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八章 通古斯
    通古斯
    [编辑本段]
    通古斯的范围及源流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於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人”之说。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民族的统称。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
    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面部结构比较接近蒙古人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发蓝等特征。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
    [编辑本段]
    通古斯族的先世在历史上的足迹
    通古斯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曾几度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数千年前的肃慎(相当于中国周王朝时期)、挹娄(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勿吉(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靺鞨、渤海(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女真(从中国北宋至十六世纪)以至最后的满族都是通古斯--满语族在历史上的称谓。
    通古斯的建立的第一个的部落国家--渤海国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由于谐音也成为北邵国。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北邵)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居民以靺鞨人最多,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在当时已经超过隆州府成为为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渤海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使用汉字,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一说法是粟末部是扶馀与勿吉的混血
    通古斯建立的第二个国家--金国
    金朝(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汗国和南宋的联军消灭。
    通古斯的建立的第三个国家--清朝
    清朝(1616年—1911年),是由辽东的建州女真部建立,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其子皇太极在位时,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清朝是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在其入关初期平定各方势力,完成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清政府对内:在民族问题上,既积极学习汉文化,又实行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既采取了满汉分治,又提倡满汉一家;在文化上,既提倡儒家文化,推崇程朱理学,但又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对外:继承汉族王朝“中央帝国”的思想,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交往中一方面实行强势外交,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体系,另一方面闭关自守,轻视西方科技。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维护统治,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战争失败后,为救亡图存,1898年,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清朝(包括后金)共十二帝,历296年。
    [编辑本段]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地点TunguskaRiver(通古斯河)上游
    1908年6月30日,发生了一次自从人类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大爆炸。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TunguskaRiver)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它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
    具体的发生的时间是早上7:17分,位置在北纬60度53分09秒、东经101度53分40秒,靠近通古斯河附近(今属俄罗斯联邦埃文基自治区)。其破坏力后来估计相当于1500-4000万吨TNT炸药,并且让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倒下。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尽管对通古斯陨石爆炸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结束,但是在部分学者看来,这个天外来客虽然具有很大的动能,但它的密度却很小,甚至小于水的密度,同时强度也不高,而且具有高挥发性。这样的特性导致它在靠近地球密度较高的大气层域急剧减速,并在这一过程中破碎和蒸发。有人认为,这是一颗由水和气体冻结、中间夹带了一些高熔点物质的彗星。
    “彗星说”最早由库利克教授提出,随后,费辛科夫对彗星本质的研究材料使这一学说得到发展。根据他的研究,通古斯陨石的重量不小于100万吨,飞行速度约为30-40公里/秒。
    在通古斯爆炸区域发现了细小的硅酸盐和磁铁矿圆珠。从外表上看,这些圆珠很像彗星粉尘或者彗星爆炸产生的颗粒。爆炸后夜空中的光亮很可能是由这些颗粒组成的彗尾在大气层中散射阳光的结果。对通古斯陨石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有些倾向“彗星说”的考察成果,还有待进一步证明。此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者们也曾提出过许多其他的假设。不过,这些假设同样没有在细节上得到证实。
    有一种说法认为,通古斯陨石是由“反物质”构成,通古斯陨石坠落过程中的爆炸是地球上的“物质”与陨石的“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伴随着巨大能量的爆发。但是,类似这种“陨石核爆炸”的提法与事实不符。调查表明,在通古斯陨石坠落地区,没有发现放射性提高的现象,岩石里根本没有放射性物质。如果“核爆炸”假设成立的话,通古斯一定会出现异常的放射现象。
    另有一种假设“黑洞说”,认为通古斯陨石本身是一个微小黑洞,它从通古斯进入地球,然后从大西洋穿出。但是,通古斯陨石坠落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黑洞”运动应该造成的后果。因此,这种假说也不能成立。
    除此之外,有关通古斯大爆炸还有着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假设。民间曾经流传着“上帝降世”、“火龙飞舞”、“第二次日俄战争开始”等说法。此后,又出现了一些似乎更为合理的解释,如陨石坠落、闪电球爆炸、陨石爆炸、不寻常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等。然而,“通古斯大爆炸”发生至今已近百年,尽管科学家们对其也已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但“大爆炸”原因仍然是个谜。
    最新的解释是外星人在通古斯陨石触地前撞毁了陨石
    另一种可能,则是由于尼古拉-特斯拉的实验造成的。
    作为科学上的巨匠,特斯拉本人并未获得与之相称的荣耀。但特斯拉是开启电与磁之门的人,是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并带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包括我们使用的互联网,也是其贡献之一。抛开这些伟大的贡献,我们来谈谈现在仍未被应用的一个伟大发明。
    1889年他更发明了「无线传电方法」。于是在美国科罗拉多泉(ColoradoSpring)建设实验室开发及研究此项「无线传电」技术,即是将现时的低频(5060Hz)高压电流转化为「高频电流」,然后再经由空气作为传送媒介来输电。此项「无线传电」技术不单省却了输电电缆的成可以免去输电时因电阻所致的损耗。经过八个月的研究后,特斯拉便决定在长岛(LongIsnd)试建首座名为「特斯拉线圈」(Teslil)的电力发射塔。
    该「线圈」其一特性,是能够生产出既高频又低电流的「高压交流电」。这种「高频电流」可经由空气作远距离的「无线传电」达至另一个「接收器」处,并且对人体绝无不良影响。特斯拉发现了「高压电流」原来转化为「高频的高压电流」后,则可以无限地将电力输送。「特斯拉线圈」(Teslil)正是运用了这种「无线传电」技术的发明,甚至它就是一种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免费能源」了。
    特斯拉主持的一个命名为「沃登克里弗计划」(WardendyffeProject)的构思就是在美国长岛(LongIsnd)建设一座足可输出100万匹「交流电流」的「特斯拉线圈」。
    「特斯拉线圈」结构基本上,由一个感应圈、两个特大电容器和一个线圈互感器所组成。
    该「线圈」其一特性,是能够生产出既高频又低电流的「高压交流电」。这种「高频电流」可经由空气作远距离的「无线传电」达至另一个「接收器」处,并且对人体绝无不良影响……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特斯拉更展示经由「特斯拉线圈」输出的「高频电流」流经自己的身体,而使一颗「无线灯泡」发亮。
    特斯拉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提到:他已经可以让强大的电力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释放出来而通古斯大爆炸是否是特斯拉的一次实验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