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四八章 南北朝
    南北朝
    百科名片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目录[隐藏]
    南北朝简介
    南朝
    北朝
    南北朝版图疆域
    南北朝政治制度
    南北朝军事制度
    南北朝人口
    南北朝文化
    学术思想
    文学
    宗教
    艺术
    科技
    南北朝世系
    日本南北朝
    越南南北朝南北朝简介
    南朝
    北朝
    南北朝版图疆域
    南北朝政治制度
    南北朝军事制度
    南北朝人口
    南北朝文化
    学术思想
    文学
    宗教
    艺术
    科技
    南北朝世系
    日本南北朝
    越南南北朝
    南北朝并立形势[编辑本段]
    南北朝简介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寒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寒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朝中的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带有胡人血统。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并在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发兵南征灭南朝陈,统一了中国。
    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共收复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胡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建国南朝宋,东晋亡。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至440年由北魏统一后,方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由于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时常发生骨肉相残的大屠杀。
    宋武帝去世后由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开始,宋文帝屡次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南朝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于是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南朝宋因内部矛盾,没能即时北伐。到450年时,宋文帝再度北伐,初期取得较大战果。450年秋末,魏军全面反攻,甚至一度进抵长江北岸,但因水土不服,将士多染病而北还。南朝宋在此后,国力衰破,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猜暴,**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汤,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8年篡位,建国南朝齐,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齐
    齐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齐帝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501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建国南朝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梁
    梁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梁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可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梁。至503年始,北魏与南朝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
    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南朝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王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南朝陈,史称陈武帝,南朝梁亡。
    陈
    陈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人,为南方吴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安抚的方式。
    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文帝去世后由太子伯宗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陈宣帝。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于是邀南朝陈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吴明彻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本能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守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权臣杨坚准备篡位,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在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陈叔宝恃长江天险,照常歌舞。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北朝
    北朝时期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北魏兴起与汉化运动
    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精辟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卢水胡人盖吴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
    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爱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孝文帝元宏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为元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
    六镇民变与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方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即幼主)。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事变。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帝愤为魁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所杀,改立南阳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总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朝崇尚汉族文化,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东西魏对峙
    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胡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于潼关战败,窦泰自杀。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于玉壁和西魏守将韦孝宽发生玉壁之役。最后高欢战败,死伤七万余人,隔年病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之。他凶横暴烈,**大臣妻子,后被家奴刺死。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他建国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不如南朝梁及东魏。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尚武精神。这些皆使西魏国力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乱后诸王内斗之际,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帝后由废帝、恭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建国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均田制。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齐废帝继立后,由其叔高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齐孝昭帝。齐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弟长广王湛继立,即齐武成帝。齐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南朝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周孝闵帝意图联合赵贵、独孤信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及独孤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邺城,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华北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他立即南征南朝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使得南朝陈得以维持下去。
    隋朝建立与统一
    杨坚为北周开国元勋杨忠之子,他的女儿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由太子宇文贇继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夺人妻子。他杀宗室功臣宇文宪并大撤诸王就国。这些皆为杨坚的篡位铺好路。杨坚开始集结周廷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由外戚杨坚专政。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起兵反杨。杨坚得李德林策划,以韦孝宽等人平定。581年杨坚篡位自立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隋灭陈之役,以杨广为主将,同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自永嘉风暴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时期」结束,进入「隋朝」。历经民族混成后的新汉族,不久即开创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伟业。
    [编辑本段]
    南北朝版图疆域
    南朝政区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侨州郡县及双头州郡也因为土断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平南朝陈后改为州县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只有丹阳郡因为是首都所在地而设尹。县设令、长。自宋以后,令多於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内史和相。还有特为习称蛮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数民族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陈左郡、东宕渠僚郡等。当时州郡县有等级之分,大致上以距离首都远近为品级高低之分,诸州佐吏则按州的等级设置官员。扬、荆二州还有「二陕」之称呼。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南朝宋为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个州。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周长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政区承袭西晋与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北魏也设有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如南雍州),并将州郡县按人口数分等级。为了防范新附或异姓叛变,于406年将各级行政长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须一位为宗室。北魏原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行台及管理数州军事的都督。到北齐定为行台制,北周则为总管制,都是负责数个州郡军事与行政的政区单位。北齐因为州辖区越分越细,于是设置行台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西魏则改称都督为总管,性质同北齐行台。北周时,总管一般兼任驻州刺史,并以所驻之州为名。北魏还特为鲜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汉人除外)设置领民酋长来管理该族,地位只次于州刺史。又延续十六国政区,设有管理州境内其他民族的护军。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废除。还有镇戍制,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设镇。镇由镇将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平城的六镇最重要,至孝文帝迁都后势微。六镇民变后,北朝的镇戍专管军事,不再具政区性质。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南朝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西魏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到隋高祖开皇八年(588年)11月时南征南朝陈,开皇九年(589年)3月底统一南北。
    [编辑本段]
    南北朝政治制度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
    [编辑本段]
    南北朝军事制度
    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两晋兵制,然而世兵制衰落,所以以募兵制为主。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隋唐兵制的基础。
    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较少。兵源原本来自世兵制。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南朝军队区分为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以来外强内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外军则归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当攻城战增加后变为步、骑兵混合。之后步兵成为主力兵种。北魏统一华北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州郡兵,是维持诸州治安的军队,有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东魏和北齐的军队主要由六镇镇民和洛阳的鲜卑兵所组成,在北齐时又编成「百保鲜卑」。另外,也选汉族勇士来防备边界。西魏和北周受到鲜卑族传统和汉文化的影响,于550年创立府兵制。该制度将迁至关中的六镇军民编成六军,并设立八位柱国大将军。西魏权臣宇文泰为最高统帅,西魏广陵王元欣无实权,其他六个柱国则分领府兵,各督署2大将军。北周时又扩增柱国人数,并将兵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府兵虽为主力,但仍有守卫京师的中军、地方的镇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军队。而且由于世家豪族势力强大,大都拥有实力不弱的私兵。府兵制的特色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达到兵农合一的目标。后为隋唐兵制采用,并影响之后的历代兵制。
    [编辑本段]
    南北朝人口
    南北朝时,在北方、南方诸族与汉族在民族与文化上混成,形成新的南北汉族,最后在隋唐时混合成新汉族。
    魏晋南北朝户口流动表年代户数口数备注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2,495,804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3,770,000户约22,620,000人此为晋朝户口最多时期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906,874户4,685,501人
    南梁梁武帝太清三年(548年)不详约11,030,000人
    南陈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600,000户2,400,000人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5,000,000户30,000,000人《文献通考》说「此时户口最盛,比晋太康倍而馀」。
    北魏于尔朱荣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时(534年)3,375,368户未详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户20,006,88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3,599,000户约9,009,600人
    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7,000,000户约40,000,000人
    隋高祖开皇十七年(597年)不详44,500,000人
    隋世祖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此为隋朝户口最多时期,隋初仅三百五十九万户。
    注:本表数据源自。数据仅比较差异,实际上的户口数会比较高。这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数据受到部曲、军户或是战乱等因素使得有隐瞒或不列入统计。
    [编辑本段]
    南北朝文化
    学术思想
    经由三国两晋朝期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文学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风格偏向华丽纤巧,而北朝风格偏向豪放粗旷。南朝文学代表是骈文,讲究格律、词藻、用典,内容多脱离实际生活,抒发一些富贵闲愁,以庾信、应扬的文章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放、魏收、温子升。叙事长诗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为代表。民歌方面,由与南北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即有「豔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说法。
    在文学研究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著都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道教影响了中国艺术及科学。例如《游仙诗》等文学,描述神仙飘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说抒发情怀。道教名士陶弘景、陆修静均擅长神仙文学。
    宗教
    十六国晚期出现改革道教的寇谦之,他受东晋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密宗、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艺术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气韵生动」说更被历代画评家奉为最高水准。所谓的气韵生动即「因有气而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因有韵动而自然觉得有感人的动感」。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
    随著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历代帝王、贵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又称避邪,由狮子造型演变而来,有驱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齐武帝陵前的天禄(双角石兽)、齐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风格承袭汉代石兽雕刻,善于利用整块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科技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
    郦道元从小志于地理学研究。由于当时地理著作不够完备,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际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经》为蓝本,完成《水经注》。《水经注》为陆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为纲,详细描绘其本身性质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杰出贡献。
    贾思勰为北魏农学家,家境较为富裕,他面对当时的天灾**及连年饥荒,主张重视农业,并以齐民谋生为己任,所以决定写出一本农书。他所写的《齐民要术》在中国或世界的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以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为重点。描述当时农业生产概貌,并介绍中国传统农业细耕和多种经营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的高超水准。
    祖冲之为南朝宋人,家族历代成员大多熟悉天文历算,所以祖冲之从小对天算有兴趣。他平生著作丰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历」表》、《驳议》;数学方面有《缀术》、《九章术义注》、《重差术》。他在科学有三大成就,一,在张衡、刘徽的基础上,将圆周率数值精准道小数点后七位数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岁差」数值记入历法运算中,他还将闰月规则修整,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机械方面,他还制作出指南车、木牛流马、千里船(即脚踏轮船)、水力运转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动轮带动碓和磨作功。
    [编辑本段]
    南北朝世系
    南朝宋世系420年-479年刘裕建康
    南朝齐世系479年-502年萧道成建康
    南朝梁世系502年-557年萧衍建康
    南朝陈世系557年-589年陈霸先建康
    北朝北魏世系386年-534年拓跋圭平城(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为北朝的起始纪元)
    北朝东魏世系534年-550年元善见邺
    北朝西魏世系535年-557年元宝炬长安
    北朝北齐世系550年-577年高洋邺
    北朝北周世系557年-581年宇文觉长安
    [编辑本段]
    日本南北朝
    假名なんぼくちょう
    罗马字Nanboku-chō
    日本的南北朝发生于1336年-1392年,之前为镰仓时代,之后为室町时代。在这段时期里,日本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并有各自的承传。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故引来武士的不满。其中,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开幕府,结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严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编辑本段]
    越南南北朝
    越语:NamB-cTri-u。发生在1533年-1592年,是指越南历史上在后黎朝前期(1428年-1527年)之后,郑氏控制的后黎朝后期(1592年-1627年)之前莫、黎两朝相争时期。
    北朝(1527年-1592年)为莫朝,南方的后黎朝先后被阮、郑所控制。最终后黎朝于1592年消灭莫朝,恢复了其对全境的名义上的统治。莫氏在亡国之后一度由于中国的干预享有越南北部高平地区,但终究于1672年彻底灭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