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匈奴大军到来之时,可真就吃尽了苦头。
一开始匈奴军队不太在意,士兵不断有所伤亡。
这成了他们大军很大的一个负担。
匈奴军队医师寥寥无几,平常有人受伤,也是族中巫师施法,伤势好的奇慢。
如今一仗未打,就有数千士兵受伤,真是他们意想不到的。
到达安定城,他们本以为可以横扫一切,大肆掠夺一番。
可城门大开,城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
匈奴主将派人查看,得到回报,城中空无一人,且没有任何可用之物。
匈奴主将犯难了,这次他们前来,主要目的就是掠夺。
他们并没有做好大举入侵的准备,无论后勤,情报,计划都没有完善的准备。
他们该一直南下,入侵长安吗?
匈奴蛮人天生野性,准备冒险继续前行。
可我和李傕率领军队出现在了匈奴大军的后方。
我们抓紧时间,继续挖坑,制造陷阱。
匈奴主将听闻我们断了他的退路,慌忙领军来与我们决战。
哪知一路坑坑洼洼,行军不畅。
他只能派军队,沿路填坑。
就这样,他们填坑,我们挖坑。
等他们离我们近了,我们就火速撤离,退入山林。
匈奴铁骑,走不得山路,徒唤奈何。
我们巴不得他们下马来战,要打山地战,他们可没有任何优势。
无论阵形的配合,计策的使用,武器的适合,他们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匈奴大军习惯于闪电战,依靠铁骑强大的冲击力,摧毁挡道的一切军队。
早在战国时期,边塞的民众就吃尽了匈奴蛮人的苦头。
正是匈奴铁骑的强大,无可抵御,才让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下定决心,修建万里长城。
修建在山脉之间的长城,使防守边疆的士兵,避开了匈奴铁骑的冲击,逼这些马上强者,下马来打关口的攻坚战。
这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见证。
可是到了汉末,朝纲混乱,群雄并起,到处都是割据势力,长年混战不休。
用来防御边疆的长城,年久失修,形同废弃,再难起到阻挡外族的作用。
匈奴军队趁此机会,年年进犯边疆,毁坏百姓田地,掠夺百姓财产,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华之内,各方势力忙于混战,瓜分现有的利益,哪还有人能阻挡匈奴铁骑。
这次若不是我军将李傕逼得躲在安定,匈奴大军又会和往年一样,大肆掠夺一番,才能撤退。
总要有人打击一下匈奴的气焰,给匈奴一些教训,才能让他们以后不敢轻易进犯。
匈奴大军并不可怕,他们一样是由普通人组成。
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对马的熟悉了如指掌,所以匈奴的骑兵分外强大,就如钢铁一样坚硬,如利箭一样锐利。
可是他们一样具有缺点,生长在大草原的他们,性格豪爽,直来直往,不懂拐弯抹角,不会阴谋诡计,不善使用计策。
他们的目的通常比较简单,只要掠夺够冬季所需,就会退兵。
战争谋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我们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抓住匈奴的短处予以痛击。
匈奴主将见我们躲进了山林,派兵下马,进山来寻我们的军队。
山路崎岖狭窄,山石尖锐突兀,匈奴士兵身着铁甲,艰难的在山坡行进。
他们手中拿着马刀,劈砍着山道间横生的大树枝干,偶有陡峭之处,还得徒手攀爬。
强壮的身体并不一定适合任何环境,山区中需要的是轻巧敏捷的身手,匈奴士兵发达的肌肉并不能使他们顺利在山区行进。
他们脚底穿着的羊皮软靴,在山道上早已磨破,士兵过处,山石上留下鲜艳的血痕。
士兵们叫苦连天,匈奴主将一意孤行,仍然让他们继续前行。
危险弥漫在空气中,放眼望去,四周环境一般无二,山区中没有方向之感,匈奴大军分散在山林之间,不知到哪里来找寻我们的军队。
匈奴主将开始后悔,这是他们不熟悉的山区,这是他们无法发挥特长的山区。
他们数万大军在山林里就好像迷路的蚂蚁,再没有军队的威势。
正当他准备下令撤离,集合军队返回之时,山顶铺天盖地的巨石蜂拥而下。
跟随在巨石之后的是冒着浓烟的火箭。
混乱,难以形容的混乱,匈奴士兵想要反击,却找不到反击的对象。
从高空落下的是数不尽的巨石,火箭。
没有盾牌,他们只能躲在大树的背后,隐藏身形。
他们躲过了巨石的袭击,却躲不过浓烟的侵犯。
火箭射在树干之上,逐渐燃起熊熊烈焰,随后散发出呛鼻的浓烟。
匈奴士兵一个个被熏的双目通红,流泪不止,呼吸不畅,咳嗽连连。
匈奴主将慌忙捂鼻下令,全力灭火。
从树后现出身形的匈奴士兵成为山顶弓箭手最明确的靶子。
不断有匈奴士兵死在乱箭之下。
火势不降反升,匈奴主将组织士兵想要从来路逃出。
这才发现道路被巨石封挡。
最初投下巨石的目的并不是伤人,而是挡路。
后退无路,匈奴主将只能孤注一掷,命令士兵找一处火势较小的方向,全力冲出火场。
一场为求生而进行的惨烈之战,就此开始。
匈奴士兵用人墙将大部队护在中央,找准方向,冒死冲出。
山顶的利箭密如雨下,外围的匈奴士兵被射成雨打的筛子,壮烈身死。
又一排铁打的士兵站了出来,迎着利箭,悍不畏死。
一排排的士兵倒了下去,一排排的士兵又站了出来。
在他们钢铁意志的支持下,匈奴大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终于逃出火场。
李傕看着已经逃离险地的敌人大军,长叹一口气,这帮家伙简直就是非人类,依靠血的意志达到了难以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