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三章 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
    目录[隐藏]
    高丽王朝历史
    高丽建国
    北上扩张
    辽国高丽战争
    曷懒甸之战
    武人政权
    高丽蒙古战争
    高丽灭亡
    政治制度
    文化宗教
    高丽太祖
    世系年表
    王氏高丽与元朝关系
    王氏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史的歪曲高丽王朝历史
    高丽建国
    北上扩张
    辽国高丽战争
    曷懒甸之战
    武人政权
    高丽蒙古战争
    高丽灭亡
    政治制度
    文化宗教
    高丽太祖
    世系年表
    王氏高丽与元朝关系
    王氏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疆域
    高丽王朝(公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氏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之一。
    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首都开京(今开城),1392年被李氏朝鲜取代。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实际二者并无继承关系。高丽有来源于论语“山高水丽”的附会。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
    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的青瓷制作手艺精湛。
    [编辑本段]
    高丽王朝历史
    高丽建国
    9世纪以后,新罗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国家统治机构趋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将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济国。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泰封国(后高句丽)。衰落的新罗、后百济和泰封三国鼎立时期,成为韩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
    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并寻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自己称王,改国号为“高丽”。
    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935年合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统一朝鲜后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王建建国以后,实行奖励农业的政策,限制残酷剥削的高利贷,建立起国家赈恤制度,这有利于人民经过长期战乱后的休养生息。王建还把1000多名奴婢恢复为“良民”,从而大大增强了国家权力的基础。956年,高丽王朝又公布《奴婢按检法》,使许多变成“奴婢”的农民恢复本来的“良民”身份。高丽王朝由于采取正确的政策,国家秩序逐渐走上正道,人民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因而巩固了新的政权。
    高丽十道图(982年设)北上扩张
    918年王建创立高丽政权后,积极北上扩张领土。为此与辽国发生矛盾、纠纷,甚至演化成冲突(参见“辽国高丽战争”)。如果说在对待高丽国内豪族的问题上,王建采取了怀柔和推恩的策略,那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建在朝鲜半岛北部采取积极北进的战略,大肆拓展领土。有辽一代,高丽已将领土北界,由前朝新罗时的大同江向北扩张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带,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926年辽国灭渤海国。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渤海遗民(东丹国民)大量内迁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变得地广人稀。西移朝鲜半岛的渤海遗民,削弱了辽国在这里的力量,辽国对原渤海地区特别是对朝鲜半岛北部女真地区控制减弱。高丽乘机对这里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统治下的女真人等进行招诱、驱讨,不断扩张势力。高丽开始出兵与辽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开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
    922年高丽修茸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设署,以西京相称,并以西京为基地继续向北扩展。高丽以平壤作为开拓西北领土的根据地和军事、政治中心,将现在的黄海南北道一带人民迁到平壤,定平壤为“大都护府”、“西京”。在王建经略北境的全盘战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军攻破以后,平壤逐渐荒废,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扰为由将平壤升格为西京,派遣从弟王式廉为长官驻守。在高丽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只需要对国王本人负责,其部下官员的任免完全由长官自己决定。
    高丽一面积极经营西京,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将高丽与辽国之边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同时积极讨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为了防备辽国,高丽建立光军司,编成光军三十万。
    与此同时,王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王建的这些措施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经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到930年,高丽王朝修建了通德镇(今平安南道平原郡)、兴德镇(今平安南道殷山郡)、永清镇(今永柔)、朝阳镇(今平安南道价川)、安北府(今平安南道安州)等城塞,西北方领土扩张到现在的清川江一带。
    此后,高丽又修筑了安朔镇(今平安北道云山郡)、朔宁镇(今平安北道泰川)、清塞镇(今慈江道熙川)、平虏镇(今平安北道宁边)等城镇。
    993年辽国第一次征伐高丽后,高丽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辽则赐高丽“鸭绿江东数百里”。高丽率兵驱逐女真,修建了兴化(今平安北道义州西南)、铁州(今平安北道铁山)、通州(今平安北道宣川西北东林)、龙州(今平安北道龙川)、龟州(今平安北道龟城)、郭州(今平安北道郭山)六城。1007年高丽疆域已扩展到鸭绿江一带。
    从1033年到1044年,高丽在今朝鲜半岛咸兴以南、永兴以北之间修筑长城,抵都连浦,并筑定州(今朝鲜咸镜南道定平)、宣德、元兴三关。此后,辽与高丽东北部就以这一线长城和三关为界。
    1104年和1107年,高丽两次举兵入侵辽国女真所属的曷懒甸(今朝鲜咸兴一带)并强筑九城,女真击败高丽并收复曷懒甸(参见“曷懒甸之战”)。
    1130年,高丽乘辽金政权更替之际,占领鸭绿江东岸的辽朝重镇保州(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
    1258年,蒙古于高丽和州(今朝鲜永兴)设置双城总管府,管辖原高丽东北部地区。双城总管府隶属于元朝辽阳行省的开原路,存在近百年。
    1269年高丽林衍废立事件中,崔坦杀西京守将纳城降元。1270年正月,忽必烈将高丽西京改为东宁府(后升东宁路),划归元朝辽阳行省。1289年,高丽上书忽必烈请求归还西京,忽必烈同意所奏。
    1273年,元军攻占耽罗(济州岛)平定三别抄军后,在耽罗岛设立直属机构(耽罗军民总管府)进行管理,并屯兵驻守。1294年,元成宗新即位,高丽乘机上书要求收回耽罗岛,元成宗大方地表示这是小事一桩,于是耽罗回归高丽。
    元末明初,高丽抓住元明更替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行北上扩张政策,将其东北边界迅元末高丽疆域(1356年)速向北推进。
    1356年,高丽命枢密院副使柳仁雨为东北面兵马使,率军进攻元朝双城总管府。双城总管赵小生、千户卓都卿逃走。高丽攻占“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及宣德、宁仁、辉德、静边等镇。”至此,1258年后归属元朝的高丽朔方道部分土地被高丽收复。
    之后,高丽又继续北进,相继攻占了曷懒甸之战时设立的咸州,即元之合兰府(今咸镜南道咸兴)直至三散(今咸镜南道北青)的大片土地,势力达至伊板岭(即朝鲜摩天岭)。1362年元将纳哈出率军攻打三散、忽面等地,逼近咸兴。高丽派东北面将领李成桂迎战,纳哈出兵败北撤。咸州至三散地区并非属于高丽。高丽在向元朝呈文中声称:不仅双城,而且三散等地也是高丽“旧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双城一带确系高丽故土,而咸州以北地区自渤海时期起,则先后属于渤海、辽、金、元管辖,既不是新罗,更不是高丽王朝的“旧疆”。
    此后,高丽逐渐向伊板岭推进,并越过伊板岭,向海洋(今咸镜北道吉州)一带扩展势力。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将胡拔都深入到东女真地区,招抚当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进抵端州,女真首领金同不花降附,高丽命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战于吉州平,明军败退。1384年明廷又派女真千户白把把山率70余骑至北青州,这是明准备接管故元合兰府辖区的又一次试探,但由于兵力单薄,为高丽军击退。
    1388年明朝准备在元双城总管府地区立铁岭卫的举动,促进了高丽加快向东北面发展的步伐。高丽君臣表面上对明朝“事大以诚”,实际上力图进一步向女真地区扩展势力。
    1390年,高丽越过伊板岭(摩天岭)于海洋设吉州万户府。翌年七月,派李必等“赍榜文招谕东女真地面诸部落”。
    由于高丽大力向北扩张,到1392年李成桂代高丽即王位后,元朝合兰府辖区内的女真人,已大都附于朝鲜。如哈兰(今咸镜南道咸兴)都达鲁花赤奚滩诃郎哈,三散(今咸镜南道北青)猛安古论豆兰帖木儿,海洋(今咸镜北道吉州)猛安括儿牙火失帖木儿,甲州(今两江道甲山)猛安云刚括,洪肯(今咸镜南道洪原)猛安括儿牙兀难,秃鲁兀(今咸镜南道端川)猛安夹温不花,斡合(今咸镜北道镜城)猛安奚滩薛列,阿沙(利城)猛家朱胡引答忽等部,均受招抚。
    《李朝实录》在颂扬李成桂开拓东北面的功业时说:“自孔州迤北至于甲山,设邑置镇,以治民事,以练士卒”,“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满江为界。”
    辽国高丽战争
    辽国于926年灭亡渤海国后,高丽太祖王建对渤海故土被契丹所占不满,吸纳渤海遗民并积极向北扩张,将统治范围扩大到鸭绿江下游东岸。为了防止高丽与宋的联合抗辽,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但遭王建拒绝。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为争夺鸭绿江以东的渤海国故地,高丽同契丹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战争。993年,80万契丹大军越过鸭绿江进攻高丽,高丽战败并请罪求和。高丽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辽则赐高丽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1009年高丽发生政变,西京留守康肇杀死穆宗,拥立显宗为王。契丹趁机以为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进攻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辽军入开城后,遭到高丽偷袭。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担心高丽反扑,辽撤退。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但不敌高丽军队,辽军惨败。1019年辽军再次进攻,高丽求和但并未放弃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
    曷懒甸之战
    长白山三十部女真属于辽国“外十部”之一,辽国在这里设长白山女真国大王府。与此同时,与高丽也存在某些依附关系,高丽称之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部落联盟要统一曷懒甸的女真部落,“曷懒甸诸部尽欲来附”,这是民族发展中由分散变为一体的趋同运动。对此,高丽不安,“恐近于己而不利也,使人邀止之”,高丽则要向曷懒甸“拓土开边”,双方的冲突势难避免。
    高丽对女真进行武力干涉。1104年二月,林干等率兵由定州出关侵入曷懒甸,当即遭到女真联盟军的迎头痛击,林干等战败,损兵折将,被迫罢官。高丽改派尹灌为东北面行营都统,再次率兵入侵曷懒甸,同样遭到女真军的顽强抗击。高丽军“陷没死伤者过半,势不能振,遂卑辞讲和,结盟而还”。
    高丽虽然“讲和结盟”,但并无放弃占领曷懒甸的企图。高丽战败请和,乃缓兵之计,实则扩军备战,以图反扑。1107年,高丽任命尹瓘、吴延宠为正副元帅,率17万大军,号20万,由陆地、水面分五路对曷懒甸发动全面进击。由于是突然袭击,女真人没有准备,其酋长人先被诱杀,于是更加被动。是役斩女真军6000余人,俘虏1000余人,攻破村庄130余座。第二年,高丽在这一地区强筑咸州、英州、雄州、福州、吉州、公峻镇、通泰镇、崇宁镇、真阳镇九座城,大体相当于今朝鲜咸镜南道和两江道南端一带,准备长期固守。
    塞斡领导的女真军与高丽军在曷懒甸展开一年多的争夺战,虽互有胜败,但高丽军败多胜少,消耗特大,高丽的交通线和通讯网常为设伏的女真军抄掠。其国内,因广泛征兵和连续战争而饥懂、疾疫,“边患窘迫,军民劳苦”,“军马疲毙”,上下骚然是其具体写照。1109年“高丽复请和”,康宗曰“事若酌中,则与之和。”在高丽王主持下,经百官会议研究,答应并履践女真的要求:撤离九城,归还亡民,退出所占故地……于是曷懒甸回归女真。
    1109年秋,高丽从曷懒甸撤军。高丽向北“拓地”维持时间不到二年,中朝东段边界又恢复了原有疆界[1]。
    高丽敬天寺石塔武人政权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郑仲夫、李义方和李高等几位高丽武臣因不满高丽毅宗和文臣对武官的欺压发动政变,政变军人大杀贵族文官,流放毅宗和太子,建立高丽明宗傀儡政权,史称“庚寅之乱”。郑仲夫通过“都房”控制高丽君主,开始了武人政权的对高丽的统治时期。1179年,高丽年轻的将军庆大升夺得大权。他本想整治**,恢复高丽君主的权力,但却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义旼夺得大权。李义旼**而残暴,1197年被相对传统派的崔忠献暗杀。两乱以後,武臣当权,但武臣间内斗不断,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崔忠献夺得大权后,将明宗退位,选神宗为王。在之后的61年,高丽便由崔氏政权统治,高丽君主只是一个傀儡而已。1204年,神宗病故后。崔忠献又连续更换了两任高丽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听话的高宗。在崔忠献之后,崔氏政权先后由其后裔掌权。崔忠献至其曾孙崔瑀四代挟王掌政,至1258年,崔瑀被杀,权力方回国王。
    郑氏谥号韩语姓名别名统治时间
    #51221;#51473;#48512;郑仲夫1170年-1179年
    庆氏谥号韩语姓名别名统治时间
    #44221;#45824;#49849;庆大升1179年-1183年
    李氏谥号韩语姓名别名统治时间
    #51060;#51032;#48124;李义旼1183年-1197年
    崔氏谥号韩语姓名别名统治时间
    晋康景成侯#52572;#52649;#54732;崔忠献1197年-1219年
    晋康匡烈侯#52572;#51060;崔怡1219年-1249年
    济众康民功臣#52572;#54637;崔沆1249年-1257年
    #52572;#51032;崔竩1257年-1258年
    高丽蒙古战争
    从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高丽投降,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后,高丽向蒙古投降,成为蒙古藩属国。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抄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1280年高丽成为元朝征东行省。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朝首都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后,方可回高丽。
    高丽灭亡
    1388年,高丽王禑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今朝鲜开成)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编辑本段]
    政治制度
    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大部仿效我国的唐朝和宋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
    在官制方面,高丽初期中央机构设三省(内议、广评、内奉)、六尚书(选官、兵官、民官、刑官、礼官、工官)、九寺等,后期设三省(内史门下省、尚书都省、三司省)、六部(吏、兵、户、刑、礼、工部)、中枢院、御史台、国子监、大理寺、艺文馆等。中央机关的长官由国王任命文官担任,称为“文班”。全国有常备军15万人左右,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中央军由二军六卫组成,约5万人,由大将军、上将军指挥;地方军队由各道节度使统辖。武职官员称为“武班”,与“文班”合称“两班”。
    在地方机构设置方面,983年全国分为杨州、海州、庆州、广州、忠州、清州、公州、全州、尚州、晋州、升州、黄州等十二牧,下设州、府、郡、县、驿、馆等;995年又把全国改为关内、中原、河南、江南、岭南、岭东、山海、海阳、朔方、浿西等十个道、道下面设128个州、449个县和7个镇。
    在土地制方面,高丽在976年实行的田柴科制度,大体同唐朝的班田制相仿。但唐制维持土地国有原则,高丽却承认私田,将文武官员和士兵分为若干品级,按品授田。
    [编辑本段]
    文化宗教
    高丽王朝同建于960年的我国北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友好关系。高丽与北宋通过两国使臣、留学生、僧侣、商人等人士往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丽王朝崇尚佛教,把它定为“国教”,加以提倡。王建就信奉佛教,广建寺塔,建国那年起就扶植崇拜菩萨的“燃灯会”和祭祀山神、水神等土俗神的“八关会”。光宗时更建立了一系列的崇佛制度,从名僧中选拔国师、王师,聘为王宫顾问;在太学中增设僧科,对僧侣进行考试,授以法阶。高丽王朝为了使佛教兴旺,向北宋请佛经,派僧侣入宋求法,欢迎宋僧来高丽传法,并雕刻了大量佛经。从公元1236年起,用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八万大藏经流传至今,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瑰宝之一。
    高丽虽崇信佛教,但对儒学也相当重视。王建开国之初,于公元930年创建学院,讲授儒学经典。958年实行科举制度,其考试科目内容就是诗、赋、颂、时务策等儒学经典。992年又设高丽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子弟,进行儒学教育。1084年规定进士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礼记》、《周礼》、《仪礼》三礼和《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其后,因辽入侵,官学渐衰,私学兴起。私学讲授内容仍是《周易》、《尚书》、《毛诗》等儒学经典。
    从10世纪后半期到12世纪,高丽王朝由于全面建立起封建制度,克服了9世纪以后的社会混乱状况,大大加强了国力,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丽王朝制定了鼓励开垦公、私荒田的征税率,开垦了许多荒地,还发展了养蚕业。11世纪前半期,国家在全国盖了12个官仓,用100多艘大船运粮。家庭手工业、民间工业和国家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著名的高丽瓷器和各种精致的高丽绸缎、麻布、金银工艺品和文房四宝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内贸易也很兴隆。首都开京(今日的开城)有许多大商店和市场,地方城市也有商品集市。根据商业的需要,1040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尺、斗、秤等度量衡器,12世纪初又铸造了“海东通宝”、“海东重宝”、“三韩通宝”等金属货币,进行流通。
    对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开城附近的礼成江成为国际商船云集的地方。高丽王朝同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强大封建政权的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虽有过冲突和战争,但在更长的时间里是进行相互来往和贸易。1038年高丽使臣带着金吸瓶、紵布、高丽纸、墨、龙须席等物品去辽国;1063年,辽国送来《大藏经》;1088年辽国使臣带着23辆车、3匹马、2000只羊来到高丽。
    高丽和北宋的贸易往来尤为密切,其航路有南、北两条。北路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蓬莱)或密州(今诸城)出发,横渡黄海,到朝鲜半岛大同江口的椒岛,继续南行,到高丽京都开京附近的礼成江口。南路由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杭州乃至广州到高丽。两国交易的物品有绫罗绸缎、金银器皿、瓷器、药材、书籍、文具乃至摺扇等,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大。如公元1078年宋朝使臣安焘带给高丽的礼品达60多种,其中有国王龙袍二套、金花银器2000两、杂色川锦100疋、龙凤茶10斤、杏仁煮法酒10瓶等物品。公元1080年高丽使节柳洪赴北宋,携带有御衣二套、金花瓶器2000两、色罗100疋、人参1000斤、松子2200斤等30多种礼品。北宋民间商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的有100多批、3000余人。宋商运往高丽的商还有香药、沉香、犀角、象牙等从西南亚转运来的产品。高丽特产更受中国欢迎。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宋使徐竞说:“白摺扇……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
    高丽时期文化艺术十分发达。公元1077年燃灯会上,550名歌舞者演唱歌谣和表演“四字舞”。当时曾编制过《十精历》、《七曜历》、《太一历》等历书,出版了《礼记正义》70卷、《毛诗正义》40卷以及《本草括要》等医书和《三国史记》等史书。高丽文化艺术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印刷技术和陶瓷工艺上。高丽早在12世纪末就发明了金属活字,把它用于印刷业,比欧洲首次使用铅字早200多年。高丽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以青瓷最为著名。高丽青瓷色泽幽雅柔和,图案美丽和谐,花纹独特大方,形状多样奇巧。古代工匠们在浅蓝翡翠底色上用镶嵌法烧制出河边戏水鸳鸯、芦苇丛中的大雁、彩云、仙鹤、花卉、蝴蝶等图案,式样有龙头形笔筒,鸽子、水鸭形的砚滴,麒麟、荷花形的香炉,石榴、春笋、葫芦、甜瓜形的水壶、花瓶、酒壶、瓷枕、瓷盒等。这些珍贵的工艺品充分显示出高丽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工艺技巧。
    [编辑本段]
    高丽太祖
    高丽太祖(877年—943年;在位期间:918年-943年),姓王讳建、字若天(#50557;#52380;),是中世纪时东亚朝鲜半岛国家高丽的开国君主。王建在开城出生,原是泰封建国者弓裔的将领,家族是朝鲜半岛西南岸专门作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豪族,死后庙号太祖,谥号应运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圣太皇帝,后改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葬于显陵。
    高丽太祖王建生平
    朝鲜半岛的首个统一王朝新罗在经历近千年国祚之后开始国力衰退,全国各地都有叛乱兴起。王建是当时其中一支由弓裔领导的叛军的副将。王建智勇双全,在军中活跃非常。可是,由于弓裔对部下非常傲慢及粗暴,使他的部下拒绝再由弓裔领导,转而拥立王建。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高丽终于降伏新罗。不过,对后百济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是,后百济很快陷入内乱,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内乱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地方豪强的势力,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对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辽灭亡的渤海国遗民,与中国五代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接受他们的册封。他还两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关系,但是为日本方面拒绝。
    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岁。他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统一的王氏高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妻
    29人(王太后3人;王后3人;大夫人1人;夫人4人;院夫人18人)
    1.神惠王后柳氏(三重大匡天弓的娘柳氏,第1妃)
    2.庄和王后呉氏(第2妃)
    3.神明顺成王太后刘氏
    4.神静王太后皇甫氏
    5.神成王太后金氏
    6.贞德王后柳氏
    7.献穆大夫人
    8.贞穆夫人
    9.东阳院夫人庾氏
    10.肃穆夫人
    11.天安府院夫人林洪
    12.兴福院夫人洪洪
    13.后大良院夫人李氏
    14.大溟州院夫人王氏
    15.广州院夫人王氏
    16.小广州院夫人王氏
    17.东山院夫人朴氏
    18.礼和夫人王氏
    19.大西院夫人金氏
    20.小西院夫人金氏[1]
    21.西殿院夫人失姓
    22.信州院夫人康氏
    23.月华院夫人失姓
    24.小黄州院夫人失姓
    25.圣茂夫人朴氏
    26.义城府院夫人洪氏
    27.月镜院夫人朴氏
    28.梦良院夫人朴氏
    29.海良院夫人失姓
    子
    1.高丽惠宗王武(庄和王后吴氏生)
    2.太子王泰(神明王太后生)
    3.高丽定宗王尧(神明王太后生)
    4.高丽光宗王昭(神明王太后生)
    5.高丽文元王王贞(神明王太后生)
    1.千秋殿君王尚
    6.证通国师(神明王太后生)
    7.高丽戴宗王旭(神静王太后皇甫氏生)
    8.高丽安宗王郁(神成王太后金氏生)
    9.王位君(贞德王后柳氏生)
    10.仁爱君(贞德王后柳氏生)
    11.元庄太子(贞德王后柳氏生)
    1.兴芳宫大君
    12.助伊君(贞德王后柳氏生)
    13.寿命太子(献穆大夫人平氏生)
    1.弘德院君王圭
    14.孝穆太子王义(东阳院夫人庾氏生)
    1.王出家
    15.孝隐太子(东阳院夫人庾氏生)
    1.尚书左仆射王琳
    2.工部温洁尚书王祯
    16.元宁太子(肃穆夫人生)
    1.孝当太子
    17.孝成太子王珠琳(天安府院夫人生)
    18.孝祗太子(天安府院夫人生)
    19.太子王稷(兴福院夫人洪氏生)
    20.广州院君(小广州院夫人王氏生)
    21.孝悌太子(圣茂夫人朴氏生)
    22.孝明太子(圣茂夫人朴氏生)
    23.法登君(圣茂夫人朴氏生)
    24.资利君(圣茂夫人朴氏生)
    25.义城府院大君(义城府院夫人洪氏生)
    女
    1.安贞淑仪公主(乐浪公主)(神鸾宫夫人)(神明王太后生)
    2.兴芳宫主(神明王太后生)
    3.大穆王后(神静王太后皇甫氏生)
    4.文惠王后(贞德王后柳氏生)
    5.贞淑静穆匡懿益慈宣义王后(贞德王后柳氏生)
    6.公主(义城府院大君妻)(贞德王后柳氏生)
    7.顺安王大妃(贞穆夫人王氏生)
    8.公主(太子泰妻)(兴福院夫人洪氏生)
    9.公主(新罗敬顺王妻)(圣茂夫人朴氏生)
    [编辑本段]
    世系年表
    世庙号谥号韩语姓名别名统治时间
    追封高丽国祖元德大王王景虎追封
    追封高丽懿祖景康大王王帝建追封
    追封高丽世祖威武大王王隆建追封
    1高丽太祖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53468;#51312;王建918年─943年天授元年-天授26年
    2高丽惠宗仁德明孝宣显高平景宪义恭大王#54812;#51333;王武943年─945年
    3高丽定宗至德章敬正肃令仁简敬庄元文明大王#51221;#51333;王尧946年─949年
    4高丽光宗弘道宣烈平世肃宪懿孝康惠大成大王#44305;#51333;王昭王仙949年─975年
    5高丽景宗至仁成穆明惠顺熙靖孝恭懿献和大王#44221;#51333;王胄975年─981年
    追封高丽戴宗睿圣和简恭慎显献宣庆大王王旭追封
    6高丽成宗康威章宪光孝献明襄定文懿大王#49457;#51333;王治981年─997年
    7高丽穆宗(高丽闵宗)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让大王(宣灵大王)#47785;#51333;王诵王讼997年─1009年
    追封高丽安宗宪景圣德孝懿大王王郁追封
    8高丽显宗大孝德威达思元文大王#54788;#51333;王询王安世1010年─1031年
    9高丽德宗宣孝刚明光庄敬康大王#45909;#51333;王钦1031年─1034年
    10高丽靖宗弘孝安懿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51221;#51333;王亨1035年─1046年
    11高丽文宗章圣刚正明戴仁孝大王#47928;#51333;王徽1046年─1083年
    12高丽顺宗英明靖宪宣惠大王#49692;#51333;王勋1083年
    13高丽宣宗安成宽仁显顺思孝大王#49440;#51333;王运1083年─1094年
    14高丽献宗恭殇定比怀孝大王#54732;#51333;王昱1094年─1095年
    15高丽肃宗文惠康正明孝大王#49689;#51333;王颙王熙1095年─1105年
    16高丽睿宗明烈齐顺文孝大王#50696;#51333;王俣1105年─1122年
    17高丽仁宗克安恭孝大王#51064;#51333;王楷1123年─1146年
    18高丽毅宗刚果庄孝大王#51032;#51333;王晛1146年─1170年
    19高丽明宗皇明光孝大王#47749;#51333;王晧1170年─1197年
    20高丽神宗敬恭靖孝大王#49;#51333;王卓王晫1197年─1204年
    21高丽熙宗仁穆诚孝大王#55148;#51333;王韺1204年─1211年
    22高丽康宗浚哲文烈亶聪明宪贻谋穆清元孝大王#44053;#51333;王祦王璹/王贞1211年─1213年
    23高丽高宗忠宪安孝大王#44256;#51333;王皞1213年─1259年
    追封高丽英宗王淐追封
    24高丽元宗忠敬顺孝大王#50896;#51333;王倎王禃1260年─1274年
    25高丽中宗忠烈景孝大王#52649;#47148;#50773;王#18320;王昛/王椹1274年─1298年、复位1298年─1308年
    26高丽宪宗忠宣宪孝大王(太尉王)#52649;#49440;#50773;王璋益知礼普花(蒙古的名)1298年、复位1308年─1313年
    27高丽太宗忠肃懿孝大王#52649;#49689;#50773;王焘阿剌讷忒失里(蒙古的名)1313年─1330年、复位1332年─1339年
    28高丽孝宗忠惠献孝大王#52649;#54812;#50773;王祯普塔失里(蒙古的名)1330年─1332年、复位1339年─1344年
    29高丽继宗忠穆显孝大王#52649;#47785;#50773;王昕八思麻朵儿只(蒙古的名)1344年─1348年
    30高丽哀宗忠定大王#52649;#51221;#50773;王蚳迷思监朵儿只(蒙古的名)1349年─1351年
    31高丽武宗恭愍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恭愍王)#44277;#48124;#50773;王祺伯颜帖木児(蒙古的名)1351年─1374年
    32高丽庄宗前废王(禑大王)#50864;#50773;王禑辛禑1374年─1388年
    33高丽原宗后废王(昌大王)#52285;#50773;王昌辛昌1388年─1389年
    34高丽纯宗恭让大王
    [编辑本段]
    王氏高丽与元朝关系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蒙古征服高丽后,1259年,高宗派遣太子,即後来的元宗,向蒙古请和。1275年,元宗还都开京,高丽完全依附蒙古,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後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恢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我国与朝鲜陆地相接,海上交通近捷便利,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十分密切。在长期交往中,我国政治、经济以及包括风俗习惯在内的文化,对朝鲜发生巨大影响。同样,朝鲜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也为我国所吸收。我国对朝鲜的影响,往往随着古代王朝的更迭,呈现出时代特色。元代,蒙古族占居统治地位,因而蒙古族的习俗对当时的高丽王朝(918年建立,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影响很大。
    自1231年起,蒙古连年对高丽用兵。尤其是定宗、宪宗时(1246—1259),“凡四命将征之,凡拔其城十有四”。不过,蒙军遭到了高丽军民的顽强抗击,多次损兵折将。但是,连年战争使高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士兵战死,众多百姓被杀,还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口被掳走。在蒙古一时无法将高丽灭掉,高丽也已很难再将战争打下去的情况下,宪宗九年(1259),高丽高宗被迫派世子(即太子)王倎(后改名禃)奉表如元,双方议和。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在其给高丽的诏书中宣布:“完尔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也就是说承认了高丽的独立。但是,高丽对元要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等义务,实际是处于藩邦地位。
    元世祖初年,对高丽有过“衣冠从本国之俗”,“风俗一依旧制,不须更改”的承诺。可是议和之后,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使臣来往频繁。而且,从王倎,即高丽元宗起,几乎每任高丽国王都要派世子赴元入侍、宿卫。一些世子往往在元为质、宿卫数年。自忠烈王开始,高丽又先后有五位国王与元皇室联姻,尚蒙古公主,成为元王朝的驸马。他们经常带大批随从入元朝觐,在元滞留短则数月,多则经年乃至数年。元朝在高丽派有达鲁花赤(监临官),一个时期还派驻过军队。蒙古公主入高丽时,也带去大批怯怜口,即公主的私属人户。由于高丽统治者和蒙古王公贵族接触频繁,关系密切,甚至长期在元居住,逐渐染蒙古之风。因此,有元一代蒙古习俗对高丽统治集团,进而对平民百姓产生很大影响。
    这一影响首先表现在发式和衣冠上。高丽忠烈王王昛,在中统二年(1261)曾以世子身份入元祝贺忽必烈击败与其争夺汗位的弟弟阿里不哥,以后又数次入元朝觐。至元八年(1271),王昛入元为秃鲁花,也就是质子。王昛入质不久,就改留蒙古发式。本来高丽和我国汉族人一样,一向留蒙古族则和我国北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族相似,有髡发习俗。所谓髡发,并不象我国古代的髡刑那样把头发全部剃光,而是剃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各族的剃法不同。《高丽史·忠烈王世家》记载蒙古男子发式的剃法是,“剃顶至额,方其形而留发其中”,蒙语把这种发型叫“怯仇儿”,但说的不很具体。宋人盂珙在其所撰的《蒙鞑备录》中,对其剃法描述得比较形象。他说,蒙古族“上自成吉思〔汗〕,下及国人〔指蒙古族百姓〕皆剃婆焦,如中国〔指汉族〕小儿留三搭头,在囟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十三世纪中叶出使蒙古的基督教修士鲁不鲁乞,在其《东游记》中对蒙古男子发式作了更为形象的描述。“男人们在头顶上把头发剃光一方块,并从这个方块前面的左右两角继续往下剃,经过头部两侧,直至鬓角。他们也把两侧鬓角和颈后(剃至颈窝顶部)的头发剃光。此外,并把前额直至前额骨顶部的头发剃光,在前额骨那里,留一簇头发,下垂直至眉毛。头部两侧和后面,他们留着头发,把这些头发在头的周围编成辫子,下垂至耳”。上述文献中的描述,与传世元代画卷及近年发掘元墓中的壁画、陶俑等蒙古男子发式基本一致。王昛入质时“开剃”,留的就是这种发型。《东游记》妇女结婚后也把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但内蒙赤峰元墓蒙古女墓主的画像却不是剃光。抑或蒙古已婚妇女和契丹妇女一样,只把前额边缘头发剃去一小部分,上面的头发垂下来,因而从画面上看不出来。
    至元十一年五月,王昛在元尚世祖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后追封齐国大长公主)。六月,其父元宗王倎病故,王昛回国继承王位,是为忠烈王。同年十月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赴高丽,前往迎接的大将军朴球等已模仿国王“开剃”。十二月,高丽大臣宋松礼、郑子玙等率先“开剃”,其余臣僚遂纷纷效仿。其实,早在高丽元宗时就有人劝国王“效元改形易服”。元宗回答说,我不忍心一下子改变祖宗家风,我死后你们怎么办都可以。果然,到忠烈王四年(1278)时,高丽已是“自宰相至下僚无不开剃,唯禁内学馆不剃”。时隔不久,学生也一律剃发,改留蒙古发式了。
    [编辑本段]
    王氏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
    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朝鲜灭亡。李氏朝鲜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朝鲜,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编辑本段]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