毒迹?”
聂小蛮摇了摇头道:“这虽还不能说定,但情况上很相近。我们为谨慎起见,必须把这些酒菜都查清楚一下。”他又回头问那堂倌儿道:“堂倌儿,你还没有回答我的话哩。这里有三个座位,三只酒杯,三双筷子,不是只有二个人吗?”
那堂倌儿相当胖,胖子容易出汗,也许有着某种医理的根据,这时这胖胖的堂倌的汗衫好像已经湿透。
他把手背在自己的额头和鼻子上擦了一擦,两只圆眼在聂小蛮脸上交替地眨动。
“客爷,冯少爷当真是同着两个人来的……还有一个人已经先走了。”
“哦?先走了?他走了多少时候?”
“还不久,大约不到一柱香的功夫。”
“这个先走的人,你可认识?”
“不认识。那人也不是常来的。
“这个人坐在哪一个位子上?”
“这一个。”堂倌儿随手指了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