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三六章 东汉
    东汉
    百科名片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强大而统一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汉朝。由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建立,历12帝,共196年。后世所说的“大汉王朝”即是指西汉与东汉这两大王朝400余年的历史时期。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故称东汉。
    目录[隐藏]
    东汉简史
    东汉政区
    官职制度
    中央系统
    地方系统
    科技文化
    东汉经济
    帝王世系东汉简史
    东汉政区
    官职制度
    中央系统
    地方系统
    科技文化
    东汉经济
    帝王世系
    东汉疆域[编辑本段]
    东汉简史
    汉光武帝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王莽代汉建新之后,新帝王莽先后颁布了“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西汉中期之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激过快,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王莽改制不但没能缓解西汉中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得这种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著名的绿林与赤眉大起义。一时间,四方相应,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实为42万左右)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出身的刘秀沉着冷静、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的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42万大军。昆阳之战,标志着新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变民之手,新朝灭亡。新朝灭亡之后,曾与绿林军并肩作战的刘秀北渡黄河,与绿林军彻底决裂,从而开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进而兼并天下的霸业。公元25年,即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的后裔,故国号仍为“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因刘秀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洛阳,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之后,不断对四方用兵,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割据陇右立地称王的隗嚣与在西蜀称帝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12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东汉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经历了自新莽末年长达近二十年的纷争混战,古老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后,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又历经汉明帝、汉章帝30多年的统治,东汉的国力空前强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摄政长达17年之久的邓太后驾崩,东汉王朝自此结束了她的黄金岁月,朝政急转直下。东汉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摄政的阎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无邓太后的政治才能与贤淑品德,她们或私欲过重,或优柔寡断,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汉灵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重用宦官,终于在东汉中平元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黄巾之乱,东汉朝廷调集重兵才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镇压下去。公元190年,刚刚平定了“黄巾之乱”的东汉王朝又逢“董卓之乱”,中央大权逐步落入董卓等权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带兵的将领与地方豪强也借助于围剿黄巾军的机会掌握了大量的武装,从而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董卓、袁绍、曹操、孙坚、刘备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公元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袭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大魏”,东汉灭亡。自光武帝开基创业到汉献帝让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王朝历十二帝,立国196年。
    东汉提倡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了造纸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纸”—“蔡侯纸”诞生了,从而使中国结束了“竹帛”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东汉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巨人—张衡,他发明了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尤其是地动仪,直到1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发明了类似的仪器。他在天文学巨著《灵宪》中对月食成因的解释,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称为文宗字祖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故后人研究汉字必先读《说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著,成为了日后中医学的“医方之祖”。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了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人,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成为了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巨著。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纸圣”为蔡伦,“科圣”为张衡,“医圣”为张仲景,字圣为“许慎”,仅东汉一代就出现了四位“圣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编辑本段]
    东汉政区
    州名(或都护府)古名今地大致范围所辖郡国
    司州洛阳河南洛阳东北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京兆尹(12个县)左冯翊(13)右扶风(15)弘农郡(9)河内郡(18)河南郡(21)河东郡(20)
    冀州鄗县河北柏乡县北河北中南部魏郡(15)钜鹿郡(15)渤海郡(8)常山国(13)中山国(13)安平国(13)河间国(11)清河国(11)赵国(5)
    幽州蓟县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大部、朝鲜半岛北部涿郡(7)代郡(11)上谷尹(8)渔阳郡(9)右北平郡(4)辽西郡(5)辽东郡(11)玄菟郡(6)乐浪郡(18)广阳郡(5)辽东属国(6)
    并州晋阳山西太原西南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太原郡(16)上党郡(13)西河郡(13)五原郡(10)云中郡(11)定襄郡(5)雁门郡(14)朔方郡(6)上郡(10)
    凉州陇县甘肃清水北甘肃及宁夏大部陇西郡(11)汉阳郡(13)武都郡(7)金城郡(10)安定郡(8)北地郡(6)武威郡(14)张掖郡(8)酒泉郡(9)敦煌郡(6)张掖属国(5)居延属国(1)
    益州雒县四川广汉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汉中郡(9)巴郡(14)广汉郡(11)蜀郡(11)犍为郡(9)牂牁郡(16)越巂郡(14)益州郡(17)永昌郡(8)广汉属国(3)犍为属国(2)
    交州龙编越南河内东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南海郡(7)郁林郡(11)苍梧郡(11)交阯郡(12)合浦郡(5)九真郡(5)日南郡(5)
    荆州汉寿湖南常德市东北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南阳郡(37)南郡(17)江夏郡(14)零陵郡(13)武陵郡(12)桂阳郡(11)长沙郡(13)
    扬州历阳、寿春、合肥安徽和县、安徽寿县、安徽合肥西北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九江郡(14)丹阳郡(16)豫章郡(21)吴郡(13)会稽郡(14)庐江郡(14)
    豫州谯县安徽亳县河南东部、安徽西部颍川郡(17)汝南郡(37)梁国(8)沛国(21)陈国(9)鲁国(6)
    徐州郯县山东郯城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东海郡(13)广陵郡(11)琅邪国(13)彭城国(8)下邳国(17)
    青州临淄山东淄博市山东北部平原郡(9)东莱郡(13)济南国(10)乐安国(9)北海国(18)齐国(6)
    兖州昌邑山东金乡西北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陈留郡(17)陈郡(15)泰山郡(12)山阳郡(10)济阴郡(11)东平国(7)任城国(3)济北国(5)
    西域都护府它乾、柳中新疆新和县、鄯善县境内同西汉
    注:东汉兴平元年(汉献帝年号公元194年)汉献帝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雍州。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偏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
    官职制度
    中央系统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声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其属官与三公相同,唯在长史之下另有司马一人,主管军务;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
    地方系统
    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省二级。郡之上还有监察区性质的州。
    州的长官为刺史(中平五年改称州牧;京畿地区的司隶部长官特称校尉),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上计),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属官有从事(亦称掾史)、假佐。从事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兵曹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假佐是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书佐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郡的长官称太守(因太守兼领武事,故别称郡将;州治所在郡的长官称尹),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级。郡内原设有专掌军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后,边郡常设,内地大多不设。每郡的都尉,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时,在郡之下分设都尉辖区。有时,在不足设郡的地方,亦设置过渡性的都尉区(属国都尉)进行管理,其性质相当小郡。郡太守助手为郡丞(边郡为长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属有: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职,每曹有办理文书的书佐。又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等。郡都尉的僚属与太守类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给诸侯王的郡称国,其行政级别与郡相等。王国的官属分两个系统,一是类似于郡官的民政系统,有相(相当太守)、长史(相当都尉),其属官亦与郡大体相同;一个是管理诸侯王生活、禁卫的官属,如郎中令(相当光禄勋)、仆(相当太仆)、治书(相当尚书)等。此外,王国还设有类似于太傅的傅,负责辅导诸侯王,级别等同于王冠相。
    分管少数民族的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级别与郡太守相当,其属官有从事、掾,无定员,根据事务多少而设。
    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级别从千石至三百石不等。下设属官有;丞一人,管理文书、仓狱;县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与官类似;三老,掌教化。县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过问县的人事,县长官或丞、尉出缺又无合适人选的,上级机关可派出属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县长官的行政事务,受郡府的监督,每年年终要向郡长官汇报功作(上计),听候考核。
    分封给列侯的县称侯国,其行政级别与县相等。侯国的官属也像王国一样分两个系统:主管民政的是国相,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仅负责向列侯交纳租,行政上则听命于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的侯国不置家丞)。
    此外,与县的级别相当的地方行政单位还有道(境内有少数民族的县)、邑(封赐给公主的县)及郡所设的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道、邑的官属与县、侯国差不多,郡在县境所设盐铁工官等,由县暑调拨属官理事,不另外设置官属。
    县以下的行政单为有乡、亭、里,大体是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停,十亭为一乡。乡的长官为秩、啬夫,令有游徼掌治安、乡佐收税、三老掌教化;亭设亭长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长官为里魁。乡、亭、里的官员一般由郡、县等上级机关任免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编辑本段]
    科技文化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编辑本段]
    东汉经济
    东汉时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户籍资料如下:(据《后汉书》)
    年份户数口数垦田数(单位顷)
    57427963421007820/
    75586057334125021/
    88745678443356367/
    1059237112532562297320170
    1259647838486907896942892
    1449946915497305506896271
    1459937680493241836957676
    1469348227475667726930123
    1562607096050066856/
    显然,上表中156年的户籍数据有误。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当年户数为10677960,口数56476856,当较为可信。
    东汉时期中国南方经济加快了发展。西汉时,会稽郡户22万,口103万,东汉时,原会稽郡分为吴郡、会稽郡,会稽郡有户12万,口48万,吴郡有户16万,口70万。西汉时,豫章郡有户6万,口35万,东汉时户数达到40万,口数166万。西汉时蜀郡户26万,口124万,东汉时户数30万,口135万。西汉时益州郡户8万,口58万,东汉时分原来益州郡为益州郡、永昌郡,其中益州郡户2万,口11万,永昌郡户23万,口189万。
    [编辑本段]
    帝王世系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期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25年—57年建武、建武中元25年—56年、56年—57年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57年—75年永平58年—75年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75年—88年建初、元和、章和76年—84年、84年—87年、87年—88年
    穆宗(后除庙号)孝和皇帝刘肇88年—105年永元、元兴89年—105年、105年—105年
    -孝殇皇帝刘隆105年—106年延平106年—106年
    -孝德皇帝刘庆---
    恭宗(后除庙号)孝安皇帝刘祜106年—125年永初、元初
    永宁、建光、延光107年—113年、114年—119年、120年—121年、121年—122年、122年—125年
    -北乡侯刘懿125年--
    敬宗(后除庙号)孝顺皇帝刘保125年—144年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126年—132年、132年—135年、136年—141年、142年—144年、144年—144年
    -孝冲皇帝刘炳144年—145年永嘉145年—145年
    -孝质皇帝刘缵145年—146年本初146年—146年
    -孝穆皇帝刘开---
    -孝崇皇帝刘翼---
    威宗(后除庙号)孝桓皇帝刘志146年—167年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147年—149年、150年—150年、151年—152年、153年—154年、155年—158年、158年—167年、167年—167年
    -孝元皇帝刘淑---
    -孝仁皇帝刘苌---
    -孝灵皇帝刘宏168年—189年建宁、熹平、光和、中平168年—172年、172年—178年、178年—184年、184年—189年
    -弘农怀王刘辩189年光熹、昭宁、永汉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
    -孝献皇帝(孝愍皇帝)刘协189年—220年中平、初平
    兴平、建安、延康189年—189年、190年—193年、194年—195年、196年—220、220年—220年
    注:
    1.在汉敬宗(汉顺帝)之前本来是阎太后(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少帝刘懿,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汉朝皇帝一类。
    2.献帝以前是少帝刘辩,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但董卓毒杀刘辩后,谥为弘农怀王。
    3.蜀汉昭烈皇帝所上谥为“孝愍皇帝”,但上谥时刘协并未去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