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独自站立在冰冷的青海湖畔,寒风吹卷他的衣袍。他的袖口似乎还残留着谁的温度,在这凛冽的风里和人世中,只有这些残存的温情给他以希冀和期望。
月光如水,美人如玉。他往故乡的方向眺望,却只看到一片苍茫大地。过去幸福的日子还可清楚记忆。那时情意浓,如今人散去。昔日繁华拉萨街头客,如今青海湖畔落魄囚。命运的百转千回永远和我们开着巨大的玩笑。
因为头顶达赖的光环,他必须放弃他的爱情。
如今他孑然一身,爱情却再不会回来。
此时此刻的他,一无所有。远处有几个人看守着他,疑惑地看着这位沉思的和尚。玉盘般的月亮倒映在明镜般的青海湖,这情景看似平静。他双手合十,念诵佛祖的箴言,心头幻影却重重叠加,不断复写着他的命运。
最初的最初,是一个男人与女人命运般的邂逅——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相互感叹的一瞬间,传奇已经被开始抒写。
最后的最后,纷繁的爱情碎片穿过荒芜的时光和大地,散落在人间各个角落,留后人追忆与猜测,惊叹与感慨。
为这刹那的荣光,他们宁愿拿自己所有的一切殉葬:名誉,富贵,地位……
从此以后,埋葬了情爱,同时也埋葬了生之一切灿烂。谁又想到,从此铸就了死之传奇。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他,究竟拥有怎样离奇的人生?他,又究竟拥有怎样的智慧,怎样的情愫,以至于他的灵魂三百年不曾消散于世人的心中?
在青海湖畔静静沉思的仓央嘉措就这样突然消失了,遁去在烟波浩渺的历史中。
人最孤独的时候总是对自己特别诚实。
他愿用这肉身承受曾经所犯孽障带来的劫数,于是终于选择沉默与隐去。
唯有那传奇的爱情还穿越了三百年,穿过那个青海湖畔的孤独夜晚,至今令人叹息。
引子仓央嘉措那人那诗那情
仓央嘉措这位诗人的诗歌竟然就以这样的“非自己的诗歌”而被流传着,着实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仓央嘉措诗歌与汉人诗歌最不同的地方有几点。
首先,他的诗歌以藏文写作。汉人只有从对他的翻译版本中了解他的诗歌。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诗人的诗歌风格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于道泉先生是第一个将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成汉语的人。于道泉先生的版本朴素直白。基本与仓央嘉措的原作风格保持一致。在仓央嘉措的诗歌里我们能看到强烈的民歌印迹,语言朴素,手法多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典籍《诗经》相似,大量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而曾缄先生使用格律诗的格式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诗歌。他的翻译使得仓央嘉措原本朴素的诗歌变得更加严谨而整饬,虽然有改变原作之嫌疑,却为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的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西藏密宗内容。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后来传到了西藏及中原等地。在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在各地产生了许多派别和宗系。西藏的密宗就是在西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派系。密宗与中原佛教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而身为达赖的仓央嘉措深受密宗影响,以致我们在理解他的诗歌时候会产生一些困难甚至误解。
最后,他与许多写诗的和尚最不同的地方是:他所写的绝大部分是情诗。在禁欲的活佛和多情的公子间,人们惊异地发现了一张重合的脸。这不仅仅是前无古人,更是后无来者的勇敢之举。人们或许已经记不起达赖已经转了多少世,他们写过了多少佛学著作,然而仓央嘉措的情诗却依旧在民间流传着,他的故事也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在西藏这片寄托着无数人“乌托邦”情结的圣地里,也曾经酝酿过鲜为人知的阴谋和动人缠绵的爱情。它的神秘与温情奇妙地纠缠、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这些红尘俗人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神往和心驰。
仓央嘉措也许并不是一位一流的诗人,然而他的诗歌如今看来依旧让我们内心充盈,感动生命。