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义成公主(转载)
    义成公主——大隋王朝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轻抛浮名
    第一次看到义成公主这个名字,是在《旧唐书》最华彩的那一章里面,二李传,看着李靖李勣怀揣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宏愿,将大唐帝国的威名竖立在千秋史册上,最后却被里面那个似乎微不足道的角色吸引了一下下。
    华丽的定襄之战,《旧唐书》就用了这么寥寥几笔“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获隋齐王暕之子杨正道及炀帝萧后,送于京师,可汗仅以身遁”,然后追击颉利“颉利畏威先走,部众因而溃散。靖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杀其妻隋义成公主。颉利乘千里马将走投吐谷浑,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注意这些事件,李靖整个战役,萧后,隋朝皇孙,甚至颉利可汗,全部生擒,唯独杀了义成公主。
    就是这个特殊之处,让我的目光停留在这个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物身上,再找旧唐书,她的事迹还有一处,是隋炀帝被突厥围困的时候,她帮忙解围的,《旧唐书》这样写:“炀帝至雁门,为突厥所围,瑀进谋曰:“如闻始毕托校猎至此,义成公主初不知其有违背之心。且北蕃夷俗,可贺敦知兵马事。昔汉高祖解平城之围,乃是阏氏之力。况义成以帝女为妻,必恃大国之援。若发一单使以告义成,假使无益,事亦无损……”炀帝从之,于是发使诣可贺敦谕旨。俄而突厥解围去,于后获其谍人,云:义成公主遣使告急于始毕,称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围,盖公主之助也。”萧瑀的进言,基本就是死马当活马医,随手拉一根救命稻草,结局,确是义成公主用假情报骗走始毕可汗,救了隋炀帝。
    再要找她的事迹,只能从《隋书》里面找了:“拜染干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华言“意智健”也。启民上表谢恩曰:“臣既蒙竖立,复改官名,昔日奸心,今悉除去,奉事至尊,不敢违法。”上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居之。是时安义主已卒,上以宗女义成公主妻之,部落归者甚众。”这里可以看出,义成是隋宗室女,大约就是为了笼络当时突厥可汗的和亲,然后启民可汗死了,“立其子咄吉世,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和昭君一样,继续给继子做可贺敦(相当于阏氏)。然后,从史书的脉络中看出,她又继续嫁给了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一共四个丈夫。
    还有一处,是隐形出场的,《隋书》后妃列传说萧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想来处罗可汗才不会无聊到去找窦建德要萧后(不要想象成里的绝世美女,这时候不过一个半老太婆了),估计又是义成搞的鬼,当然,更主要的是要她的小孙子,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孙。
    现在把这位和亲公主的事迹理一下,大约就是在她的第二任可贺敦时期,她矫诏救了隋炀帝,第三任可贺敦期间,强行收留了战乱中无处藏身的萧后祖孙,第四任可贺敦最后,死在李靖的刀下。按照这个串联,很显然的看到,她虽然嫁了四位突厥可汗,做了四任可贺敦,但是,在她心中,她所为之效忠的,仍然是那个将她远嫁塞外的大隋王朝,任何时候,她的心里都只装着她的故国,尽管她并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用尽一切办法从他的四任丈夫手中争取些微的权利来挽救那个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最后,在传奇般的大唐战神杀到的时候,在萧后、小皇孙甚至颉利可汗都做了俘虏的时候,她却走向了死亡。
    我在想象,当时如果她愿意,是否可以选择投降,李靖还不至于到非要她的人头的地步吧,毕竟生擒回长安才是最大的功劳;也太不可能是手下误杀,李靖治军之严,不用多说,作为前隋公主,四任可贺敦,如幽灵般神出鬼没的隋王室“救世主”,李靖难道不会告诫手下一定要生擒回去邀功?最大的可能,就是她自己拒绝投降而选择了死亡!
    我们无法从史书中看到更多的资料,无法猜测她的四任可贺敦生涯到底充满了怎样的惊险或者哀愁,但是,在历史的点点行间,我读到了一个远嫁的游子对于故国家园的热爱,在整个隋朝早已成为历史往事的时候,她依旧执着,她收留着她们皇族的最后一点血脉,寄希望与那几乎无从谈起的复国大业,最后,随着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她走完了她传奇般的人生,真正意义上的“义成”。我甚至在猜想,李靖最后是不是也愿意看到她就这样完成自己的“大义”,而不是强行将她带回长安,成为李唐昭示武力的又一个象征品。
    和亲,作为一种古老的外交手段,在汉唐的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传奇,不管是昭君,解忧,还是文成,都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但是,义成公主从另一个角度来注解了“和亲”。《贞观之治》里面文成公主辞别李二的那句话,用在义成身上,才是真正的恰到好处:“您交给儿臣的不是儿女私情,而是军国大事”!
    隋唐的史书是最好看的,不仅仅在于那个时期的文治武功,更在于那史书里面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天涯关于中国人信仰问题的经典回帖告诉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就是“历史”。隋唐时期,我们看到的最多的,也就是那些“一腔血注解千秋史书”的华夏儿女。
    所以,即便是只能在史书的角落里才能找到的人物,如义成公主,仍然是能够使我将目光凝聚的传奇。
    (引自SO征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