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不动声色的巨人
    2004年6月22日,我们前往尼泊尔。
    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飞行员降低机头,飞机几乎贴着珠穆朗玛峰掠过,就在此时,我看到,两块巨大的冰川岭脊之间,飞机卷起的雪花呈漏斗状,不停地打转,就像龙卷风,甚为可观。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王国,因地处中印两国边境而备显渺小。尼泊尔国土的水资源丰富,水力发电潜能无限。
    对我们旅游团队而言,我们将短暂停留该国,算是作为返回发达世界的过渡。在我们的巴士快速通过加德满都的大街时,希娜向我们宣布,在这次旅途的最后一晚,她给我们预定了当地顶级、世界一流的豪华酒店—杜瓦里卡酒店,算是给我们的意外礼物。车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杜瓦里卡酒店没有让我们失望。雅致,富丽堂皇,别具一格,和吉卜林笔下的风情是那么吻合。不过,我同样能感受到,这个酒店也是反映帝国殖民行径的象征性遗留建筑,我不禁想到,在我担任经济杀手前往他国执行任务时,入住的也是同类酒店。
    我们团队中多数人,都抓住最后的机会,去附近导游认为安全的市场购物。我留在酒店,坐在我的房间内,把一些想法记在掌上电脑中,然后下楼朝枝叶茂盛的花园走去。这个花园一片苍翠,百花争妍,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不错,和印度尼西亚洲际酒店的庭院是那么相似。此时,我不得不感叹自然的神奇。同时,又想起了那个艺妓,那个我误以为是石油高管之妻的女人。我找了一个靠背铁椅坐下来,又想了那个晚上。因为那个女人突然消失,我沮丧之极,于是沿着雅加达那个人行天桥漫无目的地向前走,意外地在餐厅碰到了她和另外一个女人。她们所说的话对我影响至深,随后的这些年来,我一刻也没能忘记:
    历史上最为激烈的资源争夺战,由此展开,巨大的赌注也压在了这次争夺中。为了控制石油,他们甘愿冒任何风险,难道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奇怪吗?他们不惜玩弄欺诈手段,巧取豪夺。他们建造战舰,制造导弹,将成百上千—甚至是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送上石油争夺第一线,不管他们的死活。
    此后接近1/4个世纪的现在,越南战争早已结束,而如今在伊拉克,我们打的是一场新的战争。为了同一个原因—历史上最为激烈的资源争夺战,无数人为此失去生命,而帝王—公司帝国—更加富有。对此,大多数美国人毫无察觉。
    在我看来,帝国扩张势力惯常应用这种新手段的主要区域,就是亚洲。传统的老方法没能帮我们在越南实现预期目标,但是我们采用的新手段在印度尼西亚却卓有成效,在其他很多国家也无不如此。然而,即便现在所倡导的政策似乎遭遇流产,但是跨国企业老板的收获仍然丰裕;亚洲金融危机让众多人民的生活更为艰难,导致无数人死亡,到头来,公司帝国赚钱无数,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印度尼西亚和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出台的政策所扼杀,因此,公司帝国最终得以掌控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众多其他国家政府。尽管从军事角度来说,越南战争是美国的失败,但美国公司却为此出售了更多的武器,占领了更大的市场,得以利用更多廉价劳动力,这些都为它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些公司设计了更多的“创新”模式,继续利用血汗工厂和外包模式牟取暴利。
    2006年9月18日,也就是世界银行在新加坡召开重要会议的前一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遍文章,大字头版,格外醒目—《援助邻国,中国角逐西方》。《纽约时报》记者简·珀莱兹言之凿凿地指出,世界银行最大的客户之一—中国,“正不动声色地对其在亚洲展开的援助项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文章援引了柬埔寨、老挝、缅甸及菲律宾的实例指出:“较之西方附加烦琐、复杂条件的贷款,中国的贷款通常更具吸引力。”珀莱兹为此列出了大量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政府提供贷款时,并没有附加环保、社会标准条件,也没有将对腐败进行处罚列为条件。这篇文章重点聚焦世界银行的政策,指出这种政策史无前例地给经济杀手提供了各种便利,他们因此能得心应手地将如此多国家的经济玩弄于股掌之间。珀莱兹女士评论道:“中国几乎从不要求借款国支付高额咨询顾问费用,也不要求它们接受其他额外条款,而世界银行项目则常常如此。”
    本书所探讨的地区中,在我们多数美国人看来,来自亚洲的威胁相对较小,也更容易掌控。对于我们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情形,留给我们脑海的印记可谓根深蒂固。诚然,这些战争并没有以美国的胜出而告终,但是战争结束后,我们却因而能继续按照我们以前的方式生活,价值观不受外界影响,而且,这些战争直接刺激了美国经济,力度之大,难以估量。我们对日本的工艺水平和创新能力赞不绝口,因此,我们不由自主地购买日本生产的轿车、电视和计算机。我们的仓库堆满了众多亚洲国家生产的商品。如果我们拨打免费服务电话,那么可能就会和远在亚洲的接线员说上话。即便谈论军事威胁似乎也已过时,不合时宜,那只算做一种慰藉,但感觉也很怪,因为这种论调让我们想起了我们曾经打赢的那场冷战。或许,我们惧怕的是原子弹,不过,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应对了核武器压力—当然,自杀袭击人体炸弹要除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